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时空坐标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
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见学案概念解读)
目前发掘的良渚古城,内城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同时代中国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学者推算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若以每天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1人计,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
象征神权的礼器玉琮
象征军权的玉钺
规模大,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部分墓葬分布在祭祀遗址附近,墓中心有石椁、有玉器等精美贵重随葬品
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公共权力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良渚古城复原图
国家初始形态
材料:所谓早期国家,是指刚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保留了各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并以它们为基本政治单位,对它们进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组织。早期国家拥有合法的武力,用以维护各血缘组织的上层贵族对下层平民进行经济剥削的特权地位。早期国家是国家产生的第一个阶段,有别于建立在地域组织之上的成熟国家。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
早期国家是正在形成中的国家,虽然产生了公共权力(王权),但社会组织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族。(夏商周时期)
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最激烈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大转型,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直到近代西方入侵,中国才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西周
春秋
秦朝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战国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农业生产力和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私田开辟
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①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②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兴起(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土地制度的变革
阶级关系的变革
经济之变: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小农经济形成
(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表现:
——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选修回顾:精耕细作
桔槔
翻车
立井水车
高转筒车
垄作法
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
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
政局之变: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被破坏
射王中肩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春秋左传》桓公五年
郑庄公祭祀坑遗址 局部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战国七雄:齐威王、楚怀王、秦武王、燕昭王等
国家走向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政局之变:
华夏认同
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夷蛮狄先进,自称为“华夏”。
华夏认同
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民族之变:民族大融合(华夏认同)
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争论、辩论局面。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应变之法1: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孟子(战国)
荀子(战国)
纲要上: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仁。②为政以德。③主张恢复周礼。 教育贡献: 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选必3(P4-5):①反对苛政;②以天下为己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纲要上:人性善;“仁政”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选必1(P44、45):“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仁者无敌”批评统治者“途有饿殍而不知发”(P101)
选必3(P4-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以天下为己任“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纲要:①人性恶;②主张隆礼重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③君舟民水;
选必3(P4-5):①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道家 老子(春秋)
庄子(战国) 崇尚逍遥自在
法家 韩非(战国)
墨家 墨子(战国)
阴阳家 邹衍(战国)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纲要上和选必三: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本原;②其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③朴素的唯物论: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②小国寡民
纲要上: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②主张变革、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选必1》P45:①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主张君主要赏罚分明 ②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纲要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选必1》:主张政府实施社会救济,认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P101)《选必3》第1课: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③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④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⑥和而不同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 战国形势图
应变之法2:社会大变革——变法运动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变法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诸侯纷争,战争频繁,富国强兵的需要;
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从而引起社会阶级的变化。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改革建立新的制度。
法家思想的推动
项目 西周 春秋战国
经济方面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
政治方面 分封制(地方分权:封邦建国)、宗法制、礼乐制度
民族关系 “华夷之辩”,但分封制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认同
文化方面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
军事方面 天子实力较强
社会和阶级结构 ①宗族占主导,奴隶主贵族地位高 ②奴隶和奴隶主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贵族教育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形成贵族政治
西周到春秋战国总体上呈现什么发展趋势?与中华文明有何联系?
拓展延伸:整体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和“势”(趋势)
项目 西周 春秋战国
经济方面 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
政治方面 分封制(地方分权:封邦建国)、宗法制、礼乐制度
民族关系 “华夷之辨”,但分封制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认同
文化方面 原始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③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④工商业私营化,重农抑商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割据),各国变法;②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④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华夷”观念削弱,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拓展延伸:整体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和“势”(趋势)
项目 西周 春秋战国
军事方面 天子实力较强
社会和阶级结构 ①宗族占主导,奴隶主贵族地位高②奴隶和奴隶主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官办教育,贵族教育
选官制度 实行世卿世禄,形成贵族政治
诸侯实力不断增强,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①小家庭逐步发展;②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农民阶级和士阶层崛起
实行任命制度,官僚政治开始产生
拓展延伸:整体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和“势”(趋势)
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西周到春秋战国总体上呈现什么发展趋势?与中华文明有何联系?
趋势
国家演进:
①分裂到统一
②分权到集权(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
民族关系:交融和认同
①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
②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
③国家共同体(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华文明
联系: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演进和民族认同之间的互动最终成就独特的中华文明
拓展延伸:整体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和“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