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认 识 角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材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2、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探索角的特点,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敢想、敢说、敢做,求新求异的愿望非常强烈,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身边生活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学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与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教数学。“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力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2、做数学。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3、用数学。生活是数学的土壤。数学教学要回归本色,就是要让学生用明亮的眼睛看生活,把深刻的数学与平实的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新课,找角,指角,感知角;
(三)、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四)、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五)、自制角;
(六)、总结延伸;
课始,课件出现四个以前认识的平面图形,其中一个图形是三角形,由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再任意移走一根,留下的就是一个角,让学生眼前一亮有了新鲜感。这个环节既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又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认识角。
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并学习如何指角,使学习建立角的初次形象,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为了让学生对角的表象更清楚,教师把放在黑板上的三角板描下来,描完角后并没有马上将三角形移开,给了学生一种神秘感,等学生在脑海里自我假想后再移开,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通过指角、描角、课件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趁热打铁,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逐步出现三种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剪刀、吸管、时钟)找出这些物体上的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为了使学生对角的认识不再笼统,通过画角,引导学生注意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感受到两条边都是从顶点引射出的。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跟随”练习。第一题是让学生判断四个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强化角的特点。第二题是数角,三角形和四角形,题型较简单,由此更容易看出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解理。
1、
2、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以互动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
2、比较角的大小,提升学生能力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通过变角游戏,利用活动角这一学具让学生直观判断,先让学生拉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再拉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再次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3、探究与角大小的相关因素
紧接着课件出示2个形状一样,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师抛出“你认为哪个角大” 的问题,此时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课件演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五)、自制角;
有的同学做出的图形里不止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总结延伸;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顶点
边
边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