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5(河南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5(河南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0:36:18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5(河南专用)
全解全析
1.B 2.C 3.B 4.B
5.材料一侧重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原因、演变历程及当代价值。材料二侧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材料三侧重从政治方针角度,宏观把握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错误。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原因,也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的原因,“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后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2段“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可知,材料二第2段是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A.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郭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善的管理,强调的是“顺木之天”的道理,给树自我生长的自由,不切合材料二第2段的观点。
B.意思是说,天地不会说话,但不影响四季运行,也不影响百物生长。 比喻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各自按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这是在写自然万物的生长状态,与材料二第2段观点不一致。
C.意思是说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强调的是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差异性,尊重多样性,说明的是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最适合做论据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
D.意思是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强调“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是告诫统治者,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不可将自己视为至
上的主人,并未直接说明材料二第2段观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错误。用的是归纳论证。
B.正确。
C.“对比式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中两段材料用的是并列式论证结构。
D.“都使用双引号来起着标示特殊含义的作用”错误。“自然之天”使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作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实际意义不大”错误。由“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知,历史上大熊猫分布面积不断减小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关,但不能因此否认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的实际意义。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引用《老子》第二十五章,《论语·阳货》《庄子·齐物论》《孟子·梁惠王上》《周易》里的语句及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以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的内容,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结论,这是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原因、演变历程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论述,如“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些内容是侧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内容摘自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知是侧重从政治方针角度来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应该如何去做,从宏观角度,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向与措施。
6.C 7.C
8.军人的特点:①听到军号就起床;②敢于奔赴战场,与战友共生死。农民的特点:①不大善于自我表现;②花钱精打细算。
9.①梦将张文安的现实生活、对军营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了一起,为下文写他计划买牛做铺垫;②梦表现了张文安想通过买牛给父母一个难以形容的惊喜,以表现张文安对父母的孝心;③梦表明张文安离开军营时间还不长,一些军营中保持的习惯还不时闯入他的生活;④梦与现实结合,有实有虚,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境界。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张文安并没有把师长的训示当回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会好的”错误。由“半月以前,因为一种军医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他迟疑了相当时间,终于向师长请准了长假”“师长给这一千元的时候,诚恳地嘱咐他:千万别胡乱花了,回家买药保养身体。他当时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来,他真诚地回答道:‘报告师长:我一定遵守师长的训示。身体第一,身体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本钱!’”“他觉得他应该省下这一千元孝敬父母,让父母拿这一千元去做一件更合算的事情”可知,张文安请长假也是为照顾身体的需要,并不是没把师长的训话当回事,刚开始还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来”“真诚地回答”,“省下这笔钱来”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自信,还感觉与其花钱放在买药上,不如省下这一千元钱做他心目中觉得更合算的事,孝敬父母。选项因果不当。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表明父亲病体沉重”错误。文中只有一处写道父亲咳嗽,并不能表明父亲病体沉重,另外,张文安买牛和父亲咳嗽也没有关系。由“他觉得他应该省下这一千元孝敬父母,让父母拿这一千元去做一件更合算的事情”及后面的思索可知,买牛是父亲老早的愿望,而且几次努力都未成功,比较着修房和给自己娶媳妇,买牛更有意义,更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能“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朦胧中听得响亮的军号声,张文安便浑身一跳。眼皮重得很,睁不开,但心下有数,这热惹惹地吹个不歇的,正是紧急集合号”“三年多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他的一种本领:半睡半醒,甚至嘴里还打着呼噜,他会穿衣服”可知,他听到号角声就起床,有着闻令即动的军人意识。
由“可是刚喝在兴头上,突然的,紧急集合号吹起来了。这原是家常便饭,但那时候,有几位同事却动了
感情,代他惋惜,恐怕第二天他会走不成。后来知道没事,又为他庆幸。当时他也激动得很,平时不大善于自我表现的他,这时也兴奋地说:‘要是发生战斗,我就不回去也没关系,我和大家再共一次生死!’”可知,张文安身上有着军人的担当,敢于奔赴战场,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愿意与战友共生死。
由写“临走的上一晚,同事们凑公份弄几样简单的酒菜,给他饯行”的过程时,张文安激动得很,写他平时不大善于自我表现,这一点符合农村的特点。
由“他闭着眼睛,仿佛又回到梦中:他出其不意地把一头牛买好,牵回家来,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后来到底被他想出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了:他将不说出他有这么一注钱,到家歇一天,他就背着父母买好一头牛,亲自牵回家,给父母骤然的一喜”“张文安越想越高兴,他的眼前便出现了一头美丽的黄牛,睁大了两只润泽有光的眼睛,嘴巴一扭一扭的,前蹄跪着,很悠闲地躺在那里”可知,张文安对于一千元钱怎么花,精打细算,最终决定给父母买牛,这是基于农民耕作的需要和孝敬父母的真情而生发的最朴素的愿望,牛是他熟悉的动物,可知与他过往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这里体现了他的农民的形象特征。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开篇“朦胧中听得响亮的军号声,张文安便浑身一跳”写张文安被响亮的军号声从梦中唤醒,然后“又拾回了他的思索力”“回忆刚才那一个梦”,这段内容初现人物形象,之后逐渐展示梦境。
由“现在到了家了,不知怎地,这在师部里遇到的最后一次紧急集合号却又闯进了他在家第一晚的梦魂里”“像突然受惊而四散躲藏起来的小鸡又一只一只慢慢地躲躲闪闪地从角落里走了出来,梦境的节目也零零碎碎在他记忆中浮起。这是惊慌和喜悦,辛酸和甜蜜,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梦想,搅在了一起的”及再一次强调“紧急集合号突然响了,于是未来的梦幻中的牛不见,过去的现实的军中伙伴们跳出来了”可知,张文安虽在家,但是对最后一次紧急冲锋号还依旧印象深刻,他还是自己的军人身份,梦将张文安的现实生活、对军营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了一起,为下文写他计划买牛做铺垫。
由“他闭着眼睛,仿佛又回到梦中:他出其不意地把一头牛买好,牵回家来,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正跟他昨日傍晚出其不意走进了家门一样;但正当父亲含笑拍着牛的肩项的当儿,紧急集合号突然响了,于是未来的梦幻中的牛不见,过去的现实的军中伙伴们跳出来了”可知,张文安关心着前方战事,也期望能实现给父亲买牛的愿望,孝敬父母,梦表现了张文安想通过买牛给父母一个难以形容的惊喜,以表现张文安对父母的孝心;
由开篇的“睁开眼,纸窗上泛出鱼肚白,号声却还在耳朵里响”到结尾的“他抬头一看,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昨天到家,已经不早”可知,作者写张文安由梦境回到现实,他离开军营时间还不长,一些军营中保持的习惯还不时闯入他的生活;
总体上,作者以梦境串联起了过去和现在的情节内容,非常巧妙,内容虚实相生,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境
界,耐人寻味。
10.BDF 11.D 12.B
13.(1)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4.①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②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③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罪大恶极”是“诚小人矣”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主语后可断开,即B处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
“以”连接“施恩德”和“临之”,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约定;至。句意: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最后归结于消灭。
B.正确。赞许;美好。句意: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C.正确。
D.错误。揣测;伤害。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登基之后四年间”错,应是贞观四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再”,两次;“喑哑”,不再发表意见,有苦难言不作声。
(2)“是以”,因此、所以;“本”,根据;“逆”,违背;“干”,求取、钓取、沽取。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
②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知,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
③由“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可知,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 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
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5.B
16.①景物衰而不败:池塘中的荷虽大部分枯萎,但仍留有碧绿挺拔的枝叶;繁茂的柳树虽在秋日的斜阳中,仍不减清俊之姿。②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处于人生之秋,却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错误。颈联上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的生命能够千古长存呢?表达的是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情感的能力。
景物衰而不败。矗立在秋水中的荷叶,虽然有部分枯黄,但是仍旧保持着大部分的绿色,和向着高空的姿态,绿得格外深沉。而一向被解读为晚秋衰柳的柳树,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萎靡,而是依旧在夕阳里,展示一种向上的清俊之姿。
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笔下秋景依旧有生机。这实际上是用秋天向上的景色,来回应人生暮年应有的心态,处于人生之秋,而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还要积极向上。
17.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杯浊酒慰飘零,百首新诗见典型/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致、焉、鉴、琼、扁、叶、艰、霜鬓、潦、勒、销。
18.①别无二致 ②包罗万象
19.B
20.①原文使用设问句,自然而然引出对锁匠担子的介绍;②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锁匠也是一种铜匠,而且与真正的铜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简直大部是相同的”可知,锁匠和铜匠的工作大部分是相同的,即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所以矮子锁匠被称作矮子铜匠爱那个的原因是他的职业性质和王锁匠是相同的,可填“别无二致”。“别无二致”,是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
②根据后文“并不乱搁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可知,那些小抽屉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说明包含了很多的东西,可用“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引号表示强调。
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引号表示强调。
C.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D.引号表示反语。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你见过那种锁匠担子么?”“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有问有答,运用了设问的手法。“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是对锁匠担子的描写,“一边一个,挑着时咔——咔,咔——咔的响声。箱子上头有个架子,横挂一长串钥匙之类,互相擦击,发出声音,极有节奏。木箱的一头各有许多小抽屉”是对锁匠担子的介绍,所以原文对锁匠担子的描写自然而然引出对锁匠担子的介绍。
改写后的句子是两个长句,而原文是五个短句,而后文对锁匠担子的介绍也是运用了短句,所以,原文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21.①但一直以来都未被发现;②而且非常稳定;③南极墙与板块漂移紧密相联 22.答案示例1:南极墙能为研究宇宙提供帮助,能推动南极地区的生物研究,更能为推进人类文明提供条件。
答案示例2:南极墙不仅能为研究宇宙提供帮助,不仅能推动南极地区的生物研究,而且能为推进人类文明提供条件。
答案示例3:南极墙不仅为科研提供资源,而且为推进人类文明提供条件。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从后文“第一次意外发现了它”可见之前从未发现,而且这个内容与“与地球表面非常接近”构成转折关系,用“但”与之衔接,可填:但一直以来都未被发现;
②由“不仅”可知此处应有“而且”;从“长时间保持原状”推导出其特征是非常稳定,可填:而且非常稳定;
③此处为段落总领句;由后文“研究南极墙的构造和板块漂移的运动速度”可见南极墙和板块漂移有关,可填:南极墙与板块漂移紧密相联。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变换句式的能力。
从文中“南极墙上建立的南极天文台和其他科研基地,为人类研究宇宙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证据”可见能为研究宇宙提供帮助。
从“推动南极地区的生物能力和抗逆能力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进化机制”可见推动了南极地区的生物研究。
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点明具体意义。
前面两个内容也可概括为“为科研提供资源”。
选用关联词“不仅……不仅……而且”(能……能……更能))体现递进关系。
23.略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学生需要读懂漫画的内容:
第一幅,做孩子的榜样,不仅表现在外在或行为,更应该表现在思想和品德上。
第二幅,让孩子学习整理,体现劳动教育、好习惯培养,从小事做起,“秩序”一词也可以不局限于玩具或家务,引申为社会秩序、规则。
第三幅,给子孩子爱与空间,可进一步思考可以“关注”些什么,比如生命安全、优点缺点等,“关注”的背后是爱。思考不能“关住”些什么,比如自由、梦想、未来的可能性,以及什么“关住”了孩子,过高的期待?过重的学业负担?可以联系“双减”有所阐释,“不关住”的背后是放手。
第四幅,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并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由此可见,作文主题为“家庭教育”。要求看懂漫画,选择其中2~3幅组合立意,同样需要寻找漫画间的关系,注重对逻辑的考查。学生的选择是自由多样的,可以找到图片共有的特点立意,提炼关键词后按照一定逻辑组合,不鼓励不经概括地对材料语句进行平行组接。
由“好的家教往往能助力孩子成为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一句,可以确定,题目的核心是“家教”,文章需要依据漫画理清“好的家教”是怎样的,思考“更优秀”具有怎样的内涵(可以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角度思考),好的家教如何助力新时代青年更优秀。写作者应当站在新时代青年的角度,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和立意。不能空谈古代,要有对当下现实的思考,可以表达出你的建议。另外,本文既可以写成具有思想和
启迪的议论文,也可以写成和自身经历相关的记叙文。不论如何选择,文体必须明确。
【参考立意】
(1)身教胜于言教。(结合图1、图2,提取共性,行文中需强调榜样作用,提及劳动或秩序)
(2)寻精神榜样,释前路羁绊。(结合图1、图3,体现新时代青年教育的期待)
(3)正身以为范,因材以施教。(结合图1、图4要关注教育者和孩子双方特点)
(4)关注习惯,不束发展。(结合图2、图3)
(5)习惯为基,绽放个性。(结合图2、图4,鼓励孩子在尊重一般秩序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6)不束缚,自发光。(结合图3、图4)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5(河南专用)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设有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机构“虞”,商周时期出现的“网开一面”“里革断罟”的著名典故就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雏形。孟子与梁惠王论政时就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秦代还颁布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田律》。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还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的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所蕴含的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更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生存与共。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不管多么博大,总是有边有界;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经济理性对自然界的僭越,违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
人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人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优先性。没有人类,地球还是地球;没有地球,人类何处安身立命?人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摘自陈曙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材料三: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摘自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社会中“虞”这一机构的设立,与“里革断罟”等典故的出现,表明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意识古已有之。
B.超前的绿色环保思想催生出了先进的、与农业相关的天文历法,其中的一些在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如“二十四节气”。
C.材料二认为,人是自然之内的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是对人类文明的高度负责。
D.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经济理性主义进行反思。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D.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第一段中列举了老子、孔子、庄子的言论后采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得出了“人与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的结论。
B.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手法来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
C.材料一整体上使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这和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形成的对比式论证结构不同。
D.材料一中“自然之天”和材料二中“能量库”这两个词都使用双引号来起着标示特殊含义的作用,体现了论证语言的准确性。
4.以下对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图1历史时期大熊猫分布的变化
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2.清代初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范围;
3.20世纪初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A.图1显示,从全新世中期到20世纪初期,大熊猫的分布区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B.图1显示,历史上大熊猫分布面积不断减小,反映出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实际意义不大。
C.图2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D.图2显示,从2003年到2013年,野外来源的圈养大熊猫基本没有增长,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顺应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
5.三则材料都提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三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报施(节选)
茅盾
朦胧中听得响亮的军号声,张文安便浑身一跳。眼皮重得很,睁不开,但心下有数,这热惹惹地吹个不歇的,正是紧急集合号。
三年多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他的一种本领:半睡半醒,甚至嘴里还打着呼噜,他会穿衣服。刚穿上一半,他突然清醒了,睁开眼,纸窗上泛出鱼肚白,号声却还在耳朵里响。他呆了一会儿,便自己笑起来,低声说:“呸!做梦!”
睡意是赶跑了,他靠在床上,愣着眼,暂时之间像失掉了思索的能力,又像是有无数大小不等的东西没头没脑要挤进他脑子里来,硬不由他做主;但渐渐地,这些大小不等、争先抢后的东西自脑子里长出一个头儿来了,于是张文安又拾回了他的思索力,他这时当真是醒了。他回忆刚才那一个梦。
半月以前,因为一种军医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他迟疑了相当时间,终于向师长请准了长假,离开那服务了三年多的师部,离开那敌我犬牙交错、随时会发生激战的第×战区。他刚进那师部的时候,是一位文书上士,现在他离开,却已是文书上尉。他得了假条,得了一千元的盘缠,额外又得了师长给的一千元,说是给他买药的。临走的上一晚,同事们凑公份弄几样简单的酒菜,给他饯行。可是刚喝在兴头上,突然的,紧急集合号吹起来了。这原是家常便饭,但那时候,有几位同事却动了感情,代他惋惜,恐怕第
二天他会走不成。后来知道没事,又为他庆幸。当时他也激动得很,平时不大善于自我表现的他,这时也兴奋地说:“要是发生战斗,我就不回去也没关系,我和大家再共一次生死!”
现在到了家了,不知怎地,这在师部里遇到的最后一次紧急集合号却又闯进了他在家第一晚的梦魂里。
像突然受惊而四散躲藏起来的小鸡又一只一只慢慢地躲躲闪闪地从角落里走了出来,梦境的节目也零零碎碎在他记忆中浮起。这是惊慌和喜悦,辛酸和甜蜜,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梦想,搅在了一起的。他闭着眼睛,仿佛又回到梦中:他出其不意地把一头牛买好,牵回家来,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正跟他昨日傍晚出其不意走进了家门一样;但正当父亲含笑拍着牛的肩项的当儿,紧急集合号突然响了,于是未来的梦幻中的牛不见,过去的现实的军中伙伴们跳出来了。
张文安裂开嘴巴无声地笑了起来,虽然是梦,他心里照样是甜甜蜜蜜的。回来时他一路上老在那里盘算那密密缝在贴身口袋里的几个钱,应做如何用途。师长给这一千元的时候,诚恳地嘱咐他:千万别胡乱花了,回家买药保养身体。他当时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来,他真诚地回答道:“报告师长:我一定遵守师长的训示。身体第一,身体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本钱!”但上路后第一天,他就有了新的意见,师长的“身体第一”的训示,他还是服膺的,可是他又一点一点自信他这疙瘩病只要休养一个时期,多吃点肉——至多像那位不爱多开口的军医说的多吃鸡蛋,就一定会好的;他觉得他应该省下这一千元孝敬父母,让父母拿这一千元去做一件更合算的事情。但父母拿这一千元又将怎样办呢?这一点,却费去了他半月旅程中整整大半时间的思索。母亲的心事他是知道的:把房子修补修补,再给他讨一房媳妇。父亲呢,老早就想买一头牛,他家自从最后一次内战时期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头,都没有成功。他料得到,父母将因此而发生争执,而结果,父亲一定会说:“文儿,师长给你买药的,你不可辜负人家的好意。”整整一星期,在路上闲着的时候,他老是一边伸手偷偷地摸着贴身口袋里那一叠钞票,一边思索着怎样解决这难题。后来到底被他想出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了:他将不说出他有这么一注钱,到家歇一天,他就背着父母买好一头牛,亲自牵回家,给父母骤然的一喜。
张文安越想越高兴,他的眼前便出现了一头美丽的黄牛,睁大了两只润泽有光的眼睛,嘴巴一扭一扭的,前蹄跪着,很悠闲地躺在那里。
张文安又忍不住笑了:这回却笑出声来,而笑声亦惊破了他的梦幻,他抬头一看,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邻家的雄鸡正在精神百倍地引颈高啼。隔壁父母房里已经有响动,父亲在咳嗽,母亲在倾倒什么东西到蔑箩里。
张文安也就起身,穿好了衣服,一边扣着组子,一边他又计划着,如何到镇上找那熟识的董老爹,如何进行他那梦想中的机密大事。“也许钱不够,”——他担心地想,但又立刻自慰道,“差也差不了多少罢,
好在路费上头还有得剩呢,这总该够了。”于是他又一度隔着衣服扪一下贴身口袋里那一叠票子,脸上浮过一个得意的微笑。
昨天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家体恤儿子,说他路上辛苦了,略谈了几句家常话便催他去睡了。可是两位老人家自己却兴奋得很,好像拾得了一颗夜明珠,怕没有天亮的时候,连夜就去告诉了左邻右舍。老头子还摸黑走了一里路,找到他平日在茶馆里的几个老朋友,郑重其事倾吐了他心里的一团快乐。他又打听人家:“文书上尉这官阶有多大?”老头子心里有个计较:为了庆贺儿子的荣归,他应当卖掉一担包谷摆两桌酒请一次客,他要弄明白儿子的官阶有多大,然后好物色相当的陪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张文安梦中听到军号声写起,然后穿插他在军营中的简单的经历,照应了梦中的军号声,也交代了他回家的原因。
B.“这些大小不等、争先抢后的东西自脑子里长出一个头儿来了”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张文安醒来时各种思绪由混杂到逐渐清晰的过程。
C.张文安并没有把师长的训示当回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会好的,不如省下这笔钱来。
D.儿子回来,两位老人家都非常兴奋,连夜奔走相告,而且老头子打算卖一担包谷摆两桌酒请客,颇以儿子在部队升官了为荣。
7.关于文中倒数第三段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表明时间是清晨,“鲜艳”一词表现了张文安内心的喜悦。
B.“邻家的雄鸡正在精神百倍地引颈高啼”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与张文安打算买牛减轻父母劳作负担的憧憬相照应。
C.“父亲在咳嗽”表明父亲病体沉重,这也是张文安用这一千块钱打算买牛而并不打算按母亲的心思先修补房子再娶一房媳妇的原因。
D.这段中的环境描写与《祝福》中“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都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8.张文安既有着军人的作风,也有着农民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5分)
9.作者设置张文安做梦的情节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16.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 , ”,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
(2)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都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
(3)“浊酒”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借一壶浊酒,浇胸中块垒,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他是个锁匠。姓王,一般称之为王锁匠,或锁匠小王。从前,他是个挑锁匠担子的,但锁匠担子常常也称为铜匠担子。锁匠也是一种铜匠,而且与真正的铜匠有一部分的工作是相同的,简直大部是相同的,所以王锁匠未始不可以称为王铜匠。比如北平市口角有一个矮子铜匠,职业性质与王锁匠 ① ,而人不称之为矮子锁匠,称之为矮子铜匠。王锁匠的“锁”字有一点标榜的意思,因为他配锁配得特别好。
你见过那种锁匠担子么?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底微阔大,渐上渐小,四边都是梯形。一边一个,挑着时咔——咔,咔——咔的响声。箱子上头有个架子,横挂一长串钥匙之类,互相擦击,发出声音,极有节奏。木箱的一头各有许多小抽屉。我多想把那些小抽屉一个一个的抽出来看看啊,这些小库房里简直是 ② 。并不乱搁的,每一格都是一定有东西。那每一个锁匠担子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个锁匠跟那个锁匠若是换一付担子用一两天绝对没有问题,没有甚么不方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这里离前沿有三里路,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那种锁匠担子是底微阔大的长方的两个木箱子,四边都是渐上渐小的梯形。”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恒冰覆盖的南极洲东部,有一个巨大、神秘的墙体绵延数千公里,被称为南极墙。令人惊讶的是,它与地球表面非常接近, ① 。直到1946年,美国人理查德在执行南极飞行任务时,第一次意外发现了它。
南极墙是由冰川推进和冰架崩解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的前缘不断向前推进,将冰雪堆积在一起,形成冰墙。这些冰墙不仅壮观, ② ,可以长时间保持原状。而冰架的边缘发生裂隙和碎裂,最终形成冰崖。
③ 。板块漂移是指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地幔的上方运动的现象,这种运动发生在地壳的上层。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南极墙的构造和板块漂移的运动速度,可以了解到地球上板块漂移的规律和速度。
随着南极墙的发现,人类对其认识逐渐深入。南极墙上建立的南极天文台和其他科研基地,为人类研究宇宙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证据。南极墙上的冰川和海洋中的微生物、海洋生物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推动南极地区的生物能力和抗逆能力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进化机制。科学家们将继续努力,通过研究南极墙和其它地质构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依据材料最后一段,简述南极墙的意义。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家教往往能助力孩子成为更优秀的新时代青年。看了四幅漫画,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现实,以其中两三幅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