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第三单元
10 阿长与《山海经》
走近阿长,填写人物档案
姓名(称呼)
年龄
身份
文化程度
家庭情况
人物特征
社会地位
阿长、长妈妈、什么姑娘
不详
周家女工,幼年鲁迅的保姆
有一个过继的儿子,青年守寡的孤孀
文盲(目不识丁)
生得黄矮而胖,不好看,颈子上还有炙疮疤
“我”童年家庭中一位普通的家庭女佣,没有名字,地位低下的底层劳动妇女。
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课文精讲
介绍阿长的身份的称呼
对“我”过分看管
睡觉摆成“大”字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隐鼠
给“我”买《山海经》
喜欢切切察察
元旦的古怪仪式
详写
略写
略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略写
略写
状元贴士
详略安排需遵循的原则
①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②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与人物形象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③运用略写对详写进行补充,以使文章内容丰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
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人物形象。
概括事件赏形象
答题思路:
从文中__________(事件),______(描写手法),可以看出阿长_________(四字短语)的人物形象。
概括事件赏形象
从文中介绍阿长身份和称呼的由来中,可以看出阿长地位低微、不受尊重的人物形象。
清代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俞樾认为,从宋代起,里巷乡野无官无职的老百姓,一般没有体面的姓名。
资料助读:
概括事件赏形象
(第3段)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勾画语句:
从文中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的语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饶舌多事、搬弄是非的人物形象。
概括事件赏形象
(3段、5段)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勾画语句:
从文中她“大”字睡相的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
概括事件赏形象
(7段)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勾画语句:
从文中她说恭喜、吃福橘的元旦古怪仪式、有很多烦琐道理的语言、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真诚善良、守旧迷信的人物形象。
概括事件赏形象
(16段)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勾画语句:
从文中她给“我”讲长毛故事的语言、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愚昧无知、可笑的人物形象。
为什么我如此渴慕《山海经》,却求而不得?
阿长:
没有机会买书——书店远,正月书店关门。
并非学者,目不识丁;没有文化,多说无益;
切切察察,饶舌多事;谋害隐鼠,心有芥蒂。
远方的叔祖:
寿镜吾先生:
父亲:
我:
有书但不晓得放哪里了,疏懒、怕麻烦。
不会回答关于课外书的事。
认为学龄前儿童只能读《鉴略》等书,课外阅读不被允许。
概括事件赏形象
(23━24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勾画语句:
从文中她给“我”买来《山海经》的动作、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人物形象。
她虽然是一个地位卑微、没有文化、举止粗俗、迷信愚昧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她却是一个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人。
???
速读课文,标出直接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词,并结合相关事件画出情感变化示意图。
不大佩服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觉摆“大”字
不耐烦
元旦的古怪仪式、教“我”很多规矩
空前的敬意
讲“长毛”的故事
敬意消失
“谋害”了“我”的隐鼠
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
回忆性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角度:一是回忆中的视角,二是写作时的视角。有时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两种叙述视角:一是写作时成年鲁迅的感受,二是回忆中童年鲁迅的感受。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的语句
具体语句
分析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现在已经忘却了”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现在”“至今想起来”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
“到现在还在眼前”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叙述,饱含感激之情。
写出了遗憾之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抒发了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同情、怀念和感激之情。
从成年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和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关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
具体语句
分析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写出童年的“我”对一个喜欢谈论别人闲话的妇女的反感。
一到夏天,……无法可想了。
这就是所谓福橘,……总算已经受完……
写出童年的“我”被阿长不雅的睡相挤到热醒的无奈。
写出童年的“我”被阿长逼着吃福橘的无奈和吃完之后的解脱。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这些描写非常符合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即思维简单、推理直接,写出童年的“我”在认识到自己是安全的之后的轻松,对阿长人身安全的放心,体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
关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
具体语句
分析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写出童年的“我”觉得没必要向阿长说《山海经》的心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写出童年的“我”得到《山海经》时的震撼和喜悦。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写出《山海经》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高。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写出童年的“我”在不能辨别故事真伪的情况下,对成年人特别是阿长所产生的信服与敬佩。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品析语言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的对象以及感彩不同。
具体语句
含义
第17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指攻城时阿长有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26段: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给“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磨难”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赏析“××”一词的表达效果。
(2)“××”词为什么要大词小用?
考点
体会“大词小用”的妙处
[答题技法]
1.依据特点,做出判断。
2.依据对象,明确方向。具体分析角度如下:
情感方面:突出……的感情(如惊喜、痛惜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批判方面:加大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批判力度(注意结合主旨分析)。
语言方面:增强语言的幽默效果,起突出渲染的作用。
3.结合语境,联系主旨。
“磨难”大词小用,突出表现了“我”对阿长教“我”元旦规矩的不耐烦,同时也表明儿时的“我”不能理解长妈妈的心愿,不能体会她对“我”的关爱之情。
[参考答案]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大词小用,夸张地写出了“我”听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内心的反应之强烈,突出表现了“我”的震惊和惊喜之情。
第13段中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夸张的修辞,生动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出的对阿长迷信无知的调侃。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是情有可原的了,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①“童年的我”的角度: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
②“成年的我”的角度: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