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古
古
代
代
诗
诗
歌
歌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哲理诗
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一、导入
春秋佳日,古人特别喜欢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大致说来,古人登高望远,有这样一些缘由:
伤春悲秋,写尽心事。
感怀历史,凭高吊古。
怀人思乡,满目愁绪。如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 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比读两首诗歌,有何异同?(题材、内容、句式、节奏上)
同:题材都是登高抒怀——登临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内容异:空旷寂寥
长短句:五字三停、六字四停
孤独落寞,寂寥悲伤
朝气蓬勃
句式整齐:二二三节拍
活泼欢快,昂扬自信
【活动】有同学要在学校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这两首诗歌,请你们帮帮他选背景音乐,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汉宫秋月》曲调缓慢,旋律时断时续,情感孤独悲伤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流畅,节奏活泼欢快。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文体知识 歌行体
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言、五言、九言等。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歌行体的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襄阳歌》。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有《陈伯玉集》。
作者简介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的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译 文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指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想到。
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悲伤的样子。
眼泪。
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链接: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改革先驱,政治上也颇有远见。他 24 岁就中了进士,才华受武则天赏识,可是命运却屡屡捉弄他,因为直言敢谏而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打压。35岁那年(696 年),一心渴望为国效力的他主动出征,随武则天侄子武攸宜征讨北方契丹,任军中参谋。面对屡屡兵败的局面,陈子昂屡现奇计却不被理睬,反被贬为军曹。郁愤满怀的他登上幽州台,吟唱出这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先后两次从军、两次遭贬、两次下狱,终年仅41岁被陷害冤死狱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品词】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两个“不见”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课文精讲
俯仰古今,写时间绵长
·
·
·
·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2
读出情感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诗词炼字
[答题支架]
①释含义
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②明手法
修辞手法角度
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角度
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词性角度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③析情感
分析字词表达的情感
拟声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等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2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强调个人的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读出情感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独”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
·
·
登台远眺,写空间辽阔
触景生情,
写心中孤寂
【品词】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将个人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哲理理解:
前——后
古人——来者
天地悠悠——独
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
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
融理入情: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惆怅之情。
主旨归纳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文学作品有《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梅花》
作者简介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译 文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因为。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写作背景:
庆历二年(1042),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随即赴扬州任签判,之后又升任鄞(yín)县知县,治理一方,政绩显著。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29岁的王安石做知县任期到,在返回故乡江西的途中,经过飞来峰,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创作《登飞来峰》。当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还没有后来变法时艰险。
初涉宦海,年少气盛,踌躇满志,自信能为国为民干一番大事业!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品词】“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
后两句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议论
抒情
用典: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写景
首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极言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赏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既渲染塔之高,又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课文精讲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品词】“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
后两句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议论
抒情
··
【品词】“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参考答案]
结尾两句诗蕴含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考点
分析诗歌哲理
[答题支架]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哲理解读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主题归纳
陈子昂上幽州台,念________,叹________,壮志难酬;
王安石________,藐浮云滚滚,感前景可期,___________。
思考补充下面空格处的内容,为这两首诗做小结:
天地悠悠,怀才不遇。
登飞来峰,英勇无畏。
同样是登临诗歌,为何二人情感却迥然不同?
《孟子 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
只有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一个的行为和思想。
联系写作背景,二人抒发情感的起因都是为了自己吗?
陈子昂雄才伟略,欲安定边疆战乱;
王安石为官为民,欲国强民富造福一方。
史书中对这二人的评价, “抒怀”有何新认识。
“常欲奋身以答国士”,“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陈氏别传》(唐 卢藏用)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宋史 王安石传》
王安石一生致力变革政法,为国为民 ;陈子昂始终奋身不顾,忧国忧民。经世济民之心,定国安邦之志!(共39张PPT)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
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望岳
岳:
指高大的山丘,在此指东岳泰山。
泰山,是五岳之首、群山至尊,自古以来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盛赞。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此,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译 文
指泰山。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指齐与鲁,周代分封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分。
指高大的山,本诗中指东岳泰山。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那时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译 文
同“层”。
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眼眶。
终当,终要。
朗读 知内容
声情并茂地读一读
你“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的?
你能读出望的角度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 岳
杜 甫
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静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所见,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炼字】“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夸张,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
·
·
【炼字】“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所见,抓住两个景物细节,表现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眼前所见泰山之景(实写)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动景
云雾缭绕、倦鸟归林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是诗人漫游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文章四友之一)
“官二代”(父亲杜闲其时正在山东做兖州司马)
青年才俊(已有诗名,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李白等人)
侠客(打抱不平,心怀大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
背景链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和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想象攀登泰山之景(虚写)
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望岳
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
远望 连绵不断、苍翠青葱
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仰望 云雾缭绕、倦鸟归林
愿望 勇攀绝顶,俯视一切
结构图解
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主旨归纳
一、导入—介绍游历诗《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
游历诗也是古诗百花苑中常见的一类。有的诗专门记述在某地的游览经历,如《游山西村》;而有的诗,则是记述一次游历的缘由和感受,如《己亥杂诗》(其五);也有总结游后的情感的,如《己亥杂诗》(其六十八)—— “北游不至独石口,东游不至卢龙关。此记游耳非著作,马蹄蹀躞书生孱”。
游山西村
陆 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多首。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行为,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作者简介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 游
tún
kòu
诗词诵读
ɡuān
zhǔ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就)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山村。
译 文
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陆游家乡的一个村庄。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随时拄着拐杖在夜里来敲门。
译 文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趁着月明来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思考问题:
①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②他们都有什么特点?
③从哪个词、句看出来的?
④诗人的心情如何?
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出农家的热情好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足
首联写农家的好客习俗,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了村民淳朴的性格。
读懂诗意
①热情淳朴的村民。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复”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明”字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
②优美的景色。
惊喜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颈联写村中所闻所见。写热闹的乡俗民事, 既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喜爱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无时”一词写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①热情好客的村民。
②优美的景色。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诬陷罢官,闲居在家。相对于伪诈的官场,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背景链接
游山西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游农家——热情好客
村外之景——山环水绕
村中之事——民风淳朴
希望之事——随时做客
喜庆欢悦
无限向往
结构图解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山西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旨提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遇到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的出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诗词诵读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作者简介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远方。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落,它们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新花。
译 文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指即兴随感而作的无题诗。
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
联系背景,思考问题:
1、诗歌前两句叙事,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诗中蕴含着诗人的哪几种心境?
3、从哪些词句读出的如此心境?(景、物、花与人的关系)
背景链接:
己亥是古代干支纪年法,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龚自珍从京城辞官南归故乡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壮游中,写成了315 首《己亥杂诗》。课本所选的是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作。
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
无边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现“离愁”的广阔。
浩荡
白日斜
他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忧愁。
天涯
用“白日斜”烘托“离愁”,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氛围。
写夕阳不用“红日”而用“白日”,惨淡至极。
“白日斜”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和离京的时间,还象征着当时的国运和局势。
豪气
逃出了被桎梏多年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
繁盛之后的衰退
作者
岁月蹉跎,青春流逝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辞官归乡,忧国常常
比喻
落红—春泥—新花
官员—天涯新客—爱国志士
以落红自比
落花脱离赖以生存的枝头,诗人脱离借以济世的职位。
借物抒情
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想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已亥杂诗》(其五)写出了诗人的几种心境?
离别之愁
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积极奉献的人生态度
读懂诗意
哲理:①“落红”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展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落花成为培育下一代的养料,它的生命在新枝身上得以延续,这是大自然新旧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什么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