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一、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给大家介绍一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引入本文。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屡屡(lǚ) 趋势(qū) 芯(xīn)
聘用(pìn) 挠头(náo) 怯(qiè)
华裔(yì) 深奥(ào) 几(jī)乎
光纤(xiān) 趋(qū)势 芯(xīn)片
挠(náo)头 聘(pìn)用 漏洞(lòu)
硕(shuò)士 弥(mí)补 胆怯(qiè)
着(zhuó)眼点
2.多音字
纤 供
3.生词注解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按部就班:做事按照一定的条例,遵循一定的程序。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某种事物或现象),不觉新奇。也说数见不鲜。
层出不穷:接接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4.作者名片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名物理学家,1954年提出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5.背景追溯
1957年12月10日,同31岁的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台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 ( http: / / www.21cnjy.com )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二)深层理解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点拨明确】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联持什么看法
【点拨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3.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点拨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科技
↗ ↘
经济工业
4.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1)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
【点拨明确】分析中美两国教育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2)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是什么
【点拨明确】相同点:两种教育哲学都鼓励创新。
不同点:美国的教育哲学对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成绩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这些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地取得成功。中国的教育哲学对学习成绩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这些学生也可以成才,而且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美国教育学习方式:跳跃式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由探索出很多东西。中国教育学习方式: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3)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点拨明确】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三)走进语言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一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
【点拨明确】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
【点拨明确】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
2.指出下面的语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点拨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本文的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表明观点。
第一段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明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新事物必然会不断出现。第三段以设问句承接上文并提出说明的重点: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第四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工业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五段引用《财富》杂志的话,“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一万亿美元”。这里的“近”“接近”等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数字更具准确性。
(2)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综观全文,作者的思路可归纳为:新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层出不穷→“科”和“技”的关系→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作者所论述的内容看似信笔所至,实际暗含着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顺序。文章首先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并分析了新事物出现的原因,即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接着循因推测,引出“科”和“技”的关系问题,得出结论:对“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然后进一步分析中美科技发展理念、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最后阐述两种教育哲学应互相借鉴,对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应区别对待。
(3)语言亲切、平和、自然、流畅。
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自己熟知的例子展开说明,将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使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在每一次由上一个问题转入下一个问题时,用问题或短语衔接,使文章流畅自然。
(四)走进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环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胃’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