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陕西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陕西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0:59:59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陕西专用)
全解全析
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最早赞扬了隐逸生活中的精神愉悦”混淆文意。第一段中说《诗经·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无法由此得出它是“最早赞扬了隐逸生活中的精神愉悦”。
B.“‘心泰’‘心诚’,最终达到‘循理’”错,原文第二段说: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可见“心泰”“心诚”不是并列关系,最终达到的也不是“循理”,而是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
C.“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错,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二段“心泰也是宋明理学阐释孔颜之乐的核心”,可见,不是宋明理学的核心。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是为了证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丰富”错,第一段引用《诗经》和老子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一种不受功利束缚的人的生存的自由状态和这一自由状态所带来的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进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北宋哲宗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超越了生死”错,庄子并没有超越生死,他只是“超越了生死之情”。这是庄子的生死观,不是“超能力”。
故选C。
4.C 5.A
6.①为华夏先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息繁衍基地;
②易于垦殖,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③略带碱性的黄土,促进了彩陶文明发展。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谷子、糜子和大豆”错误,文章说“谷子和糜子这两种耐旱的农作物种于干旱少雨的黄河流域再合适不过了”,“成为中国北方的种植首选”的应是“谷子和糜子”,而非“谷子、糜子和大豆”,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严文明认为……”错误,“黄土地带分布与彩陶文明紧密相关”是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的观点,至于“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略带碱性的黄土中的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精致陶器”是文章中的观点,选项曲解了文意。
C.“其中庙底沟式彩陶和马家窑彩陶呈现出的漩涡状花纹,就是聚落临水而建的结果”错误,根据文章第七段“以通体施彩而著称的马家窑彩陶,恣意旋转的线条勾画出的连续漩涡状花纹……出现这种漩涡状花纹并非偶然,其中也包含着地理的必然。由于最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类早期的聚落都是临水而建……”,呈现出的漩涡状花纹的只有“马家窑彩陶”,不包含“庙底沟式彩陶”,选项整合失当。
D.“注定会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错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只能推断出“黄河流域古都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重大考古发现次数最多,文物遗存分布最密集”,但不能由此得出“注定会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的结论,选项逻辑失当。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在黄河的搬运下,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斜而出,于河洛一带及下游形成的河流阶地和冲积平原,给华夏先民提供了需要的生息繁衍基地”,“黄土”为华夏先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息繁衍基地;
“黄河夹杂着泥沙,在黄土高原上奔流而过,孕育了繁盛的农业文明”,“黄土”易于垦殖,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文明与黄土地带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略带碱性的黄土,促进了彩陶文明发展。
7.D
8.①漫画式变形多次重复,文中对老子的落魄狼狈姿态进行夸张变形,改变他的伟岸形象,多次写到他如“呆木头”,幽默感十足;②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如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形成鲜明反差,诙谐顿出;③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比如“倘要
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都还没有出世”,作者刻意加入的戏谑玩笑的语言让人捧腹。④通过细节夸张形成幽默诙谐,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的惊叹,签子手“撅着嘴走开”的神态等,都在形象生动的展现中显出诙谐。
9.(1)将老子当普通老叟来写,便于放到具体生活中,使小说成为了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使小说更具可读性。(2)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现实中的老叟,便于展开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使小说对现实的讽喻意味得以增强。(3)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于世无益的讽刺及隐喻。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不会拒绝他人的善良”错,老子只是为了虚荣和尽快出关而敷衍写书的。
B.“表明他和老子心照不宣,惺惺相惜,他理解老子出关的缘由”错,两人的对话明显驴头不对马嘴,首先说明关尹喜并不关心老子在干什么,只是敷衍式的客套;同时又是借“卫生”等词讽刺当时有些知识分子不讲卫生的陋习。
C.“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老子思想不被众人理解的激愤之情”错,既然作者对老子的态度是批判的,那么“激愤”之情也就毫无理由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1)通过具有漫画式的笔调塑造人物。与历史中记载的如同圣人般的老子不同,小说中的老子是一个落魄狼狈甚至有些可笑的老头子。比如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等,作者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夸张变形,让人物体现出十足的幽默感。
(2)通过运用对比反差形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在开讲之前,众人“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而在听了老子那无滋无味的讲座后,众人“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写众人听讲前认真对待,“预备抄讲义”与后文“打哈欠”“打起瞌睡”工具掉落一地,这种前后鲜明的反差制造出了喜剧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诙谐的意味。
(3)作者用戏谑的语言来调侃小说中的人物。在小说的开头,写到老子想翻墙出函谷关,但又无法让青牛翻过墙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这里提到起重机,又提到当时还没出世的鲁班和墨翟,言语间充满调侃与戏谑之意,让读者捧腹。
(4)作者通过对细节夸张的描写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比如写关尹喜认出老子的反应,“‘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此处关尹喜“阿呀!”的惊叹,“滚鞍下马”和“打着拱”的动作,显得非常夸张,正是通过这种夸张,小说达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1)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将老子当普通老叟来写,便于放到具体生活中,使小说成为了一个具有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故事,再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使小说更具可读性。
(2)这篇小说选自《故事新编》,采用借酒瓶装新酒的形式,文中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加入了能反映写作时社会现实的内容,让这篇改写自历史故事的小说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将仙风道骨的老子改为现实中的老叟,便于展开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使小说对现实的讽喻意味得以增强。在作者充满戏谑调侃的幽默语言中,
(3)作者通过对老子讲座情况的描写,如“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等内容,借普通老叟的被揶揄嘲讽的处境,与作为道家思想开创者的被神化的境界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对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于世无益的讽刺及隐喻。
10.ADG 11.A 12.A
13.(1)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失去国家,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2)(越王)于是采用了计然的建议,用他的方法统治江南,用了七年时间战胜了吴国。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越王勾践已经返回越国,想要暗中图谋吴国,就召来计然向他求教。
“者”为语气词,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需要停顿,故A 处断开。
“越王勾践既得反国”,主谓宾结构,宾语后断句,故D 处断开。
“乃”为连词,表承接,且前面“欲阴图吴”为完整的动宾结构,故G 处断开。
故选AD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都指“暗中”。句意:暗中给予利益的有七个国家。/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B.正确。句意:放低姿态对待他。/我辞别娘家去侍奉丈夫,半途回到哥哥家里。
C.正确。
D.正确。句意:想要暗中图谋吴国。/计划将来有一天将这美好的景色描绘出来,等到回京升官的时候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 “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错误。原文“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思为“他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先,先人,先祖。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同“已”,已经;“邦”,国家;“筋骨”,身体,引申为尸体。
(2)“着”,采用;“牧”,统治;“禽”,捕捉,捉住,引申为战胜,制服。
参考译文:
计然,春秋时葵丘濮上人,姓辛,名文子。他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但是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相貌,外表貌似(平庸、愚钝)赶不上别人,自小非常聪慧,学自然之理,善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端倪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他胸怀开阔坦荡,志向广大无边,而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暗中给予利益的有七个国家,天下没有人知道,所以被称作“计然”。时常遨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称“渔父”。曾经在南方遨游到越国的时候,范蠡拜他为师。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长着像鸟一样的尖嘴,(这种人可与共急难)不可和他共荣乐。”范蠡知道他贤能,放低姿态对待他,虚心向他学习。
从前,越王勾践已经返回越国,想要暗中图谋吴国,就召来计然向他求教,说:“我想要讨伐吴国,但又担心不能取胜。我听说先生对于时运交替的规律十分了解,对于天道物理的奥妙研究透彻,我怕兴师动众但劳而无功,于是向先生求教。”计然回答:“这肯定是不行的。发动军队远征敌国,必须先积蓄粮食、钱财、布匹。如果不先积蓄粮食,士兵缺粮饥饿,就容易伤身体,饥饿将使动作迟缓不能够交战。作
战就会耳目看不见听不到。耳朵听不到,眼睛不能看见,武器不能使用;该退却的时候就不能摆脱敌人的追击,该进攻的时候又不能冲锋杀敌。荒年是不可以兴兵动师的,否则士兵的饱满的神情气色就会一去万里。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失去国家,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
越王说:“好。那么今年各地到处都是丰收,还有贫困和讨饭的人,为什么呢?”计然回答:“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就如同同母异父的兄弟,劳作谋生有不同的方法,贫富所以不均。像这样贫穷的人,已经亏欠别人很多了,当然不可能救济周边的人,意志低到了极点,做事只是为了获得每天的口粮,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又没有上天的赏赐,必然长久贫困。”
越王说;“好。你只与我说这些,我一定不负所望。请你教我该怎么办。”计然回答:“以一石二十钱的价格买进粮食,就会伤害农民的积极性;以一石九十钱的价格买进粮食,就会损害商人的利益。农民没有了积极性,农田里的作物就没人管理,田地里便会长满草;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就不肯去经营,货物不能流通。所以,买进粮食的价格最高不宜高过一石米八十,最低不低于一石米三十,这样对农民和商人都有利。”
越王说:“好。”计然于是就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并绘了图,说:“判断金木水火事物的属性,区别阴阳利害的各方面,再根据我的方法和图表去做,不担心不成功,”越王说:“好。从今天开始,流传到后世,把这些作为教导。”(越王)于是采用了计然的建议,用他的方法统治江南,用了七年时间战胜了吴国。
14.B
15.①用典,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三分吞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因暮春而愁。
②借景抒情,“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描写了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渲染了暮春哀怨伤感的气氛,表达作者为春光易逝而愁。
③直抒胸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借青春已逝,风流不再,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易逝的愁情。
④拟人,“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水光山色是清新美丽的,可是山色却总是眉眼充满愁绪,赋予山水人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和人生的感伤。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
.B.“本词开篇写仲春时节”理解错误,根据“九十日春都过了”可知,应为“暮春时节”。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
根据注解①可知,“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三分吞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因暮春而愁的情感。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描写了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作者由此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了,渲染了暮春哀怨伤感的气氛,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春光易逝而愁的情感。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说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借青春已逝,风流不再,表达人生暗淡的情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易逝的愁情,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水光山色是清新美丽的,可是山色却总是眉眼充满愁绪,作者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赋予山水人的动作和情感,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人生暗淡无光了,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和人生的感伤。
16.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驽”“驾”“胥”“赢”“仓皇”“渚”等。
17.D
18.儿化因为在语音、词汇上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蕴,所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19.①体现了汪曾祺和儿子关系的融洽;
②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
B.表示引用。
C.表示反语。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因为儿化”语序不当,前后句的主语都是“儿化”,所以“因为”要放在主语“儿化”后面,应改为“儿化因为”。
二是语序不当,“发展和保存”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改为“保存和发展”。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老头儿”的意思是年老的男子,文中是作者对父亲汪曾祺的称呼,包含轻微戏谑的语气,表面上似乎对父亲不够尊重,实际上是表达对父亲的“喜爱”之情,此处想喊已去世的父亲一声“老头儿”,体现的是汪曾祺和子女关系的融洽,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
20.①虽然都称为感冒 ②仍沿用了这一说法 ③被病毒传染的机会就少
21.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引起,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呼吸道,以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种自限性的常见疾病。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空后“却是由两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可知,横线处是两者的相同部分,此处应填:虽然都称为感冒。
②根据空前“感冒这个词本是传统医学名词,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后”可知,感冒这个名词是从古代沿用过来的,可填:仍沿用了这一说法。
③根据空前的“因为人们往来很少”可知,人们接触少,传染病毒的几率就小,此处应填:被病毒传染的机会就少。
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由于题目给出了划线句子,则“下定义”可理解为将划线句子改为以“普通感冒”为主语的长单句。
首先找到属概念,由“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概括出“一种常见疾病”;
再概括其特点,化作句子的定语:结合“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概括出“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引起”;结合“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呼吸道”概括出“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呼吸道”;结合“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概括出“以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为临床表现”;结合“多呈自限性”概括出“自限性”。
再根据句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词语,并用单句形式表述为:普通感冒是……的一种自限性的常见疾病。
22.例文:
踔厉奋发,新青年与时代“双向奔赴”
在奋斗中出彩,在岗位上发光。回首百年路,青年们一心向党,奋勇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代青年奋斗的每一面,都在踔厉奋发中,朝着民族复兴梦想更进一步。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开启“双向奔赴”。
接棒扛起新使命,时代演绎“青年说”。欧阳修有言: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青春何以绚丽?百年沧桑,一代代青年给出铿锵有力的答案。青年人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宽广胸怀,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誓言,更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豪情壮志。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新时代青年接棒前行,我们是“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我年轻我报名我先上”的抗疫逆行者,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卫国戍边战士,是“扎根泥土,懂得人民”的乡村振兴干部。面对困难险境,我们不畏荆棘,冲锋一线绽放青春。
与时代“双向奔赴”,奋斗诠释“青年行”。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当代青年矢志奋斗,与时代同向同行。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群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展现了青年在新时代迸发出的青春激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新时代青年奋斗的足迹遍布脱贫攻坚、奥运赛场、科技创新、抢险现场等地。“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粒子“探微”,青年们带着创新与梦想奔赴星辰大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我们在实践中经受历炼,增强本领,在时代大潮中书写着奋斗精彩。
“小我”融“大我”,圆梦必须“青年拼”。青年既是追梦者,又是圆梦人。积跬步至千里,各行各业的青年人脚踏实地在基层长才干、壮筋骨、勇毅前进。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自5月1日起施行,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工匠精神成青年人拼搏新方向。时间淬炼真金,技能成就梦想,“中国制造”背后,凝结着大国工匠们精益求精的执着。精于工,匠于心,将每一个“小我”的人生篇章,融入到祖国发展的“大我”的华章,刚健有为的青年用匠心谱写动人的青春之歌。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新的赶考路上,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当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汇聚时代青春强音,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度”。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由三则材料引出。材料一引用法国作家波伏娃的文字,给“双向奔赴”做出了明确的限制:它必须是一种双方彼此之间同时存在强烈意愿的主动“奔赴”,它不能是一厢情愿的。材料二主要讲述了小米董事长雷军向母校捐款13亿这一事件。雷军在武大求学时,曾收到2000元“巨额奖学金”。这一事件深深感动了
他,让他立誓以后要万倍报答。在这个故事里,武汉大学对雷军主动施以援手,而雷军也选择了主动回报;二者既是对材料一“双向奔赴”定义的完美诠释,又告诉我们,这种奔赴,可能还需要一方先主动“投之以木桃”,奔赴要主动,不能只是坐等机遇降临。材料三讲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让人感受到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时代给于青年以更好的生活、和平自由的成长环境;考生们正值青年,在祖国伸出“奔赴之手”,邀请青年踏上继续发展建设的道路时,青年也应乘此机会,以建设祖国、心怀天下为己任,如雷军与武大故事,与国家和时代来一场“双向奔赴”,
在写作时,可以先论述“双向奔赴”的意义所在,再从时代成就青年成长和青年助力时代发展两方面进行论述,可以引用如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大批“90后”“00后”医务人员写下请战书等实例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最后号召广大青年努力奋斗,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同时实现自己的青春梦。
【参考立意】
(1)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共同发展。
(2)将青春的力量向民族复兴的梦想汇流。
(3)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4)盛世成就青年,青年助力时代。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陕西专用)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卫风·考槃》描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独乐状态:“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诗经》最初的阐释者们将“考”释为“成”,而将“槃”释为“乐”,从而让这首诗成为隐逸生活中精神愉悦状态的颂歌。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的态度,超然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外,标示着一种心灵的愉悦状态。这都肯定了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一种不受功利束缚的人的生存的自由状态和这一自由状态所带来的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到北宋哲宗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至少还有三种愉悦可以被归为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
孔颜之乐源于孔门弟子颜回在安贫乐道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贫寒的生活中颜回的精神却处在一种愉悦之中,颜子为何而乐?所乐何事?这构成了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周敦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周氏认为“乐”是由于心泰,而心泰也是宋明理学阐释孔颜之乐的核心。这种“乐”可以纳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非功利的一面,显然是通过合目的性的认识与行为所获得的愉悦,它更偏重一种道德愉悦。之后的宋明理学关于孔颜之乐的解释大概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线条: 乐的起点是“道",在“乐道”的基础上“安仁与安贫”,在安仁与安贫的基础上心泰,在心泰的基础上达到心诚,在心诚的基础上能“循理”,通过循理而达到与万物一体,顺生随性,在这个状态中获得心灵的愉悦。
舞雩之乐源于《论语·先进》中所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给出的他的人生理想,而孔夫子非常认同——吾与点也!在舞雩之中有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生存”,是以自由与充实的面貌展现出的人的生存。朱熹对曾点的舞雩之乐作过如下解释:“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
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
观化之乐,是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精神愉悦。“道”处在生生化化的过程中,直观这种生化过程,会获得精神愉悦;自然也处在这种生化过程中,对自然之生化的直观也可以获得愉悦。在观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心灵上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的状态,可以让心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学说,很在意这种愉悦。《庄子·至乐》有“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通过观化与入化,庄子甚至可以超越生死之情。无论是濠上观鱼,还是庄生梦蝶,还是藐姑射之神,在“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齐物精神之中,贯彻着这种观化、入化之乐。这种观化之乐,小可以在观鱼、草等微物中获得,大可以在观山、观海中获得,还可以在观历史之兴衰中获得。这种观化之乐,一直是古代士人精神愉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的《诗经·卫风·考槃》一诗,最早赞扬了隐逸生活中的精神愉悦。
B.颜回“乐道”、故能“安仁与安贫”,进而“心泰”“心诚”,最终达到“循理”。
C.周敦颐说“心泰则无不足”,针对的是世间的功名利禄,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
D.朱熹认为“舞雩之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生活化、有形而上价值的精神愉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相关文献、气韵生动,主要是为了证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丰富。
B.文章第二段以时间顺序进行学理分析,既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也符合认知规律。
C.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论述、条分缕析,结构清晰严整。
D.文章诠释“三种愉悦”概念时,追本溯源,既有准确性,学术性,又有文化气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和孔子有不同的学术观念,但对不受功利束缚的精神愉悦的认识,具有相似性。
B.孔颜之乐侧重道德愉悦,与“见其大”的理想追求有关,与对正义大道的恪守有关。
C.庄子通过观化与人化,超越了生死,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是这一思想的注脚。
D.程颢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生化的体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河的“黄土”文化
中华文明离不开黄河,黄河文明离不开黄土,黄土文化离不开粟与陶。从青藏高原路劈山斩壑,黄河把世界上黄土堆积最深厚的高原——黄土高原,与东亚大陆文明历史最古老的平原紧紧地联接在一起。在黄河的搬运下,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斜而出,于河洛一带及下游形成的河流阶地和冲积平原,给华夏先民提供了需要的生息繁衍基地。
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上的黄土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土质疏松,易于垦殖,具有易耕性、自肥性、土层深厚等种种特点,是远古时期最适合农业起源的土质。丰厚的自然禀赋加之长期的农业实践,逐渐使黄河文化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的旱地粟作农业方式离不开“土”,粟和陶则是这种“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
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是中国农业两大起源之一,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糜子和大豆。谷子和糜子都起源于中国本土,对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春播季节只要地墒好、能出苗,即便整个春季不下一滴雨,它们也能正常拔节和孕穗,坚持到夏天雨季的到来,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6毫米,比全国平均水平(650毫米)低27%,不到长江流域的一半。谷子和糜子这两种耐旱的农作物种于干旱少雨的黄河流域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泰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这为黄河流域的居民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难题。
黄土的特性,也利于挖洞聚居,加之远古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
因黄土,“食”与“宿”两大问题迎刃而解,黄河流域注定会成为孕育文明的摇篮。纵观中华文明的长河,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两大血缘氏族部族融合形成“华夏族”,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人类早期文明的诞生,对环境有着很高的依赖度,而陶器的诞生更是与定居生活,农耕经济的产生密不可分,黄河夹杂着泥沙,在黄土高原上奔流而过,孕育了繁盛的农业文明,也带来了适宜制作彩陶的黄色土壤。黄土中的粘土略带碱性,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的精致陶器,便于绘制彩色花纹,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认为彩陶文明与黄土地带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距今6000年左右的庙底沟式彩陶,在鲜艳的红陶器上绘制出红黑对比强烈的圆点、勾叶、三角纹黑彩,奠定了古老中国色彩审美的基调;以通体施彩而著称的马家窑彩陶,恣意旋转的线条勾画出的连续漩涡状花纹,其繁复的纹饰和流畅的笔触,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巅峰”。出现这种漩涡状花纹并
非偶然,其中也包含着地理的必然。由于最基本生活的需要,人类早期的聚落都是临水而建,所以对于“水”的关注与膜拜萌发了人们对“水”的敬畏,又很自然地被融入到了彩陶纹饰的创作中,便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漩涡纹”。
黄河,作为古都众多的流域地区,是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的地区,更是重大考古发现次数最多的区域。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拐弯地带,更是我国文物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奔流不息,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纽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黄河文化逐渐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得益于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丰厚的自然禀赋以及人们长期的农业实践。
C.黄河流域适合种植耐旱的农作物品种,而靠自然降水就能获得好收成的谷子、糜子和大豆,便成为中国北方的种植首选。
D.历史上的“七大古都”有四座出现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这与黄土能解决古代先民“食”与“宿”两大问题密切相关。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直至今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依然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根”,说明他们对二者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B.严文明认为,较之酸性的红色粘土,略带碱性的黄土中的粘土更适合制作浅色精致陶器,黄土地带分布与彩陶文明紧密相关。
C.彩陶纹饰创作中出现“漩涡纹”并非偶然,其中庙底沟式彩陶和马家窑彩陶呈现出的漩涡状花纹,就是聚落临水而建的结果。
D.黄河流域古都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最丰富,重大考古发现次数最多,文物遗存分布最密集,注定会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6.“黄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出关(节选)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
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 ”: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 ,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老子看见别的两个人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代表们认这结果为满意,退出去了。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他急于要出关,静静的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又非常惋惜,见坚留不住老子,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
老子再三称谢,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
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书记道。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哪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在城根下慢慢绕着,想尽办法也无法带着青牛脱身,后来讲学并留下五千字后才出得关来,展现了老子的无奈和不会拒绝他人的善良。而这五千字的文章被卖,也可见人们的庸俗和浅薄。
B.关尹喜先是质疑“在城圈边溜溜”,当老子回答“换换新鲜空气”后,则以“现在谁都讲卫生”来回答,表明他和老子心照不宣,惺惺相惜,他理解老子出关的缘由。
C.文中写到老子讲授《道德经》时,借助对老子“讲”和众人“听”的描写,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在着墨上侧重于众人的表现,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老子思想不被众人理解的激愤之情。
D.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古今杂糅,用“故事”能使当时的读者超脱地看待这样的社会悲剧,不至陷入其中而悲痛难抑;用“新编”则又让读者思索当时社会问题,具备讽喻意味。
8.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9.《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异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其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鲁迅先生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子,改写为出关受阻的老叟。请分析这样改写的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博学无所不通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志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尝南游越,范蠡师事之。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范蠡知其贤,卑身事之,请受道。
昔者越王勾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然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计然对曰:“是困不可。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兵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然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同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
越王曰:“善。今大夫言独与孤比,请遂受教焉。”计然曰:“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碎,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越王曰:“善。”计然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节选自《越绝书》,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昔者A越王勾践B既得C反国D欲阴E图F吴G乃召计然H而问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阴,指暗中,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阙氏归汉”中的“阴”意思不同。
B.事,指侍奉,与《孔雀东南飞》“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中的“事”意思相同。
C.孤,指越王的自称,古代王侯的自谓还有“寡、不彀”等。
D.图,指绘图,与《望海潮·东南形胜》“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中的“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然早先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传说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外表貌似平庸,自小聪慧,学自然之理。
B.计然不肯推荐自己,曾拜计然为师的范蠡,打算把他引荐给越王,但被计然拒绝了。
C.越王勾践想要讨伐吴国,但又怕兴师动众,劳而无功,于是向计然求教。
D.计然认为贫穷的人亏欠别人很多,意志低到了极点,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和大王的赏贱。必然长
久贫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
(2) 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①,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②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③,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①三分春色一分愁:出自北宋词人叶道卿《贺圣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②使君:惠州知州詹范。③合江楼:作者被贬至惠州时暂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而得名。
14.下列时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上片通过物象通知自然之春,下片生出人生之春也已过去的感觉,把词意引向高远。
B.本词开篇写仲春时节,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
C.上片“风转柳花球”一句中,作者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
D.本词语言风格含蓄直白兼具,婉转明情并蓄,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词作。
15.有人认为,“多”是本词的词题,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驾斋”是清代大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该名取自荀子《劝学》中“ ,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3)“猿啼”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生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
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因为儿化在语音、词汇上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蕴,所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史得以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引入儿化词。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运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人物身份不同,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儿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阐发。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午夜时刻,他点上一支烟,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作适当增删,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作家汪曾祺去世后,儿子汪朗在《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写道:“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老头儿”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 ① ,却是由两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主要发病部位在上呼吸道。多呈自限性,过几天就会自愈。流行性感冒却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症状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
感冒这个词本是传统医学名词,现代医学传入我国后, ② 。但是,为什么称这种疾病为“感冒”呢?古人认为,人之所以出现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是因为人处在(“感”和“冒”都有“处在”的
意义)“风邪”环境中,受到风邪的影响,所以称为“感冒风邪”,后来简称为“感冒”。
当然,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感冒并非由“风邪”所致,并不是伤风,而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实际上,在人烟稀少的那些地方,即便天气寒冷,人也极少感冒。因为人们往来很少, ③ 但是,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既然感冒已经被广泛应用,也就没有必要另造新词来代替它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请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普通感冒”下一个简要的定义。(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材料二:2023年11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人民币。雷军说,30多年前在武大求学时,收到过一笔2000元“巨款”奖学金,内心默默发誓,“将来要十倍、百倍、万倍还回来”。如今,雷军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材料三: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透过白皮书中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可以感受到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对于“双向奔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