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 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1课 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4-04-22 11: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印象派的画家们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能观察、感受印象派色彩明亮、鲜艳的特点。体会色彩混合、色彩并列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感知冷暖色在印象派绘画中的运用。 艺术表现:在作品欣赏、色彩实验、完成学习任务单等过程之中学习了解印象派、新印象派画家的艺术语言,选择感兴趣的媒介运用色彩并置的方法创作艺术形象。 创意实践:融入情境、激发灵感,综合运用冷暖色、互补色、同类色等色彩知识,结合现实生活,选择自己热爱的杭州景物,创作印象派艺术风格的点贴画——《杭州 印象》。 文化理解:了解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动印象派风格的形成,尤其是光学、色彩学理论的推广普及,促进艺术观念的变化。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养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艺术欣赏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探究新印象派色彩并置的色彩分割方法,学会运用丰富的色彩并列达到预期的色彩效果。
教学难点: 在色彩并置的创作过程之中对于冷暖色、互补色的运用。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三潭印月》照片,提问:一张照片无限放大你会看到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像素 教师活动:展示照片放大后出现的色块;提问:其实我们生活中的电视机、打印机都是这种成色原理,有么有人知道是什么原理啊? 学生活动:感受色彩并置在生活之中的运用,了解色彩并置的概念:是利用色点、色块并列在一起,通过空间和视觉生理混合以获得所需要的色彩效果的一种方法。 教师活动:引出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色彩并置。指明本节课学习方向: 1.印象派的诞生背景? 2.影响印象派风格形成的科学原理? 3.印象派的创作方法?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日常出发,将同学们熟悉的照片不断放大直到看到像素,感受生活中对于色彩并置的运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将重难点在导入的过程之中就体现,使同学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 背景介绍 教师活动:介绍印象派的代表作《日出 印象》,提问;这幅作品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活动:回答对于《日出 印象》的主观感受。 教师活动:展示印象派和学院派的绘画作品,提问:印象派和学院派的绘画作品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色彩角度) 学生回答:学院派的背景都是比较深的颜色,印象派的作品色彩丰富,特别明亮。 设计意图:从印象派最有代表性的色彩出发,启发学生发现印象派绘画明亮、鲜艳的特点。 色彩探究 探究任务一:色彩叠加 教师活动:通过生活经验,你知道干净的颜料混合会产生什么颜色? 学生活动:回答灰黑色 、 褐色。 教师活动:不同的颜色叠加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呢?我们用彩色3D眼镜做个小游戏吧。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单的第一栏学习任务——给彩色小人戴墨镜。将彩色眼镜叠加在彩色纸上,记录彩色眼镜的变色情况。 探究结论:色彩叠加,明度下降纯度下降,互补色相加变灰变暗更加明显。 设计意图:通过色彩实验等方法推动学生认识到颜色叠加会使得画面纯度明度下降,为后面色彩并置的探究做好铺垫。 探究任务二:色彩分解 教师活动:印象派在户外写生来不及调和颜料意外得发现颜色不调匀摆放画面更加鲜艳,同时从光的色散实验之中他们得到启发。出示牛顿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用三棱镜和平行光进行色散实验。 学生活动:观看白光的色散实验,回顾七年级下册的光学理论,体会色彩并置的科学原理。 教师活动: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变成彩色光。提问:那颜料能不能和光一样分解地作画呢? 探究结论:印象派画家们通过学习光学原理尝试着分解作画,从而保证颜料的原本色彩属性。 设计意图:理解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学习光学和色彩科学,根据光的色散原理来分割作画的。印象派分色原理不仅仅是来源于户外写生的经验,同时也深受19世纪科学发展的影响。学生将了解艺术与科学、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探究任务三:色彩并列 教师活动:介绍新印象派绘画风格——不用轮廓线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 教师活动:带领欣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上午》。提问在这个紫色的裙子中,通过色彩分割你觉得画家会用什么颜色并列组合? 学生回答:紫色的裙子是用红色的点和蓝色的点并列组合而成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冷暖色在点彩画中的运用。提问:生活之中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物体,太阳光照射的部分使我们感觉温暖,而没有照射到的阴影部分就让我们感受到阴冷。以大树的绿色为例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单的第二栏,在两团绿色的点中,分别加入一种黄色点和蓝色点。 教师提问:这两团绿色远看还是绿色吗?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依旧是绿色,但是一个是偏冷的绿,一个是偏暖的绿。 探究结论: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教师活动:放大欣赏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上午》的大树部分,验证一下画家是否是这样来创作的。 学生回答:《大碗岛的星期天上午》的树受光面背光面都是绿色,受光面黄绿,偏暖,背光面蓝绿偏冷,有冷暖的细微区别。 教师提问:在绿色点中加入它的对比色,放远观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红色点和绿色点并置会产生灰褐色,因为他们是互补色。 教师活动:带领欣赏修拉的:《马戏团》,这幅作品大大运用黄色和紫色的互补色,背景的互补色并置使得画面产生空间效果。 探究结论:互补色并列同样使色彩纯度下降,产生空间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新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体会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之中冷暖色的并置效果,以及互补色并置产生的效果,为接下来的课堂实践做铺垫。 情境融入: 教师活动:设计情境,布置表现性任务。 你的角色:从 19 世纪的欧洲穿越到了 21 世纪的中国,你是一名印象画派的小画家。 你的任务:用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来绘制一幅点贴画作品参加《故乡 印象》展览。 你的目标:在这场展览之中,运用印象画派的语言将将家乡的风采展现给大家。 作业要求:运用色彩并置的方法进行创作,体现印象派的色彩风格。 学生活动:欣赏景物照片,选择符合家乡印象的景物。 设计意图:结合重难点设计作业。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作为创作主题,增强学生的创作的热情,同时呼应本课的导入。 微课示范 教师活动:展示微课视频,用色彩并置的方法,用修正贴贴一贴美丽的杭州风景——《三潭印月》。 课堂练习 学习印象派的艺术语言,用点贴画的形式来创作不同场景的《故乡 印象》。 任务要求: 进行冷暖色的运用,增加画面对比; 运用纯色色点拼贴,运用同类色增加色彩的丰富性,尽量不用黑色和灰色; 注意轮廓清晰、明确,体现景物原本的特征; 学习小结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早在达芬奇的作品中显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回到了十九世纪,跟随印象派画家们的脚步,学习光学和色彩科学,绘制科学的点彩绘画。印象派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画家以及画派,例如梵高、马蒂斯、博纳尔等。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也着很多色彩并置的利用,创作媒介也可以非常丰富,可以在下课之后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