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15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套测试卷(含答案解析)(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2015年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套测试卷(含答案解析)(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30 11:51:23

文档简介

专题检测卷(四)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上海地区先后出现,社会的变革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所以出现妇女服饰的变化。
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答案 D
解析 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
3.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蒋介石与宋美龄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没有体现。
4.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并坐品尝西餐的情景。下列有关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②男女平等意识增强 ③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 ④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上海人到西餐馆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尝西餐的情景,这不能说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了,而只能说明饮食习惯有所变化,故排除③项。结合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他各项说法均正确,C项符合题意。
5.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
D.物质生活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商行的广告,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化,A项排除;B项反映不出来;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
6.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的日常礼仪体现贵贱尊卑;民国之初,废除旧的礼仪,体现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
7.1913年1月,《大公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答案 A
解析 题目反复强调女子参加各种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这与古代女子受到束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1913年的时间界定,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女子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的趋势。故选A项。
8.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严阿苏,现年十六岁,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
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
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严阿苏与梁海的婚姻自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A项不正确;B项错在“开始”;材料中官的言论“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说明当时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材料中的“清末”表明民国政府还未建立,D项错误。
9.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答案 A
解析 社会革命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势必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表明的正是这一点,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来;D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故选A项。
10.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与题意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11.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发展的理解。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①②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③表述不当。故选D项。
12.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这个时期上海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公共交通;中国工业发展落后,电车很有可能引自外国;中国最早的电车出现于1906年的天津,故①②③都正确。
13.“朝寄平安语,暮寄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报
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通讯工具的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关键信息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即可判断,只有电报要经过译电员的翻译,且符合“迅已极”“非君手书”。
14.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责任”在于(  )
①传播信息 ②开启民智 ③引导舆论 ④控制政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广泛传播信息,使人们在阅读之余,从而引导舆论、开启民智。报刊虽然可以影响政府决策,但是不能通过报刊控制政府。
1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干“电影”“1905”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信息逐一分析四个选项,A项在1905年前;C项是1931年;D项发生在1935年。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故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8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1939年建成的位于上海的“马勒住宅”,是挪威式建筑(图三)。当今上海的西菜馆名气最大的要数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菜馆”(图四)。
图三        图四
(1)从图一、二人物的服饰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能说明什么?(10分)
(2)材料二涉及到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哪些方面?(3分)
(3)结合两组材料,说说近代中国出现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4分)
答案 (1)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长袍。
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
(2)西式居室建筑、西式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3)随着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方式传入中国,逐渐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并反映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住宅建筑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服饰、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筑的变化及原因。第(1)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最大程度地提炼两幅图中的信息,不要只看到服饰变化的一方面,也应看到未变化的一方面。在归纳基础上提炼出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共存的结论。第(2)、(3)问,首先要明确中国的服饰、住宅建筑的变化代表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回答“意味着什么”即从这方面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来思考。
17.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 ( http: / / www.21cnjy.com )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郭嵩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6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4分)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答案 (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
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
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革命派)
(2)态度:热切追求新生活习俗。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等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论战。
(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推进文明习俗。
趋向:由繁琐走向简约文明;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存在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4)影响: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这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要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报纸兴办和发展,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
材料二 在西方近代印刷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西学东渐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促使,中国近代印刷业出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及其资本的投入。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的《申报》馆了。前已述及,英商美查来中国经商,始作洋布和茶叶生意,因经营不善而无利可图,遂欲改弦更张,另谋他业。当时见报业兴隆,便同他的朋友伍毕特(C.Wood Word)、普莱亚(W.B.Pryer)、麦基洛(J.Mackllap)集资白银1 600两,购买了铅字及印刷设备,办起了声名显赫的《申报》馆。美查创办的《申报》馆,除《申报》外,还印刷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丛书分正、续、余三集,收书多达二百种。
材料三 下图为《申报》馆外景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外国人办报热主要涉及哪些人?办报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办报人的身份有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变化?1872年《申报》载文说:“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由此推断《申报》的内容应该有哪些特色?(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申报》馆的建筑特点,并分析出现该建筑风格的原因。(6分)
答案 (1)教会和教士为主。目的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2)身份变化:以外国商人为主。特色:以新闻为主,讲求报道的真实性。
(3)特点:中西合璧。
原因:1840年以后,外国人来华居住,带来了全新的居住文化,西式建筑逐步增多。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课程标准]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___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代报刊。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________》、《时务报》。
3.民国成立后,______性报刊更加活跃。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________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______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无线电广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
(1)电影放映:1896年,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在______进行,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电影制作: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渔光曲》等。
3.电视
(1)1958年5月1日,______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__________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概况
(1)______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目前,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2.重大影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________和新模式。
                   
知识点一 大众报业的发展
1.1897年,中国出现了两份白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4.右图是刊发戏剧消息的《戏报》。下列有关这一报刊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关注时事的新闻性报刊
B.图文并茂的通俗性报刊
C.适合市民的商业性报刊
D.逻辑严谨的政论性报刊
5.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传播时事,帮助人们了解重大事件
B.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提高人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便利人们反映自己的心声
知识点二 广播影视的普及
6.人民网2010年4月28日讯 中央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广播电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发布了其全新的品牌标识系统,如此全面系统地进行新标识发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七十年历史上的第一次。关于广播事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最早的广播台由英美报商创办
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是地方电台
C.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
D.近代广播事业主要在大城市有所发展
7.右图是一枚反映中国近代电影发展历程的纪念邮票。针对这枚邮票,某班同学发表了如下看法,其中错误的是(  )
A.中国第一部电影的剧照
B.人物的造型与京剧有关
C.我国首部有声片的剧照
D.人物的扮演者是谭鑫培
8.《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同一首歌》是哪一传媒的名牌栏目(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知识点三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9.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报刊等途径迅速了解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庆盛典。那么,国庆10周年时,人们不能通过哪种途径及时了解北京的国庆盛典(  )
A.看电视 B.上互联网
C.听广播 D.看报刊
10.“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年份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3 381 44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户(户) 7 213 3 014 518 9 021 717
请回答:
(1)依据上表简要指出,四种传媒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哪一种?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传媒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传教士
2.强学报
3.通俗
二、1.(2)哈尔滨 (3)中央
2.(1)上海
3.(1)北京 (3)多形态
三、1.(1)1993 
2.新观念
对点训练
1.C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因此该现象与它无关。]
2.C
3.B [由1909年可排除A、D两项,由“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可确定该媒体为电影。]
4.B
5.A [要从时代背景上去分析。1919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像俱备”、“舆论监督”、“通达民情”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
6.D
7.C [由图文材料中“1905”“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近代电影”等信息,可判断该纪念邮票与任景丰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有关,而该影片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其主演者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故A、B、D三项符合史实;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3月公映的《歌女红牡丹》,与图片中“1905”以及人物造型明显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
8.C
9.B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时间为1959年10月1日,故当时人们无法通过上互联网这一途径及时了解国庆10周年庆典。]
10.B [从材料中的“成功——只需一个点击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看出本文强调的是速度,是网络的影响。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含量更高,成功比过去更难,数字网络技术虽然普及速度和规模较大,但并没有深入到千家万户,因此A、D两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C项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只有B项点出了网络带来的本质影响。]
综合运用
11.(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12.(1)互联网。
(2)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构筑了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便利了人们进行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等经济活动;推动了人们日常生活现代化,使网络教育、电子信箱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解答 电视不但极大地丰富着人类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精神生活,而且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电视加快了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养,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及时跟踪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大事,包括人类的太空探索和战争进程;接受“空中课堂”中各个科目层次不同的教育;欣赏国内外的文艺节目;目睹国内外体育赛事等。总之,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测评
1.联系报业、影视业、互联网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解答 (1)相同点: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
(2)不同点: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请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
解答 一方面: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对网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解答 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
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个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离开了这一点,就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无政府主义。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表现
(1)新式代步工具
①________: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③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④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轮船: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随着__________________的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新时期,青藏铁路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③城市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轨电车交通系统;______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______年北京地铁运营;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专线运营。
(3)民航:20世纪______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特点
(1)交通工具更迭速度加快。
(2)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1)1866年,______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__________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______架设电报线;______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______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1 ( http: / / www.21cnjy.com )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______和______合一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至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______的传递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速了________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一 交通工具的更新
1.观察右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运动。该照片反映出晚清(  )
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
B.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
C.民众崇尚新式交通工具
D.代步工具已发生显著变化
2.右图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蒸汽机车“0”号机车,它在1882年开始运行。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辆机车应该运行在(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4.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广告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不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B.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C.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D.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
5.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这说明(  )
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中国修筑铁路
B.修筑铁路的重要性高于维护民国
C.修筑铁路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
D.中国的经济实力足以修筑大量铁路
知识点二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6.诗句“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反映的是1881年底在津沪之间开通了(  )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
7.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A.通过驿站传递 B.通过轮船传递
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8.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
A.台湾 B.天津 C.广东 D.湖北
9.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这一现象直接说明(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C.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D.电话事业分属两家
10.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 ( http: / / www.21cnjy.com )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人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之。”
材料二
    中国联通      移动通信公司的标志
(1)材料一中利于19世纪中期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工具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通讯工具的改进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①人力车 (2)①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③1924 1969 (3)20
二、1.(1)海关 (2)邮局邮路
2.(1)台湾 1906 (2)1882 邮政 电信
3.信息 城市化 生活方式
对点训练
1.C 2.B
3.A [解题的关键是抓 ( http: / / www.21cnjy.com )住题干的核心信息:“乘客不分男女座”,男女挤在一起坐车的情况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它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故答案为A。]
4.C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但“彻底改变”的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所以选C。]
5.C [材料中孙中山将修筑铁路的重要性提高到民国存亡的地位,正说明了铁路事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6.A [从诗中“地角天涯连一线”可以判断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工具是有线通信。而有线电话开通是1882年,所以排除C项,有线电报在1877年传入中国,A项符合要求。]
7.C [首先必须知道甲午战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间是1894~1895年,其次要了解四个选项的传递方式产生的时间。驿站古代就有,轮船与火车是大清邮政运送邮件的方式,有线电报产生于1877年,无线电报是1906年才创设的。由于当时军情紧急,当然是越快越好,所以通过有线电报传递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
8.A 9.B
10.A
综合运用
11.(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思想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12.(1)电报。
(2)反映了电讯产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通讯工具变化巨大。
(3)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解答 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等。
自我测评
1.阐述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它们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解答 (1)发展过程: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
(2)影响:通过不断地更新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解答 (1)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
(2)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架设、通信工具的数量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信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信工具数量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以上材料介绍的是1865~1869年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清政府官员沈葆桢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解答 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对的态度,他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沈 ( http: / / www.21cnjy.com )葆桢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15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 人民版必修2
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发展总趋势如何?
(1)原因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内因: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了物质生活的变迁。
(2)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装和列宁装迅速取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象征资产阶级文明的西服和代表清朝遗物的旗袍,成为主要的服装样式。②改革开放以后,服饰逐渐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新款服饰层出不穷。
(3)因素
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鸦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睱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4)总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转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2.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外因
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投资于交通建设。
②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2)内因
①各个时期的政府为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大都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
②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③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交通业发展的原动力。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1)进步性
①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③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2)局限性
①最初受制于列强,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②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
4.推动近代邮电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发展的需要。
(2)原因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通信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通信设备的能力不断增强。
③党和政府对通信事业的重视。
④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需求不断增大,这是通信事业发展迅速的最主要原因。
5.推动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受到西方报业和文化的扩张,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2)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品种单一的官方报纸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3)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为挽救民族危机,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些爱国运动的需要直接推动了大众报业的发展。
                   
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而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这则材料反映出(  )
①人们婚俗观念的变化受西方影响 ②主张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出现 ③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④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近代,上海《申报》曾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4.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文人论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使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
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 ②政府腐败,人民困苦 ③思想启蒙,民智渐开 ④民主实现,言路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阅读获取信息途径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途径 网络 电视 报纸 杂志 书籍 广播
所占比重(%) 82.9 64.5 57.9 18.8 18.7 14.4
①在各种传媒中,互联网所占比重最大 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兴的网络媒介并没有削弱传统媒介的地位 ③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传统媒介退出历史舞台 ④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如果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能感受到的当时社会生活方式有(  )
①乘轮船到外地经商 ②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③观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④到《申报》上登广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到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 ——《郭嵩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材料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促使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势。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
强化训练
1.D [本题材料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民初山西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由原来的“小足板子”变成“大足板子”,这体现了传统的习俗和观念受到冲击,故①正确;由“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可看出,当时人们受到这些先进事物的影响,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③正确;由“破戏台,烂秀才”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改变,故④正确;由“秀才”到“毕业生”,说明当时教育事业是向前发展而非日渐衰落,故②错误。答案是D。]
2.D [材料反映了张维英和任姓女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男女平等,主张婚姻自由。很明显,她们的这种观念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故①②④ 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婚礼仪式的内容,故可排除③。]
3.D [“无数关山……夺天工”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项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项在材料中没反映;C项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符合题意。]
4.A [近代中国没有实现民主,④说法错误,可排除。
由上面的分析和图示可以看出答案为A。]
5.C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介并没有遭到淘汰,而且新旧媒介是可以兼容和相互促进的,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6.D [注意“中国近代”的时间范围是1840~1949年。①②③④都是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表现。]
7.(1)态度:顽固而愚昧地反对机器生产。
观点:厌恶官绅的保守心态。
阶层: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2)态度:热切地追求新的生活习俗。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特征: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冲突,例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3)影响:人们积极接受文明习俗。
趋势:由烦琐走向简约,由封闭走向开放。
(4)为人们观察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史学研究更全面、更丰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2.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3.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照
5.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6.1912年3月2日,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些称谓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7.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直接
介入人民大众婚姻缔结行为(设置婚姻登记机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颁发结婚证书)的时间很晚,基本上是民国以后的事。而婚姻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则是在1949年以后。右图结婚证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927~1949年 B.1949~1952年
C.1956~1965年 D.1966~1976年
8.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9.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弱 B.妇女地位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 D.道路交通改善
10.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但自行车却不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能够制造自行车是在(  )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民国后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2.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就其内因来说主要是由于(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 B.群众性收回路权运动的推动
C.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D.封建统治在中国的彻底结束
13.“举头铁索(铁线)路行空(横空),电气能收夺开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所赞叹的是(  )
A.高架铁路 B.化学工业
C.电报电话 D.火车的发明
14.右图是某一时期使用的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这一时期应为辛亥革命前的清朝晚期 ③当时的教学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④当时电话已走进中国千家万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刨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6.1878年3月7日,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申报》馆有一则“启事”:“如远近诸君子、有已成末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这主要反映了(  )
A.维新运动时期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
B.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C.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报刊业逐渐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D.上海是近代报刊业的发源地
17.在描写抗日战争的一本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几种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蒋介石通过广播发表抗战宣言 B.某国民党连队观看影片激发抗日热情
C.共产党通过报刊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D.日军随军记者通过互联网传递军情
18.2005年11月3日,网络 ( http: / / www.21cnjy.com )搜索巨头Google公司推出虚拟图书馆测试版,图书来源于纽约公共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4日,微软公司宣布已经买下大英图书馆2 500万页图书的电子化处理权,将于2006年推出相关的搜索业务。对这两项工程所产生的后果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知识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 B.知识的传播范围将大大扩大
C.传统的出版业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 D.人们的阅读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19.报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介,它记录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给人们留下了反思历史的“原件”。下列报纸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20.下列两组统计数据均出自《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它们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有(  )
①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 ②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③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④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1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5分,共50分)
21.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们的衣着服饰
 
    长袍马褂     西服      中山装      30年代旗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衣着服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人们服饰着装的特点,并阐释其原因。(6分)
(2)为什么建国初期,列宁装最时髦,而六七十年代绿色军装最流行?(4分)
(3)90年代的结婚照和80年代的结婚照相比,服装和人物表情上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8分)
(4)综合以上认识,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的中国,习俗变迁有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和城市变化较快,而内地和乡村变化较慢,如婚姻风俗的变革就是一例,传统习俗在农村地区被沿袭下来,而城市受西方影响较大。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照           新时期的婚纱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当时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市出现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农村与城市相比在此方面的差异。简要指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在着装及习俗等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原因。(4分)
23.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3年到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也日趋现代化,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5分)
(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8分)
(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答出2点即可)
【答案解析】
1.D [西装是鸦片战争后伴随外国侵略传入中国的,洋行里的职员接触西方文化比较早,物质生活的西方化也比较早。]
2.B [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深刻影响,这首词中的现象正是对这一影响的反映。]
3.A [从作者将旗袍称改为“暖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动机看,作者并非不能接受该服装,所不能接受的是其名与“满清”关联的字样,因此没有新旧观念的碰撞,故排除④,其余①②③符合题意。]
4.B [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吃西餐的出现正是西方文化传入的具体表现。]
5.B [从题干时间的1927年,可直接排除③④两项。]
6.B
7.D [从毛主席语录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结婚需经审查合格的规定可以看出。]
8.A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表明虽已了解西方的情况,但这个要求又反映出人们思想的保守。]
9.B [审题时应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辛亥革命后”“大脚”,由此可知歌谣唱的是废止缠足给妇女带来的好处,所以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妇女地位的提高。]
10.B [“老爷”“大人”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称呼,体现了等级与身份地位;而“先生”“同志”是平等的称呼,反映出民主平等的精神。]
11.D
12.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内因”,C项反映出中国社会内部对铁路的需求。]
13.C
14.A [图片中渗透出的信息是电话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的使用。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中国接触到电话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且开始了介绍以电话为代表的近代科技成果。但电话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遍及中国。]
15.D [从“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可判断出报纸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力。]
16.D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较早,比较成功的报纸,它的这个征稿启事,反映出上海是近代报刊的发源地。]
17.D [互联网出现于20世纪后半期。]
18.C
19.B [①与新文化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有关,②与维新运动有关,③反映了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谈,④反映了“神舟”六号升空,根据教材知识并联系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
20.A [本题实际考查互联网在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①可由“国际出口带宽”的增长趋势进行判断,②符合“上网计算机数”的变化等信息,③和④表述正确但与图表中的统计数据没有直接关系。]
21.(1)特点:传统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饰与西式服装并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列宁装时髦原因:建国初期,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把苏联看成社会主义老大哥,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有领域都在向苏联学习,穿着也不例外。军装时尚原因: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美苏争霸开始,国际形势趋于紧张;“文革”时期,军人在人们心中是最革命的,是捍卫社会主义的支柱,橄榄绿也就成了革命的标签。
(3)变化:人们对照结婚照更加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80年代的结婚照,穿着比较随便,表情比较拘谨。90年代的结婚照,礼服比较高档,神情力求浪漫。原因: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上还不够宽裕,思想上还不够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当作是完成一项任务;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想的进一步开放,人们把照结婚照看成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要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原因分析不拘泥于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影响因素:①物质生活水平;②思想开放程度;③社会政治气氛。
22.(1)现象:随着西方文化的涌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中国城市的习俗开始变化。差异:传统习俗在农村地区被沿袭下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原因: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村地区受西方影响较小;农民的观念保守。
(2)原因:观念上,人们思想更加解放;政治上,政治环境较“文革”时期宽松;经济上,经济发展,商品供应丰富(生产力的发展)。
(3)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3.(1)变化: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2)转变:从贫穷到富裕,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体制性原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3)原因: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1980年”“1998年”等信息,从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第(2)问中的“转变”应联系材料二中“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等信息进行归纳,“体制性原因”应注意结合材料二中“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等信息进行概括,“过程”需要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进行思考;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80年代前”“90年代”“房间的称呼也日趋现代”等信息,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说明。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清单.TIF" \* MERGEFORMAT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__转变。
(2)近代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____________后,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受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
(1)中国四大菜系:即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______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__________。
(2)近代民居的演变
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__________的特点。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________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__________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______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__________、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______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点训练.TIF" \* MERGEFORMAT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右图中所示服饰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8.TIF" \* MERGEFORMAT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对下面四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79.TIF" \* MERGEFORMAT
A.男人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领带再到着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改变受西式服饰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后的合身得体的旗袍
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4.“清朝末年,妇女服饰,以上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亦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知识点二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和居室建筑的演进
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6.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
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C.洋快餐烹饪方式科学
D.洋快餐广告宣传的影响
知识点三 习俗风尚的变革
8.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建立之初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
9.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0.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运用.TIF" \* MERGEFORMAT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80A.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鹿晴晴\\工作盘 (e)\\鹿晴晴\\2014\\幻灯片\\同步幻灯片\\历史\\历史人民必修二(成盘)\\《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Word版文档\\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80.TIF" \* MERGEFORMAT
图一 毛式中山装 图二 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服饰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1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解析】
知识清单
一、1.(1)平民化 (2)①辛亥革命 中山装 (3)①政治
2.(1)鲁菜 (2)②西式
3.(1)四合独院 (2)西式住房 西式建筑
二、1.(1)①新思潮 主张婚姻 ②恋爱自由 (2)②火葬
2.剪辫易服 公历 握手
对点训练
1.A
2.D [洋装在中国流行,但它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所以D项是错误的。]
3.B [材料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服饰较为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A、C、D三项和材料要求不符。]
4.C [材料信息表明,清朝末年妇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的服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发生,对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A项是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B项只是因素之一,不如C项更概括。D项讲的是影响。]
5.B [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人来华,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本题实际要求回答西餐传入中国的时间。]
6.C
7.B [中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迅速,这种发展带动餐饮业的发展。]
8.B [从材料中的反对封建婚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可以判断出该法颁布于新中国初期。]
9.C [A、B、D三项都是对民国初年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尚的描述,A项为新式婚俗,B项是新式穿戴,D项是民国姑娘的新式打扮,只有C项是蓄留长辫、埋头苦读、一心应考的士子形象。]
10.B [本题以“文明婚礼”为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考查近代社会转变的若干原因,但由于材料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因此选项④的说法是武断的,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综合运用
11.(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明;推行变法新政。(答其中3点即可)
(2)基本趋势: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 ( http: / / www.21cnjy.com )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纷。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3)认识: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中的“基本主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依据材料一中“请禁妇女裹足折”等信息进行归纳,“目的”需要结合“易人心,成风俗”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趋势”应结合材料二中“‘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等信息进行概括,“原因”需要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应围绕“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限制条件展开思考。
12.(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教材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解答 西式服装穿着适体、潇洒;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活动,旧式的服装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2.你能说出四大莱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解答 (1)鲁菜: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清汤燕窝等。
(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盐焗鸡、烤猪等。
(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 ( http: / / www.21cnjy.com )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以炖、焖、烧、煨、炒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鸭包鱼翅、松鼠桂鱼、盐水鸭等。
3.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答 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由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
(1)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
(2)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
(3)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
解答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解答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这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简化了繁琐的习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分析其原因。(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解答 (1)趋势:从强制推行满族服饰到满汉服饰渗透融合;再到近代服饰的西化,以及当代传统中国服饰的复兴。
原因:政府的政策、民族的交流、政治运动的推动、机器工业的影响、高科技大潮的促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等。
(2)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扩大;科技革命发展带来的文化复古思潮的推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变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