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综合培优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综合培优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4-22 08: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综合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x的方程中,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B. C. D.
2.方程的根是(  )
A. B. C. D.
3.一元二次方程配方后正确的是(  )
A. B. C. D.
4.若关于x的方程(m﹣2)x2+m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m≠2 B.m=2 C.m≥2 D.m≠0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是(  )
A.没有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无法确定
6.如图,张老汉想用长为米的栅栏,再借助房屋的外墙外墙足够长围成一个面积为平方米的矩形羊圈,并在边上留一个米宽的门建在处,门用其他材料,设的长为米,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7. 方程的两根分别是和,则方程的两根为(  )
A.0, B.,1 C., D.,3
8.某班学生毕业时,每个同学都要给其他同学写一份留言纪念,全班同学共写了1980份留言,如果全班同学有名学生,根据题意,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9.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且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或a>0 D. 或a>0
10.如图,用1块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4块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和4块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a>b),密铺成正方形ABCD,已知ab=2,正方形的面积为S,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
A.若a=2b+1,则S=16 B.若a=2b+2,则S=25
C.若S=25,则a=2b+3 D.若S=16,则a=2b+4
二、填空题
11.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是   .
12.设方程的两根分别是,,则的值为   .
13.如果m是方程的一个根,那么代数式的值为   .
14.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和8,第二边长是方程的一个实根,则第三边长为   .
15.对于实数m,n我们用符号表示m,n两数中较大的数,如,若则可列方程为   ,x的值为   .
16.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2b)x+2=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若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在直线l:y=﹣x+上,点Q(a,b)在直线l下方,则PQ的最小值为    .
三、解答题
17.完成下列各题:
(1)解方程:.
(2)解方程:.
18.已知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19.设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20.已知
(1)求m,n的值.
(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根是1,求b的值.
2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1)求证:该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时,求此时方程的根.
2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0与仅有一个公共的实数根,求k的值和公共的实数根。
23.已知关于的方程与都有实数根,若这两个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且,则称它们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如与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1)方程与互为“同根轮换方程”吗?
(2)若关于的方程与互为“同根轮换方程”,求的值;
(3)已知方程①:和方程②:,、分别是方程①和方程②的实数根,且.试问方程①和方程②是否能互为“同根轮换方程”?如果能,用含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和;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4.已知,实数m,n,t满足.
(1)求m,n,t的值;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都是y轴正半轴上的点,C,D都是x轴正半轴上的点(点D在C右边),,.
①如图(1),若点A与B重合,,求B点的坐标;
②如图(2),若点A与B不重合,,,直接写出的面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未知数最高项次数是2,是一元二次方程,符合题意;
B、,含有分式,是分式方程,不符合题意;
C、,只有当a≠0时,是一元二次方程,不符合题意;
D、,含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最高项次数是2,是二元二次方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且二次项的系数不为零的整式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据此逐项判断得出答案.
2.【答案】C
【解析】【解答】解:x(x+2)=0,
∴x=0或x+2=0,
解得x1=0,x2=-2.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两个数的乘积等于零,则至少有一个数为零,可将原方程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出原方程的解.
3.【答案】B
【解析】【解答】解:∵方程,
∴,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配方法的计算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4.【答案】A
【解析】【解答】解:∵关于x的方程(m﹣2)x2+mx﹣1=0是一元二次方程,∴m-2≠0,解得:m≠2.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并且二次项的系数不能为零得出不等式,∴m-2≠0,求解得出m的值 。
5.【答案】A
【解析】【解答】∵一元二次方程为,
∴△=b2-4ac=(-1)2-4×2×5=1-40=-39<0,
∴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列出算式求解并判断即可.
6.【答案】D
【解析】【解答】设的长为米 ,由题意得 ,
故答案为:D.
【分析】设的长为米,表示出矩形的长,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解.
7.【答案】D
8.【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
故答案为:A
【分析】设全班同学有名学生,进而根据“每个同学都要给其他同学写一份留言纪念,全班同学共写了1980份留言”结合题意即可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从而即可求解。
9.【答案】C
【解析】【解答】先将原方程变形为 ,这是一个以 为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当|x-3|<0时,x无解;当|x-3|=0时,只有1解;当|x-3|有2个大于0的根时,x有4解.所以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且只有1个大于0的实数根.
当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0时,
,解得 =-2
②当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一根大于0,另一根小于0时: ,解得即a>0.
综合上面两种情况,a的取值范围是a>0或者a=-2.
【分析】先将原方程变形为 ,把当做未知数,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得出,解方程求出a=-2,②当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一根大于0,另一根小于0时,得出,解不等式组求出a>0,即可求解.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2b,ab=2,a>b>0,
A、若a=2b+1,则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2b=4b+1,b(2b+1)=2,
即2b2+b﹣2=0,
解得:b(负值不合题意,舍去),
∴b,
∴S=(4b+1)2=(41)2=17,
∴选项A不正确;
B、若a=2b+2,则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2b=4b+2,b(2b+2)=2,
即b2+b﹣1=0,
解得:(负值不合题意,舍去),
∴b,
∴S=(4b+2)2=(42)2=20,
∴选项B不正确;
C、若S=25,则(a+2b)2=25,
∵a+2b>0,
∴a+2b=5,
∴a=5﹣2b,
∴b(5﹣2b)=2,
即2b2﹣5b+2=0,
解得:b1,b2=2,
当b时,a=5﹣2b=4,
2b+3=4,
此时,a=2b+3;
当b=2时,a﹣5﹣2b=1,a<b,不合题意,
∴选项C正确;
D、若S=16,则(a+2b)2=16,
∵a+2b>0,
∴a+2b=4,
∴a=4﹣2b,
∴b(4﹣2b)=2,
即b2﹣2b+1=0,
解得:b1=b2=1,
当b=1时,a=4﹣2b=2,2b+4=6,
∴a≠2b+4,
∴选项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含有两个字母的代数式,根据已知条件,变成含一个字母的代数式,根据正方形面积已知,列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求根公式求出字母的值,再对选项加以判定.
11.【答案】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
一元二次方程的常数项是-3
故答案为:-3
【分析】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各项系数,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ax2+bx+c=0(a0),a是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12.【答案】3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得
故答案为:3.
【分析】利用韦达定理:两根之和等于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13.【答案】
【解析】【解答】解:∵m是方程的一个根,
∴,
∴,
故答案为:13
【分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代入m即可得到,进而整体代入代数式即可求解。
14.【答案】10
15.【答案】;
【解析】【解答】解:∵

∴ ,

解得:.
故答案为:;.
【分析】先判断和的大小关系,再根据max的定义得到,最后求解得到x的值.
16.【答案】
【解析】【解答】解:∵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或,
∵点,即Q的坐标为或,
∴点Q所在的直线为或,
∵点在直线的下方,
∴点Q在直线上,
∴E,O,F三点共线,且,,为两直线的距离,如图所示:
与坐标轴交于,两点,令,,令,,
,,
,,




同理与坐标轴交于,两点,令,,令,,
,,
,,





∴的最小值为,
故答案为:.
【分析】先根据有相等的两个根得到,进而得点Q的坐标为或,当点Q在直线上,为两直线的距离,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OE、OF,进而求得EF即可.
17.【答案】(1)解:,


解得:.
(2)解:,



解得:.
【解析】【分析】(1)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2)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18.【答案】解:∵关于x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m+1≠0,m2+1=2,
解得m=1.
【解析】【分析】形如“ax2+bx+c=0(a、b、c是常数,且a≠0)”的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据此列出混合组,求解即可.
19.【答案】(1)解:∵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
(2)解:∵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解析】【分析】(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为x1和x2,则,据此求解;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为x1和x2,则,据此求解;
20.【答案】(1)解:∵,
∴n-5≥0且5-n≥0,
解之:n=5,
∴m=4,
∴n=5,m=4
(2)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根是1, n=5,m=4,
∴4x2+bx+5=0,
∴4+b+5=0,
解之:b=-9,
∴b的值为-9
【解析】【分析】(1)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可得到n-5≥0且5-n≥0,由此可求出n的值,然后求出m的值.
(2)将m,n的值代入方程,可得到4x2+bx+5=0,再将x=1代入方程,可求出b的值.
21.【答案】(1)证明:∵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此方程总有两不相等实根.
(2)解:当时.方程为

解得:,.
【解析】【分析】(1)根据二次方程中判别式,即可求出答案;
(2)将m=4代入方程,再解方程即可求出答案.
22.【答案】解:∵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0与仅有一个公共的实数根,求k的值和公共的实数根,
∴x2-6x-k-1=x2-kx-7
kx-6x-k+6=0
∴x(k-6)-(k-6)=0
∴(x-1)(k-6)=0
当k≠6时,则x-1=0
解之:x=1;
∴1-6-k-1=0
解之:k=-6;
当k=6时,则x≠1
∴x2-6x-6-1=0
解之:x1=7,x2=-1,
k=-6,公共的实数根为x=1
而x2-6x-7=0与上述方程是同一方程,
∴当k=-6时,方程的公共解为x=1
【解析】【分析】利用已知可得到x2-6x-k-1=x2-kx-7,将方程整理可得到(x-1)(k-6)=0;再分情况讨论:当k≠6时,则x-1=0,可求出k的值;当k=6时,则x≠1,可求出方程的解,同时可得到而x2-6x-7=0与上述方程是同一方程;据此可求出k和方程的公共解.
23.【答案】(1)解:在方程中,,
∴方程无实数根,
∴方程与不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2)解:∵方程与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设t是公共根,则有,,
解得,.
∵,
∴.
∴.
∴(0值舍去).
(3)解:当公共解为时,
∴,,,
∴,
∴,
∴,即,
解得或(舍去),
∴,
∴当,()时,方程和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设公共解为时,,,,
同理可得,
∴当,()时,方程和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设公共解为,
由题意可得:,,,
同理可得,,,,
∴当,()时,方程和互为“同根轮换方程”.
24.【答案】(1)解:∵,
∴,
∵,,,
∴,,,
∴,,
(2)解:①∵点A与B重合,,,
∴,
∴,
∵,
∴,
过点D作交的延长线于点,交y轴于点,如图,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B点的坐标为;
②的面积=
【解析】【解答】解:(2)②过点D作DE⊥BC于点E,并延长交y轴于点G,如图,
∵∠CBD=45°,∠BED=90°,
∴∠BDE=∠CBD=45°,
∴BE=DE,
∵∠OBC+∠BCO=90°,∠OBC+∠BGE=90°,
∴∠BCO=∠BGE=∠DCE,
∵∠BEG=∠DEC=90°,
∴△BEG≌△DEC(AAS),
∴EG=EC,
∵∠BCD+∠DAO=180°,∠DAO+∠AOD+∠ADO=180°,∠BCD=∠AOD+∠OBC,
∴∠OBC=∠ADO,
∵∠OBC+∠BGE=90°,∠ADO+∠OAD=90°,
∴∠BGE=∠OAD,
∴AD=GD=n=8,
设DE=BE=x,
又BC=t=2,
∵GE=CE,
∴DG-DE=BE-BC,
∴8-x=x-2,
∴x=5,即DE=5,
∴S△BCD=BC×DE=×2×5=5.
【分析】(1)利用配方的方法可将原式变形为(m-6)2+(n-8)2+|t-2|=0,根据偶数次幂的非负性及绝对值的非负性,由三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每一个数都等于零,可求出m、n、t得值;
(2)①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BCO=∠OBD,结合角的和差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OBC=∠BDO,结合∠CBD=45°及直角三角形的量锐角互余可得∠OBC=∠BDO=22.5°;过点D作DE⊥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交y轴于点C,如图,易得△B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E=DE,由同角的余角相等推出∠GBE=∠CDE,从而用ASA判断出△BEG≌△DEC,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CD=BG=6,再用ASA判断出△BOD≌△GOD,得出BO=OG=BG=3,从而得到点B的坐标;
②过点D作DE⊥BC于点E,并延长交y轴于点G,如图,易得△B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BE=DE,由同角的余角相等及对顶角相等得∠BCO=∠BGE=∠DCE,从而可用AAS判断出△BEG≌△DEC,得EG=EC,由三角形外角和、内角和及∠BCD+∠DAO=180°,可推出∠OBC=∠ADO,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BGE=∠OAD,由等角对等边得AD=GD=n=8,设DE=BE=x,又BC=t=2,结合GE=CE,由线段的和差可列出方程8-x=x-2,求解得出DE的长,进而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可得答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