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石 壕 吏杜甫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安史之乱”初期,由于指挥不统一,政府军反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路经这些地方,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吏: 逾:
邺: 戍:
咽: 妪 :
泣: lìyúyèshùyèyùqì请读准下面的字音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你听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朗读要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诗歌朗读抢答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解释词语 投:投宿
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新:最近偷生: 苟且活着已: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无完裙: 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 这里泛指衣服应: 应征犹得: 还能够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复述故事最感动你的是哪些诗句?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诗歌赏析 从内容上看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这一类诗还学过哪一首?
这首诗结构怎样?有吏夜捉人想一想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
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2、在这里老翁、老妇各是怎样的举动?3、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捉人品析 暮投 村 夜捉人 老翁……出门看赏析1 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
老妇哭啼的情景?呼 啼 怒 苦想一想对比作用?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哀怜
形象写出吏与妇之间的矛盾?你有所感悟的还有哪些诗句?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诗歌赏析赏析2本诗题目《石壕吏》但内容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而主要写老妇致词,怎么理解?拓展训练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自我反思为什么这样安排?诗歌对差吏暗写(侧面),对老妇明写(正面)这种独特的构思使内容精炼,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矛盾:他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大敌当前,人民理应作出牺牲,因此诗人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表示同情,但又赞扬老妇自请应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揭露。想一想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对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示深切同情,但又赞扬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含蓄揭露了官吏的横暴。高潮从吏归与翁别发展开端结局小结并板书气氛恐怖处境凄苦苦难深重情景凄凉石壕吏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合作探究 1.诗人同情老妇人的遭遇,为何始终一言不发,做一个旁观者,难道他不该上前去义正辞严地指责官吏吗?你如何看待?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有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受?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
赏析3 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深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合作探究 从这三首诗,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比较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作业 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