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0:34:45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册(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总分值: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严肃这个观念在我们现代文学开始发展时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当时与新文学的创造方面对抗的是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的小说。他们的态度,不论对文学还是对人生,都是消遣的。新文学是严肃的。在严肃与消遣的对立中,新文学运动开始了,尤其是新文学的创作方面。
本来在传统的文学里,“文”的地位不是很高的。文章,小道也。在宋朝还有人说作文害道。作文对道学有害,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文章至少是小道。文章里面的小说,更是小而又小了,在新文学运动开始时,对人生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对文学,也有一个新的文学观念,这观念包括文学不是专门只为消遣,茶余酒后的消遣;他们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这是一层。再者,文学并非小道,有其独立的地位。从前是不承认的,就是诗与文在文学中的地位很高,但比起道来,仍然很低。五四运动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文以载道使文成为一种无足轻重的东西,道占据主要地位。道把文压下来,所以要反对。但当时新文学运动如何表现这两个观念呢 这还得和鸳鸯蝴蝶派对比着来看。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的多是恋爱故事,但不是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总带点把恋爱当游戏的态度。看小说的,也是茶余酒后,躺在床上看看。看到悲哀的时候,虽然也流几滴眼泪,但总不认真似的。他们的文学大部分是文言,就是用白话,也是从旧小说里抄来的,不免油腔滑调。新文学在文字方面的态度很认真,教你不能不认真地看。有的人看惯了旧的,看新的作品觉得太正经,不习惯。在内容方面,新文学注重攻击礼教,讽刺社会,挖掘中国社会的劣根性并表现出来,这些方面看出其认真的态度。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倒合乎中国小说的传统,中国小说本来是注重“奇”的。如唐朝的“传奇”,明朝的短篇集“拍案惊奇”。“奇”就是不正经,小说就要“奇”。我们幼时,看小说还叫“看闲书”。小说自身就以不正经自居。明朝虽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名称上似乎注重社会的作用。但这三种书被选出编成《今古奇观》,足见仍然也是以“奇”为主。鸳鸯
蝴蝶派的小说就在于满足好奇的趣味,所以能收获许多读者。新文学却不要“奇”。“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大。新文学要正,要正视生活。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他们在
写作上是写实的,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里面虽然运用了象征意义,但用了写实笔法来写,这种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直到后来,社会比较安定些,知识阶级的生活也安定下来,于是严肃的态度改变了,产生了言志载道的问题。
新文学初期反对载道,这时候便有人提倡言志。所谓言志,其实是玩世不恭,追求趣味。趣味只是个人的好恶,这也是环境的反映,当时政治上还混乱,这种态度是躲避。他们喝酒,喝茶,谈窄而又窄的身边琐事。当时许多人如此,连我也在内,但这种情形存在的时间很短,从言志转到了幽默。为幽默而幽默,一面要说话,一面却要没有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生活的道路,越走越窄,一切都没有意义,变成耍贫嘴,说俏皮话,这明明白白回到了消遣。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反封建、反帝更是迫切。于是文学运动又回到严肃。现在更是严肃的时期。新文学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但反对的是载封建的道。到现在快三十年了,看看大部分作品其实还是在载道,只是载的是新的道罢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间虽有许多变迁,但文学大部分时间是工具,努力达成它的使命和责任,与社会的别的方面是联系着的。
一九四七年五月五日
(摘编自朱自清《文学的严肃性》)
材料二:
文学的严肃性,首先在于文学的真诚性。一位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可能不会对严肃与不严肃做太多的考虑,或者根本就不必去考虑,但他对自己创作所持的态度真诚与否是清清楚楚的。同样,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也能够体会和感觉到这一点。艺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是否具有自身内在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作为人学的文学基本生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歌俚曲未必不严肃,奉命之作甚至圣人或官人所言未必真严肃。《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之所以“是千古不朽高耸于世界文学巅峰”的文学名著,不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俗得不能再俗的文学样式”,而是它们以真正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体现出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的关注和作家本人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无论是国风、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四大古典小说,它们之所以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官方册封,也不是圣人训定,更不是因通俗而流行的,为当时民众一时所喜好,而是因为它们深蕴着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正是这些使它们真正成为文学史上的座座丰碑。
文学的严肃性,还在于其艺术的严肃性。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有艺术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和
规范性的。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审美活动,不存在完全的个人创作,创作者必须对艺术负责,对社会负责,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绝不是粗制滥造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忸怩作态,更不是在商业利润驱动下的粗陋不堪的生物自然主义的描写。
(摘编自宁秀丽、赵庆国《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学里,文被道压制,新文学要提高文的地位,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此后,文的地位超过了道。
B.新文学作品其实大部分还是载道的,只不过载的是新的道,这跟中国现实的严峻性以及新文学的使命和责任有关。
C.崇尚“奇”是中国小说的传统,这一特点从唐代的传奇、志怪小说,明代的“拍案惊奇”等小说都可看出。
D.文学的严肃性既体现在文学的真诚性,也体现在艺术的严肃性;但凡虚情假意、粗制滥造的文学均非“严肃”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A项中“此后,文的地位超过了道”这一理解不正确,原文无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严肃文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创作的形式或创作的人物来确定,也不能只依据官方的观点或一时流行的作品来判断。
B.新文学主张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这是其严肃性的表现,反映在具体作品上是运用写实笔法进行创作。
C.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文字表达上仍大部分沿用文言,即便用白话,也难摆脱旧小说的痕迹,显得油腔滑调。正因此,它不属于严肃文学。
D.社会、政治等环境的变化对作家文学创作态度会产生影响,诸如“载道”“言志”“幽默”等不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和判断其推论是否合理的能力。C项存在因果推论不当、歪曲原文语意的错误。根据材料一所述,鸳鸯蝴蝶派小说之所以不属于严肃文学或所不具备文学的严肃性,首要的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是为“满足(读者)好奇的趣味”,缺乏严肃、认
真反映现实,反映社会国家人生的态度;而语言风格只是次要的因素。因此,该项说法不正确。
3.下列言论摘自《延河(下半月)》(2021年第9期)刊发的“严肃文学还有没有现实需求”专题笔谈中部分作家的发言,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严肃文学,主要看它是不是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是否给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生活、认知世界的精神容量。”(俞胜)
B.“文学是严肃的,但传播方式可以是普及化的,建议传统期刊和出版社也能设立专业的市场推广部门,让好的作品能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张炜炜)
C.“严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内容的拓宽与文学形式的探索是相辅相成的,严肃文学宣示了文学形式的边界,而形式只是促成文学‘虚构性’的方式。”(陈陈相因)
D.“好的文艺作品,既能当作精神食粮,也能改变阅读者的命运,更能让野蛮者走向文明,这,也许就是严肃文学之所以存在且永不落幕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扎西才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并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做出合理推断的能力。A项阐述的是判断严肃文学的标准。B项谈论的是严肃文学传播方式的普及化问题。C项分析的是严肃文学发展过程中内容拓展与形式探索的关系。以上三者均与材料二的主旨“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的必要性无关,因此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阐述了严肃文学长期存在的价值意义,符合题干要求,因而是正确选项。
4.材料一阐述“文学的严肃性”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举例论证法:以唐传奇、《今古奇观》等传统小说为例,阐述中国传统小说尚“奇”的特点;以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为例,论析新文学创作关注现实的严肃态度。(2分)②对比论证法:将新文学与传统文学、当时流行的通俗文学(诸如“鸳鸯蝴蝶派”等)做比较,阐明新文学的严肃性(或文学态度的严肃认真)。(2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分析并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的能力。题干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设问,回答时先指明所用论证方法名目,然后从材料一文本中列举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5.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游戏”文学等大行其道,文学的娱乐功能在放大,严肃文学已经逐渐小众化、边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严肃文学的存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①严肃文学永远是时代的主潮,“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仍是文学功能不可或缺的本质
要素之一;②严肃文学强调的是文学写作态度,严肃文学的“严肃”与通俗文学的“通俗”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③严肃文学的写作态度须严肃,而其表现形式等可以丰富多样、生动活泼;④严肃文学追求作品内容的严肃性和表现形式的艺术性,能够给人以审美享受、心灵冲击和思想启迪,仍有强劲的现实需求;⑤文学不仅有娱乐功能,也有教育、宣传、认识等多种功能,不能因噎废食,只讲娱乐,而摒弃文学的教化功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每点1分,答出四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由严肃文学“小众化”“边缘化”的问题,引出对严肃文学的存在的思考,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阐述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结合材料一有关“文学的严肃性”的内涵的阐释、材料二有关文学严肃性的表现等信息,对题干引出的观点加以回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
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秘书处十月九号启。
我知道这一定是有人添了些谣言,去报告了局长的。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
我很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 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虛!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
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
“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虛,还有死的寂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君是一个敢于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并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
B.子君一定要卖掉首饰帮我购置新家具,既说明了她当时处境的拮据,也表现了她的固执。
C.子君与家人决裂、涓生被朋友世交冷落等情节,表明了自由恋爱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
D.社会环境的逼迫和经济的窘迫是导致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悲剧结局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B
【解析】“也表现了她的固执”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子君的男女平等意识。故选B。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运用神态描写,展现了子君瞬间震惊、企求安慰、茫然无助的复杂心理。
B.小说在叙事中穿插抒情与议论,展现了人物深广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小说的深刻性。
C.父亲烈日般的“严威”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表现当时人们对子君的误解。
D.开头、结尾“为子君,为自己”,首尾照应,使用反复手法,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当时人们对子君的误解”分析错误。这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所致。故选 C 。
8.随着情节的展开,涓生对待子君的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①相识时的钦佩欣赏;②同居后的失望厌倦;③子君死后的悔恨和悲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可知,这是相识时的钦佩欣赏。
由“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可知,这是同居后的失望厌倦。
由“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可知,这是子君死后的悔恨和悲哀。
9.小说采用手记这种方式来叙事,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增强真实性。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②增强抒彩。在叙述中运用议论、抒情等方式,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③增强批判性。借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自剖,表达了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突出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使用第一人称,主人公“涓生”的视角展开叙述,通过“我”(涓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由“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等可知,在叙述中运用议论、抒情等方式,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增强了小说的抒彩。
由“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可知,借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自剖,表达了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突出小说的主题,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答案】D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所以选G。故选DEG 。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 正确。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互不伤害。/会不答应你。
C. 正确。句意: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
D. 正确。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丧失
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故选A。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错。原文“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意思是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据此看出原文并未提到“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
故选C。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答案】(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丧”,使……灭亡;“偃”,取消;“悖”,荒谬。
(2)“致”,达到;“因”,依据;“宜”,适当。
14.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原文“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据此看出掺留先举例子,说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来回答国君不能任用两个大臣。
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原文“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是假设任用两人,那么势力大的必然会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原文“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意思是把同时任用公孙衍和田需比作同时用牛驾辕用马拉车,认为是一个道理。会累死牛和马,事情也办不成,还会使国家遭到损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方)管子说:“如果对现实生活感到疑惑,就应该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看看以往。”古话讲:“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病的人,不可能活命;与灭亡多国家走同样的路的国家,不可能长存。”
(反方)《吕氏春秋》中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吃东西,荒谬啊;见有人因乘船淹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乘船,荒谬啊;见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材料二:
(正方)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掺留回答说:“不可以。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现在您如果同时重用了这两个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您的国家就危险了。”掺留又说:“公孙衍担任魏国大将时,和宰相田需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向魏王说情:‘大王您难道见过把马和牛套在一起拉车的情
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而您的国家还会遭到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反方)傅子说:“天和地最为神妙,但是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最为英明,但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水与火的本性,是相反相灭的,可是善于运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它们中间,用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互不伤害。天下之物,就像水和火一样,为什么要担心它们会互相危害呢?为什么要担忧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呢?”
材料三: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侯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当世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已见,大力宣扬自己所推崇的理论观点,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争取让诸侯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好比水和火的关系一样,既能相灭,又能相生。”《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个目标却有多种考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蝶恋花·陆游
桐叶展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答案】C
【解析】“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错误。原文“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意思是说,词人最关切的还是抗金前线的情况,那大散关头和清澈的渭水之旁,曾是他“横戈盘马”之处,也曾是他立志恢复中原与实现其理想的所在,而此时的情况又怎样呢 “忽记”,乃油然想起,猛上心头,“应”字是悬想,但愿“如故”,更担心能否“如故”,表明词人对国事忧虑的深重。选项曲解了词意。
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情感:年事已高的哀叹,壮志难酬的愤懑。词人此刻被罢官,但年事已高,功业未就,不免生出“悔当年”和“衰鬓先斑”的悲叹。词人借扬雄讽谏之作,指自己也曾上北伐兴国之策,曾经自比“塞上长城”,如今却报国无门,内心顿生悲愤之情。
(2)方式:①用典。《书愤》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自比塞上长城,到头来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才能。本词使用扬雄上书讽谏典故,后悔立下报国志,“悔”中尽显愤。②直抒胸臆。《书愤》中的“空”“衰鬓”直接传递出年华空老、大业未就的遗憾。本词中“早信”“悔”也直接抒发年龄大、事无成的愤恨。(每点2分,共6分)
【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一是两首词中特定两句表达的情感,二是抒情的方式,三是情感和抒情方式的共性。根据注释②,可知词人化用《长杨赋》典故,代指自己上谏的北伐之策,“早信”“悔”直接表达了情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运用“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空”“衰鬓”则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
比较两句,可以得出共同点:情感上,年事已高,功业未成;手法上直抒胸臆和用典。考生在作答时,要条分缕析,表述清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8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的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答案】(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尽管电影艺术已历经百年,仍有许多人不相信“看电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相反认为它是一种 A 。这首先由于电影影像构成的基本特征,是隐藏摄影机和电影的叙事行为,使之充分透明
化:有如透过一扇窗望见了窗外的风景。①在“窗”面前,虽然电影视听语言的编码难以为观众直接理解和辨识,②但人人都认为“看懂”了电影。③事实上,一部大受欢迎的影片,总会成为人们街谈巷议。④如果人们认定银幕上的故事就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呈现,⑤那么谈论、评价电影就如同议论社会生活中的有趣事件一样。
这无疑说明,电影从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透明性、通俗性与娱乐性无疑是电影追求或试图保持的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后来者,电影不断地从其他古老的艺术门类,尤其是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中,挪用其艺术手段。因此,人们可以借助其他艺术的知识或常识, B 。其中,人们关于电影的饭后茶余的“专业化”评判,常常集中在影片中的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A:与生俱来的先天能力B:对电影做出自己的评判
19.材料第一段中有三处双引号,请分别指出它们的作用。(3分)
【答案】①第一处:表示强调;②第二处:表示特殊含义;③第三处:表示否定。
20.材料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第①句:将“理解”与“辨识”位置互调;第③句:“成为”改成“被”(或在“街谈巷议”后加“的话题”)。
评分建议: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他们顶着高原上紫外线强烈的阳光,朝一个名叫高庙子的小镇走去。在一片浓郁的绿阴上头,他停住了,专注地端详着绵延在前面的静静的远山。真静啊,这里静得让人感到神秘。
路边的田里长着碧绿的青麦子,整齐地随风摇曳。他们登上一段坡道,渐渐地看见了黄土台地和浅山夹着的湟水河滩。铁灰色的河滩上也有些棋盘般方正的绿麦地,一溜蹲成并排的一串花头巾在麦地上蠕动。那是青海妇女在拔草呢,他给她讲解说,这个地方的男人不会拔草。妇女们拔了草,
用篮筐子挎回家去喂羊。羊多草缺,所以麦地里没有杂草。他们停了下来,望着湟水下游的弯曲长滩,几道黄土浅山的背后,云雾隐隐罩着一线银霞般的雪山。那边过去了就是西藏,他继续为她指点着。“你听!”她突然举起手止住了他——“青枝呀绿叶展开了,六月的日子到了……”那些拔草的女人还在无顾无忌地随心唱着,在这抑扬有致的淳朴民歌中,她感到安定又觉得倦怠。
21.文中画横线句中三处用了“静”,有人认为有重复之意,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答案】不同意(1分)。第一处“静静”使用叠词,突出远山的安静(1分);第二处“静”,进一步强调环境的安静(1分);第三处“静”,引发内心的感受(1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绿麦地”比为“棋盘”,形象地写出绿麦地的方正;以“花头巾”借代拔草的妇女,写出她们的特征;“蠕动”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她们劳动的动作。②动静结合,将静态的“绿麦地”与妇女“蠕动”拔草结合,富有画面感。③“铁灰色河滩”“绿麦地”“花头巾”,色彩鲜明。
评分建议:修辞2分,答对一个即可;“动静结合”2分;“色彩”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注】写法),你知道么?”
(鲁迅《孔乙己》)
【注】“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囘”和“囬”,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外部一个偏旁“囗”,中间加上一个“目”字)。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教育毒害的读书人,常会注意一些没有用的生僻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
(网络资料)
材料二:生僻汉字成为了2024年春节文化的一个焦点。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民间也大量涌现出如“生活 (yè)”“前程朤朤(lǎng)”“百业駸駸(qīn)”等含有生僻字的节日祝福。一时间生僻字成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取向和思想内涵,思考如何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如需引用材料二中的生僻字,为便于书写可以拼音代替该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以鲁迅的《孔乙己》片段和2024年春节文化中生僻汉字的应用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表达个人的感悟与思考。
首先,考生需要理解材料的核心意义。材料一通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展现了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对于生僻字、无用知识的过度追求,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中僵化、片面成分的讽刺。材料二则展示了生僻汉字在当代春节文化中的新应用,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审美取向和思想内涵的重新审视。
其次,考生需要思考这两个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孔乙己对生僻字的追求是出于一种僵化的、脱离实际的知识观,而现代人对生僻字的应用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的继承和发扬。这种对比表明,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审题时,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全面理解材料:考生应仔细阅读材料,理解其深层含义,避免只关注表面现象。
选准角度: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知识与实际的关系等角度切入,结合材料展开论述。
确定立意:立意应明确、深刻,能够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思考和对现代生活的敏锐洞察。
明确文体:考生需明确所选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并按照所选文体的特点进行写作。
自拟标题: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参考立意】
1.生僻字体现文化的传承。
2.发掘传统文化意蕴,恰当进行现代表达。
3.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共生。
【范文】
重燃生僻字之光,续谱文化传承曲
汉字,如漫天繁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脉与智慧。古人曾言:“文以载道,字以传情。”汉字不仅是书写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纽带。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汉字因鲜少使用而渐成生僻之字,宛如黯淡的星辰,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然而,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生僻字在央视春晚等文化盛宴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们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这些生僻字的复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传承,更是对现代文化创新的有力推动。
生僻字的复兴,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些看似陌生的汉字,实则承载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如同历史的记忆碎片,被重新拾起并融入现代社会的语境中,为现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正如孔乙己对“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执着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在当下看来有些迂腐,但它却从侧面展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生僻字,就像被遗忘的珍宝,等待我们去发掘和珍视。
生僻字的复兴,也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坚守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生僻字的复兴正是我们对自己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自信和自豪的展示。它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传承与创新的文化道路上,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生僻字的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些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鲜少露面,人们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都相对有限。因此,在推动生僻字重回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普及和教育。可以编纂专门的生僻字字典,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查询工具;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生僻字的内涵和用法;还可以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让更多人领略到生僻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当然,在推广生僻字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生僻字虽然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表达效果,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语言表达的晦涩难懂,甚至引发误解和混乱。因此,在运用生僻字时,我们应注重保持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避免为了追求新奇而牺牲表达的明晰性。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生僻字能够在更多领域得到创新性的运用和发展。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生僻字都可以成为我们表达独特思想和情感的有力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能够成为社会的共识,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事业中来。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书写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让生僻字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成为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单元(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册(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总分值:15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严肃这个观念在我们现代文学开始发展时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当时与新文学的创造方面对抗的是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的小说。他们的态度,不论对文学还是对人生,都是消遣的。新文学是严肃的。在严肃与消遣的对立中,新文学运动开始了,尤其是新文学的创作方面。
本来在传统的文学里,“文”的地位不是很高的。文章,小道也。在宋朝还有人说作文害道。作文对道学有害,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文章至少是小道。文章里面的小说,更是小而又小了,在新文学运动开始时,对人生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对文学,也有一个新的文学观念,这观念包括文学不是专门只为消遣,茶余酒后的消遣;他们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这是一层。再者,文学并非小道,有其独立的地位。从前是不承认的,就是诗与文在文学中的地位很高,但比起道来,仍然很低。五四运动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文以载道使文成为一种无足轻重的东西,道占据主要地位。道把文压下来,所以要反对。但当时新文学运动如何表现这两个观念呢 这还得和鸳鸯蝴蝶派对比着来看。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的多是恋爱故事,但不是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总带点把恋爱当游戏的态度。看小说的,也是茶余酒后,躺在床上看看。看到悲哀的时候,虽然也流几滴眼泪,但总不认真似的。他们的文学大部分是文言,就是用白话,也是从旧小说里抄来的,不免油腔滑调。新文学在文字方面的态度很认真,教你不能不认真地看。有的人看惯了旧的,看新的作品觉得太正经,不习惯。在内容方面,新文学注重攻击礼教,讽刺社会,挖掘中国社会的劣根性并表现出来,这些方面看出其认真的态度。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倒合乎中国小说的传统,中国小说本来是注重“奇”的。如唐朝的“传奇”,明朝的短篇集“拍案惊奇”。“奇”就是不正经,小说就要“奇”。我们幼时,看小说还叫“看闲书”。小说自身就以不正经自居。明朝虽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名称上似乎注重社会的作用。但这三种书被选出编成《今古奇观》,足见仍然也是以“奇”为主。鸳鸯
蝴蝶派的小说就在于满足好奇的趣味,所以能收获许多读者。新文学却不要“奇”。“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大。新文学要正,要正视生活。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他们在
写作上是写实的,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里面虽然运用了象征意义,但用了写实笔法来写,这种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直到后来,社会比较安定些,知识阶级的生活也安定下来,于是严肃的态度改变了,产生了言志载道的问题。
新文学初期反对载道,这时候便有人提倡言志。所谓言志,其实是玩世不恭,追求趣味。趣味只是个人的好恶,这也是环境的反映,当时政治上还混乱,这种态度是躲避。他们喝酒,喝茶,谈窄而又窄的身边琐事。当时许多人如此,连我也在内,但这种情形存在的时间很短,从言志转到了幽默。为幽默而幽默,一面要说话,一面却要没有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生活的道路,越走越窄,一切都没有意义,变成耍贫嘴,说俏皮话,这明明白白回到了消遣。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反封建、反帝更是迫切。于是文学运动又回到严肃。现在更是严肃的时期。新文学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但反对的是载封建的道。到现在快三十年了,看看大部分作品其实还是在载道,只是载的是新的道罢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间虽有许多变迁,但文学大部分时间是工具,努力达成它的使命和责任,与社会的别的方面是联系着的。
一九四七年五月五日
(摘编自朱自清《文学的严肃性》)
材料二:
文学的严肃性,首先在于文学的真诚性。一位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可能不会对严肃与不严肃做太多的考虑,或者根本就不必去考虑,但他对自己创作所持的态度真诚与否是清清楚楚的。同样,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也能够体会和感觉到这一点。艺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是否具有自身内在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作为人学的文学基本生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歌俚曲未必不严肃,奉命之作甚至圣人或官人所言未必真严肃。《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之所以“是千古不朽高耸于世界文学巅峰”的文学名著,不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俗得不能再俗的文学样式”,而是它们以真正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体现出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的关注和作家本人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无论是国风、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四大古典小说,它们之所以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官方册封,也不是圣人训定,更不是因通俗而流行的,为当时民众一时所喜好,而是因为它们深蕴着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正是这些使它们真正成为文学史上的座座丰碑。
文学的严肃性,还在于其艺术的严肃性。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有艺术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和
规范性的。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审美活动,不存在完全的个人创作,创作者必须对艺术负责,对社会负责,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绝不是粗制滥造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忸怩作态,更不是在商业利润驱动下的粗陋不堪的生物自然主义的描写。
(摘编自宁秀丽、赵庆国《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学里,文被道压制,新文学要提高文的地位,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此后,文的地位超过了道。
B.新文学作品其实大部分还是载道的,只不过载的是新的道,这跟中国现实的严峻性以及新文学的使命和责任有关。
C.崇尚“奇”是中国小说的传统,这一特点从唐代的传奇、志怪小说,明代的“拍案惊奇”等小说都可看出。
D.文学的严肃性既体现在文学的真诚性,也体现在艺术的严肃性;但凡虚情假意、粗制滥造的文学均非“严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严肃文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创作的形式或创作的人物来确定,也不能只依据官方的观点或一时流行的作品来判断。
B.新文学主张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这是其严肃性的表现,反映在具体作品上是运用写实笔法进行创作。
C.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文字表达上仍大部分沿用文言,即便用白话,也难摆脱旧小说的痕迹,显得油腔滑调。正因此,它不属于严肃文学。
D.社会、政治等环境的变化对作家文学创作态度会产生影响,诸如“载道”“言志”“幽默”等不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
3.下列言论摘自《延河(下半月)》(2021年第9期)刊发的“严肃文学还有没有现实需求”专题笔谈中部分作家的发言,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严肃文学,主要看它是不是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是否给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生活、认知世界的精神容量。”(俞胜)
B.“文学是严肃的,但传播方式可以是普及化的,建议传统期刊和出版社也能设立专业的市场推广部门,让好的作品能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张炜炜)
C.“严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内容的拓宽与文学形式的探索是相辅相成的,严肃文学宣示了
文学形式的边界,而形式只是促成文学‘虚构性’的方式。”(陈陈相因)
D.“好的文艺作品,既能当作精神食粮,也能改变阅读者的命运,更能让野蛮者走向文明,这,也许就是严肃文学之所以存在且永不落幕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扎西才让)
4.材料一阐述“文学的严肃性”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4分)
5.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游戏”文学等大行其道,文学的娱乐功能在放大,严肃文学已经逐渐小众化、边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严肃文学的存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
我的路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抄,抄,抄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
我所预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奉局长谕史涓生毋庸到局办事秘书处十月九号启。
我知道这一定是有人添了些谣言,去报告了局长的。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抄写,或者教读,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
我很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 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虛!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不得已去拜访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吧,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吧,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
“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四周是广大的空虛,还有死的寂静。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礼,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洁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君是一个敢于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并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
B.子君一定要卖掉首饰帮我购置新家具,既说明了她当时处境的拮据,也表现了她的固执。
C.子君与家人决裂、涓生被朋友世交冷落等情节,表明了自由恋爱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
D.社会环境的逼迫和经济的窘迫是导致小说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悲剧结局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运用神态描写,展现了子君瞬间震惊、企求安慰、茫然无助的复杂心理。
B.小说在叙事中穿插抒情与议论,展现了人物深广的内心世界,增强了小说的深刻性。
C.父亲烈日般的“严威”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表现当时人们对子君的误解。
D.开头、结尾“为子君,为自己”,首尾照应,使用反复手法,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8.随着情节的展开,涓生对待子君的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小说采用手记这种方式来叙事,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蝶恋花·陆游
桐叶展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8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的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尽管电影艺术已历经百年,仍有许多人不相信“看电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相反认为它是一种 A 。这首先由于电影影像构成的基本特征,是隐藏摄影机和电影的叙事行为,使之充分透明化:有如透过一扇窗望见了窗外的风景。①在“窗”面前,虽然电影视听语言的编码难以为观众直接理解和辨识,②但人人都认为“看懂”了电影。③事实上,一部大受欢迎的影片,总会成为人们街谈巷议。④如果人们认定银幕上的故事就是现实生活场景的呈现,⑤那么谈论、评价电影就如同议论社会生活中的有趣事件一样。
这无疑说明,电影从一开始便作为大众艺术而出现;透明性、通俗性与娱乐性无疑是电影追求或试图保持的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后来者,电影不断地从其他古老的艺术门类,尤其是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中,挪用其艺术手段。因此,人们可以借助其他艺术的知识或常识, B 。其中,人们关于电影的饭后茶余的“专业化”评判,常常集中在影片中的故事、情境、演员的表演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材料第一段中有三处双引号,请分别指出它们的作用。(3分)
20.材料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他们顶着高原上紫外线强烈的阳光,朝一个名叫高庙子的小镇走去。在一片浓郁的绿阴上头,他停住了,专注地端详着绵延在前面的静静的远山。真静啊,这里静得让人感到神秘。
路边的田里长着碧绿的青麦子,整齐地随风摇曳。他们登上一段坡道,渐渐地看见了黄土台地和浅山夹着的湟水河滩。铁灰色的河滩上也有些棋盘般方正的绿麦地,一溜蹲成并排的一串花头巾在麦地上蠕动。那是青海妇女在拔草呢,他给她讲解说,这个地方的男人不会拔草。妇女们拔了草,用篮筐子挎回家去喂羊。羊多草缺,所以麦地里没有杂草。他们停了下来,望着湟水下游的弯曲长滩,几道黄土浅山的背后,云雾隐隐罩着一线银霞般的雪山。那边过去了就是西藏,他继续为她指点着。“你听!”她突然举起手止住了他——“青枝呀绿叶展开了,六月的日子到了……”那些拔草的女人还在无顾无忌地随心唱着,在这抑扬有致的淳朴民歌中,她感到安定又觉得倦怠。
21.文中画横线句中三处用了“静”,有人认为有重复之意,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注】写法),你知道么?”
(鲁迅《孔乙己》)
【注】“回”字过去一般只有三种写法:“回”“囘”和“囬”,极少有人用第四种写法(外部一个偏旁“囗”,中间加上一个“目”字)。孔乙己这种深受科举教育毒害的读书人,常会注意一些没有用的生僻字,而且把这看成学问和本领。
(网络资料)
材料二:生僻汉字成为了2024年春节文化的一个焦点。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民间也大量涌现出如“生活 (yè)”“前程朤朤(lǎng)”“百业駸駸(qīn)”等含有生僻字的节日祝福。一时间生僻字成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取向和思想内涵,思考如何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如需引用材料二中的生僻字,为便于书写可以拼音代替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