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5(天津专用)
全解全析
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崛起:地势突起,隆起;相对高起或突起。兴起:是指兴盛起来;因感动而奋起。语境有“迅速”,应选“崛起”。
第二空,交汇:水流、气流等汇合在一起。交融: 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语境指文明之间的融合,应选“交融”。
第三空,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千丝万缕: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语境指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联系紧密,应选“千丝万缕”。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所填句子是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所产生的影响,“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分析“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与“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首先是对瓷器工艺的影响,然后是对中国瓷器发展的影响,最后才是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不仅是……而是”关联词不搭配,“不仅是……也是”搭配表递进,“不是……而是”搭配表并列。分析原句关系应该是递进关系。
搭配不当,“中国陶瓷史……转型”“传统社会……转折”动宾不搭配,改为“中国陶瓷史……转折”“传统社会……转型”。
只有A项修改正确。
故选A。
4.A 5.B 6.A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提升了原著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错误,与材料二结尾“提升了舞台艺术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意思不符,选项偷换概念。
C.“根本原因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错误,与材料三第二自然段“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越来越受欢迎,……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意思不符,选项曲解文意。
D.“影片内容取材于传统文化”中“传统文化”缺乏限定,应为“优秀传统文化”;“影片拍摄技术不断创新”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优秀影片的宝贵资源”,没涉及“技术创新”,此处于文无据。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都”以偏概全,原文为“越来越多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2023年,花鼓戏《夫子正传》获得第二十五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坚持用湖南作者写湖南故事。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生命册》在陕西首演”,是“越来越多”,不是“都”。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理解推断的能力。
A.“来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错误,与材料一“以古开今、传承创新的实践精彩纷呈,折射出文艺工作者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的蓬勃创造力,更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意思不符,强加因果。
故选A。
7.D 8.B 9.C 10.B 11.B
12.(1)因而有人以至于惊恐而言辞失当,被夷狄耻笑。哎!这是多么严重的思虑不周呀!
(2)今天我前往匈奴,只看见了老弱病残,这一定是匈奴要显示短处,埋伏精兵强将来夺取胜利。
13.例1:匈奴藏匿壮士与肥畜,以老弱赢畜示人,诱刘邦出兵使其被围七日,诡诈之处在于以强示弱,出奇制胜。
例2:契丹(夷狄)夜驰数万骑兵,刀剑有声,在地上留下行军的痕迹;诡诈之处在于以弱示强,恐吓中原使者。苏洵认为契丹国力并不强大,昌言须藐视敌人,不要为其气焰吓到。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树立大旌旗。
B.句意: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
C.句意: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
D 劳:使……疲劳。句意: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使他疲劳不堪。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因为/用。句意: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用这件事来麻烦您呢。
B.都是“用来……的”。句意: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C.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句意: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如今他们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工匠,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D.顺承关系,就/转折关系,却。句意: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B;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D。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府君”,指苏洵的父亲。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错,“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为《孟子 尽心下》的意思,非苏洵劝诫昌言之义。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至于”,以至于;“失辞”,言辞失当;“为”,被;“何其”,多么。
(2)“徒”,只;“见”,通“现”;“伏”,埋伏;“争利”,夺取胜利。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兵者,诡道也”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具体表现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例1:材料二中“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以此来迷惑刘邦,只有娄敬看穿了敌人的把戏,可惜刘邦没有听从,导致“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其诡诈之处在于以强示弱,出奇制胜。
例2:材料一中使者出境,“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苏洵说“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契丹(夷狄)夜驰数万骑兵,刀剑有声,在地上留下行军的痕迹;诡诈之处在于以弱示强,恐吓中原使者。苏洵认为契丹国力并不强大,昌言须藐视敌人,不要为其气焰吓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匈奴(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材料二:
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汉高帝七年(前200),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
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于是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将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
材料三: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材料四:
用兵打仗是一种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之术。所以,明明能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伪装作要在近处攻击;敌人贪心就用小利来引诱他上当;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实力雄厚就要谨慎防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其锋芒;敌人容易冲动发怒,就设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小心谨慎的敌人,要千方百计骄纵他,使其丧失警惕;敌人安逸就设法骚扰他,搞得他疲劳不堪;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让他分裂。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凡此种种,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是无法事先规定刻板传授。
14.(1)D
(2)①对自己亲手种的柑树长新叶的欣喜之情
②对屈原的喜爱赞颂和对李衡的不屑批评
③对看到柑橘开花结果的向往、期盼之情
④虽然未来渺茫,依然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情
(3)诗人运用想象、比喻,描绘了一幅柑树花开时芳香四溢,如“喷雪”一般,收获时果实如“垂珠”的动人景象,抒发了对于柑树开花结果的喜悦,也委婉表达了对未来前途未卜的担忧。
语言质朴,娓娓道来,用简朴平静的语言表达深刻丰富的思想,给予读者无穷的回味。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坐待’即‘慢慢等待’”错误,“坐待”即“能待”。诗人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呆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实际上,诗人是徒劳等待归京,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去,内心是无奈的。诗人也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贬谪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自己仰慕的“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表达自己淡泊清高之情及与对李衡的不屑与批评。
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
尾联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诗人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而不能归京。但是至少柑橘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也算是一种安慰,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乐观的心境。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诗句语言平和,语调平缓的,感情似乎也平淡无波。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既有对看到柑橘开花结果的向往、期盼之情,也有对未来前途未卜的担忧,感情复杂,意味深远。
15.自知者明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欲因
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鹊、掇、剡、冥。
16.C 17.AE
18.①发现背包里沙子时,对沙漠怀念,倾倒;
②错失沙子时,对沙子心痛,对沙漠内疚;
③在沙漠旅行时,爱恋而尊敬;
④沙漠回访时,震惊而喜悦。
19.沙漠的心事是被遗弃者的心事,也是相思者的心事,而夜晚的流沙声是它对旅行者发出的叹息。
20.①内容美,写自己对沙漠的独特观感和审美体验,不是世俗旅行、简单的回忆叙写;
②结构美,《沙漠回访》使用三叠法叙写背包里的沙子,塔克拉玛干的沙子以及回访的沙子,淡化时间概念却使三重沙子交织;
③主旨美,文章写作者面对沙子的独特审美体验,作者与沙漠(环境)情感相连,连沙尘暴也变得不同;
④语言美,语言简洁凝练,具有表现力,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写作手法交织,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技巧广泛使用。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按捺”的“捺”应读“nà”。
B.“频烦”的“烦”应为“繁”。
D.“商贾”的“贾”应读“gǔ”。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A.“‘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说法错误,由原文“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沙漠回访”可知,对“我”“回访”的是沙尘暴,不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
E.“作者对沙漠情感的强烈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法错误,《沙漠回访》和《飞沙》两篇文章中作者对沙漠的情感是相同的。
故选AE。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文中“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可知,当“我”发现背包里的沙子时,对沙漠怀念,倾倒;
由文中“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可知,因扫走沙子而错失它时,“我”对沙子的感情是心痛、内疚;
由文中“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知,在沙漠旅行时,“我”对沙子的感情是爱恋而尊敬;
由文中“我看见一片黄沙奔涌而来……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感到震惊,并且意识到自己亲眼目睹了一次奇迹,是沙漠回访旅行者的一次奇迹”可知,沙漠回访时,“我”对沙子的感情是震惊而喜悦。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由《飞沙》“沙漠对人的思念和牵挂是确凿无疑的”“它们爱过每一个旅行者,可旅行者们一去不返,让沙子举证它的爱情,沙子束手无策,人证在遥远的地方见异思迁,而物证对沙漠是多么的不利”“沙漠很苦恼,于是它在夜晚发出哀伤的叹息”“清晰地听见窗外的流沙响彻夜空,流沙声使沙漠的夜晚显得湿润而哀伤”可知,沙漠会思念每一个曾经来过这里的旅行者,在人们离开之后沙漠就像是被遗弃了一样,对人充满思念和牵挂,所以沙漠的心事是被遗弃者的心事,也是相思者的心事,而夜晚的流沙声是它对旅行者发出的叹息。
20.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内容美,由文中“我想起夜宿沙漠时风悄悄地指挥流沙低声吟唱催眠曲——在离开沙漠一年以后,我突然茅塞顿开,窥破了沙漠之心”“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等内容可知,《沙漠回访》并不是一篇世俗的旅行游记,不是简单的回忆叙写,而是写出了自己对沙漠的独特观感和审美体验;
结构美,由文中“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干之行得到的礼物”“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南京的天空忽然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我看见一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可知,《沙漠回访》采用了三叠结构来叙写,即描写了三种沙子:背包里的沙子,塔克拉玛干的沙子以及回访的沙子。这种结构安排虽然淡化了时间概念,却使三重沙子融合交织;
主旨美,《沙漠回访》以“我”跟沙漠的交往为主线,叙写了作者对沙漠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作者认为“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
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由“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可以看出,作者与沙漠情感相连,连沙尘暴也变得不同;
语言美,这篇散文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如“我准备去苏南的一个小城,隔夜收拾东西,找到了那只旧背包”是记叙,“一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街道上以及居民区里响彻大人孩子惊慌的叫喊声”是描写;同时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等多种修辞技巧,如“它们乘坐的是风的列车”是比喻,“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是比拟,“新闻记者从环保的角度看待那些飞沙:……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是对比。
21.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官的关心体贴。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贾宝玉的“共情”还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丫头们斗百草,被小丫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给她的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处境,并主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的“共情”。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当宝玉见龄官一边拿着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流泪时,误以为她是个东施效颦的“痴丫头”,即使心有疑惑,但宝玉仍旧没有打扰她,“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不禁让人感叹于宝玉的温柔体贴。后来,字没写完,天却下雨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急忙提醒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这时候的宝玉是不认识龄官的,但正是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子能够心生关爱之心,体现出他的“共情”。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香菱与豆官“斗草”,因说“夫妻蕙”被小丫头嘲笑,从而弄脏了石榴裙。“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己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众人笑个不住,怕香菱拿他们出气,也都哄笑一散”,从原文的描绘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香菱当时的窘迫。别人嘲笑香菱,可宝玉却满怀体贴。“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
过日子,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宝玉这话句句说到香菱心里,后来,宝玉又献上计策,让袭人给她一条一模一样的裙子。这一情节,体现出他的“共情”。
22.说到地方美食,不得不说东北的铁锅炖大鹅。外面是凛冽寒风,屋里却是暖炉红火,热气腾腾,软烂多汁的铁锅大鹅、香酥可口的锅贴。东北的铁锅炖大鹅,在满足人们的味蕾体验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了东北人的温暖和豪爽。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本处是说用美食记住一座城市,用美食传承一方文化,所以首先要指出的是地方的美食,然后在阐述出这一美食体现出的地方文化。比如,东北的特色美食铁锅炖大鹅,这也是今年哈尔滨火出圈之后的地方名菜。铁锅炖大鹅,热气腾腾,和东北屋外的白雪皑皑、寒风凛冽正好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并且大铁锅、大菜量让人感受到的是东北人的热情和豪爽,这也是东北的特色文化。
23.例文:
复盘为基耀四方,翻篇为表四海达
风泱泱,潮滂滂,鹏展翅,鲲腾翔。夤夜青灯,朝暾岁月。时代浪潮书写考题,你我都是答题人。有人选择面对错误不足勤于复盘归纳整理,有人事过翻篇,重启征程。以吾拙见,以复盘为基,翻篇为表,方能振八裔而鸣九天,助力凤凰涅槃。
以复盘天天进步,反省总结,提高能力,更新自我。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做事未达预期,就要通过复盘反思自己。反思能进步,更新阔步行。王勃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时,在滕王阁快意挥毫,从而更新自我,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苏轼在屡遭贬谪后,面对贬谪之地的艰苦环境,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从自身汲取力量,于外界的穿林打叶声里吟啸徐行,最终欣赏到了“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美景,重获心灵的富足!正所谓:“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自己。”此言得之。
以翻篇直面困境,通透淡然,重新起步,绝处逢生。
弱者自困,强者自渡。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新东方教育集团走入了死胡同。如果把新东方比作一个鸡蛋,此时从外打破,便是破产清算;从内打破,便是绝处逢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新东方主动从内部打破自己,事过翻篇,清空过往一切成功与失败,一群才华横溢的老师们凭借着“文化式”直播带货,让东方甄选直播间成功出圈,被称为直播界的“天花板”。这些曾经的讲台上的老师们,在事业受挫的时候,正视压力,翻篇一切重新开始,破茧成蝶,开辟出另一条康庄大道。
反之,若在低谷和困境时既不复盘,也不翻篇清空自己,就会被时代抛弃。
你看那些遭遇了一点挫折和困境之后就止步不前、怨天尤人的所谓的“佛系青年”们,他们不反思,不总结,不进步,不更新,无韧劲,无耐力,更不会通透淡然,只会原地踏步,陷入恶性循环。——而“兽系青年”则与此相反,他们会时时反省自己,避免重蹈覆辙,更敢于事过翻篇,更新自我,行稳致远。
可见,复盘总结与事过翻篇并非相互对立,而是面对错误的一体两面。溯本寻源,复盘总结是翻篇清零的基础,若无反思则毫无收获:而勇于翻篇清零则是反思总结的表象,如果拘泥于反思总结则无疑闭门造车。故曰:“复盘为基耀四方,翻篇为表四海达”。吾辈青年既要有“静心复盘”的定力,又要有“穿花寻路”的勇气,方能于时代书就考题之上托举青春。
红日升,光万丈。生逢盛世戢鳞翼,不畏艰险踏歌行。愿吾辈青年以复盘为基耀四方,翻篇为表四海达。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试题给了两则材料,分别展现了对于过去(往事)的两种不同看法。材料一首先借助富含哲理的名言,点明昨天再美好也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之意,借以告诉世人要懂得“事过翻篇”,不要在过去的回忆里反复纠缠。这是因为,过去的成功和经验可以让我们受益,但是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因为世界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市场在不断地变化,这都可以影响到未来的成功。因此,我们不能把过去的成功仅仅视为未来的垫脚石,一定要保持警惕和敬畏,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材料一借此也强调了将精力集中在当下,拥抱当下的机会和挑战的重要性。
材料二则告诫我们学会复盘。其实,“复盘”一词指的也就是对过去的反思与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能够通过“复盘”避免过去发生的错误、改善过去的不足、延续过去的有益经验者,更能为明天做好准备,事半功倍取得成功。
而两则材料其实并非完全矛盾的关系,就看我们如何去合理运用。具体看来,把握好现在不要沉溺于昨天,要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强调把握现在,努力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果以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每一个朝阳,那么你就拥有了今天,也就拥有了美好灿烂的未来。拥有了每一个美好的今天,就拥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放下过去才能有勇气面对今天和明天。不要让过去成为你前行的无形的枷锁。无论是失败、痛苦还是荣耀和功绩,沉浸其中,不能放下,最终不能成为生活的成功者;同时生活中又不能忘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它能指导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让我们为明天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先提出中心论点,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然后展开论证,一是论述不能沉溺过往,要把握当下,专注于现在。二是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将来提供借鉴。三是要不断拼搏进取,才能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最后总结全文,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专注于当下,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立意】
(1)懂得翻篇,开创未来。
(2)复盘为基耀四方,翻篇为表四海达。
(3)复盘反思,追寻未来。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5(天津专用)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 )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________。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 )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 )的联系。青花瓷的例子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型时期,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青花瓷以独特的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崛起 交汇 密不可分
B.兴起 交融 密不可分
C.崛起 交融 千丝万缕
D.兴起 交汇 千丝万缕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
走向。
B.不仅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C.不仅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而且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
D.不仅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实上,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B.事实上,明代不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C.事实上,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型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
D.事实上,明代不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型时期,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3年,“中国风”成为舞台主角。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上,以地为画、踏墨而舞的国风少年,清雅身姿与芭蕾舞步融合辉映的宋韵女子,饱含隽永情谊的“攀花赠友”,成为传统文化赋能舞台创作的生动缩影。
以古开今、传承创新的实践精彩纷呈,折射出文艺工作者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的蓬勃创造力,更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等活动,为观众奉献一部部守正创新的戏曲佳作。
可以看到,2023年的舞台艺术,向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奋力开掘,多了份文气、多了些诗情、多了点古意。舞台创作更密切地与文物、古诗“梦幻联动”,创新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可知可感”。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中包含无人机飞天、大跳台投影与演员共同起舞的节目《敦煌飞天》,舞台上的“中国风”被越来越多世界观众“看见”。
当我们再开拓视角,便能看到传统文化正向着广阔的生活场景展开,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王瑨《传统文化有效赋能》)
材料二:
回顾2023年的舞台艺术,一个突出特点是剧目质量较高,文艺院团的创作趋于理性化、长远化,优质的创作生态正在形成。2023年演出市场的火爆,得益于一批精品力作接连涌现,保证了舞台艺术的优势供给。
越来越多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2023年,花鼓戏《夫子正传》获得第二十五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坚持用湖南作者写湖南故事。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生命册》在陕西首演,这是剧院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后改编“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又一力作,以厚重的文学底蕴做支撑,以多个剧目的成功上演逐步完成剧院的风格化建设。
2023年3月,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剧作家活动日”的开展,戏剧与文学的话题再次得到广泛关注,多部从文学改编而来的戏剧作品成为舞台上的亮丽风景。剧作家们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展现着自身独特的发现、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表达。凭借在舞台语汇。表现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的创新表达,这些作品提升了舞台艺术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
(节选自武丹丹《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材料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产电影质量日益提升,中国观众越来越青睐能与自身生活产生连接的电影作品,国产电影也越来越能够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以2023年为例,现实题材影片尤其受到观众欢迎,《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坚如磐石》等一批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普通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观众共情,让观众走出影院时收获感满满。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也在积极开拓市场。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出品方于洲说:“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越来越受欢迎,影片质量提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我们在创作中必须考虑当下观众审美变化的趋势,适当加入具有当代性的创作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优秀影片的宝贵资源。”
电影美学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电影的创作和表达不管用什么手段,最终就是要引发观众走进影院的兴趣和热情,并最终与观众达成共识。当下的国产影片逐渐找到了与观众沟通的正确方式,无论是现实题材影片还是科幻片,无论是喜剧片还是动画片,都抓住了社会热点,与观众达成了良好的互动。现实题材职场喜剧《年会不能停!》的编导董润年认为,同样作为科幻片,好莱坞超级英雄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同时,《流浪地球2》却获得观众认可。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当影片中老宇航员喊出“50岁以上的宇航员出列”时,唤起了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
(节选自刘阳《国产电影贴近现实、创新表达,“叫好又叫座”》)
材料四:
2020-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表
年份 中国电影票房总额(亿元人民币) 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亿元人民币)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
2020 204.17 170.93 83.72%
2021 472.58 399.27 84.49%
2022 300.67 255.11 84.85%
2023 549.15 460.05 83.77%
4.下列与“传承”“创新”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舞台创作运用创新的表达,舞台表演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剧作家们改编文学作品,凭借创新表达,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提升了原著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
C.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
D.影片内容取材于传统文化,影片拍摄技术不断创新是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影片的有力保障。
5.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列举2023年“中国风”成为舞台主角的实例,展现了传统文化赋能舞台创作的显著效果。
B.材料二指出,2023年,各地剧院都秉持风格化与本土化并举的理念进行剧本创作,使剧目质量普遍提高。
C.材料三从电影美学重要问题——电影与观众关系的角度分析2023年国产影片“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D.材料四显示,自2020年以来,国产影片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比每年都超过80%。
6.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来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
B.国内多个文艺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它们成功的路径不同,而经验值得借鉴。
C.近年来,拍摄抓住社会热点,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的高质量影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
D.与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缺乏直接联系,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
材料二:
娄敬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选自《孟子·尽心下》)
材料四: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
传也。
(节选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大旆 建:竖起
B.此宜夸矜见所长 矜:夸耀
C.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制:制度
D.佚而劳之 劳:疲劳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勿视其巍巍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利而诱之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B.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C.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D.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石昌言使北引》是一篇赠序,因苏洵父亲名序,为避父讳,苏洵改“序”为“引”。
B.“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中“先”指祖先,“府君”是对郡相、太守的敬称。
C.《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中“愚”是谦辞,此“匈奴”与苏询文中“今之匈奴”所指不同。
D.《孟子·尽心下》中,“榱题”指屋檐的前端,“食前方丈”中“方丈”指一丈见方的地方。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描写了石昌言离京出使虏庭时的盛况,流露出苏洵对石昌言为国出使的钦慕。
B.苏洵引用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之言,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不畏强敌。
C.刘敬识破匈奴故意示弱的诈术而刘邦贸然进攻被围的事例,从反面证明,敌人越是气势汹汹,越不足畏。
D.《孙子兵法·始计篇》选文部分认为,战争胜负不可预设,军事指挥者往往要在战争中依具体情况做出决断。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2)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13.请在材料中找出一个能证明“兵者,诡道也”观点的例子,分析其诡诈之处;并指出苏洵对契丹的态度。(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①,不学荆州利木奴②。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楚客: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皇树:橘树。②木奴:柑橘的果实。《水经注》 载,三国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在武陵种柑千株,把柑树看作奴仆,以之谋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以种树为题材,本诗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写作背景和主旨却不同。
B.首联出句强调“手种”和株数,对句中“新”与“遍”则表现春天柑叶的茂盛。
C.颔联作者将复杂感情倾注于两个典故,形式对称,内容婉转,能引发读者联想。
D.尾联“坐待”即“慢慢等待”,诗人直抒胸臆,用直白、质朴的语言抒发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3)苏东坡评价柳宗元的诗“寄至味于淡泊”,结合这首诗的颈联,说说你对此评价的理解。(3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知人者智, 。 《<老子>四章》
(2)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打开经典,咏月名篇俯拾皆是:从《诗经》的明月之诗到曹操《短歌行》的“ , ”;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 , ”到黄庭坚《登快阁》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月”早已成为中国文学殿堂中永恒的意象。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文本一
沙漠回访
苏童
①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②我准备去苏南的一个小城,隔夜收拾东西,找到了那只旧背包。我把一堆旅行用具放进包内时,听见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我把背包倒提着抖了抖,那堆沙子便无声地泻落在我的脚边了。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干之行得到的礼物,它们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了近一年时间,终于按捺不住,钻出来泄露了天机。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
③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也使我对沙漠的回忆更加频烦更富感情了。我想起了正午时分坐旅行车穿越沙漠时窗外的沙丘闪烁着金光,而公路上的流沙随风起伏,总是在编织各种花环的形状,我想起红柳和梭梭柴是如何在热浪中向旅行者挥手致意的,我想起夜宿沙漠时风悄悄地指挥流沙低声吟唱催眠曲——在离开沙漠一年以后,我突然茅塞顿开,窥破了沙漠之心。
④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那么让我试一试吧,试试能否为沙漠敞开它的灼热的情怀。
⑤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沙漠一直在酝酿对旅行者的回访,沙漠的天性使它的回访计划巧夺天工,不用交通工具,它们乘坐的是风的列车——一切都缘于今年五月我对天空的一次细致的观察。
⑥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南京的天空忽然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我看见一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街道上以及居民区里响彻大人孩子惊慌的叫喊声,除此之外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感到震惊,并且意识到自己亲眼目睹了一次奇
迹,是沙漠回访旅行者的一次奇迹。
⑦作为无数沙漠旅行者之一,我在书房的窗边接待了这次回访。我以我的热情回应了来自沙漠的旷世奇情,我打开了窗子,看见黄沙飞旋着,再次来到我的脚下,是一团飞沙,是沙漠派来的一批使节,我重新闻到了沙漠洁净的气味,依稀听见沙漠热情洋溢的问候,别怕,旅行者啊,我来看望你们了!
⑧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新闻记者从环保的角度看待那些飞沙:由于北方草场沙化,防护林被过度砍伐,长江中下游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
文本二
飞沙
苏童
①沙漠对人的思念和牵挂是确凿无疑的。我想起在沙漠中的那些日子,风吹流沙,沙子都乘风而来,跑到公路上,在路面上组成一圈圈波浪形沙环,就是这些沙之花环,引导着汽车行驶的方向。风吹流沙,沙子拍打着车窗,轻柔的动作毫无敌意,如果不是一种欢迎的仪式,那又是什么呢?
②隔着车窗望沙漠,沙漠令人疲倦,旅行者们在一种黄色的反光中昏昏欲睡,然后司机例行的停车时间到了,旅行者们跳下车,很快发现包围他们的不是荒凉,是那些热情好客的充满善意的沙子。沙子匍匐在男人的旅游鞋和女人的高跟鞋上,那么柔软温情,充满爱意。你若洞悉沙子对人的相思之情,试着捧起一把沙子,便会感觉到沙子的热量与你的体温相仿,沙子之轻盈和幼小则让你感到意外,浩瀚的黄尘滚滚的沙漠,幼小的多情的沙子,它们互为因果,多么奇妙的组合!
③在沙漠中手捧一把沙子,我想起多情的纪德对沙子的提问,他问道:“沙子,你还记得什么生命吗?还记得你是什么样的爱情分解出来的吗?”可让沙子如何回答这艰深的问题?沙子的苦恼在于它无法申辩,为生命,为爱情。沙子是什么样的爱情分解出来的?也许是海水和地壳青春期相爱的分泌物,也许不是,沙子不会记得这些陈年往事,沙子只记得自己的爱情。它们爱过每一个旅行者,可旅行者们一去不返,让沙子举证它的爱情,沙子束手无策,人证在遥远的地方见异思迁,而物证对沙漠是多么的不利。那些不知是何年何月留下的白骨证明的是死亡,不管是骆驼还是商贾牧人,他们如今保持着沉默,他们不能说明沙漠是用干旱燥热杀害了他们,还是用多情的怀抱收留了他们。
④沙漠很苦恼,于是它在夜晚发出哀伤的叹息。那天夜里我和旅伴们在沙漠腹地的油田指挥部投宿,清晰地听见窗外的流沙响彻夜空,流沙声使沙漠的夜晚显得湿润而哀伤,也让人难以入眠。我来到窗边,看见月光洗涤着远处近处的沙丘,沙丘静止不动,在我看来这种肃穆端庄的姿态难掩其重重心事。
16.原文中出现的下列加点字词,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泻(xiè)落 按捺(nài) 泄露(lòu)
B.内疚(jiù) 频烦(fán) 酝(yùn)酿
C.记载(zǎi) 确凿(záo) 申(shēn)辩
D.地壳(qiào) 商贾(jiǎ) 燥(zào)热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沙漠回访”作为文章标题,暗示了写作内容:本文以“我”跟沙漠的交往为主线,“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触发了相关回忆与联想。
B.“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强忍悲伤的喘息”等极富表现力的拟写,给人以沉重之感,为下文抒发情感张本。
C.《沙漠回访》中叙写“夜宿沙漠”时美好的生命体验,风指挥流沙吟唱催眠曲,“我们”获得香甜的睡眠——作者的精神气质似乎和沙漠契合,如同回归心灵故里。
D.《沙漠回访》中提及了气象学家对沙尘暴的客观描述,这和把沙漠之行当作生命旅行的文学家截然不同:文学家体会到的是沙子对人热情。
E.从《沙漠回访》和《飞沙》两篇文章可以清晰看出作者对沙漠情感的强烈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对沙漠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18.《沙漠回访》中作者对沙漠有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19.在《沙漠回访》的第三段中,作者说“窥破了沙漠之心”,请结合《飞沙》选段分析作者窥探到了沙漠的哪些心事。(5分)
20.评论家认为苏童散文的内容、语言等呈现了一种“美文追求”,试结合《沙漠回访》简要说明这种“追求”。 (5分)
六、(10分)
21.“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你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有此能力?请通过具体人物、情节,加以说明。(6分)
2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一座城市的旅人,一种味道便可能告慰心灵。非遗美食,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怀,它们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传承着一方文化。
如果用味道记住一座城市,用美食传承一方文化,你对哪种味道和它承载的文化念念不忘呢?请说说关于美食的那些事儿。不少于80字。(4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人生在世,或多或少会有放不下的人和事,该翻篇的翻篇。拥有事过翻篇的能力,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材料二:
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懊恼自己明明非常勤奋刻苦,但是收获却不大。这时候,不应忽略复盘这个环节。学会复盘,过往的时光就不会白白溜走;总结经验,便能为不断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品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