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课 离骚(节选)》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替余以蕙镶兮(废弃)
B.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C.忍尤而攘诟(责骂)
D.延伫乎吾将反(延长)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食桑葚 B.犹可说也 C.士也罔极 D.隰则有泮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②偭规矩而改错
B.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C.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集芙蓉以为裳
D.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
6.下列对《离骚》中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古代帝王的自称之词
B.皇考:古人对亡父的尊称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灵修:在本文中指楚怀王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 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 章:同“彰”,明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三、诗歌阅读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过三闾庙①
戴叔伦(唐)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①三闾(lǘ)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②屈原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二句,“玩潮流不尽”发语高亢,次句“屈子怨何深”沉重而浑厚,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B.前二句中,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
C.“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屈原的“怨”。
D.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耐人寻味,此刻骚人已去,让人联想丰富,意味无穷。
(2)请联系全诗,赏析三四两句。
9.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楚 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厉: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④女萝:一种多附生在松树上
(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
B.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读之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C.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易招回。
D.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粽叶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由前文的压抑悲伤转变为激越高昂。
E.全诗以景写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使人荡气回肠”。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2)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诗人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的比喻)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的引路人) , !
(4)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 。”
(5)“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屈原的作品中十分突出,如文中“ , 。”两句就表现了诗人借鲜花香草修养自己的品性。
(6)(新课标全国卷I)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五、解答题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译文: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D.延伫乎吾将反:延。故选D。
2.【解答】A.“无”通“毋”。
B.“说”通“脱”。
C.无通假,变心缺德耍花招。
D.“泮”通“畔”。
故选:C。
3.【解答】A.①表转折关系。
B.①是用在主谓之间;②是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C.都是介词。
D.①是“虽然”。
故选:C。
4.【解答】A.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生活;
B.数词作动词,三心二意;
C.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D.没有词类活用;
故选:D。
5.【解答】解析:
①规矩,古今同义、法则或习惯”的意思;
②穷困,古今异义,引申为走投无路;
③方圜,古今异义,方枘。今义:比较广、性状、准则。
④反顾,古今同义;
⑤缤纷,古今同义;
⑥固然,古今异义。今义:连词,引起下文的转折,也不否认乙事实;
⑦流亡,古今异义。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⑧清白,古今同义,没有污点”。
故选:C。
6.【解答】C.孟陬指的是夏历正月。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7.【解答】(1)A.“悔相道之不察兮”意思是“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察”的意思是“看清楚”。
故选:A。
(2)A.“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错,“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故选:A。
(3)A.“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B.“对偶”错,由于有“兮”字。
D.“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有误,没有对比。
故选C。
(4)①“不吾知”,宾语前置,不了解我,如果,我的本心,确实,指芬芳之物。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算了。
②“虽”,即使,表被动。“犹”,仍然,难道,惧怕,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警戒而惧怕吗?
答案:
(1)A
(2)A
(3)C
(4)①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②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警戒而惧怕吗?
参考译文: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
三、诗歌阅读
8.【解答】(1)A.“表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错。
(2)最后两句为写景句,符合通常说的“以景作结”的手法。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
答案:
(1)A
(2)①使用典故。如后两句暗用《楚辞 招魂》《九歌 湘夫人》语,使人全然不觉。②融情入景、萧萧枫树林、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景物形象,江上秋风,寄予深厚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译文:
沅水,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
赏析:
三闾庙,根据《清一统志》记载。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司马迁论屈原时说:“屈平正道直行,以事其君,可谓穷矣,忠而被谤?“(《史记 屈原列传》)诗人围绕一个“怨“字,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分流汩兮,道远忽兮,使江水兮安流,既是即景起兴,江流何似。骚人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写怨之绵长,表怨之深重,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李瑛《诗法易简录》认为:“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此诗首二句悬空落笔,发端之妙。“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然而?怨什么?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引导读者去思索,枫林摇落,可是,而今却到哪里去呼唤他的冤魂归来,洞庭波兮木叶下“,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触景生情,萧萧枫树林“,时间是“日暮“,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情伤无限,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前面已经点明了“怨“,而不是将明朗和含蓄结合起来,让人于言外得之!此诗结句。《诗法易简录》又赞道:“三,不复加以品评。凡咏古以写景结,方有神致。“钟惺《唐诗归》则说:“此诗岂尽三闾,便不可测,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无不肯定其意余象外。
诗歌,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就成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明朗处情景接人。
9.【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A项“对唐朝统治者直接无情的鞭挞”错,而是含蓄婉转地抒发,意境并非“衰败”.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突出诗人对唐朝统治者的强烈批判.
答案:
(1)AB
(2)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纪念的欣慰.诗人怀念屈原,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首联中“恨”“泪”两字,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每点2分,简单分析1分.答出其他答案.)
译文:
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埋在土里,魂魄难以招回.只要楚地后人还在?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屈原忠而见疑,此诗亦即从眼前所见之湘江落笔,楚厉迷魂逐恨遥”,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在诗人的眼中,全都是泪水汇成,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湘江流淌着不尽的泪水.而在这如泪的湘波之中.“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湘江流水无穷尽之时,其恨亦千秋万代永无绝期,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颔联又从湘江岸上的景物再加烘托.这联化用《楚辞 招魂》.“枫树夜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也是迷魂之愁.下句的“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长夜漫漫,迷魂无依.此联景象凄迷,读之使人哀怨欲绝.
下面四句似议似叹,亦议亦叹.五、六两句是说: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魂也难以招回,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以上三联,末联情调一变,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
这首诗化用《楚辞》和屈原作品中的词语和意境入诗,而不着痕迹,别具风采,以感叹为议论;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感人至深.
四、默写
10.【解答】故答案为:
(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春与秋其代序(重点字:恐)
(2)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重点字:暮)
(3)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骋)
(4)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重点字:厚)
(5)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重点字:蓉)
(6)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重点字:掩)
五、解答题
11.【解答】(1)扈,披着;纫。译为:披着江离和幽香的白芷。
(2)忽,飞快地;淹。译为: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
(3)骐骥,骏马,奔驰,随我来吧!
参考答案:
(1)披着江离和幽香的白芷,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2)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春天与秋天自然地依次替代。
(3)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