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河南专用)
全解全析
1.A 2.C 3.D 4.B
5.①要结合土琵琶舞所从属的文化区域,从所属区域特点角度综合开展;②要注意研究土琵琶舞继承、发展、 壮大的过程,挖掘不断增加的新内容和新内涵;③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④土琵琶舞是当地民众创造的精神财富,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很长一段时间’是指……及受儒家思想影响时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因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王朝多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知,这里的“很长一段时间”应该只指古代早期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时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可见继承和创新黄河文化即可实现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为“首先应该继承和创新黄河文化”,不能推出“即可实现”的结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
A.表述的是黄河名字的由来,没有体现“摇篮”“发祥地”;
B.表述的是黄河流域建都情况,支持第二段观点;
C.表述的是今天要继承发扬黄河文化,与第四段关系更为密切;
D.列举的传说、历史人物都是黄河文化的开创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最后一段的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B.“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正统思想”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为“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对其在政治上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正统思想”,是“逐渐”,而非“一直”。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黄河文化是由多文化区所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涵盖了三秦、中州、燕赵、齐鲁、三晋、河湟等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化。这些文化区域的文化客观上保证了黄河文化的正统性地位”可知,要结合土琵琶舞所从属的文化区域,从所属区域特点角度综合开展;
②结合“中华民族要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继承和创新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先后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并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可知,要注意研究土琵琶舞继承、发展、 壮大的过程,挖掘不断增加的新内容和新内涵;
③结合“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可知,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
④结合“黄河流域形态多样、类别丰富的民间文化深厚博大,步入乡土深处才能实实在在领悟黄河文化的意义”可知,土琵琶舞是当地民众创造的精神财富,要注意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内涵。
6.C 7.B
8.①注重意境氛围的描写,重点写民风民俗,在乡土情调中自然展现人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接褒贬判断。
②内蕴:表现李三作为底层普通人促狭油滑的生存状态,表达对于在传统沿袭之下人们病态文化心理的反思。
③语言抒情化:语言散化,多用短句,接近口语,简洁晓畅而富有韵味,具有抒情情味;语言简洁晓畅而从容有致,营造了散淡的氛围。
9.符合:①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
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
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礼治秩序的传统。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错误。文中“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
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错误。文中“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
收好,备用”主要体现其贪婪的品性。
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 错误。由文中“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罚,没有激烈的讨价。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不鲜明。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就意境氛围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最本真的乡土社会的风俗,人物形象在乡土风俗中得到展现,作者对人物的或褒或贬的评判也在散漫的意境中间接地透露出来,并没有鲜明犀利地批判。具备散文化的特点。
从情感内蕴上,文中重点塑造了李三这一人物形象,其形象既有贪婪狡猾,也有艰辛不易,其性格多面多样,作为底层小人物,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对其有批判,有关怀,有同情,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市侩心理影响下的小市民的心理状态、生活追求的反思和批判。
从语言特色上,“这也是规矩”“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等叙述语言,“恭喜恭喜,越烧越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等人物语言,语句句式短小,简洁明了,不事雕琢,口语入文,让人读后不免琢磨其中韵味,对事件的叙述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在缓慢的节奏中写人记事,而情感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展现出来,显出闲散平淡的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需要首先结合材料二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然后结合文本一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由文本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
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如果两家发生纠纷,分辩不清,两家人不是去官府打官司请官府判定,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对土地老爷赌咒,请土地老爷解决问题,这正是受乡土社会影响的传统。
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不会向官府报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由地保负责勘察或者追讨,自己出钱将丢失的重要东西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地位重要,礼治秩序强大。
由“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偷船篙被船家当场抓住,他不报案,而是自己像平常因别人挑粪、撒尿被自己罚钱一样认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10.BEG 11.D 12.D
13.(1)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啊!
(2)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
14.①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②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这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他的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美德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
“故其兴也勃焉”中,“故”用于句首,引出结果,“也”句中停顿,“焉”是句末语气助词,“故”前“焉”后BE处断开;
“德如泉流”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指社会秩序的安宁,也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句意: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社会的安定秩序
B.正确。句意:他的灭亡非常迅速。/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C.正确。
D.错误。都是“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并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错,材料二“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意思是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薰”,温暖、温和、和暖:“解”,消除;“愠”,怨恨、怨气。
(2)“为”,学习;“所以”,用来、拿来;“进”,让……进步,促使……进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可知,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
②由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知,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弹琴,孔子听了,对冉有说:“子路很不成材啊!古代贤明的君王制作音乐,奏中和之声来节制(情思),向南方流传,不流向北方(也可理解为其声调偏向南方,而不归向北方)。南方是生育万物的地方,北方是征战厮杀的区域。因此君子之音温和适中,用来涵养生育万物的元气。让忧愁的心情从内心消除,让凶暴乖戾的举动远离自身。这样的音乐,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小人的音乐则不是这样,激烈而尖锐,犹如杀伐征战之气。中正平和之感不存于心中,温和的举动不存于身体。这样的音乐,就是用来扰乱世风的啊。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创作了《南风》之诗,其诗是这样的:‘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多么及时的南风啊,可以增多我们百姓的财富。’用这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他的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美德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都还在叙说(舜的故事)不敢忘记。殷纣王喜好北方边境之音,他的灭亡非常迅速。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常拿纣王的事作为警诫。舜出身于平民,不断积累德行,胸怀平和,最终成为帝王。殷纣王本为天子,但荒淫残暴,最终国灭身亡。这难道不是由各自的修养所导致的吗?子路啊,是一个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人,竟然无视先王制作的音乐,而学习亡国之声,怎能保全他的六七尺的身体呢?”冉有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子路,子路听后心里既害怕又后悔,静坐思考,不吃不喝,以至瘦得形销骨立。孔子说:“有过错能够改正,子路又进步了!”
材料二:
孔子说:“子路的这种鼓瑟声,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门内呢?”门人听了就不尊敬子路了。孔子说:“子路已经登上堂了,只是还未进入内室而已。”
材料三:
张栻说:(孔子)拿子路的瑟声来评论(发表意见),大概是因为瑟的声音就好像他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子路的禀性偏于刚强,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他偏于刚强的禀性最终没能完全改变。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子路能入圣人之门,他的才学已经登上了厅堂,只是还未进入深邃的内室啊!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也是用来让门生明白学习是有(由浅入深的)次序的。
15.A
16.①运用拟人化描写,善于抓住动物的特性,如“睡花枝”“偷饮”,写出小动物的活泼可爱,富有活力。②善于抓住有趣的瞬间,抓住富有情趣的细节和场景,如“须拳”“如痴如醉”。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看久了就忘记自己‘如痴似醉’时的样子”错,“如痴似醉”是描写化蝶时拳睡的状态,而不是写诗人自己。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两首诗所描写的事物形象,一是蝴蝶,二是小蜜蜂,都富有情趣,分析诗歌如何将这些小昆虫描写得富有情趣,主要从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①一是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抓住动物的特性,如第一首写化蝶时的“睡花枝”,第二首写蜜蜂“偷饮”墨汁,写出小动物的活泼可爱,富有生机与活力。
②二是善于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和场景,如第一首细致地观察化蝶的“须拳”,第二首观看蜜蜂“如痴如醉”的场景,记录下这些有趣的瞬间,生动具体而又深刻细腻。
17.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赂”“繁”“寡”“锲”“驽”。
18.①冰天雪地;②得天独厚;③应接不暇
19.A
20.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冰雪在能工巧匠的加工下成为美丽的冰雪盛景;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是写冬季的哈尔滨,而且需要与“金山银山”对应,写哈尔滨冬季的自然景观,可填“冰天雪地”。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②大自然给“冰城”的礼物是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而独具特色的,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③语境指“尔滨”的种种“操作”太多太好,让游客来不及观看或享受,可填“应接不暇”。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让”是介词,引进对象,有“使”的意思。
A.是介词,引进对象,有“使”的意思。
B.是动词,谦让;
C.是介词,被;
D.是介词,表示容许。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用词、句式、与语境的协调等角度赏析。
修辞方面。“冰豆腐”运用比喻修辞,写出冰的形状、厚度和色泽;“华美变身”“诉说”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冰雕蜕变的惊艳和呈现的美感;“透出冰的晶莹,诉说雪的浪漫,呈现梦的世界”则是排比修辞,表达对冰雕传达出的美丽和浪漫的惊叹。总之,划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冰雪在能工巧匠的加工下“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
句式方面。既有长句,如““‘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也有短句,如“透出冰的晶莹,诉说雪的浪漫,呈现梦的世界”,长短结合,使表达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既避免了单调,又有节奏感。
21.C
22.①但睡眠很浅 ②若在此时意外惊醒 ③这似醒非醒的时刻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C.“在入睡5分钟后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错误。根据图表内容,图表中的时间应为一个小时之内每种睡眠的持续时间,而不是进入每个阶段需要多少时间。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提示,本空前后描述的内容为“入睡期”状态,下文提到此时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的扰乱,人就会立即清醒过来,可知,本空的内容应为虽然进入睡眠状态但是睡眠的状态非常浅,故填写“但睡眠很浅”。
第二空,上文说深度睡眠非常重要,深度睡眠的质量会影响到各种身体状态;下文写会导致“头昏脑涨、身体不适”的严重后果,本空的内容应为在深度睡眠的时刻如果不能好好的睡眠或者被吵醒。故填写“若在此时意外惊醒”。
第三空,本段描写的内容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上文提到在这个阶段眼球转速加快,大脑重新活跃,感觉和运动系统仍旧沉睡,即意识活跃、感觉动作沉睡,是睡眠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下文写在这时人们会进入梦境。根据“是人进入梦境之时”的谓语加宾语的结构,本空填写内容应为本句话的主语,应为一个怎样的时间。故填写“这似醒非醒的时刻”。
23.例文:
“冷”“热”应对 以变制胜
万物虽有定律,但是也应以灵活应变来遵循。譬如“冷”与“热”看似两个状态的极端,但是很多时候,却是可以互为应对。正处于时局之大变的时代,我们应 “冷”“热”应对, 以变制胜,方能临危不惧,所向披靡。
“冷”“热”应对,认清时局,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王通曾言:“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唯有认清时局,顺应时变,于时代乱潮中把握机会,才能一举突破。且看曾是“闭目塞听”的中国,用“改革开放”的应对方式,方能握时机方寸之间,助力国家经济腾飞。试问,若无邓小平认清时局,对时机的精确把握,何来中国成就“富起来”这一结果?之所以中国能富强,是因为善于“冷”“热”应对,先有“三大改造”“五年计划”,现有“一带一路”无不是把握时机,以变制胜,以驶向富强之路!万物皆在变化中成长,唯有“冷”“热”应对,认清时局,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审时度势,完美蜕变。
“冷”“热”应对,灵活应变,方能出奇制胜,破蛹而出。
“田忌赛马”的故事,历经千古,还是美谈;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依旧让你我在酒香中为之胆战。优马最适合的对手可能是劣马;奸雄的胸怀也可以留下英雄。正所谓,“冷”与“热”的应对不是必然的,唯有灵活应变,方能出其不意,见证奇迹。且惜,黄旭华院士带着团队把核潜艇的零件一个个拆卸,并进行称重,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且叹,“嫦娥五号”登月,是在不断试错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路线,到达月球的背面成功采土。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灵活应变的背后,或许不是一两拨千斤的轻松,也不是想当然的应对,而是出“奇”制胜,就算是“拙”,就算是“错”,那也是“快”“对”的开始。
“冷”“热”应对,以变制胜。吾辈青年应勇于立于时代之潮头,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斯里兰卡曾言:“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变的不仅是事物,更有应变的方式。世界之变,时局之变,都无不在昭示着你我应练就好真本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还能以变中制胜。君不见,从研究“合成石油”到研究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再到开创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张存浩一次又一次“改行”,只因“急国家之所急”;君不见,“活着的黄继光”柴云振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军功,回老家后又默默地建设家乡。而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吾辈青年手中,我们更要在变中谋布局与发展,笃行不怠向未来。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新时代的阳光已照进大地,回望过去,一叶轻舟已过万重山峦;展望未来,百舸争流,奋楫者已在全力向前,作为正处于民族复兴关键历史时期的吾辈青年,应 “冷”“热”应对,以变制胜,共谱海晏河清之华章。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记叙了哈尔滨结合自身实际,把“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这一表述反映出“冷”向“热”的转化,而转化过程与哈尔滨市政府的决策和举措息息相关,体现出地方政府的施政智慧。第二句对“冷”与“热”的关系作进一步引申,二者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冷”向“热”的转化。“以热对待冷”意味着“热”可以是对待“冷”事物的态度,比如在职业规划时对冷门的行业投以关注和热情;“用冷应对热”可理解为对热门或热闹的事物保持清醒的态度,不随波逐流,思想独立而自由。材料中“其实”提示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就事论事,论述仅止于哈尔滨这座城市冬天的经历。“都”则提醒考生应正确理解“冷”与“热”的多样关系,然后去探讨背后的智慧,行文时应避免非此即彼的偏颇思维。
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冷”与“热”的关系辩证,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事物的处理中都有可能面对“冷”与“热”。将“冷”转变为“热”,体现的是智慧、能力。用“热”应对“冷”,启示我们在追求学业或事业时保有热情,默默努力、专心工作、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或耐得住寂寞。用“冷”应对“热”,启示我们保
持清醒的态度,不追逐所谓的“热度”,不随波逐流,保持思想的独立。
考生立意可以参考语言文字运用Ⅰ原材料,但也要善于打开思路,做到由点到面,发散思考;还要辩证思考,根据材料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作文要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充分思考“冷”与“热”的关系。行文时,应基于“冷”和“热”的引申义,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论述。其一,“冷”与“热”是一对反义词,但是有时却可以相互应对,体现了“灵活应变”“出奇制胜”的主题;其二,“冷”与“热”虽是自然现象,但是也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等方面息息相通;其三,“冷”与“热”的应对,应与时代之变局联系起来,并立足于“吾辈青年”,这样才能使行文的立意更具有厚度与深度。另外,写作时一定要由哈尔滨事件引申开来,不能局限于这一个领域,这样才能以点带面,做到面面俱到,让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注意不要平均用力、泛泛而论,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进行联想、思考或展开具体分析。
【参考立意】
(1)将冷转变为热,体现出智慧和远见。
(2)用“热”对待“冷”,要保持热情,耐住寂寞。
(3)以“冷”应对“热”,要冷静思考,保持独立。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河南专用)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我们可以对它作如下归纳:由于黄河流域具备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并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因此,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特性的总和或聚集,是具有认同性和趋同性的文化体系。通俗地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黄河流域的民众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的总和可以称之为黄河文化,它包括一定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
黄河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中具有正统性地位。一是因为中国古代早期的王朝多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其存在空间主要是黄河的干流区,即黄河沿途所经过的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等数省(区)。而广义上的黄河文化,范围和规模则要大得多,除干流流经区之外,还涉及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天津、北京两市的北部地区等支流流经区。所以就广义而言,黄河文化是由多文化区所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涵盖了三秦、中州、燕赵、齐鲁、三晋、河湟等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化。这些文化区域的文化客观上保证了黄河文化的正统性地位。二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早期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的理论化形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对其在政治上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直接影响黄河文化并最终成为其核心内容,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孕育、发展无不与黄河有关,是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并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的奔流不息、始终向前,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所以中华民族要
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继承和创新黄河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黄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20世纪以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文化先后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并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可以说,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黄河颂》中有这样的语句,“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道出了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深厚感情,每每听到这首歌,每每唱起这首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沉浸在对黄河的无尽遐想中。中国人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母亲”,一个多么神圣又深情的称谓,世代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古老民族,用这个充满温情的字眼,去赞美哺育他们千百年的大河。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黄河流域形态多样、类别丰富的民间文化深厚博大,步入乡土深处才能实实在在领悟黄河文化的意义。黄河传统文化中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谐思想等,那些属于价值层面的内容,如关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思想等,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精神,那些生机勃勃的东西,无声胜有声,蕴含在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黄河民间社会深处。只有继承好、保护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高峰;只有全民族珍惜和关爱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传承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中,黄河文化可以说是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之一。在一些学者眼中,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问题。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就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华文明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以陕东、晋南和豫西为中心,涉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四省)为代表形成的文明。史学大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曾讲到几个文明起源地与文明的关系,认为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他们的居地,均赖有河水灌溉,好使农业易于产生,人类文化始易萌芽。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巴比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在谈到黄河时,他认为黄河本身适于灌溉,两岸流着泾、渭、伊、洛、汾、涑几条支流,每一条支流的两岸都合宜于古代农业之发展。黄河文明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之一。毫无疑问,有了黄河,才有了中国的大河文明,才有了璀璨久远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刘建霞《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的“很长一段时间”是指古代早期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及受儒家思想影响时期。
B.黄河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不仅包括黄河干流流经区,也包括其很多支流流经区,形成了由三秦、中州等多文化区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
C.黄河文化中的民间文化深厚博大,其中有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有属于价值层面的内容,生机勃勃,蕴含于黄河民间社会深处
D.作者认为,先有黄河文明然后才有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孕育、发展无不与黄河有关,要了解中华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黄河文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称黄河文化是具有认同性和趋同性的文化体系,是因为黄河流域具备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并以相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
B.我国古代早期王朝多选择在黄河流域建都,儒家思想也直接影响黄河文化并最终成为其核心内容,这让黄河文化在我国地域文化中具有正统性地位。
C.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可见继承和创新黄河文化即可实现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D.中国人称黄河为母亲河,足见黄河在世代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古老民族心中的神圣地位,足见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深厚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尔雅·释水》中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据此可以推断,黄河之名乃得自其河水的颜色。
B.商朝曾多次迁都,这些都邑的地点大多在黄河两岸。而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有五个处于黄河流域,分别是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郑州。
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应继续发扬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黄河精神,让古老悠久的黄河文化奏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恢宏乐章。
D.从盘古开天、燧人取火到伏羲与女娲创世,再到炎帝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这些黄河文化最早的开创者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中华民族主干。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处文化区域的文化为黄河文化的正统性地位提供客观保障。
B.由于受政治上的强化,③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正统思想。
C.③与④关系密切,④是①②流域民众创造出的诸多财富的总和。
D.④是①②处文化特性的总和或聚集,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5.黄河流域某地打算进行当地民间的土琵琶舞的申遗,为保证申遗顺利开展,请结合原文从文化传承发展角度向当地政府提出几条合理建议,以帮助当地制定申遗计划。(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
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磕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篙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篙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材料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李三这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彰显出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在结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写了李三偷篙被罚这件事,从其中“李三挨罚,有史以来第一次”这句可看出作者鲜明的态度,让读者回味无穷。
C.李三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勾连全篇的叙事线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时又是庙祝,作者通过他的几种职责写出了当地旧时代的有关民俗民风。
D.作者擅长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表现人物,如文中三次写到李三打更,他从“定更”敲到“三更”,这能展现出作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汪曾祺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说的重要特征,请从意境氛围、内蕴、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5分)
9.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选自《论语·先进篇》)
材料三:
张栻曰:以瑟为言者,盖瑟之声音象其中之所存也。子路之气禀偏于刚,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然于其所偏终有化之未能尽者。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夫自得其门而入,以至于升堂,独未及夫阃奥之地耳。圣人斯言非特以发明子路,亦所以使门人知学之有序也。
(节选自张栻《癸巳论语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唯修此A化B故C其兴也D勃焉E德如泉F流G至H于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
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
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君子之音温柔居中,具有涵养万物生长之气、修身养性、教化百姓等作用。
B.孔子认为,小人之音有杀伐气,会扰乱世风,殷纣王就因喜好小人之音而使国家衰亡。
C.冉有把孔子的话转告给子路,子路听了很受触动,他深思不食,以至于形销骨立。
D.张栻认为,瑟为心声,从子路的瑟声可知,虽然他师从圣人,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2)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
14.孔子善用批评和表扬的育人方法,请结合文本相关事例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道傍小憩观物化
杨万里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后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
南溪山居秋日睡起
杨万里
客至从嗔不著冠,起来信手揽书看。
小蜂得计欺侬睡,偷饮晴窗砚滴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歌叙写诗人在道旁看到化蛹成蝶,看久了就忘记自己“如痴似醉”时的样子。
B.第二首诗歌叙述因不戴帽子而听任客人嗔怪自己,体现了诗人山居时的随意率性。
C.第一首诗歌描写蝴蝶“新生”的情态,跳出了庄生梦蝶的传统藩篱,别开生面。
D.两诗与《插秧歌》一样都体现“诚斋体”的特征,抒写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
16.两首诗歌把常见的小昆虫写得富有情趣,请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言志后“夫子哂之”的原因是“ , ”。
(2)苏洵在《六国论》中为六国指出了对抗强秦的策略“ , ”然后团结一致,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3)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召开后,高二学生小明从古诗文中挑选了“ ,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时时提醒自己学习贵在坚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个冬季, ① 变成了金山银山,“冰城”哈尔滨在各大热榜头条持续走红,成为2024开年首个“顶流”城市。“冰城”缘何成“热点”?让哈尔滨成为“网红”城市的,不仅是独具魅力的冰情雪韵,还有积淀百年的人文底蕴。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重困难。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透出冰的晶莹,诉说雪的浪漫,呈现梦的世界,吸引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精雕细琢的青花瓷雪雕、写意风格的冰雪水墨画、独一无二的冰版画……依托大自然给“冰城” ② 的礼物,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在雪花和冰晶中次第绽放。
这个冬天,“尔滨”的种种“操作”让人 ③ ,“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现实问题,让我们对中国乡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我国广大妇女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C.“记得带伞,不然行李会让雨给淋了”,出门前,妈妈嘱咐小勇。
D.让我看,只要我们抱着必胜的信心,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表面看来,睡梦中的人双目始终紧闭;实际上,眼皮底下的眼球却在转个不停。
睡眠的第一个阶段,通常是“非快速眼动睡眠”。进入这个阶段后,眼球转速降低,脑电波稳步放缓,大脑活动也趋近于零。起先,是入睡期。脑电波开始放缓, ① ,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人就会当即清醒过来。继而,是浅睡期。此时脑电波频率、振幅忽小忽大。此后,便是熟睡期和深睡期。脑电波波幅变宽,神经元放电频率减缓,心跳速率、呼吸速度和血压均渐渐下降,人开始陷入深度睡眠的状态。
深度睡眠发挥的功能是重中之重,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提高免疫力等皆取决于深度睡眠的质量。 ② ,就会感觉头昏脑涨、身体不适。
睡眠的第二个阶段是“快速眼动睡眠”。在这个阶段,眼球转速加快,大脑重新活跃起来,脑电波活跃程度甚至比清醒时更高。然而感觉和运动系统仍旧待机。 ③ ,也是人进入梦境之时。
示意图:睡眠的周期循环
21.根据上面图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睡眠一般分“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阶段交替循环。
B.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和深睡期都属于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通常情况下,在入睡5分钟后会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D.在完整的睡眠周期中,快速眼动睡眠的比重随着睡眠深入逐渐增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哈尔滨把制约城市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其实,将冷变为热,以热对待冷,用冷应对热,都是智慧的表现。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