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诗句中的典型意象所表明的时间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 B.秧根未牢莳未匝
C.无边落木萧萧下 D.满地黄花堆积
二、名篇名句默写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尽善尽美的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 ,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是 ,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劝学》中以马为喻,正面表现坚持不懈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 。”
(2)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 ”代之。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或“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李清照难以入眠的句子是: ,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古人词句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者的境界,其中用来表达对学问、对事业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的词句是: , 。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同为饮酒,曹操当时气势宏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苏轼和客人现在只能在小船中举杯共饮“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 , ”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2)古诗词写“愁”的笔法多种多样,比如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 ”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愁之无穷无尽;而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 ”一句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愁之无可排解。
(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 , ”。
三、小阅读
6.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
B.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
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
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
7.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指出了早春天气忽冷忽热的特点,也指所处的时代造成的社会的不安宁。
B.“独自怎生得黑”抒发了孤独的一人如何挨到天黑的感慨,突出了词人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
C.开头三句连用叠字,刻画了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情态,表现词人的孤独与凄凉、沉痛与心酸。
D.造成词人惨况的原因包含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因素,通过本词可以读出她对时代的悲叹。
8.下列对《声声慢》(节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写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
B.“三杯两盏淡酒”,酒并非酒淡,只因作者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这是一种主观感受,意在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C.本词采用多变的抒情手法,通过铺叙,把多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表现出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刻细腻的感情。
D.作者一个人寻觅无着,酒难浇愁,晚来风急,当看到大雁飞过,想起了旧时相识,这就稍稍缓解了思乡的惆怅。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连用的七组叠词与下片的两组叠词,虽无典故,却准确地表达出了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浓浓的悲伤之情,使人如临其境,也使本词极富音乐美。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而如今丈夫已去世,故看到大雁反而激起了词人的离群丧偶之感,更增添了她的空寂和绝望。
C.黄花“憔悴损”表面上说的是菊花枯萎受损,实则是写人的岁月流逝,人已憔悴,表现了如今词人已无心摘花的郁闷,流露出一种生命的悲哀。
D.“守着窗儿”中的一个“守”字就将词人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孤苦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看到词人在万般难熬的愁绪中感到度日如年的情景,蕴含丰富。
10.词中画线句子历来为人称“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注]还解辟寒无?
[注]遗犀:亦作“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梳。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髻子伤春懒更梳”一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词的主旨,“伤春”一词统摄全词。
B.上阕由物及人,由近及远,用晚风、落梅、淡云和疏月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氛围。
C.下阕从室外转到室内,玉鸭、熏炉、瑞脑、朱樱、斗帐等词语写出了室内的华美。
D.结尾一句词人假借向犀角梳的发问,进一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12.请从情感方面谈谈这首词与词人南渡后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①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②销金兽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本词作于作者婚后不久,丈夫“负笈远游”之时。②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③金兽:一种名为“金兽”的香炉。
13.下列关于作者和两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通诗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作家。
B.《声声慢》全词寓情于景,最后用一个“愁”字画龙点睛,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深重愁情。
C.《醉花阴》上阕“瑞脑销金兽”暗示时间推移,“半夜凉初透”暗示词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D.两首词均体现出了李清照鲜明的词作风格,词韵深意,用语温婉,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14.《声声慢》和《醉花阴》两首词中都借“黄花”写愁情,但愁情的具体内涵却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 家 傲
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
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
[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
B.“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
C.“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
D.“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16.“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前三句点明了环境和天气。庭院萧条,重门紧闭,兼以细雨斜风,引发了词人心中的惆怅。
B.“征鸿过尽”是虚写,使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写词人欲向丈夫诉说相思而信使难逢。点出词人愁绪的由来。
C.“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新长的桐叶引发了游人的喜悦,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
D.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全篇融情入景,浑然天成。
18.通过与南渡后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阅读,请你判断: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前还是南渡后的作品?从词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20.词人借由“守着窗儿”调动多种感官表现细腻敏感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A.“万类霜天”中的“霜天”是深秋的季节特征,所以本句表明的时间是秋季。
B.“秧根未牢”指的是秧苗刚刚种下,根系还不牢固;“莳未匝”指插秧还未栽种完。所以本句的时间是插秧苗的季节,是春末夏初。
C.“落木”指的是树叶凋零的季节,指的是秋季。
D.“满地黄花”是指满地都是残败凋零的菊花,是秋季的景物特征,所以本句表明的时间是秋季。
故选B。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言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博、知、孰、惑、兼。
3.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金樽清酒斗十千(樽酒家贫只旧醅) 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驽、驾、第、醅、酹、匏。
4.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乍、伊、憔悴、匏樽。
5.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怎一个愁字了得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谤、雌、噪、逾、蓬、殷勤。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错,本词作于李清照南渡后晚年,此时北宋灭亡,丈夫病死,词人只身南渡避难,丧夫孀居的词人生命中永远消失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情境,所以不是欲请鸿雁传书,而是在表达孤雁尚可以北归,自己只能客居寄江南的悲苦与怀念亡人之痛。
故选B。
7.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早春……也指所处的时代造成的社会的不安宁”错误。这首词是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缓解了思乡的惆怅”说法错误,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作者“正伤心”时,看到“雁过”“却是旧时相识”,风送雁声如旧时,而自己漂泊伶仃,更增加了思乡愁苦。
故选D。
9.C 10.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受损”错误。“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意思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11.B 12.同:都刻画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异:①《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孤独中融人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②本词虽然也刻画内心的孤寂,但只是富家女子的伤春情态,情感怨而不怒。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由物及人”错,上阕先写女主人公懒于梳洗打扮,然后再写各种景象,因此是由人及物,而不是由物及人。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孤独悲苦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孤独中融人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
本词反映贵族女子的伤春情态。上片“髻子伤春懒更梳”一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词的主旨,“伤春”一词统摄全词。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用晚风、落梅、淡云和疏月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氛围。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从室外转到室内,玉鸭、熏炉、瑞脑、朱樱、斗帐等词语写出了室内的华美。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风格清丽,情感怨而不怒。
根据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情感即可。
13.D 14.《醉花阴》中,作者借“花”之“瘦”象征“人”的“憔悴”,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隐含着词人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表现了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用语温婉”错误。《声声慢》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意象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醉花阴》中,作者以“有暗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在这首词中,作者把花和人联系起来,借“花”之“瘦”象征“人”的“憔悴”,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也写到了“黄花”,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没人摘花送给自己。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的象征。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表现了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
15.D 16.①“车马九门来扰扰”中“扰扰”运用叠词,写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②“寻寻觅觅”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错误。根据该词上下阕,应是官场生活的种种不自由令人未老先衰。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车马九门来扰扰”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其中“扰扰”,纷乱貌,运用叠词,更突出了京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纷纷扰扰,而这些人之所以都到京城来,无非为名或为利,“扰扰”实际是写出这里充满了为名利奔波的人;“扰扰”也有烦躁意,词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涌动的名利之争的厌恶。
②“寻寻觅觅”是词人的动作,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运用叠词,写词人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能找点什么来慰藉自己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
17.C 18.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
从内容来看,《声声慢》选用凋谢黄花,雨中梧桐等意象,极力营造凄凉哀伤的氛围;而本词中“宠柳娇花”“新桐”都是清丽明快的意象;(回答“重门、垂帘、玉阑干也可以看出较为富裕的生活状态”;“慵倚阑干,被冷香消的描写可看出是年轻女子”等内容也可以给分)
从情感来看,本词与《声声慢》都写了孤独寂寞之情,但《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而本词还有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错,这句是说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引发了作者的游春之意,所以才会有下句“更看今日晴未”,并不是反衬,也不是悲凉之情。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通过内容,情感可以判定这是南渡前的作品。
内容上:两首词中都选用了“花”和“梧桐”的意象,但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明显不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菊花憔悴,雨打梧桐,营造的是凄凉哀伤的氛围。本词中“宠柳娇花寒食近”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垂柳繁花,犹得天宠,备受人们爱怜;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引发了游人的喜悦,营造的是清丽明快的氛围。
情感上:《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再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所以《声声慢》在孤独中融入了家国之悲,沦落之苦,情感沉郁忧伤。本词中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但下片的“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写期盼天晴赏春的喜悦,盼夫君归来的期待,情感上相对明朗。
19.A 20.①“守着窗儿”感受天气“乍暖还寒”,通过触觉写出心绪不宁;②“守着窗儿”看到菊花铺地,通过视觉写出年华消逝的悲愁;③“守着窗儿”看到孤雁,通过视觉写出孤单凄凉;④“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度日如年的苦闷;⑤ “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
【解析】1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故选A。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乍暖还寒”是说“一时觉暖一时觉凉”。由此可知,词人借由“守着窗儿”感受天气的变化,通过触觉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烦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说“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作者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通过视觉突出了自己当下的孤单凄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说“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作者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通过视觉写出了对年华消逝的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说“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词人“守着窗儿”听着雨声,通过听觉写出了此时度日如年的苦闷;“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说“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独自一人饮酒只会觉得分外凄凉。词人“守着窗儿”借酒浇愁,通过味觉写出愁绪之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