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10: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汉朝
西周
春秋
秦朝
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册封秦为诸侯
前475年
前221年
秦朝建立
战国
楚汉相争
前207年
秦朝灭亡
前202年汉朝建立
前209年
陈胜起义
前356年
商鞅变法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问题探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任务一:阅读课本,探究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客观条件——大势所趋。
①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上: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主观条件——秦国的强大。
①商鞅变法后,秦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②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③嬴政雄才大略(广纳贤才、远交近攻)
问题1:材料体现了秦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秦国统一
1.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百姓淳朴恭顺;吏治优良;
材料一 根据林剑鸣先生的研究,自秦襄公建国(前778年―前766年在位)至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共九代君王,兄终弟及者三人,以次子立者一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而真正以长子身份即位的仅有武公、宣公二人。穆公之后,秦国君位继承,亦无定制……秦国传位的原则是“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立之”。
问题2:概括秦国政治传统特点及影响
秦国统一
2.宗法制不发达,君权较大,贵族势力相对薄弱,利于建立集权专制制度
材料二 宋人洪迈也曾把六国和秦国的用相情况作过对比:“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
3、传统上贵族势力较弱,商鞅变法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利于吸收各国人才;
秦王嬴政的用人政策(教材15页学思之窗)
秦国统一
问题3: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国能够重用各国人才?
其他原因:课时第1题
任务二:探究秦朝建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及其历史意义
问题1:面对空前辽阔的版图,秦朝如何建立有效统治?
问题探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相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主要矛盾:
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指国家结构: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法令。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决策方式:公卿朝议,皇帝裁断(兼听独断)
特点:浓厚的“家国一体”
色彩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秦朝统治
秦朝是成熟国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以血缘为基本特征的早期国家的终结和以地缘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形成。
比 较 项 分封制 郡县制
学案 拓展延伸三
重点突破
周秦之变
天下共主→独裁君主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血缘社会→地缘社会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问题2:秦朝的基层治理是?这一基层管理体制的设计目的?
材料二 从费孝通到温铁军的诸多学者,一直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县城以外的乡村是由宗族和乡绅自治的,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
目的:征发赋役,加强控制,维护稳定



三老
(教化)
啬夫
(狱讼、赋税)
游徼
(捕盗)

编户齐民

链接选必一P100页
基层组织:王朝国家县级政权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
秦朝统治
材料三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摘编自选必一P93
材料四 农民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这些农民都被详细地登记在户籍里,并派有专门的官吏管理,没有任何行动自由,如逃亡被捉住要施以严重的刑罚。
——谌旭彬《秦制两千年》
东城 户人 士五夫
妻 大女子 沙
子 小女子 泽若
子 小女子 伤
秦里耶秦简户籍簿
问题3:依据材料三、四,秦的赋役制度有何特点?
②民众负担沉重;
①内容繁杂;
③与严密的户籍制和严刑峻法相配合
秦朝统治
问题4:根据材料五,秦朝在行政管理中采取了什么制度?有何配套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五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骂(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链接【选必一P4页】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秦朝的交通建设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作用:保障皇帝和中央的命令能够迅速传送到全国各地。
秦朝统治
问题5:为了让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严格执行皇帝的法令,秦朝采取了哪些管理官员的制度?有何作用?
皇帝
御史
大夫




官员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官员考核制度:上计制,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作用:监察和考核结果是官员商赏罚的依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
官员选拔制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秦朝统治
链接【选必一P30—31页】
领域 主要措施
经济
文化
社会
民族
统一车轨,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选必二P69】
统一度量衡、货币(圆形方孔钱)【选必二P87】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禁绝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整顿社会风俗等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北逐匈奴,南抚夷越,设置郡县【选必一P62】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奠定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疆域的基本版图;
秦朝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一统
秦末反秦起义形势图
秦亡原因
03
刘邦
基层小吏
01
陈胜
底层平民
02
项羽
楚国贵族
04
孔鲋
文化精英
问题1:四股反秦势力反映了秦末反秦起义的什么特点?
反映了秦朝统治存在什么问题?
特点:参与群体广泛
赋役沉重
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心怀故国
官僚体系不堪重负
材料一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史记·高祖本纪》
问题:遭到社会各阶层普遍反抗
任务三:探究秦朝速亡的原因,认识其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
秦之失,在于政,也在于制。
问题2:唐人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秦朝灭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根据所学内容,你是否认同柳宗元的观点?
消极影响:专制权力缺乏制约,易滋生暴政和腐败,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秦亡原因
问题:秦朝在统一后的东方地区推行郡县制,但地方治理能力有限,难以应对突发性暴力事件
问题3: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 在地方郡县,先是陈胜起事时“陈守令皆不在”,后又有会稽守殷通找来项梁商议响应起兵,发出“天亡秦之时”之语;陈胜派遣武臣北伐,范阳令开城投降,赵地“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在最基层,刘邦起事,其核心团队中的许多人,正是沛县当地之“吏”。
——谌旭彬《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技术分析》
材料五 首都咸阳偏于西北,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以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直接统治一个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是极其困难的,要求地方官员有高度的忠诚感、认同感、责任感,才能有效统治新征服的国土与民众。
——侯杨方《盛世:西汉》
秦亡原因
问题4:在秦人长期经营的关中地区,以郡县制为基石的秦制一直到刘邦攻入咸阳仍在正常运转,在原来的山东六国区域内,却爆发了大规模反秦斗争的浪潮,结合材料,分析原因。
材料六 当秦二世胡亥在公元前210年登基,他所面临的现实是:秦已消灭六国,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六国残余的贵族、游侠、文士(如持孔氏礼器投奔陈胜的鲁地之儒)和宗族势力,尚未将他们变成原子化的个体。
——谌旭彬《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技术分析》
材料七 六国在军事上的抵抗随着秦统一天下而以失败告终,但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统一天下后的秦在实施各项制度、政策方面,都对原来东方六国的文化施行压制与征服。——何晋《秦称“虎狼”考》
原因:东方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与秦存在差异,秦统一后制度变革操之过急,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兼顾传统。
秦亡原因
材料三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题5:秦廷内部围绕郡县制的争论引发了“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对秦朝统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实质:政治权力和文化精英对立,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未建立;
影响:把文化精英推到了秦朝统治的对立面
焚书直接目的:消除反郡县制的思想资源
根本目的:以暴力手段统一思想
秦亡原因
启示:“攻”与“守”政治形势完全不同,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应适时调整政策,重视民生,顺应民意,获得民心。
原因:秦统一之后没有认识到调整统治政策的重要性,延续战国时期征发繁重、严刑峻法、崇尚暴力的高压治理模式。
问题6: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秦亡原因
秦亡启示
任务四:探究秦朝速亡的原因,认识其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
04
刘邦
基层小吏
01
陈胜
底层平民
03
项羽
楚国贵族
02
孔鲋
文化精英
2.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政治和文化认同。
1、爱惜民力,及时根据形势调整国家治理政策;
5.君主权力需适度制约
3.制度变革不能操之过急,需兼顾传统习惯,注意利益分配的平衡。
4、提高地方治理能力,逐步完善新制度
1
2
4
3
秦亡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后世统治者认识到了民众民心的重要性
民本思想有限回归
鉴于秦亡的教训,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的主流
尊崇儒学,争取士心
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天人感应、祖宗之法)。
君主权力适度制约
后世王朝反思秦朝民族政策的教训,对边疆民族文武并用,因俗而治,理解和承认民族地区社会现状
对边疆民族实行羁縻政策
秦朝速亡对古代中国政治的深远影响
秦亡教训
秦末之乱的本质是否定秦帝国的统一而回复战国……从秦楚之间一直到西汉初年,历史进入后战国时代,列国并立纷争,诸子百家、游侠豪杰重现,直到汉武帝即位,第二次统一完成,历史才又重新进入新的统一的帝国时代。
——李开元《秦崩
——从秦始皇到刘邦》
汉初形势图(公元前202年)
秦亡汉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