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0-30 17: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元朝疆域图1.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并存;在汉景帝平定“ ”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________,安 史之乱后形成了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 央集权。
(3)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________,又抽调精兵,充实 ;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4)元朝:实行行省制,除 、 、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_____ 任命;行省之下分设 ,边远民族地 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 大权,但是受 节制。 中央集权的发展汉代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解决:
平定“七国之乱”;
颁布“推恩令”;
收盐铁和铸币权;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兵志》唐代藩镇兴起发展的?有何影响?唐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纷争元:行省制度元朝疆域 图材料一: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魏源《魏源集》
材料二: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 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 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3.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 。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 、 、 三省体制,三省长官都是 。
(3)隋唐:隋唐时期在 下设六部,即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____ ____、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汉代皇 帝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相权被分割 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工
部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军政行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相权再被分割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C材料一: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其所置中书之名,因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以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元帝时,令弘恭,仆射石显,秉势用事,权倾内外。萧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更置士人……
──[唐]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结合下列材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材料二: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曰:“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六《陈忠传》 材料三: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九《职官》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解读】这条资料表明:①宋代设枢密使是沿袭唐末五代制度。②枢密使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③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④枢密使的设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⑤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仍互相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