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三《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课件(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1 17: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解题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作者介绍 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 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背景介绍课文分析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一段分析 注释: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cháng):高大. 固: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 浚(jùn)疏通. 德义:道德恩义. 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牢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恩义 。 赏析: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原文: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注释: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希望. 厚:深厚. 下愚:最愚笨无知,自谦. 于:介词,对.
明哲:明智,贤能的人,哲:聪明.有才能.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当: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任.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休:美好. 念:考虑 .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戒:戒除. 以:第一个是动词,行(也可连词或介词).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斯:这 翻译:国君掌握国家的重任,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推崇追求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赏析: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总结:反复说明人君要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 第二段分析 注释: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承:承受,秉承. 景:大. 殷忧:深切的担忧.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终:坚持到底. 盖:语气副词,大概. 翻译: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吗? 赏析:抽象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原文: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注释: 殷忧:深切的担忧. 以:而,表修饰.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傲:轻视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监督. 以:介词,用. 这两句是状语后置. 苟:苟且. 免:免于罪罚.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翻译:当初取的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欲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人们,用声威吓唬人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刑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原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注释: 覆:颠覆. 宜:应该. 深:深切. 慎:警惕. 语出:《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业,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事。 赏析:这一句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总结:从历史教训入手,进一步说明君王厚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三段分析 原文: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注释: 忽:轻视. 诚:假设连词,如果. 可欲: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以:以便,目的连词. 作:建造,兴建。安:使动,使….安定.
危:危机、危险. 冲:谦虚. 牧:约束 满溢:比喻骄傲自大,听不进批评. 下:居于….下,名词作动词.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翻译: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 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且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的狩猎为限度;
原文: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注释: 敬:慎重. 雍(yōng):堵塞. 雍蔽:被蒙蔽. 以:表修饰。 谗:说坏话污蔑别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加:施加. 谬赏:错误的奖赏. 及:施加. 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翻译: 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自己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 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奸恶的人;恩惠施加,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十思=五戒:
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 原文: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宏:使动,使….光大. 兹:这,此. 简:选拔. 而:表顺承. 善:形作名 好的(意见). 惠:惠泽. 信者:诚信的人. 效:献出. 预:巡游. 垂拱:垂衣拱手,轻而易举. 化:教化
劳、苦:使动 使····劳、使····苦。 役:役使 亏:毁坏 翻译:总括这十思,使这九德的修养光大,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威力,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有出巡游玩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赏析: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回顾课文,理清思路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思源二.总结历史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反面正面居安思危一.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⑥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
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连词,表假设。
词类活用1.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 2.载舟覆舟覆,使动用法3.则思知止而安人安,使动用法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弘,使动用法 6.何必劳神苦思劳、苦,使动用法 7.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5.弘兹九德总结巩固古汉语知识8.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9.惧谗邪
邪,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0.当神器之重
11.居域中之大
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2.择善而从之
13.貌恭而不心服 14.则思江海下百川15.乐盘游
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貌,名词做状语下,名词活用做动词乐,意动用法
古今异义根本树根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虚心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以为以之为,
今,认为
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一词多义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疑问副词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疑问代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身养人治垂拱而治治理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信信者效其忠愿陛下亲之信之小信未孚,神孚福也忌不自信诚实信任信用相信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要求探求祈求追求以必竭诚以待下虽董之以严刑则思知之以安人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同”而”注释为:”来”介词,用,拿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目的连词,以便介词,因,因为介词,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