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绿》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绿》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5:28: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语文四下|《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绿》,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色的描写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绿》最大的特点是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抓关键诗句,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将模糊缥缈的情景具象化,形成可知可感的形象,感受诗人对于绿的独特情感,在诗人眼中,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憧憬,也是笃定的信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创作年代、诗人的生活经历等,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把与创作这首诗相关的资料进行有效提取整合,与同伴分享交流,从而达成单元第二个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2个生字,会写4个常用字,积累“墨绿、嫩绿”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意境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笔下这首美丽的诗歌《绿》。
2.板书课题《绿》。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诗歌,提出自读要求。
2.抽查认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生字。
4.师指名检测读课文,要求课文读通读顺。
三、层层引导,读出画面,理解文本
(一)感受绿的由来:
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所以,到处是绿的......
1.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2.感受省略号。
3.指导朗读第一节。
(二) 感受想象的奇特。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用“---”画出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小节,想想奇特在哪里。
(1)生自主阅读,旁批感受。
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诗歌具体词句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思考或疑问,在此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小组合作:(出示合作要求)
①我们小组关注的是第--小节
②我来朗读--
③通过-----词语/句子,
④感受到-----
2.交流反馈,理解文本。
预设:
第二小节,好像让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不仅有文中所说的“墨绿、浅绿”等6种绿色,还有更多的绿色,都藏在省略号里。
第三小节,原来春天里的风、雨、流水、阳光也能是绿的,让我想到一阵风吹来,( )是绿色的;一阵雨冲刷过,( )是绿色的;小溪潺潺流过,( )是绿色的;一束阳光照射,( )是绿色的。
第四小节,“挤”用拟人的手法,把“绿”集中在一起的画面写得动起来了,更活泼了。
第五小节,作者想象,绿会随风而动,按照节拍而动。
3.再读诗歌,感受诗歌魅力。
4.借助挖空练习,熟读成诵。
5.体会诗歌感情,出示“资料链接”,结合时代背景感受“绿”的特别和表达的深意。
四、对比阅读,感受绿意,感悟文本
1.学习“阅读链接”。
(1)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预设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
预设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预设3:艾青用诗歌的形式,有想象力,写的是感受。宗璞的是看到的,真实的。
2.生交流收获。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着诗人艾青一起走进了诗歌绿,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丰富的想象,看到了美丽的画面,也有了独特的感受。
五、作业超市,写出心中的“绿”
1.以“绿”为关键字,收集相关诗歌,摘抄在积累本上,注意标注出处和页码。
2.大自然的色彩总能带给我们想象和灵感。试着以 诗歌,你好《红》《黄》等色彩做题目,写出属于自己的小诗。
板书设计:
绿
想象 画面 感受
《绿》教学反思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仿佛我们也进入了绿意盎然的世界。本周执教的《绿》是艾青笔下的一首诗歌,用较少的文字含蓄地传达深长的韵味。诗歌教学,对老师来说总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对学生来说更是一团迷雾。然而模糊的东西,正好供我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展开教学。这堂课下来,结合本月观课点,现反思如下:
一、六步教学法的运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较好运用学校所提的六步教学法“导、学、议、讲、练、思”。
“学”:给予学的方法指导,如指导学生尝试写诗歌环节。尽管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真的要指导小学生写出像样的诗,即使是几句,也并不那么容易。可堂上先让男生写出表示动作的词,女生写出春天事物的词,让男女生分组写在黑板上;接着,随机选择“采”“月季”“春天”,脱口而出做成一首诗,“采一朵月季 春天 我把它插在发夹上”,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在示范引导下,一位学生也当场模仿写出一首诗。有了这样两个具体鲜活的实例引导,全班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可见只要指导得法,就能唤醒学生的写诗潜力。
“学”,还体现在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在学生进行了品读之后,顺势问道,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然而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完第三小节后,“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那么还有哪些画面还是绿色的呢?这时,一波掀起千层浪,孩子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黑板是绿的、窗户是绿的、油菜花是绿的、操场也是绿的……这样的想象为孩子们的留白填补了空缺,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
“练”:课堂上给与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充分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 为了让教学的效果得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在教学第二节时指导学生结合绿的词语及省略号,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在第三节中指导学生对三个“是绿的”和一个“也是绿的”,读出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在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抓住“挤、重叠、静静地交叉、突然”等关键词,读出景象的变化。有了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对绿的含义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议”,体现在品读诗歌和比较阅读,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两个环节。
品读诗歌的意境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提供交流的支架,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描述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和感受。这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环节,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分享,通过“议”,读懂了诗歌,感受到想象的奇特。
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到这首诗的独特表达之后,出示了课后的“阅读链接”,接着组织同桌互学比较这首诗和“阅读链接”的异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知道诗歌和文段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讲”,需要在难点重点,不理解的关键点出讲解。这首诗歌难点处在于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需要给学生提供艾青的创作背景资料,和当时的新中国背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