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重点)
3.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难点)
二、拓展资源
《鲨鱼》《半截蜡烛》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第六单元,去认识一位了不起的船长,并试着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精彩的故事。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结合预习单,同桌相互听写下列词语。教师重点指导“肆”的书写。
放肆 桅杆 撕咬 吓唬
瞄准 扭动 船舱
航行 取乐 海鸥 心惊胆战
2.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内容,试着把下面的人物及其关系补充完整。
小组交流:
3.根据上图,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借助图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在了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为了取帽子,走上了横木。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转危为安。
任务二:品读课文,梳理猴子的行为和孩子的心情变化,并理解水手的“笑”的作用。
1.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画出描写猴子动作和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了解猴子的举动与孩子情绪的关联。
猴子的动作 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情绪
模仿人的动作 笑得很开心 高兴
哭笑不得 尴尬
气得脸都红了 恼怒
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气极了
——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
——愤怒
2.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想想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片段1:一只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水手的笑让猴子更加放肆。
片段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水手的笑让猴子得意忘形,越来越放肆。
片段3:水手们笑得更欢乐,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片段4: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水手们的笑使猴子越来越放肆。
小结:
——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猴子越来越放肆的举动,水手们越来越大声的哄笑,都刺激着孩子的自尊心,最终使孩子情绪失控,不顾后果地走入险境。水手们的“笑”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任务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处境的危急。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孩子处境的语句,体会他处境的危急。
片段1: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一失足”“没命”“难以回转身”这些语句描写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片段2: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水手的大叫和孩子紧张、害怕的心情,写出了孩子处境的危急。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和孩子紧张、害怕的心情。
3.思考:孩子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入险境?
——猴子的逗弄、水手的笑让孩子失去理智,他要抓到猴子,挽回自尊。
4.朗读1~4自然段,感受故事情节安排的巧妙。
课堂总结:
孩子身处险境,命在旦夕,接下来事情又会有怎样的转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孩子走向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没命。在这个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根据什么作出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他的思维过程。
任务四:聚焦船长的表现,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
1.默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思考:当船长看到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时会想些什么?
——情况危急,用什么方法才能救下我的孩子呢?
——万一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2)船长用什么方法救了孩子?
——用枪逼儿子跳水的办法。
(3)根据客观条件和船长出舱时看到的情景,试着推测出船长选择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
(4)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当时的情况。
——水有缓冲力,有浮力,孩子只有跳到水里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若是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船上有很多水手,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营救,保证孩子顺利脱险。
此刻海上风平浪静,跳到水中不会被巨浪卷走。
2.探讨:还有别的办法让孩子逃生吗?和船长的办法比一比,哪个更合适?
办法 存在问题
准备渔网、床垫等救援物品 时间来不及;未必有足够的救援保障;跳的时候存在风险
派一个人上去接孩子下来 时间来不及;桅杆未必能承受住两个人的重量;两个人都有危险
鼓励孩子自己下来 此刻孩子已经心惊胆战,稍一转身都有可能掉落下来
…… ……
小结: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知道:船长的方法简单、快速、保险,是当时唯一的办法。
3.此刻你觉得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冷静,危急时刻能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机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分析当时的情况,并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果断,用最严厉的方法逼孩子跳水,为孩子脱险赢得生机。
4.讨论: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呢?
——作者之所以没有进行心理活动描写,是因为当时情况危急,不容船长多想;另外,船长一看到当时的情况就举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这能表现出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5.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船长的内心。
●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船长的语言和一连串的感叹号可以感受到船长心里非常着急,也非常担心儿子,但是他又不能把这份着急表现出来,只有冷静地命令儿子,才有可能救儿子的性命。
——看似冷酷的命令,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敢和对儿子的爱。读一读船长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理解。
6.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精彩部分,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还可以将船长的内心活动讲出来。
评价要素 评价星级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讲完整 ☆☆☆
能讲清楚孩子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 ☆☆☆
能表达出船长处事的沉着、机智和果断 ☆☆☆
任务五:拓展阅读丛书文章,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
1.补充作者信息,引导学生阅读丛书文章《鲨鱼》:
《跳水》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还写过《鲨鱼》一文,表现了一位老炮手的睿智,请默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讨论:危急情况下,老炮手的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鲨鱼已经逼近孩子,时间有限,老炮手用炮弹炸死鲨鱼是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
2.默读丛书文章《半截蜡烛》,思考:为了保住蜡烛,一家人都采取了哪些行动?他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人物 采取的行动 思维过程
伯诺德夫人 拿出油灯,吹熄蜡烛 油灯比蜡烛亮,借机把蜡烛替换下来
大儿子杰克 去柴房搬柴 柴房暗,需要蜡烛照明,借机拿走蜡烛
小女儿杰奎琳 上楼睡觉 楼上黑,需要蜡烛照明,借机拿走蜡烛
课堂总结:
读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从心里理解了用枪威逼下的父爱,真正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在赞美船长的同时,我们也要铭记: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
板书设计:(共30张PPT)
17 跳水
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第六单元,去认识一位了不起的船长,并试着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精彩的故事。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放肆 桅杆 撕咬 吓唬
瞄准 扭动 船舱
航行 取乐 海鸥 心惊胆战
同桌相互听写下列词语
肆
左窄右宽
左边四横间距相等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内容,试着把下面的人物及其关系补充完整。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取乐
(追)
逗
(救)
根据图示,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结果
经过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而遇险
船长举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任务二:品读课文,梳理猴子的行为和孩子的心情变化,并理解水手的“笑”的作用。
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画出描写猴子动作和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了解猴子的举动与孩子情绪的关联。
猴子的动作 孩子的表现 孩子的情绪
模仿人的动作 笑得很开心 高兴
哭笑不得 尴尬
气得脸都红了 恼怒
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气极了
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
愤怒
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想想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关系。
片段1:一只猴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水手的笑让猴子更加放肆。
片段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水手的笑让猴子得意忘形,越来越放肆。
片段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片段4: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水手们的笑使猴子越来越放肆。
推波助澜
水手
逗
猴子
孩子
笑
身陷绝境
爬
水手们的“笑”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孩子处境的语句,体会他处境的危急。
片段1: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一失足”“没命”“难以回转身”这些语句描写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片段2: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水手的大叫和孩子紧张、害怕的心情,写出了孩子处境的危急。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况的危急和孩子紧张、害怕的心情。
课堂总结
孩子身处险境,命在旦夕,接下来事情又会有怎样的转机?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孩子走向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只要一失足就会没命。在这个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根据什么作出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他的思维过程。
任务三:聚焦船长的表现,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
默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船长动作、语言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思考:当船长看到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时会想些什么?
根据客观条件和船长出舱时看到的情景,试着推测出船长选择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
相对安全
原路返回
救孩子
跳入水中
海面风
平浪静
孩子怕
随时摔下
横木高
水手随
时救人
用枪来
命令
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当时的情况。
水有缓冲力,有浮力,孩子只有跳到水里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若是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船上有很多水手,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营救,保证孩子顺利脱险。
此刻海上风平浪静,跳到水中不会被巨浪卷走。
探讨:还有别的办法让孩子逃生吗?和船长的办法比一比,哪个更合适?
办法 存在问题
准备渔网、床垫等救援物品 时间来不及;未必有足够的救援保障;跳的时候存在风险
派一个人上去接孩子下来 时间来不及;桅杆未必能承受住两个人的重量;两个人都有危险
鼓励孩子自己下来 此刻孩子已经心惊胆战,稍一转身都有可能掉落下来
…… ……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知道:船长的方法简单、快速、保险,是当时唯一的办法。
此刻你觉得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果断,用最严厉的方法逼孩子跳水,为孩子脱险赢得生机。
冷静,危急时刻能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机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分析当时的情况,并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讨论: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呢?
作者之所以没有进行心理活动描写,是因为当时情况危急,不容船长多想;另外,船长一看到当时的情况就举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这能表现出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船长的内心。
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船长的语言和一连串的感叹号可以感受到船长心里非常着急,也非常担心儿子,但是他又不能把这份着急表现出来,只有冷静地命令儿子,才有可能救儿子的性命。
看似冷酷的命令,体现了船长的机智、果敢和对儿子的爱。
读一读船长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理解。
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精彩部分,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还可以将船长的内心活动讲出来。
评价要素 评价星级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讲完整 ☆☆☆
能讲清楚孩子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 ☆☆☆
能表达出船长处事的沉着、机智和果断 ☆☆☆
任务四:拓展阅读丛书文章,梳理人物的思维过程。
《跳水》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还写过《鲨鱼》一文,表现了一位老炮手的睿智,请默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组讨论:危急情况下,老炮手的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果
经过
发现鲨鱼,分开逃亡
炮击鲨鱼,孩子得救
孩子们和船员下海游泳
起因
危急情况下,老炮手的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鲨鱼已经逼近孩子,时间有限,老炮手用炮弹炸死鲨鱼是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
默读丛书文章《半截蜡烛》,思考:为了保住蜡烛,一家人都采取了哪些行动?他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人物 采取的行动 思维过程
伯诺德夫人 拿出油灯,吹熄蜡烛 油灯比蜡烛亮,借机把蜡烛替换下来
大儿子杰克 去柴房搬柴 柴房暗,需要蜡烛照明,借机拿走蜡烛
小女儿杰奎琳 上楼睡觉 楼上黑,需要蜡烛照明,借机拿走蜡烛
课堂总结
读了《跳水》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从心里理解了用枪威逼下的父爱,真正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在赞美船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