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天津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天津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0:49:03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天津专用)
全解全析
1.A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语境形容流水的气派盛大,应选用“洋洋洒洒”。
目不识于:形容人不识字。胸无点墨:形容读书太少,文化水平低。前文说“母亲是平常的乡间女子,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故应选用“目不识于”。
知书达礼:有知识,懂礼貌。腹有诗书:腹有学识,饱读诗书,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境指福州人热爱知识和文字,懂礼节,应选用“知书达礼”。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各类语言现象的能力。
A. “三坊七巷”中“坊”应读“fāng”。
B.三个“其”指代内容“皆不同”理解有误,前两个“其”都指童蒙,最后一个“其”指前面的特定场景。
D.“的”字短语中的第二个“的”不能省略,此处是“的”字短语,省略后句意不明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①处,对应后文“满城的读书声”,应是到处是读书声,“是处人家爱读书”的“是”意思是“这”,表现这里的人家爱读书,与“满城的读书声”不照应,排除BD;
②处,语境说的是福州,不是楚地,排除AB。
故选C。
4.D 5.D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在复杂小说中用‘扁平人物’就能再现真实人生”错,“就能”过于绝对,据文“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扁平,每个人物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可知,狄更斯善于用“扁平人物”表现深度人性,而非再现真实人生,且文中说的是“几乎”。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有了这两类人物,就构成了完整的小说世界”错,文章结尾说要“使作品中的人类与作品的其他方面和谐共处”,可见仅有人物而缺少“其他方面”,并不能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的核心观点是“扁平人物的第二大优势,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
A.引述的帕尔玛公爵夫人的例证,强调人物性格的单一,适于印证原文第一段的核心观点扁平人物“极易辨识”,但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
B.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说明她是圆形人物,只适宜用于印证第三、四段的观点,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
C.说“我们只记得伯爵夫人的外形及围绕这个形象的那个公式”,有力印证了第二段的核心观点。
D.引述的凯莱布 巴尔德斯通的例证,也是强调人物性格的单一,适于印证原文第一段的核心观点扁平人物“极易辨识”,无法支撑第二段观点。
故选C。
7.B 8.D 9.C 10.A 11.B
12.①耿况认为他的话正确,派寇恂东行和彭宠约定,打算每郡出动两千突击骑兵、一千步兵,到大司马刘秀那里去支援他。
②刘秀亲自登上西城楼,整治军队,询问来意;耿弇就在城下拜见,刘秀立即请他进城,耿弇详细说明了发兵的情形。
13.①儿子耿弇的劝说;②王郎军队的威逼;③寇恂等人的游说;④彭宠按照约定出兵。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详”,认真。句意:可以认真选择自己的前途。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
代词,代喜爱的事物。句意: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
B.连词,表顺承。句意: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
连词,表转折,却。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
C.判断词,是。句意: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
介词,表被动,被。句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D.介词,于是、就。句意: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
介词,于是、就。句意: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谷郡功曹寇恂向耿况建议说:“邯郸仓促崛起,前途难测,而大司马刘秀,是刘伯升的亲弟弟,礼贤下士,我们可以归附他。”耿况说:“邯郸的势力正兴盛,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应该怎么办?
“说”是游说,后面应该带宾语“况”,中间不断开,排除BD;
依据句意,耿况针对的是攻打邯郸的提议,后边是“力不能独拒”,而不是“独拒如何”,排除A。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是“疆域”的意思。句意:刘秀翻阅地图。
“假舆马者”的“舆”是指“车”。句意:借助车马的人。
B.正确。句意:致送渔阳郡的文书。
C.正确。两个“然”都是“对,正确”的意思。句意:彭宠认为正确同意了。/不认为是对的。
D.正确。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彭宠想要归附王郎”错,原文为“而官属皆欲附王郎”,而是彭宠的下属想要归附王郎。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然”,认为……正确;“发”,出动;“诣”,到、去。
②“勒兵”,整治军队;“具”,详细。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主要从第二段中概括:
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可以概括为“儿子耿弇的劝说”。
由“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可以概括为“王郎军队的威逼”。
由“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可以概括为“寇恂等人的游说”。
由“恂请东约渔阳”,可以概括为“彭宠按照约定出兵”。
参考译文:
大司马刘秀率军向东北进发,攻陷广阿。刘秀翻阅地图,指给邓禹看,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到今天我才得到其中的一个。你先前认为我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为什么?”邓禹回答说:“现在天下混乱,人民想要英明的君王,就像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古代兴起的帝王,只在他品德的厚薄,不在他地盘的大小。”
蓟中之乱时,耿揜与刘秀失散,向北逃到昌平,回到他父亲耿况那里,趁机劝说耿况攻击邯郸。而这时候,王郎派出的将领,正在渔阳、上谷夺取土地,并紧急征调那里的部队,北方沿边郡县疑惑,但多数都打算服从。上谷郡功曹寇恂向耿况建议说:“邯郸仓促崛起,前途难测,而大司马刘秀,是刘伯升的亲弟弟,礼贤下士,我们可以归附他。”耿况说:“邯郸的势力正兴盛,我们不能单独抵抗,应该怎么办?”(寇恂)回答说:“现在上谷郡完好充实,拥有射箭骑兵万人,可以认真选择自己的前途。寇恂愿意前往东方的渔阳,与彭宠约定,同心合力,就用不着把邯郸放在心上。”耿况认为他的话正确,派寇恂东行和彭宠约定,打算每郡出动两千突击骑兵、一千步兵,到大司马刘秀那里去支援他。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也劝彭宠归附刘秀,彭宠认为正确同意了。可是,郡府的下属官员都愿归附王郎,彭宠不能决定。吴汉到城外巡察,在一个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遇到一位儒生,请来一块进餐,询问他听到的消息。儒生说:“大司马刘秀,受到他所经过的郡县的官民的称赞,而在邯郸举起尊贵称号的人,实际上不是刘氏子弟。”吴汉非常高兴,立即伪造了一份刘秀致送渔阳郡的文书,教那儒生拿着送给彭宠,让他把听到的消息告诉彭宠。恰好寇恂到达,彭宠于是派出步骑兵三千人,命吴汉代理长史,与盖延、王梁共同率领部队,南下进攻蓟县,杀死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返回上谷,便与上谷长史景丹以及耿会率军一同南下,与渔阳部队会合,所经过的地方,斩杀王郎任命的大将、九卿、校尉及以下,共计三万人,夺取涿郡、中山等二十二县。前锋到达广阿,听说城里兵马很多,景丹等停兵问道:“这是什么人的部队?”回答说:“是大司马刘秀的。”将领们喜悦,立即来到城下。广阿城下最初谣传上谷、渔阳二郡的军队是邯郸王郎派来的,大家都很恐慌。刘秀亲自登上西城楼,整治军队,询问来意;耿拿就在城下拜见,刘秀立即请他进城,耿弃详细说明了发兵的情形。刘秀于是把景丹等将领全部请到城中,笑着说:“邯郸将领屡次说我们征发了渔阳、上谷部队,我姑且应付说‘我也征发了渔阳、上谷部队’,想不到两郡真的为我而来。我正要与各位官员共同建立功名。”于是把景丹、寇恂、耿揜、盖延、吴汉、王梁都封为偏将军,让他们回去统领自己的部队,擢升耿况、彭宠为大将军;封耿况、彭宠、景丹、盖延四人全部为列侯。
14.(1)C
(2)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首联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
(3)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错,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蚕妇因为这场风雨而担心蚕茧的收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是“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意为: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长势,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理趣的能力。
“田父高歌待收获”“蚕妇低眉忧茧单”,农夫喜笑颜开,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收取这丰收的硕果;望着在风雨声中畏寒簇拥在一起的蚕宝宝,蚕妇紧锁眉头,忧心如焚,唯恐因此结不出好茧,茧花不发,白辛苦一场。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可见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
“人生多求复多怨”,人生追求的越多,产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
多求不仅体现在因人而异方面,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也经常会因时而异。假如这场春雨早下一个月,则农夫与蚕妇的喜忧怕就正好相反。农谚“三月干到沟底白,青草变成麦”,此时下雨,不利于小麦分蘖发棵,直接影响到夏收的质量,相反,这场及时雨却能滋润桑树多产桑叶,无异于为春茧的丰收递上了一张保单。所以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1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尊还酹江月 青冥浩荡不见底 长太息以掩涕兮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萧、尊、酹、冥、浩、太、涕、舞雩。
16.D 17.BC
18.运用比喻,将“我与故乡的情感连接”比作“一张闲置的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面对故乡时情感上的
迷茫与陌生;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我对与故乡进行情感沟通的期待与渴望。
19.(1)宁波话触发了作者的童年记忆,是作者与故乡情感连接的纽带与媒介;(2)宁波话承载着故乡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体现了语言在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20.(1)共同的乡音乡愁:同乡同姓,血脉相通;(2)共同的情感追求:守望相助、同喜同贺;(3)共同的文化观:同种同族,历史传承。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衔接排序的能力。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唐朝宋之问的《渡汉江》,意思是距离家乡越近,内心就越加恐慌,即使碰见家乡的来人,也不敢询问。明显与文章内容不符。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我仍然眷恋故乡的水,陪伴着行舟万里。联系前后文,并没有提到故乡的水,与文章内容不符。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 的《过零丁洋》,意思是在感慨国家危在旦夕如飘落的柳絮,自己的身世如同大雨中的浮萍。与文章内容不符。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意思是现在我客居异乡,看见了故乡的人,想起来往日的事情,与文章内容相符。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对故乡的冷漠”错。根据“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可知,作者不是出生在故乡,所以作者说“来”故乡,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印象的模糊和陌生,结合后文“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可知作者想要对故乡多些了解,并无对故乡的冷漠之情。
C.“直接写出”错。由“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可知,“青亮青亮”一词形容宁波人谢顶后的头顶间接表现出宁波山水的聪秀灵气。
故选B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我与故乡的情感连接”,喻体为“一张闲置的琴”,使用“好似”,属于明喻,本体喻体相似点为被搁置、疏离,用具体的物象琴来表达抽象的情感。“闲琴”说明此琴经常不弹,“我”对琴比较生疏,以此表现“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因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面对故乡时情感上的迷茫与陌生。
②“谁来弹响?怎么弹响?”设置两个连续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强调自己怎样才能与故乡建立密切的情
感关系,迫切希望内心的疑问能够得到解答,写出了我对与故乡进行情感沟通的期待与渴望。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由“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可知,宁波话勾起了作者的童年记忆,召回了自己与故乡以及家人的亲密情感,是作者与故乡情感连接的纽带与媒介。
(2)由“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可知,人们不管离开故乡多久,距离故乡多远,也永远都挂念着它,珍视故乡的文化与历史。文中宁波话承载着故乡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传承,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由“‘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可知,宁波话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彼此作为同乡人都倍感亲切,体现了语言在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2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可知,“共同的生命密码”指共同的乡音乡愁:同乡同姓,血脉相通。
由“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可知,“共同的生命密码”指共同的情感追求:守望相助、同喜同贺。
由“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可知,“共同的生命密码”指共同的文化观:同种同族,历史传承。
21.这冷漠的态度是由鲁镇的差序格局造成的。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地推开,越推越远,并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所谓的封建礼教中诸如“礼”“义”“忠”“孝”“信’等都是在“差序格局”内部发生的。因此鲁镇人对祥林嫂这个“异乡人”并不存在任何道德义务,在祥林嫂发生困难时,没有人对她伸出援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名著中重要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
“差序格局”就是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限。
鲁镇属于乡土社会,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冷漠,和差序格局是分不开的。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
以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地推开,越推越远,并没有固定的价值标准。所谓的封建礼教中诸如“礼”“义”“忠”“孝”“信’等都是在“差序格局”内部发生的。即鲁镇是个熟人社会,鲁镇人是差序格局的整体,这一整体内部之间可以讲究各种礼制、诚信等,而对祥林嫂这个“异乡人”,此鲁镇人并不存在任何道德义务,差序格局再伸缩,也不会伸到一无所用的祥林嫂的范围,在祥林嫂发生困难时,没有人对她伸出援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22.西府海棠迎八方游客,阳春三月看玉兰海棠。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拟写宣传语应紧扣主题,本题是为“五大道赏花季”写宣传语,宣传语中应包含“五大道”“西府”等地点;内容至少包含两种花,以体现“花季”;
要有号召和鼓动作用,以吸引游客来五大道“赏花”;要运用两种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应考虑使用,以增强宣传语的形象性,如“西府海棠迎八方游客,阳春三月看玉兰海棠”中海棠“迎”游客,运用拟人修辞,上下句运用对偶修辞。
23.
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
人生之路,究竟是一条既定的轨道,还是一片无垠的旷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的人将人生视为一条固定的轨道,执着地沿着它前行;而有的人则将人生视作一片广阔的旷野,勇敢地探索未知,不断定义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与探索。
人生如轨道,意味着人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在这个轨道上,我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遵循着社会的规则与期待。年少时求学,成年后工作,到了一定年龄后进入婚姻,这样千篇一律稳定的生活保证我们的人生不会出错。但是,这种轨道式的生活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舒适区,失去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勇气。
可是,人生同样是一片旷野,意味着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这片旷野中,我们可以摆脱既定的轨迹,勇敢地探索未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中年稳定的生活,毅然追求自己热爱的绘画,病死荒岛之上。已经去世的克兰德最后被世人认可,他的画变得千金难求。他在稳定的生活之外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但你能否认这样的人生不精彩吗?这种旷野式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成长。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探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既需要轨道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也需要旷野的挑战和未知性。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实现这一平衡,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轨道与旷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写下火遍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毅然决然地辞去稳定的教师的工作,怀揣着仅有的1万多块钱离开了十几年的“轨道”,奔向“旷野”,看遍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这何尝不是她倾听内心之后的选择。这种敢于尝试,敢于偏离轨道的人生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精彩。
人生既是一条轨道,也是一片旷野。“轨道”给了我们安全感,而“旷野”给了我们不确定性,要真正能享受这种不确定性,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确定的内心,才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中自得其乐。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在轨道与旷野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解释“旷野文学”的兴起及其内涵,强调“人生应该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第二句话则指出 “旷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的现象。第三句话则承接第二句,提出两种关于“旷野”与“轨道”的关系的看法。引导语则明确指出关键词“旷野”与“轨道”,并要求考生以当今时代的青年身份,谈谈对两者关系的感悟和思考。
综合来看,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类作文题。“轨道”与“旷野”这两个比喻,分别代表了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轨道”象征着稳定、可控和秩序,它确保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而“旷野”则代表着自由、个性、和未知,它赋予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的体验。题干中,“轨道”与“旷野”的对比,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还是“稳定可控”。这种对比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究竟应当遵循固定的轨迹,还是应当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材料提供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他们既追求稳定、秩序和可预测性,生活如同列车沿着轨道行驶,一步一个脚印,毫无悬念,同时也肯定“旷野”所带有的自由未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一种则强调“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强调辩证看待“旷野”和“轨道”两种生活方式,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生方向。
写作时,考生可以进行以下思考:什么样的生活算是“旷野”?原先的“轨道”就不好吗?又该如何下定决心走出原先的“轨道”?跃入旷野之后,是否就能找到了更开阔的人生?跃入旷野,说不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但它可能也不是前路皆坦途的保证,这个时候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旷野”和“轨道”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侧重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顾两者,探讨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轨道,也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旷野,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融合。
【参考立意】
(1)人生不只有“轨道”,还有“旷野”。
(2)身在“轨道”,奔向“旷野”。
(3)人生既是旷野,也是轨道。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天津专用)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闽江自武夷山麓一路南下,建溪、沙溪,诸多的碧水清滩汇聚于山城南平,遂成巨流。这一派流水,( ),直奔东海。花果香一路伴随,就到了三塔鼎立的福州,人称此乃有福之州。
“ ① ”,这里说的是除了花香果香之外,由满城的读书声a夹带而来的另一种迷人的香气:这就是书香。幼时,我家在城中如今被称为a“三坊七巷”的郎官巷。晚上,家家亮起灯火,四围响起了琅琅书声。那是童蒙识字的读书之声,b其声悠悠,其乐融融,我在其中。
闽省旧称“蛮荒之地”,晋室东迁,带来了中原文化。在宋代,一代大儒朱熹在八闽大地开坛授徒,极大地传播了儒家文化。有宋一代,蔡襄、曾巩、陆游、辛弃疾这些名家,都在福州留下了足迹。正是他们的到来,为这片大地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② ”。跟随着前人的足迹,这里走出众多学者、作家和诗人。
我的家是平常人家,母亲是平常的乡间女子,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她十分敬重文化,c“敬惜字纸”是她给我们的最初的,也是始终的家训。她( ),却随时俯身捡拾有字的纸张。在福州,( )、目光向着世界是一个传统。
我常想,d决定一个城市的悠久生命力的,是它的历史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无形的,却是永恒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洋洋洒洒 目不识丁 知书达礼 B.纷纷扬扬 目不识丁 腹有诗书
C.纷纷扬扬 胸无点墨 知书达礼 D.洋洋洒洒 胸无点墨 腹有诗书
2.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处“夹带”中“夹”应读“jiā”,“三坊七巷”中“坊”应读“fáng”。
B.b处句中三个“其”指代内容皆不同。
C.c句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D.d处“决定一个城市的悠久生命力的”中第二个“的”可以省略。
3.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诗文,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B.①等闲田地多栽竹,是处人家爱读书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C.①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②比屋为儒,俊选如林
D.①等闲田地多栽竹,是处人家爱读书②比屋为儒,俊选如林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我们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物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说这话的是米考伯太太——她说她绝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她说到做到。当小说中其他的因素跟她发生碰撞时,她所拥有的这种人生就会从边缘、从因碰撞产生的火花中发射出道道光芒。扁平人物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名字的再次出现。当作者想集中全部力量于一击时他们最是便当,扁平人物对他会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从不需浪费笔墨再做介绍,他们从不会跑掉,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气氛——他们是些事先定制的发光的小圆盘,随便放在哪儿都成,绝对令人满意。
第二大优势是,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他们能一成不变地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更易,这使他们在回顾中具有了一种令人舒心的特质,甚至使他们在创造他们的小说已然湮没无闻后仍被人牢记不忘。我们都希望书本能经久长存,成为我们的庇护所,希望书中的居民经久不变,而扁平人物正是因此取得了他们的合法性。不过,眼睛一直严厉地盯着日常生活的批评家们一一对于这种表现生活的方式却很不耐烦。他们认为,如果维多利亚女王没办法概括在一句话里,那米考伯太太凭什么就可以这么做?然而一部复杂的小说经常既需要圆形人物,也缺不得扁平人物,这两者相互磨合的结果会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生。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扁平,每个人物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
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让我们转到圆形人物身上来吧,我
们先去一趟《曼斯菲尔德庄园》,看一看跟巴儿狗一道坐在沙发上的伯特伦夫人。她的套话是“我脾气虽好,可是绝对经不得劳累”,而且对这一原则一直坚守不渝。可一场祸事在结尾处不期而至。她两个女儿都处境堪虞——朱丽亚私奔了;玛利亚因为婚姻不幸福也跟着情人跑了。伯特伦夫人该如何自处?“伯特伦夫人没有深刻的思想”,这正是她的一贯作为。“但是在托马斯爵士的引导下,(她)对一切重要的方面都形成了正确的看法。”托马斯爵士的指导推动着这位贵妇人获得了独立和并非出自本愿的道德感。“因此她明白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这正是道德的最强音——非常斩截,水到渠成。后来又跟上一个巧妙无比的渐弱音,通过否定的形式出现。她“既不要求芬妮劝解,也不想自欺欺人,掩饰它的罪愁和耻辱”。那句套话再次显形,因为她一直以来确实照她一贯的原则尽量对麻烦视而不见,也确实要求芬妮劝解她该如何自处;十年以来芬妮的全部职责也就在此了。作者的措词虽以否定的形式出之,却提醒我们想到肯定的方面,她惯常的精神状态亦由此再次历历在目,单凭一个简单的句子,她就先是被吹成一个圆形人物,然后又打回扁平的原形。
简·奥斯丁的笔法何等神妙!寥寥数语,她就大大拓展了伯特伦夫人的形象。简·奥斯丁尽管给她的人物贴上“理智”“傲慢”“情感”“偏见”的标签,可他们绝不局限于这些品性限定的范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圆形人物的生活宽广无限,变化多端——自然是限定在书页中的生活。小说家有时单独利用它们,更经常的则是结合以其他种类的人物,来成就其实现真实生活的抱负,并使作品中的人类与作品的其他方面和谐共处。
(摘编自B.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有删改)
4.下列关于“扁平人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平人物”又称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是从单一的观念、品质出发塑造出来的,其特点常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B.“扁平人物”会因与小说中其他因素的碰撞而发出道道光芒,并让读者在回顾他们时感到愉悦,久久不忘。
C.一些批评家以日常生活为比照来审视小说中的“扁平人物”,认为他们既非真实可信,也难以理想地表现生活。
D.狄更斯是利用“扁平人物”的高手,在复杂小说中用“扁平人物”就能再现真实人生,让读者产生深度人性的艺术感受。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斯特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伯伦特夫人的例证说明,“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之间并没有截然
的鸿沟。
B.“扁平人物”能吸引读者的情感之眼,圆形人物的生活宽广无限、变化多端:两者相互磨合,更接近真实人生。
C.“圆形人物”性格的丰满变化远胜于“扁平人物”,但作家不必要将所有人物都塑造成“圆形”。
D.“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有了这两类人物,就构成了完整的小说世界。
6.下列更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普鲁斯特笔下的帕尔玛公爵夫人能以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我必须特别小心待人友善。”她除了特别小心之外什么都不做。
B.《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就像摩尔·弗兰德斯一样拥有一本专门讲她的小说,其形象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可以无拘无束地爱干嘛干嘛。
C.把对《伊万·哈灵顿》中的伯爵夫人与蓓基的记忆作比较,我们只记得伯爵夫人的外形及围绕这个形象的那个公式,她是个典型的扁平人物,蓓基却是圆的。
D.《兰默摩尔的新娘》中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不论做什么,去哪里,不论说了什么谎,打破了什么样的盘子,一切的目的都在于隐瞒他主人家的贫困。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大司马刘秀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般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蓟中之乱,耿弇与刘秀相失,北走昌平,就其父耿况,因说况击邯郸。时王郎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疑惑,多欲从之。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可以详择去就。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千人诣大司马秀。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寇恂还,遂与上谷长史景丹及耿弇将兵俱南,与渔阳军合,所过击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凡斩首三万级,定涿郡、中山等凡二十二县。前及广阿,闻城中车骑甚众,丹等勒兵问曰:“此何兵?”曰:
“大司马刘公也。”诸将喜,即进至城下。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众皆恐。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示邓禹曰 指示:指给……看
B.可以详择去就 详:详细
C.宠不能夺 夺:决定
D.凡斩首三万级 凡:总共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犹赤子之慕慈母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B.遇一儒生,召而食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C.城下初传言二郡兵为邯郸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秀乃悉召景丹等入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B.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C.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D.上谷功曹寇恂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大司马刘伯升/母弟尊贤下士/可以归之/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舆”本意为“车厢”,后泛指“车”,如《劝学》中“假舆马者”的“舆”,文中“秀披舆地图”中的“舆”即为此意。
B.檄,中国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移檄渔阳”中的“檄”即为此意。
C.文中“宠以为然”中的“然”讲为“对,正确”,与“不以为然”的“然”意义相同。
D.士大夫,旧时以士大夫泛指将士,后来多用于对官吏和士人组成的统治阶级的统称。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在回答刘秀的问题时,用小孩子思慕慈母作比喻,强调了刘秀具有仁君之德。
B.在彭宠想要归附王郎时,吴汉巧施计策,借助一名儒生的见闻说服彭宠归附刘秀。
C.上谷和渔阳两地的将领合兵攻打王郎的部队,打败敌军,占领二十多个县的土地。
D.文章详细叙述寇恂、吴汉等人说服上谷、渔阳发兵,侧面体现了刘秀的美好品德。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然之,遣恂东约彭宠,欲各发突骑二千匹、步兵壬人诣大司马秀。
(2)刘秀自登西城楼勒兵问之;耿弇拜于城下,即召入,具言发兵状。
1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耿况同意发兵支援刘秀的原因。(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有感三首(其一)
[宋]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的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
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之雨,贴合农家身份,可见雨势充沛,映衬田父的喜悦心情。
C.同一场雨中,田父在期待丰收的喜悦中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两种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D.这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村生活景象,诗人把视角投向农民,体现了对农民的关心。
(2)请赏析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3)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古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可以达到高度审美化的境界。《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的场景便是生动的例子。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乡魂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在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 怎么弹响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爷爷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 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姓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______。”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
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 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同名散文,有删改)
16.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了读者对于乡情的思考,也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
B.作者先说故乡只是他的一个符号,接着又说自己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表现出他对故乡的冷漠。
C.作者写宁波人歇顶后的头顶时,用了“青亮青亮”一词,直接写出了宁波山水的聪秀灵气。
D.文中对祖父娴熟地吃江螺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祖父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也体现了作者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之情。
E.忽而大发感慨、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拼命问、使劲听、脱口吟道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新加坡同乡对故乡的深厚眷恋。
18.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19.文中多次提到“宁波话”,请分析“宁波话”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20.结尾段中“共同的生命密码”一词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分)
六、(10分)
21.在《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不被鲁镇接纳的“异乡人”。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鲁镇人对祥林嫂冷漠的原因。要求:150字左右。(6分)
22.五大道的春日繁花吸引着无数游客。阳春三月,西府海棠、连翘花、玉兰花、榆叶梅、紫叶李、山碧桃等竞相绽放,为有独特历史风貌的五大道增添了无尽的春色。请你为“五大道赏花季”设计宣传语。要求:至少包含两种花;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5字。(4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旷野文学”风潮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它倡导“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提倡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反对稳定可控的“轨道”生活。然而,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追求奢侈旅行,导致“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青年们对此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有人认为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
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旷野”与“轨道”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