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上海专用)
1.异乎三子者之撰 明明如月 短歌行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撰”“死生”“诞”“殇”。
2.(1)A
(2)丙 焕然一新的面貌(或:日新月异的面貌)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具有巨大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可知,横线处要填的内容为竞争优势的具体内容,而从下面所给四个句子来分析,这个优势应包含“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庞大且素质很高的劳动力”“巨大消费市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
再分析这几句的内在逻辑联系可知,因为“劳动力”素质高,因此能产生中等收入群体,而这一群体能支撑巨大消费市场,因此①②④三个句子句意是连贯的,可排除D项;且④句中“以及”后面说的是“巨大消费市场”,因为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支撑,才会产生“巨大消费市场”,故①④的顺序是正确的,故排除BC。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丙句中,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此处修饰“面貌”,作“目睹了”的宾语,表示面貌已经改变了,而前面“正在”一词则表示事情正在发生着,也就是面貌正在改变当中,因此二者同时存在,使句子时态矛盾,故可将“正在”去掉。
或将“正在焕然一新”改为“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3.D
4.人工智能会为文学赋能/辅助创作/协助创作,但其创作存在边界。
5.B
6.本文语言准确,比如篇首用了 “据说”,针对当前的文学主潮和科幻热情表达了内心的不赞同和轻微的讽刺,指出作家们的热情并非基于对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语言还生动形象,比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运用了比喻,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繁华的假象,辨析了文学的新与追慕时尚的 “新”的差异。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犀利(尖锐、讽刺)。
7.(1)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辅助文学创作,但缺乏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直觉灵感。作家需要透彻理解前沿科学的是科学素养。
(2)人工智能的认识作用,利用技术,帮助作者分析芜杂的现实生活;人工智能尽可能剔除人的偏见,提供更为客观的审美标准,促进文学创作;人工智能参与科幻创作,激发人的想象,补足人的短板。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适合。根据“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和“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必须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可知,该段讲的是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故A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B.适合。根据“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可知,该段指出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故B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C.适合。根据“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可知,该段指出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故C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D.不适合。根据“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可知,原文是说数字技术可能会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而不是“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可知,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人工智能会为文学赋能(辅助创作/协助创作),但其创作存在边界。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错,原文是说“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可见,借助“望远镜”看到未来而陌生的故事,为文学找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文语言既准确又犀利(尖锐、讽刺)。
(1)根据“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分析,篇首用了“据说”,表明了这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肯定,体现出了作者针对当前的文学主潮和科幻热情的不赞同和轻微的讽刺,指出作家们的热情并非基于对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据说”一词,表明了本文语言准确。
(2)“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运用了比喻,“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是本体,“安乐园”是喻体,把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比喻成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戳穿了繁华的假象,辨析了文学的新与追慕时尚的“新”的差异。比喻修辞手法运用,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
作者透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直指当前文学界存在的问题,寓庄于谐,体现了语言的准确犀利。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分析第一问
根据文段一中“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要警惕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文危机,道德危机。
根据文段二中“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辅助文学创作,但缺乏生命体验、情感共鸣和直觉灵感,作家需要透彻理解前沿科学的是科学素养。
(2)分析第二问
由文段一“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分析,人工智能的认识作用,利用技术,帮助作者分析芜杂的现实生活;
由“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分析,人工智能尽可能剔除人的偏见,提供更为客观的审美标准,促进文学创作;
由“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
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分析,人工智能参与科幻创作,激发人的想象,补足人的短板。
8.①与快乐如影随形 ②理解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的生命感受 ③有质朴本性的人和动物都会有的感受 ④无法言说的感受。
9.①将“在意罕见的字和音”的语言学家比作“爱慕绝迹生物”的考古学家,体现专家有专业眼光;②将“在乎诗歌中字句”的诗人比作“在乎园中鲜活花草”的园丁,体现诗人更在乎诗歌字句“一直可读”。③多重比喻表达出阅读诗歌应首先要细究字句的观点,更易于为人接受。
10.安安你好,看了这篇散文,我对《蜉蝣》有了新的理解,愿与你分享,并听取你的意见。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蜉蝣的生长繁殖过程详细写出,突显它在苟活与繁殖之间难以两全的生命,读来有隐痛感。蜉蝣羽化成脆弱的生命转瞬死去,但它仍“穿上”如雪般洁白、轻盈的服饰,珍惜自己短暂的存在,本诗赞叹了短暂生命的美丽,饱含了对生命终须消亡的困惑。
11.“他”指写《蜉蝣》的诗人;本文作者猜想诗人目睹了蜉蝣的一生,并由它朝生暮死联想到人的命运;不知“最终的归宿”,指不知道诗人在观察蜉蝣的生活、写完诗之后有怎样具体的行踪,最终去了哪里;作者用“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委婉的语气表达了无言的哀叹;诗人最后的命运,肯定也是像蜉蝣一样消亡。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可知,忧郁与快乐如影随形;
②结合“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可知,“有死生命”指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而忧郁则指理解有生命的都会归于死亡的生命感受;
③结合“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可知,忧郁是有质朴本性的人和动物都会有的感受;
④结合“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可知,忧郁是无法言说的感受。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要理解其含义,再把握手法及表达效果。
“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将“在意罕见的字和音”的语言学家比作“爱慕绝迹生物”的考古学家,表明不同专家有各自专门在意的东西,体现专家有专业眼光;
“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
的文字……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将“在乎诗歌中字句”的诗人比作“在乎园中鲜活花草”的园丁,体现诗人更在乎诗歌字句“一直可读”。
结合前文“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可知,多重比喻表达出阅读诗歌应首先要细究字句的观点,更易于为人接受。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理解并传达诗歌内涵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同学身份给安安分析这首诗的内涵”,则在开头要对安安表达分享《蜉蝣》一诗新解的意思,并表明是互相学习。然后谈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解读内涵应从提示“理解了蜉蝣的一生”入手,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分析即可。
诗句“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语言平实,将蜉蝣的生长繁殖过程详细写出;
结合“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可知,诗句突显它在苟活与繁殖之间难以两全的生命,读来让人有隐痛感;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蜉蝣羽化成脆弱的生命转瞬死去,但它仍“穿上”如雪般洁白、轻盈的服饰,珍惜自己短暂的存在,本诗赞叹了短暂生命的美丽,饱含了对生命终须消亡的思考与困惑。
整合以上内容,按照题目要求传达给安安。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分析情感要重点理解句子含义,并结合全文分析评判。文章主要谈生命的短暂,并对生命进行思考。
结合前文“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可知,“那些美丽的昆虫”即是蜉蝣,“他”指写《蜉蝣》的诗人;
“我们可以想象……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本文作者猜想诗人目睹了蜉蝣的一生,并由它朝生暮死联想到人的命运;
“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不知“最终的归宿”,是相对最后的死亡,指不知道在当时的情境下,诗人在观察蜉蝣的生活、写完诗之后有怎样具体的行踪,最终去了哪里;
作者用“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委婉的语气表达了无言的哀叹,谁能躲得了将来呢,谁都是“有死生命”,
所以诗人最后的命运,肯定也是像蜉蝣一样消亡。
12.A 13.B
14.标题用“再”字,首联用寒凉的席子衬托心情,并以深夜梦醒难眠表明思念萦绕不去。颔联直接写自己相思成病、不断寄书信,来表现没法见面魂牵梦绕的苦痛。颈联以窗外的寂静和雨打梧桐的声音衬托自己的心情,尾联将自己与肠断之猿对比,凸显自己的相思的苦痛。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中“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都是秋天的特点,精美的竹席已生凉意,梧桐树叶点滴雨声。故题目中应是“秋”字。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描写秋夜天凉,思妇刚刚入梦就醒了,想梦见对方的愿望落空了,她再也无法入睡。半夜过后,只听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这正是思念对方的时候,即使寒猿肠断,也远不如这相思之苦。没有见面的机会,只好写此诗寄给对方。表现了思妇与所思念之人无法见面的痛苦的心情与难以排遣的愁思。故本诗情感是“深沉幽怨”的。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标题“秋日再寄”用“再”字,表明情感之深沉,需要多次表达与抒发;首联写秋夜珍簟生凉,思妇刚刚入梦就醒了,想梦见对方的愿望落空了,她再也无法入睡。其中用寒凉的席子衬托心情,并以深夜梦醒难眠表明思念萦绕不去。
颔联直接写自己已相思成病,没有办法见面只能不断寄书信,以此来表现没法见面魂牵梦绕的苦痛。
颈联写夜色已深,窗外江中那边传来的铜钟声已渐渐消失。绵绵的秋雨不使人夜不能眠,只听见秋雨敲着梧桐的树叶沙沙作响。此时相思之情又爬上心头,愈来愈烈,令人心肠欲断。诗人从环境气氛渲染绵绵不断的思夫之情。诗句以窗外的寂静和雨打梧桐的声音衬托自己的心情。
尾联说即使寒猿肠断,也远不如这相思之苦。将自己与肠断之猿对比,凸显自己的相思的苦痛。
15.修养 建造
16.(1)D (2)A
17.今复破坏/而色笑久违/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不可得矣。
18.然而(梅巢先生)一次也没有进过科举考场(或:参加过科举考试),亲友们勉强他(去应试),
(他)都不答应,最后以诸生(的功名)度过一生。
19.画线句罗列了亭中装饰与内部摆设,体现了主人俭素的风格和高雅的趣味,从侧面突出了梅巢先生安心自适的生活追求。
20.第⑤段所说的“幽潜之德”是指梅巢先生隐伏敛藏的品德,具体表现为淡泊名利、严守孝悌、志性坚定、韬光养晦(不张扬)等优秀品质。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以传统的礼制修养自己。
(2)句意:在山顶构建翼亭。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肄:学习。句意:在桃江学习课业。
故选D。
(2)韬:掩藏,可译为“隐藏”。句意:一味隐声匿迹。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又磨烂了,回去时母亲脸上久别重逢的笑容,一定会因为我又求她缝补而不可得矣!
“今复破坏”承接前文“见故衣破坏处……此吾母补痕也”,所以“今复破坏”中省略主语,“破坏”作谓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在“破坏”后断开。
“而色笑久违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不可得矣”中“色笑”作主语,“不可得”作谓语。其中“色笑久违”是定语后置,“久违”作定语修饰“色笑”,所以在“久违”后断开;
“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作状语,表原因,所以在“补此”后断开。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补充主语“梅巢先生”;“棘闱”,贡院的别称,此处代指科举考场、科举考试;“强”,勉强;“以”,表示凭借,译为“凭”“靠”;“终”,终了,结束。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亭中布帘纸壁,酒碗茶铛,蒲团石磐,宝剑瑶琴,与图书并列左右”是对翼亭的环境描写。“布帘”“纸壁”指亭中的装饰,“酒碗茶铛,蒲团石磐,宝剑瑶琴,与图书并列左右”指其内部的摆设,“酒碗”“茶铛”“蒲团”“石磐”体现主人俭朴的风格,“宝剑”“瑶琴”“图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趣味。根据前文“居士萧然自远”,可知此处环境描写烘托了梅巢先生的淡然洒脱以及对安心自适的生活追求。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居士性乐恬退,无事业表见于天壤”,梅巢先生喜欢安然退隐的生活,没有世俗所认可的功名显现于世,具有淡泊名利、隐伏敛藏的品德。
“顾居士一生,苦志纯行,务自韬晦”,他苦其心志,端正品行,一味隐声匿迹,表现梅巢先生志性坚定、韬光养晦的品性。
参考译文:
①居士名光洛,字禹书,他的草堂前有一棵梅花,每当花开时节,他模仿古代的巢父架巢于树上,因此,又号梅巢居士。他十七岁补弟子员,十九岁时享受廪膳补贴成为廪生,考试常是优等。然而梅巢先生一次也没有进过科举考场,亲友们勉强他(去应试),(他)都不答应,最后以诸生(的功名)度过一生。
②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以传统的礼制修养自己。父亲去世后,与母亲相依为命,家事全听从大哥的安排、照料,他像服侍严父一样侍奉他。幻斋公让他在桃江学习课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故乡探亲了。一日,他望着身上的旧衣服破损了,一个人默默流泪,并自语:“这是我母亲上次补好了的,今又磨烂了,回去时母亲脸上久别重逢的笑容,一定会因为我又求她缝补而不可得矣!”第二天告假归省,他此时已经是一个年满二十岁的成年人。
③他的一生频遭惨故,生事葬祭虽无可憾,但居士常常流露出不满足的心思。居士唯一的爱好是亲近山水,与泉石为友,遇一丘一壑,就整日感到安适自在。间或有好友来访或逗留住宿,居士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扺掌欢呼不倦。
④居士淡然洒脱,心性也就自然远离了尘嚣,在山顶构建翼亭。亭中用布帘纸壁装饰,排放着酒碗茶铛、蒲团石磬、宝剑瑶琴、图书,错落有致。早晨独立窗前,与炉里的香烟作伴;夜深,沐着月华吸其精华修炼自己;春天,采清香陶冶德行;冬天,踏着积雪迎接新生。一时间高人风雅之士都喜欢跟随他游玩。而居士也以此排遣愁闷,不再过问人间得失。
⑤居士生性喜欢安然退隐的生活,没有世俗所认可的功名显现于世。回顾居士一生,他苦其心志,端正品行,一味隐声匿迹,如果竟然让其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后来人将凭什么表达对其幽潜之品行的赞美和追慕他的情怀?所以,我有勇气整理其生平事迹,依据实情写出来,希望当世的仁人君子能够怜爱其志趣,吊慰其品行,赐给他传记或怀念文章,让他的名字流传后世,则居士虽死犹生!
21.D 22.C
23.运用排比,有雄辩之风,能增强说理的气势,举张旭、米芾等著名人物的事例,能增强说服力,但仅凭4个例子,就得出普遍的结论,逻辑上不严密。
24.第④段写开先同意我的说法,并用“借阁”为自己楼阁命名,点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表达了对开先善于
借的赞扬,再次印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由原文“开先缃帙满胸,云烟满楮,四方贤豪满座,千秋气谊满眉宇”可知,开先器宇轩昂,其应该(恐怕)是得之于善于借鉴,故选“殆”。
A.绐:欺骗、哄骗。
B.骀:本义指劣马,后引申为庸才。
C.诒:给、遗留、赠送。
D.殆:近于、几乎、大概、恐怕。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错误。原文“倘有能明乎其义,则愚公之山不必徙;娲氏之天不必补;鹤之巢,鸠不必夺;蜂之膳,人不必烹”可知,“明乎其义”的“义”是学会借鉴他人他物的长处,就不会“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故“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原文“张旭善借而能书,米颠善借而能画,坡仙善借而能文,庄周善借而能为逍遥游”,由四个“善借”构成排比句,使用排比句来说理,句式有雄辩之风,气势更为强烈,能增强说理的力度。举张旭、米芾等著名人物的事例,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由历史名人证明更加让人信服。
不足之处:仅有四个例子,都是文化领域的人物,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就得出“无之弗借则无之弗灵也”普遍的结论,缺乏论证过程和更多论据的支撑,逻辑上不严密。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原文“开先唯唯,遂借余言记之”,姜开先恭顺谨慎的应答,于是借我的文章记录了它。先表明阁楼的主人同意我的观点,进而用我的观点“借”来命名自己的阁楼,与题目《借阁记》相呼应,点出了文章论点的普遍性,点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即通过本文为姜开先的阁楼命名,深层意图是表达作者的观点。也由开先赞同我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友情深厚,也有对友人明智的赞赏之情,故而志同道合。并且通过友人的附和和命名行为,从侧面印证了作者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为读者接受观点进行铺垫。
参考译文:
借阁记
【明】金之俊
①借松树林间的风和鸟语为了我的耳朵,借大江大河和云彩树木为了我的眼睛,借嘴巴的一张一合为了我的口,借花草的馨香为了我的鼻子,借上古时代的书籍为了我的腹中的学问,借古今人物的成功与失败,一切可悲可喜可效法可警戒的,为了我的思想和智慧。人生之间非常的不同,就像天地之间的距离,没有一个不是借用而来。
②借用(借鉴)就灵活有生气,不借鉴就木然无知。张旭善于借鉴就能写出书法,米芾善于借鉴就能绘画,苏东坡善于借鉴就能做出文章,庄周善于借鉴就能逍遥游,无不是善于借鉴啊!没有借鉴就没有灵魂和生气,这就是我的朋友姜开先之所以有借阁。
③姜开先学识渊博,有很多挥洒自如的墨迹,四方的贤者和豪杰都与他有交往,眉宇间重情重义,就是因为他深谙借鉴的道理。至于月亮映照,邻舍的花伸进来,才可能描摹借阁的景色,而借鉴的含义是深刻的、宏大的,我对其了解的却很少。如果有能明白其中道理的,那么愚公就不必移山;女娲就不用补天;鹤的巢穴,鸠就不必夺取;人就不需要吃蜂蜜;不需要有城市,不需要有山丘。登临这个阁楼,感到最大的满足,在天地之间也没有了遗憾。
④姜开先恭顺谨慎的应答,于是借我的文章记录了它。
25.略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指出了一种现象:我们一些青年,或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不想做”,说明这些事情,不是自己的爱好、兴趣所在,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不得不做”,说明这些事情,是基础性工作,或者是必然要面对难题,或者是无从躲避的责任。然后由此引发疑问:这个现象是我们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也就是说,面对这些自己不想做却又不那么容易能轻易避开的事,我们应当思考,是否可以选择逃避,是必须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还是可以选择避开使其不成为我们不得不做的事。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见仁见智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逃避,我们必须选择迎难而上,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不容逃避。我们也可以强调个人的自由,说明我们不该为俗世规则所束缚,要勇敢选择自己的兴趣与志向,或许由此我们会动力十足,反而会比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写作时,可以先确定“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指的是哪类事情,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这些时期,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记住大量的枯燥的公式;对某些上班族来说,是日常的一系列机械的日常性报表。然后再表明自己对于材料所问问题的态度。比如,若选择我们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就可以采取层进式结构,先指出我们无法逃避,然后说明既然不得不做,虽然不想做,也要克服厌倦情绪去有效面对;接下来指
出,此种情况下应该重视效率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巧妙的心思应付生活中的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
【参考立意】
(1)既然不可逃避,何不积极面对。
(2)化无奈为兴趣,完成必须承担的任务。
(3)切莫敷衍了事,勇于负重前行。
(4)人生有限莫蹉跎,志趣为先弃累赘。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上海专用)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论语》)
(2) ,何时可掇?(﹝东汉﹞曹操《 》)
(3)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饮酒赋诗,开始很兴奋,随后沉浸到对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他在《兰亭集序》中评判老庄生死观的一句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是综合来看,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和竞争优势。 , , , 。只要对外展示出持续开放合作的诚意,中国就依然是吸引外资的最大热土,中国和外资双赢的传奇故事就有可能继续上演。
①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
②中国拥有数量庞大且素质很高的劳动力
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
④以及由此支撑的巨大消费市场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2)以下是校刊为一篇校友通讯加的编者按语,其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2分)
【甲】本文作者是86届校友。【乙】他在校就读期间,目睹了母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丙】正在焕然一新的面貌。【丁】而今事业有成的他感念往昔与母校共同成长的一段岁月,写了这篇通讯。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文段一】
①数字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技术主导的世界,对数字时代的思考不能被技术专家独占。技术专家总说:依靠某种技术,我们会有哪些以前没有的智力和体力,以及这些能力可能带来的物质和经济利益,但他们却没有告诉我们应用这些能力所可能带来的人文、道德、伦理的后果,为什么这些能力从人文价值角度看是好的。
②离开了人文价值的制约,数字技术很可能走火入魔。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使得一种新的、增强版的对人的控制成为可能,这种控制的严密、彻底、全面均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时
代,我们更应该记住:对于数字技术、对互联网未来的研究、探索、展望或预言,不应该是单纯技术性的,而是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包含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理念。
③任何技术危机本质上都是人文危机,道德危机。我们害怕的不是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可能带来的人道灾难,我们担心的也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变成一种新统治形式的可能性,我们特别要警惕数字技术在没有完成民主化转型的国家导致的种种可能性。
【文段二】
①人工智能并不是为网络文学而生,但它的功能触角却给网络文学创作带来不菲的“文学附加值”。人机互动可以辅助创作。作为工具的智能程序为我所用,实现辅助文学创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常见做法。如让ChatGPT协助创作小说,只需要把题目、类型、主题创意、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细节、节奏、风格、章节、字数等相关要素提供给AI程序,即刻便能得到一个小说文本。网络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动辄百万字,作者可以自己构建大框架和世界观,让AI辅助描绘细写,这样写起来会十分省心,作者可以从纯粹的创作者变成半创作、半编辑的身份,提高文本质量需要人——机互动的高水平提问。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文本质量的优劣,“问”与“答”之间存在品质的正相关。
②多媒体叙事创生新的网络文学形态。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文学媒介的结构形态,改用图文并茂、音影文合一的多媒体叙事,而把单纯的文字叙事留给历史。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深度介入,特别是ChatGPT—4强大的绘画、制图、影音生成技术,让多媒叙事、文—图表意变得轻松便捷,并且占据消费优势。
③尽管人工智能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AI毕竟不同于人,其创作存在边界。第一,生命体验边界。当下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生命体验,而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则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验。第二,情感共鸣边界。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是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投入的艺术形式。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文学的不同风格,创作不同题材,却只能按照规则和模式组织语言输出,因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观感受,无法表达出真实情感,对所写之物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第三,价值认知边界。由于没有肉身生命和自主意识,AI的认知智能可能是强大的、卓异的,却又是单一的、褊狭的和高度专业的。文学生产的价值塑造不是靠计算智能的语言训练模型所获得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就可以实现的,它还离不开基于生活实践的价值观、善恶判断、理想、情怀、境界等意义层面的智能,尤其是事关文学创新力的直觉、灵感等敏悟能力。
【文段三】
①据说科幻文学即将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潮,但我总觉得,这种正在纯文学界泛滥开来的科幻热情并非基于对最前沿科学的透彻理解和思考能力,而只是因为厌倦(或没有能力)用显微镜观察熟悉的人世和过
往的文明,于是企图用望远镜去瞭望遥远和陌生的场域。
②我喜欢的那些科幻文学作者,阿西莫夫、莱姆或特德姜,与其说他们强调想象力,不如说强调思维的精密,如同数理学家或符号学家一般,同时,他们也熟稔于人类文明的真实细节,如博物学家和人类学家,再者,他们即便不写科幻,随便写点什么都会是很好的作家。与之相比,我们此地的科幻文学现场,基本还只是民科爱好者和闭门造车者自得自满的安乐园。
③在文学领域,客观时间维度上的“新”是没有意义的,它转瞬就会成为旧,有意义的是恒久的“新鲜”,而这种新鲜始终在源头处,在过去世界的不断重现中,在那些战胜死亡的复活里,如我们的记忆和每一个春天所唤回的。
3.不适合做文段一的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数字时代的人文知识与公共生活 B.数字技术发展需要人文价值制约
C.小心人工智能发展带来人道灾难 D.数字技术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4.文段二的主要内容是 。(限20字内)(2分)
5.对文段三“显微镜”“望远镜”的功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微镜”能观察已发生的故事,揭示现实生活的丰富复杂。
B.“望远镜”能见当下所不能见,为旧题材找到新的书写方式。
C.“显微镜”具有放大功能,能以小见大发掘熟悉生活的新意。
D.“望远镜”能观察遥远和陌生的场域,试图表现未来的文明。
6.文段三显示了作者对目前科幻文学热潮的态度,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7.静静同学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报告会上发言,上面三个文段中哪些内容可供其选择?为丰富话题,还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哪些内容?(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既见君子:蜉蝣之羽
张定浩
①《凯尔特的薄暮》开篇,叶芝提到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叫做帕迪·芬林的小老头,“从他的双眼中总能察觉一丝忧郁,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这是拥有质朴本性的人和所有动物都会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忧郁”。
②因为人和动物都是有死之身,所谓乐生哀死,然哀乐和生死本都是一体两面,“这种忧郁几乎与欢乐如影随形”,都源自对有死生命的感受。动物无法言说,拥有质朴本性的人也不苟言说,他们只是感受。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蜉蝣翅儿薄又亮,真像鲜明新衣裳。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归处在何方。
蜉蝣长着薄翅羽,真像新衣多艳丽。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时得归息。
蜉蝣突然见世间,细麻衣服白如雪。
我的心啊好忧伤,究竟何处是归宿。
③《蜉蝣》,是曹风的开篇。曹是小国,地界在鲁卫之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为宋所灭,为春秋列国中最先覆灭者,马瑞辰言:“曹亡而春秋降于战国,世变之愈下也。”这首《蜉蝣》约作于曹昭公时期,离亡国尚有一百多年,彼时曹国尚被左近的五霸之一宋国荫护,君臣安逸,寡于患难。
④我们不但要揣摩作诗人的意旨,亦要细究删诗者与赋诗者们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解诗者的深心;但在诗学的层面,我们不妨先和一首诗素面相对,相信美、道德和情感首先存在于那些字句本身。语言学家更在意那些如今罕见的字和音,如考古学家爱慕绝迹的生物,但一个诗人却仿佛园丁。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比简单的存活与盛开更为重要,他要那些有力量一直活下去的文字,对他来讲,一首诗从来不会因为难读才变得珍贵,它珍贵,是因为它一直都可读。
⑤蜉蝣是何种生物,古人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视之为类似金龟子和天牛一样的土生甲虫,另一种以为是水生昆虫,但都语焉不详,也影响了对这首诗的理解。陈子展《诗经直解》指出此处的蜉蝣是一种最原始的水生有翅昆虫。大体上,蜉蝣的一生包含四个阶段,即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它春夏之际聚集在水面之上交配,产卵于水中,稚虫遂在湖泊和溪流中生活,总体上以穴居为主,样子有一点点像蟋蟀,有腿节和胫节非常粗大的挖掘足,在水底泥沙中挖掘洞穴,或栖息于植物表面和石块缝隙,也有的种类是在水面浮游而生。稚虫期数月至数年不等,其间可以蜕皮数十次,当稚虫充分成长后,它会浮升到水面,待日落之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已经有足够发达的翅,只是和成虫相比,那翅还未得透明,体色也较灰暗,亚成虫再经过约一天的时间,就会再次蜕变为美丽轻盈的成虫。蜉蝣的这个在羽化之后二次蜕皮的亚成虫阶段,在昆虫世界中最为独特。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只依靠稚虫期储存的
能量生活,无用的肠胃被空气充满,有利于它的飞行。成虫唯一生命职责就是交尾产卵,所以最多只能存活数日。古人视蜉蝣为朝生暮死之徒,便来自对其亚成虫和成虫阶段的观察,而所谓“不饮不食”,其实不过是生命在苟活与繁殖之间的难以两全。
⑥在《蜉蝣》中,倘若理解了蜉蝣的一生,理解其中令人震动之处,也几乎就理解了这首诗。
⑦诗中唯一难解的两个字,是“掘阅”。虽然水生昆虫也存在一个在水底挖掘洞穴的稚虫期,但这种挖掘,和土生的蝉类昆虫破土而出的挖掘行为不同,并不直接指向蜕变和羽化,蜉蝣稚虫蜕变羽化为亚成虫乃至成虫的过程,是在水上完成的,所以“掘阅”的“掘”,似乎确和挖掘无干,还是依据说文,作“堀”解比较好,也就是突然的意思。至于“阅”字,各家几乎都是做通假字来解,只是通假对象不同,而作本义来解的,我唯在钱澄之《田间诗学》里见到:“掘阅,兼起灭二义,言突然间已阅人世一度,犹云石火电光也。”单就诗意而言,我倒是觉得田间老人解得别有风味,毕竟他是诗人。
⑧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里的阅,是虫豸于水面之上的蜕变,是从晦暗躯壳里解脱出来,羽化成脆弱美丽的生命;却也是它突然从水底洞穴走出之后的阅历,目睹外面灿烂的世界,也凝视自己石火电光的生命。麻衣如雪,相对于之前的衣裳楚楚和采采衣服,当是它从亚成虫向着成虫的最后一变,最盛大的服饰,如雪般洁白、轻盈、易逝,在辉煌的日落时分。
⑨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这种忧,起于对外物的观看,和随之而来的对自我的凝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水边抑或船上漂泊的诗人,他久久目睹那些美丽的昆虫在夕阳下聚集在一起,洞悉它们的命运,随后低首,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并思忖自己的命运。我们并不知道他最终的归宿,抑或,我们也是知道的。
(为方便理解,命题者增加了《蜉蝣》译文,与原作者无关,仅供参考)
8.第①②段作者多次提及的词语“忧郁”,请解释其含义。(3分)
9.赏析第④段画线句。(4分)
10.第⑥段说“理解了蜉蝣的一生”就“理解了这首诗”,安安同学说,读完此文有了模糊认识,但仍讲不清楚,请你以同学身份给安安分析这首诗的内涵。(4分)
11.末段呼应篇首,先指出人为何会有“心之忧”;再以水边夕阳下人的凝视这一意象引发思考。“我们”是否知道“他最终的归宿”?请根据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评判。(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___日再寄
【唐】晁采
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
12.标题空格处应填入的是(1分)
A.秋 B.冬 C.人 D.元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慷慨悲凉 B.深沉幽怨 C.清丽冲淡 D.平实自然
14.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请加以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梅巢居士行述
[清]夏逢夔
①居士讳光洛,字禹书,草堂前有梅一株,花放时架巢其上,故自号梅巢居士。年十七,补弟子员,十九,食饩①,试辄高等。然未一入棘闱,戚友强之,皆不应,以诸生终。
②居士至性过人,以礼自牧。先大父没后,与母相依,家事悉听长兄幻斋公经理,事之若严父然。幻斋公命居士居桃江肄业,久未归省。一日,见故衣破坏处,泣数行下,曰:“此吾母补痕也。今复破坏而色笑久违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不可得矣。”明日告归,时年已二十矣。
③自幼以来,频遭惨故,生事葬祭,虽可无憾,而居士常若有不慊然于心者。惟好游,遇一丘一壑、一山一水,辄怡然终日。间值好友盘桓,则相与开怀,扺掌欢呼不倦。
④居士萧然自远,构翼亭于山顶。亭中布帘纸壁,酒碗茶铛,蒲团石磐,宝剑瑶琴,与图书并列左右。居士晨起吟烟,更深啸月;春掇幽芳,冬踏积雪。一时高人韵士,咸乐从之游焉。而居士亦以此自遣,不问人间得失矣。
⑤居士性乐恬退,无事业表见于天壤。顾居士一生,苦志纯行,务自韬晦,若遂泯灭不表白于世,其何以发幽潜之德而致思慕之情。故敢综述生平,据实陈词,存其梗概。伏惟当世仁人君子,怜其志而吊其行,赐之传诔,以垂不朽,则居士虽死犹生矣。
(有删改)
【注】①食饩:生员享受廪膳补贴,此指成为廪生。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以礼自牧( ) (2)构翼亭于山顶(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居桃江肄业( )
A.查验 B.劳作 C.剩余 D.学习
(2)务自韬晦 ( )
A.隐藏 B.包容 C. 宽缓 D.收纳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用“ /”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今复破坏而色笑久违他日欲求吾母补此不可得矣。
18.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然未一入棘闱,戚友强之,皆不应,以诸生终。
19.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20.结合全文概括第⑤段所说“幽潜之德”的具体内涵。(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借阁记
【明】金之俊
①借松风鸟语以为吾耳,借江山云树以为吾目,借翕张吐纳以为吾口,借花馨草馥以为吾鼻,借三坟五典以为吾腹,借古今人物成败得失一切可悲可舞可法可戒者,以为吾之心思智虑。人生天壤间,无一而非借也。
②借则灵,否则块然而已矣。张旭善借而能书,米颠善借而能画,坡仙善借而能文,庄周善借而能为逍遥游,无之乎弗借也。无之弗借则无之弗灵也,此吾友姜开先之所以有借阁也。
③开先缃帙①满胸,云烟满楮②,四方贤豪满座,千秋气谊满眉宇,其□得于借者深乎。若夫野月来眠,邻花恣闯,此仅可以摹借阁之景,而借之之义则浩浩乎、落落乎,吾不得而涯际之矣。倘有能明乎其义,则愚公之山不必徙;娲氏之天不必补;鹤之巢,鸠不必夺;蜂之膳,人不必烹;不必城市,不必丘壑。登斯阁也,盖有快焉至足而无憾于天地间者也。
④开先唯唯,遂借余言记之。
【注释】①缃帙:泛指书籍。②楮:指纸张、作品。
21.第③段方框□处的文字有污损(如图),该字应是(1分)
A.绐 B.骀 C.诒 D.殆
22.以下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所借之物多为可以尽情享用但不会消耗的东西。
B.第②段所借之物多为艺术创作的技法、素材、灵感等。
C.借蜂蜜而食,借鸟巢而居,这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剥夺。
D.懂得“借”的要义的人,在城市或者山野都可以安身。
23.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说理上的效果与不足。(3分)
24.第④段收束全文的方式很巧妙,请加以赏析。(5分)
三 写作 7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做一些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是其生命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