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故乡
了解作者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了解背景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篡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广大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1919年12月,鲁迅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及家眷到北京,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本文关联知识
定义: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社会环境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生字词
huì
阴 晦
chá
猹
xíng
五 行
jiàng
装 弶
huān
獾 猪
péng
篷 隙
biǎn
竹 匾
kuà
胯 下
bì
髀 骨
è
愕 然
chī
嗤 笑
líng lì
伶 俐
sè
瑟 索
hè
吓
xùn
潮 汛
bǐ
秕 谷
gǒng
打 拱
mó
隔 膜
jìn
寒 噤
niàn
廿 年
dài
深 黛
wǎng
惘 然
zì suī
恣 睢
chán
潺 潺
课文分层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情节结构
回乡时间-深冬
回乡原因-卖屋、搬家
萧索
悲凉
回故乡
1-5
又过了九日
到家那天
(6-52)
(77)
动身启程
母子相见(6-8)
回忆少年闰土(9-33)
见到杨二嫂(34-52)
(53-76)
见到闰土
过了三四天
在故乡 (6-77)
“我”的感受
船上谈话
离故乡(78-88)
回忆中的“故乡”
过去
理想中的“故乡”
将来
现实中的“故乡”
现在
三个“故乡”
如何理解“我”这个形象?
“我”不等同于鲁迅,属于鲁迅塑造的众多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中,比较贴近鲁迅的一个。
“我”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一方面是启蒙者,是故乡的批判者,另一方面,小说也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弱点,面对故乡,只看到一片死寂,看到普通人精神的麻木,但无法从这个社会内部找到变革的因素 ,从而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孤立的状态。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承受着这种孤立带来的巨大痛苦,时时产生失落、动摇、幻灭的情绪。小说对于启蒙者的这种困境,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那么,“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对比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闰土和杨二嫂:对闰土的崇敬与同情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通过这些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纯真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
闰土之变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少年闰土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
杨二嫂之变
对比
年轻漂亮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二十年前
泼辣刻薄
自私势利
贪婪的圆规
二十年后
地主家的少爷
天真、
好奇、
无忧无虑
小时候
知识分子
异地谋生
辗转奔波
长大后
教师总结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