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北京专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1:21:52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北京专用)
全解全析
1.B 2.A 3.B 4.C
5.①机器人学习研究
②基本概念
③主要方法
④未来研究热点
⑤降低数据需求
⑥有效、合理地解决“奖励稀疏”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自行决定清扫路线”错误。根据“传统机器人的技能习得一般采用固定的编程方式,通常通过人工示教来完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这种机器人只能按照固定路线进行操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目前还是无法实现的”错误。根据“直接在实体机器人上进行任务迁移的做法虽然可行、但会造成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次数过多”可知,做法具有可行性,并非无法实现。
C.“造成机器人使用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错误。根据“直接在实体机器人上进行任务迁移的做法虽然可行、但会造成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次数过多,加快机器人的机械磨损,缩短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和“仿真环境与现实环境通常因差距过大而不匹配,产生‘现实鸿沟’,这是迁移学习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D.“机器人必须要忘记之前的任务内容”错误。根据“迁移学习中还经常出现‘灾难性遗忘’问题,即当学习完成一项新任务时,会忘记之前的任务”可知,“会忘记之前的任务”是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对机器人更好地学习新任务提出的要求。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可以通过仿真机器人来解决”错。根据“这种尝试在仿真机器人以及PKU-HR5机器人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效果”可知,尝试的成功并不只通过“仿真机器人”来解决。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强化学习为机器人学习的基础。文中并没有说明比其他学习性能更高。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分析三篇材料,都和机器人学习研究有关,根据图示,①包含着②③④所在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已有的“②和核心问题”“存在的挑战和④”的提示,可推知①应填总话题:“机器人学习研究”。
材料一“1967年,机器人的定义首次被提出。此后多年间,研究者们提出的机器人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指出机器人应具有协助人或代替人执行任务的能力,即机器人应具备一定的技能”是介绍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如何使机器人获得各项技能,一直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近些年来,使机器人像人一样有能力在动态变化的未知环境中通过与环境交互进行自主学习,成为机器人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介绍核心课题和研究主要方向,据此,推知②处可填“基本概念”。
根据图示,③包括的是强化学习、模仿学习、迁移学习、发展学习,“强化学习”“模仿学习”“迁移学习”“发展学习”,这是材料二中依次谈到的关于机器人学习的主要方法,据此推知③处可填“主要方法”。
材料三,“尽管当前机器人学习领域已取得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段开篇提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机器人学习研究面临的挑战,接下来对存在的问题即挑战进行分析。第二段指出“未来,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借鉴生物的机理习得相应技能、管理已获得的技能并将已有技能自主结合形成新技能、针对相同的任务在不同的环境中自主选择最优策略等,或将成为机器人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由此看图示中“存在的挑战和④”,可知“存在的挑战”和④是材料提到的两方面内容,推知④处可填“未来研究热点”。
根据图示,存在的挑战包括三点,其中第三点是有效填补“现实鸿沟”,可从材料三中去找⑤⑥涉及的内容。
由“强化学习若想使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学习,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获得大量的训练数据往往成本高昂,因此降低数据需求对机器人学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知,需要做的是降低数据需求,即⑤处可填“降低数据需求”。
由“结合强化学习的模仿学习和结合强化学习的迁移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强化学习为机器人学习的基础。强化学习本身就是在尝试获得最大奖励,然而,强化学习中存在‘奖励稀疏’问题,即在执行任务时很难频繁地获得有益的反馈(奖励),这导致学习缓慢、低效。如何有效、合理
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可知,这里谈的是应有效、合理地解决“奖励稀疏”问题,推知⑥处可填“有效、合理地解决‘奖励稀疏’问题”。
6.B 7.C 8.D 9.BCE
10.先举管仲、诸葛亮执法公正使人信服的事例,慨叹当今存在不公的问题,提出只有刚与公并行才能使天下人信服的观点;接着分析朝廷存在赏罚不明、执法不公的现象和弊端,指出其原因正是“执之不刚,守之不公”;最后引用《诗经》,强调只有公者能以刚服天下,劝勉君主追求真正的为君之乐。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耿耿”,嫌恨;句意:在他心里还是会有嫌恨。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句意:我听说孔子称赞管仲说。/然而我暗自观察人主在发布政令、实施刑罚赏赐的时候。
B.结构助词,“的”/代词;句意:而上面的人即使在这方面十分公道。/即使赏给他千金。
C.均为“代词”;句意:这是什么缘故呢?/所以认为他有罪应当贬黜。
D.介词,因为/连词,来;句意:因为这辩难之人的言论而贬黜别人。/来使他的愤怒得以宽慰。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而为自己分辩”错误。“乎其辨之者”意思是对与他辩难的人,“乎其辨之者”是“有所不悦”的状语。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况且古代做君主的人,有他极大的快乐,而当今之世,人们不知道。人君的快乐,不是因为占有天下,而是能为天下去除丑恶、奖励善良以顺遂自己的情志。
“古”是“为君”的定语,“古之为君者”的谓语为“有”,宾语为“所大乐”,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乐”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今世”的谓语为“不知”,“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人君之乐”的谓语为“非乐”,宾语为“夫有天下”,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下”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所以,应在BCE处断开。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文章第一段说到“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列举了管仲、诸葛亮执法公正使人信服的事例。
第二段说到“故夫天下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提出只有刚与公并行才能使天下人信服的观点。
第三段说到“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此其故何也?”,提出了朝廷存在赏罚不明、执法不公的现象和弊端。第三段说到“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指出其原因正是“执之不刚,守之不公”。
第四段说到“《诗》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引用《诗经》,强调只有公者能以刚服天下,劝勉君主追求真正的为君之乐。
参考译文:
我听说孔子称赞管仲说:“夺了齐大夫伯氏骈地食邑三百户,使他只能吃些粗糙的饭食,他却终身没有怨言。”又读《三国志·蜀志》,那上面记载诸葛孔明贬黜李平、流放廖立,到孔明死后,这二人都悲泣不已,李平还悲痛而死。我常常读书看到这种情况,都要感叹古人不可企及,就暗自哀怜当今之世不能做到这样。
治理天下国家,只有刚强的人能恪守法度,而公道的人能用刚毅使天下服膺。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而且路途遥远。”天下,是天子的天下。奖赏惩罚的权柄,给予或剥夺的事情,出自天子,本没有敢议论的人。就因为不公道,所以有一个人在这时受责罚而离开朝廷,虽然他应当受责罚,却也愤愤然有不服的心气。而上面的人即使十分公道,在这时也害怕他不服气,而不敢理直气壮地斥责他的罪过。所以天下的不公道,足以败坏天下的最刚强,而天下的不刚强,也足以败坏天下的最公道。至刚与至公同时实行,然后才能让天下的人深深地服膺。
如今海内太平安定,外部没有诸侯专权的忧虑,内部也没有执政的祸患。然而我暗自观察人主在发布政令、实施刑罚赏赐的时候,时常好像有所畏惧而不敢一以贯之、坚定执行。这是什么缘故呢?朝廷的臣子,没罪就留在原职,有罪就罢黜,这是对待臣子的常规。所以认为他有罪应当贬黜,那他的官位一定要削减;认为他不应当贬黜,那没有原因而把他放任外地就更加不可以了。如今有罪而把他放逐外地,却增加他的爵禄,这样是要作为赏赐呢,还是作为刑罚呢?这些都无从知晓。大概是在说:“姑且用来安抚他烦躁不安的心吧。”他失去作为近臣的资格而离去,即使赏给他千金,在他心里还是会有嫌恨。况且天下的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意愿,那作为天子还怎么施行刑戮呢?然而天下不平的事情,又不只像这样。有一个被贬黜的人,就一定有一个排斥并与他辩难的人,国君认为被贬黜的人对与他辩难的人有所不满,而
最终使得两人都被贬黜。这两人中,罪责到底在谁身上呢?因为这辩难之人的言论而贬黜别人,又因为他自己的这番言论而被贬,这是给被贬的人报仇罢了。因此天下虽没有擅权之臣的灾祸,而臣下暗自揣测天子的心思,都秉持私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弊病开始于执行时不刚强,而形成于坚守时不公平。
《诗经》说:“人有议论,柔软中听的就吸纳它,刚硬不中听的就吐弃它。只有仲山甫,柔软的不一定就吸纳,刚硬的不一定吐弃,不欺侮鳏寡孤独之人,不害怕强横逞势的人。”人只有不欺侮鳏夫寡妇,才能不害怕强横逞势的人。我所以说:只有无私的人,能用刚毅使天下服膺,这是形势的必然啊。况且古代做君主的人,有他极大的快乐,而当今之世,人们不知道。人君的快乐,不是因为占有天下,而是能为天下去除丑恶、奖励善良以顺遂自己的情志。现在假使天下有不道义的臣子,惩罚他不成,却又接着尊崇他。尊崇他不足以使他喜悦,却又接着贬黜他所怨恨的来使他的愤怒得以宽慰。这二件事,难道是做君主的快乐吗?
11.D 12.B
13.从景物特点如微小柔美与高远雄阔,景情关系如乐景衬托哀情,语言风格如缠绵悱恻与慷慨悲壮等角度,答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个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对世风不振朝廷偏安一隅的批评等。可答不同角度下的三重反差,也可答同一角度下的三重反差。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南渡的士大夫们聚在新亭”错。由注释可知“漫洒新亭泪”是用的晋室南渡的典故,“歌哽咽,事如水”写往事如烟,早已随楼下的滚滚江水东流而去,留下的唯有无奈的遗憾和哀悔。长歌当哭,应该是词人此时心境的最好说明,并非写南渡的士大夫们聚在新亭的情形。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B.“使用夸张手法”错。“万点淮峰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写的是作者倚楼北望之景,号角声使美丽的夕阳受惊而落,此处,“惊”是拟人手法,并非夸张,以夕阳的绮丽动人映照作者面对宋末国势衰落的心境。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评论所说的多重反差,其实是多处对照。结合诗句看,“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略点眼前宴席上的情景,“万点淮峰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写倚楼北望所见。由“杨花”“紫燕”等微小美好事物一转为“万点淮峰”“孤角”“斜阳”等雄阔高远之景,前后对比也表现词人感情的激荡变化,是乐景衬托哀情,更添作者的愁绪。
“歌舞相缪愁自猛”写主客名流,征歌逐舞,无休无止,当歌对酒,“卷长波、一洗空人世”,作者俯看那长江中翻卷的浩荡流波,希望把这污浊的人世一洗干净,但无法实现,只好“闲热我,醉时耳”,酒酣耳热,抒发一下胸中对现状的不满、愤懑,寄寓了个人壮志难酬的无奈。
“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此处由“绿芜冷叶瓜州市”杂草丛生、冷叶在目的凄凉之景,写在多景楼重修落成时的热闹非凡中作者的“阑干独倚”,可知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歌哽咽,事如水”,青山是不会老的,只有那闲居青山之中、无所作为的人才会感到自己正慢慢衰老。“老矣”句表达了报国无路的苦闷心声。“佳期”,指恢复中原之期,也是“玉关”人归之时。如今佳期迢递,唯有空洒一掬新亭清泪,词人之泪已变成家国即将沦丧时奈何的悲泪,蕴含对世风不振朝廷偏安一隅的批评。
从诗歌语言风格上看,上阕写景“又婉娩、一番春意”缠绵悱恻,下阕抒情慷慨悲壮,前后对比,也可见词人登楼感慨的深沉,令人感悟到蕴含其中的不平之气。
14.迩之事父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故其称物芳 故死而不容 纫秋兰以为佩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迩”“坼”“纫”“蛾”。
15.(1)(李充)劳:劳心、操劳。(苏轼)劳:使……勤勉。
(2)示例1:选择李充的观点:爱他就不能不为他操劳。材料②中说,做子女的遇到父母的做法不正确,应该想办法委婉提出来加以劝谏。可见爱他就要为他劳心。
示例2:选择苏轼的观点: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如材料③说,如果勉励他努力学习,不断向好,这就是君子之爱;如果只是溺爱、骄纵,这就是小人之爱,是无原则的迁就。
(3)触龙的观点与苏轼的观点相符。触龙劝说赵太后为长安君做长远的打算,让他到齐国去做人质,勉励他承担国家的责任,将来就能让他自立于赵国。这样的爱就是苏轼所说的,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李充)劳:劳心、操劳。句意:爱他就不能不为他操劳。
(苏轼)劳:使……勤勉。句意:爱他,却不让他勤勉,这是动物的爱。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观点,概括论据的能力。
示例1:选择李充的观点:爱他就不能不为他操劳。这是君子的道德标准。正如材料②中所说的那样,“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做子女的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父母的做法也不一定都正确,这时做子女的就需要“劳”,也就是“劳心”“操劳”,要思考如何劝谏父母,要想办法婉转地提出来,还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可见,爱他,确实需要为他劳心。
示例2:选择苏轼的观点: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劳,可以理解为勤学、苦练、躬身、实践的积极状态。如果不勉励他努力,而是一味宠溺,这只是禽兽之爱。正如材料③说的那样“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如果勉励他努力学习,不断向好,这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爱护他,这是君子之爱,是正确的爱。如果只是溺爱、骄纵,这就是小人之爱,是无原则的迁就,算不上真正的爱。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文中观点的能力。
触龙的观点与苏轼的观点相符。
触龙劝说赵太后说:“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触龙指出,赵太后如果真的爱长安君,就应该为他作长远的打算,而不是一味的宠爱,应该让他到齐国去做人质,这样就能让他懂得为国家担当责任,这样的“劳”才能让长安君将来能够在赵太后百年之后自立于赵国。可见触龙主张爱他,就要勉励他勤勉,这与苏轼的观点一致。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②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③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
16.B 17.A
18.①北京的空间距离很远;
②现实的北京与历史的北京交织在一起,距离很近;
③21世纪初的北京距离具有世界性高度的北京越来越近。
19.①写出了北京空间大、传统与现代兼具、文化样态丰富的特点,是对前文“北京到北京的距离”的形象化总结。
②表达了作者努力走进北京而最终难以抵达、只能离开的遗憾与不舍,与开头初到北京的欣喜呼应,勾勒出复杂的心理过程。
③该句既写了“北京到北京的距离”,也写了“我与北京的距离”,将文章的这两条线索绾结于此。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眼睁睁:形容急切地盼望”错误。应解释为“形容发呆、没有办法或无动于衷”。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突出北京历史的悠久”错误。最后的“城堡”是为了突出北京象征着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或理想。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
根据原文“北京很大,这体现在距离上。我算过,从东土城到北京西站,差不多要一小时。这在我们那儿,是两座城市的距离”可知“距离”指的是空间上的距离,即北京的空间距离很远。
根据原文“一座古老的东方古都同21世纪有多远?只看了一眼,我一下放心了,大气!舒服!我看到了那些坦率地暴露在外的结构,那相互支撑的网络状的构架与中国传统的镂空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与西方的大美被天衣无缝地铆接在一起”可知,“相互支撑的网络状的构架”指代的是现实中的北京,“中国传统的镂空手法”指代的是传统历史中的北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在说现实的北京与历史的北京交织在一起,交融融合,距离很近。
根据原文“尽管许多人对北京拆老房子持否定态度,但有一个事实是谁都看得见的,北京的腰杆子迅速地硬起来了,它站起来了,以最快的速度超越一个又一个的距离。北京正在获得它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度”可知,一个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北京正在崛起,所以21世纪初的北京距离具有世界性高度的北京越来越近。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说明北京空间大,“北京很大,这体现在距离上”;“北京是古都,更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北京市传统与现代兼具;北京有胡同文化,还有老舍的茶馆等,北京的文化样态丰富。现实的北京与历史的北京交织在一起,是对前文“北京到北京的距离”的形象化总结。
“北京是我远远就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北京是我看得见却进不去的城堡,表达了作者努力走进北京而最终难以抵达、只能离开的遗憾与不舍。再有开头写
到“睡一觉,睁开眼时,到处都亮了,一个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芒。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展现的是作者初到北京被震撼被惊到的喜悦之情,文末这句话与之相照应,由最初的惊喜到离开时的遗憾与不舍,勾勒出作者复杂的心理过程。
句中提到“我”“北京”,既写了“北京到北京的距离”,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过去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的距离;也写了“我与北京的距离”,现实能够到达的北京和精神能够抵达的北京的距离,说明“我”只是一个过客。将文章的这两条线索绾结于此,照应了题目。
20.(1)C
(2)答案示例1: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原创医学。
答案示例2: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分析句子的能力。
A.正确。“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始”:最初的、开始的、第一手的;古老的、未开发的。语境是说中医是中国自己独有的,所以不能替换为“原始”。
B.正确。③句中两处“中医药”指的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可改为“中医药文化”。
C.“单句”错误,应为复句。
D.正确。画线处强调“中医生活化”,所以可以填写“融入寻常百姓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时,要体现下定义的规范格式与基本要求:中医是……。
首先筛选出属概念,根据“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的一门科学”概括出“原创医学”或“一门科学”;
然后扣住“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或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等概括其基本特征与内涵。
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式整合:“中医是……的原创医学”或“中医是……一门科学”。
21.(1)
AI 时代为青年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青年人而言,把握这一时代的机遇,需要不断学习、积极创新、适应变化、注重素质的提升;在不断挑战与尝试中,更要铭记初心,坚持理想,践行社会责任,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抓住新机遇,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个人的人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展现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具体帮助与巨大挑战。人工智能的出现,原本该由人类全权负责的很多事情,都由各种各样的智能工具代劳,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说人工智能融入生活,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确实造福了人类,提升了人类的幸福指数。然而,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发了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诈骗分子的新型犯罪手段。更为可怕的是,人工智能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的动手能力和意愿越来越低,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身为时代青年,认为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冲击?题干要求谈谈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写作指导:首先可以提出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是双刃剑这一永恒的科学主题,然后针对如何在科技时代保持人的相对独立性与优越性这一话题,展开思考,说明青少年在未来需要的不只是单纯知识的积累,而更需要广泛的科技视野、灵活的思维、基本的科技素养来应对智能时代的诸多可能。作为青年,应该积极学习和转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同的学习方式,拥有和利用新的技能,培养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是一只承载着未来无限可能、正迎风而上,却又随时可能容易挣脱绳索随处乱飞的风筝,我辈青年在这个时代浪潮中,才要正视自己在这个时代浪潮中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我们自己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有益于时代发展进步的人才。
(2)这次“致青春·漫步”毕业季主题活动,我推荐去漫步杨梅竹斜街的街头巷尾,它就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在那里,我们或许可以随心所欲地闲逛胡同里的特色小店,我们或许能看到最古朴的胡同,能吃到最有老北京风味的豆汁儿,能看到北京老大爷们品茗论茶,下棋遛鸟的悠闲生活……我相信那里浓厚的历史积淀会让我们的青春更有力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这是一道描写类微写作。
审题:试题首先介绍了Citywalk(城市漫游)这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独特之处——松弛感与慢节奏,然后说明这慢旅行的好处。由此,试题给出情境任务——为“致青春·漫步”毕业季主题活动推荐一条漫游路线。而能够推荐哪些线路,试题也给出了提示,比如若想通过漫游追溯城市历史,可以选择历史遗迹、博物馆或者某些古老的市井小巷等地,若是想探索城市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则可选择去新潮街区、社区街道
等。
写作思路:试题要求写清具体路线并能给出合理的推荐理由。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能够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路线地点,并能结合其特色加以强调分析。比如,可以选择北京城有名的胡同小巷杨梅竹斜街、西兴隆街等,说明这些地方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特色,甚至有的还有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能够让我们最真实地感受到普通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
(3)例文:
致平凡
花是美的,也要绿叶相衬才分外好看,平凡就是那绿叶,也是美丽的。那些环卫工人,无论寒暑,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岗位;那些警察,默默无闻地守候着万家灯火的安宁;那些人民子弟兵,在祖国的边陲,为大家舍小家……他们都是极其平凡的,而做的事又是那么不平凡!让我们致敬平凡,致敬那些为了不平凡而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性微写作。
审题:本题要求以“致平凡”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不超过150字。写作此题,应先理解题目“致平凡”所蕴含的意思。根据提示“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可知,题目就是要赞美平凡,歌颂平凡,向平凡表达敬意,这就需要写出平凡的美丽,平凡的人创造的奇迹。即使平凡,一样能带来希望,能让人得到鼓舞,冲破阻碍,战胜困难,赢得未来。如果写小诗,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注意诗行的摆放;如果写抒情文字,要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写作思路:在写作时,开头可以突出平凡但不平庸的特点,歌颂平凡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发出光亮;后面或者可以表达平凡的人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温暖他人,从而照亮他人的生活;或者表明平凡是人生的常态,而不是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世界。无论平凡还是伟大,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要牢牢抓住“平凡”的含义,表达对平凡的敬意,热爱,赞美。
22.(1)例文:
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总免不了面对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创造更如美好的明日之我。
昨日之我,常令人眷念,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大可不必。追本溯源,眷念昨日之我,往往是对今日之
我不满。杂事太多,故怀念幼时的心无挂碍;世态炎凉,则怀念幼时的简单纯真。但是责任与烦恼正是成长的要义,是成熟的担当,徒然追忆过往弊大于利。另一方面,昨日之我的美好,往往受益于时间的滤镜,殊不知,昨日亦有昨日的责任与烦恼,只因熬了过来,也便等闲视之了。在新我与旧我之间,梁启超先生“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可见一个成熟的人,也必然是不断自我革新之人。
今日之我,常令人不满,这是生之常理,善加把握,亦可成进步之机。时间向前,我们常常跟不上步伐,跌跌撞撞中,总觉得不尽如人意。人生于群,难免左顾右盼,比来比去,见到别人步履坚定,大步流星,便觉得自己摇摇摆摆,进退失据。这时,换一种眼光,就是另一片天地。烦恼是生命的题中之义,人各有烦恼,惟自己知之。展示给世人的傲人身姿背后,说不定有几多难言之隐。少一分攀比心,多一条人生路。其次,知耻而后勇。知道今日之我有毛病在己身,改掉就是进步;明白今日之我有目标未实现,奋斗就是答案。如此则今日之我于胜过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亦当胜过今日之我,长此以往,才能成就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便可不负此生。
其实,昨日之我也曾是今日之我,不论如何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妨细细审视,重新审视昨日之我,善加珍藏,从中提取营养以培育今日之我。而今日之我也必将成为昨日之我,因此也不必怨叹徘徊,否则明日又将怨叹徘徊,如此则光阴虚掷,人生等闲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接受昨日之我,善待今日之我,以成就明日之我。
“认识你自己”,德尔斐神庙的神谕,是人生必答之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或许可以说,我是今日之我,从昨日之我来,向明日之我而去。“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愿我们能直面自我找到真我成就大我。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以“有人说”的形式,列举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是说昨日之我是今日之我的源头,没有昨日之我就没有今日之我,意在说明现在的自我是由过去的经历塑造的。这种说法强调的是昨日之我对今日之我的重要性,体现了生命的连续性和成长的过程。第二种,“生命在于蜕变,今日之我必须打破昨日之我”的关键词是“蜕变”,今日之我是对昨日之我的打破,打破就是蜕变,就是发展。这种说法注重生命的蜕变和突破,认为要不断进步就需要超越过去的自我。第三种,“生命是不懈的追寻,今日之我可能回归昨日之我”是说生命是追寻,可以回归。为什么要回归呢?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而过去的坚持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只有回归到过去,才是明智的。这种说法强调的是生命的循环和追求,有时为了更高的目标,可能需要回顾并吸取过去的经验。
综合来看,材料涉及生命的成长、变化与追寻的三个不同观点:生命是连续的,今天的自我是昨天自我的
延续;生命需要蜕变,今天的自我要超越昨天的自我;生命是循环的,今天的自我可能回归到昨天的自我。这三种观点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成长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立意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深入阐述,也可以综合三个观点来讨论生命的成长、变化与追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形成有深度的思考。可以侧重于“生命是连续的”。强调个人成长的连贯性和积累性,认为每一步的成长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可以侧重于“生命需要蜕变”。强调个人成长中的突变和飞跃,认为在某些关键时刻,需要勇敢地打破旧有的自我,实现质的飞跃。可以侧重于“生命是循环的”。强调生命中的某些经验和状态可能会重复出现,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和提升。也可以综合立意,将三种观点结合起来,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连续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既有对过去的继承和延续,也有对过去的超越和突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需要回顾过去以寻求新的启示。认为生命既是连续的,也是不断蜕变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呈现出循环性。这种立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写作时,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承续、突破与回归是生命的旋律”。然后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述,比如采用并列式方式,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生命的连续性是成长的基础,生命的蜕变是成长的关键,生命的回归是对过往经验的重新审视和提升。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个人发展谈起,然后谈到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议论更加深刻。最后总结全文,升华观点。
【参考立意】
承续昨日之我。
突破昨日之我。
追寻与回归昨日之我。
连续、蜕变与回归是生命的旋律。
生命的旋律:承续、突破与追寻。
(2)略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陈望道先生阅读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陈望道先生专注翻译,错把墨水当作红糖水喝掉却浑然不觉,可见他工作时的专注;喝了墨水之后还说“可甜了可甜了”,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陈望道先生觉得是甜的,一是因为专注工作,浑然忘我,故感觉甜;二是因为体味到了求知的真味,故感觉甜。
本次作文还要抓住试题给定的标题“真理的味道是甘甜的”这句话来把握写作重心。陈望道是一位有理想有
信念的共产党人,在他的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从当时救亡图存,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的进程不断向前,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初心”却从未改变。而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为了个人兴趣孜孜求索的过程,还是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奋斗的过程,都如陈望道追求真理的过程一样,尽管艰苦,却始终让我们甘之如饴。
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因此,写作中要重点运用描写和抒情等手法,强调追求“真理”之路的外在艰辛与内在精神愉悦的鲜明对比。写作时,在简要叙述事件(即追求哪一样“真理”)的起因发展之后,要针对写作对象(或自己)是如何专注认真、不畏艰苦地进行工作或探索这一点展开具体描写。对此,可围绕神态、动作等直接展开,也可借助旁人态度进行侧面衬托。最后,则可运用一定的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等,重点阐释“甘甜”,也就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或历经艰辛取得的成功,能够给主人公带来怎样的喜悦。
【参考立意】
书读透时方有味。
专注方知真味。
追求梦想不觉苦。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评估卷04(北京专用)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1967年,机器人的定义首次被提出。此后多年间,研究者们提出的机器人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指出机器人应具有协助人或代替人执行任务的能力,即机器人应具备一定的技能。机器人的技能指机器人在某个特定目的下执行的连续动作序列,比如抓握技能、爬行技能、行走技能等。如何使机器人获得各项技能,一直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
机器人学习指机器人模拟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像人类一样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身的性能,从而大幅提高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机器人从无到有获得技能的这一过程称为技能习得。传统机器人的技能习得一般采用固定的编程方式,通常通过人工示教来完成。机器人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非结构化应用场景时显得力有未逮。近些年来,使机器人像人一样有能力在动态变化的未知环境中通过与环境交互进行自主学习,成为机器人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
(取材于曲威名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强化学习的一个起源来自对动物行为的实验观察。动物在面对相同情景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它们更倾向于能够引起自身满足感的行为,而对于那些会给自己带来不适的行为则会尽量避免。换言之,动物的行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不断试错来巩固。试错学习也是强化学习方法的核心思想。研究者发现,这种试错的思想与让机器人通过与环境交互来学习的想法不谋而合。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采用基于强化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2022年,研究者应用一个充分训练过的深度强化学习网络,实现了机器人在不平整户外地形中进行可靠的自主导航。
模仿学习又称为示教学习。与强化学习相比,模仿学习降低了学习过程中搜索空间的复杂度,减少了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样本量,加快了学习速度。鉴于单纯使用模仿学习方法易使训练得到的策略陷入局部最
优解,一些研究者尝试将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相结合。这种尝试在仿真机器人以及PKU-HR5机器人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验效果。
迁移学习指机器人通过对过往经验或已有知识的再利用,加快学习执行新任务的能力,实现不同技能之间的迁移。相较其他学习方法,迁移学习是一种可以利用少量训练数据使机器人学到新技能的方法。直接在实体机器人上进行任务迁移的做法虽然可行、但会造成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次数过多,加快机器人的机械磨损,缩短机器人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个问题,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先在仿真环境中进行训练,然后在现实环境中部署。然而,仿真环境与现实环境通常因差距过大而不匹配,产生“现实鸿沟”,这是迁移学习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迁移学习中还经常出现“灾难性遗忘”问题,即当学习完成一项新任务时,会忘记之前的任务。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渐进式网络,该网络横向连接到先前任务习得的特征,利用先验知识有效地避免遗忘。研究者还应用渐进式网络技术成功地将一种机器人手臂控制策略从仿真环境迁移到了现实环境中。
发展学习是一种通过明确地模拟人类认知发展机理来让机器人习得技能的方法。研究者以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机器人自主心智发展的概念。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仿照人类从婴儿到成人的智能发育过程,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进化,使机器人借助传感器和执行器与外部环境互动,并像人一样在交互过程中自主学习,逐渐提高智能水平。
(取材于刘天林、林惟凯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尽管当前机器人学习领域已取得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化学习若想使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学习,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获得大量的训练数据往往成本高昂,因此降低数据需求对机器人学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强化学习的模仿学习和结合强化学习的迁移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强化学习为机器人学习的基础。强化学习本身就是在尝试获得最大奖励,然而,强化学习中存在“奖励稀疏”问题,即在执行任务时很难频繁地获得有益的反馈(奖励),这导致学习缓慢、低效。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渐进式网络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实鸿沟”问题,但是如何在具有较大差别的仿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快速准确地实现技能迁移,仍是机器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未来,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借鉴生物的机理习得相应技能、管理已获得的技能并将已有技能自主结合形成新技能、针对相同的任务在不同的环境中自主选择最优策略等,或将成为机器人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
(取材于林惟凯、罗定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学习,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将货物搬运、放置到指定地点。
B.固定编程的扫地机器人能根据家具位置自行决定清扫路线。
C.动物会通过不断试错,逐步学会避免让自己受伤害的行为。
D.采用基于强化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机器人正在日渐增多。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迁移学习”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可以通过相对较少的训练进行学习,来获得新技能。
B.直接在实体机器人上进行任务迁移,目前还是无法实现的。
C.“现实鸿沟”问题是造成机器人使用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
D.为更好地学习新任务,机器人必须要忘记之前的任务内容。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强化学习相比,模仿学习所需的样本量少、学习速度快。
B.模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仿真机器人来解决。
C.发展学习的理论依据来自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D.机器人能在与外部环境交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智能水平。
4.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强化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往需大量训练数据。 B.可与其他学习相结合。
C.比其他学习性能更高。 D.很难频繁地获得奖励。
5.机器人社团的同学为撰写研究综述,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又读《蜀志》,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及孔明既死,而此二人皆哭泣有至死者。臣每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嗟叹古人之不可及,而窃悯今世之不能也。
夫为天下国家,惟刚者能守其法,而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者,天子之天下也。赏罚之柄、予夺之事,其出于天子,本无敢言者。惟其不公,故有一人焉,受戮而去,虽其当罪,而亦勃然有不服之心。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而亦畏其不服,而不敢显然明斥其罪。故夫天下之不公,足以败天下之至刚,而天下之不刚,亦足以破天下之至公。二者相与并行,然后可以深服天下之众。
方今海内治安,外无诸侯之虞,而内无执政之患。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此其故何也?夫朝廷之臣,无罪而留,有罪而黜,此为臣之常也。故其有罪,以为当黜,则官必削;以为不当黜,则无故而置之外地,犹为不可也。今有罪而推之于外,反从而增其爵秩,是将以为赏耶?为刑耶?是不可得而知也。盖曰:“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彼其失为近臣而去也,虽赐之千金,而犹有所嫌然于其心。且天下之罪人,而皆欲满其所怀,则为天子安可以有所刑戮哉?然而事之所不平者,又非特如此也。黜之者一人,则必有排而辨之者一人,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而使与之皆黜。夫此二人,其罪果谁在乎?以其言而黜人,亦以其言而黜之,是为黜者报仇耳。是以天下虽无强臣之灾,而臣下窃揣天子之心,皆有所持而邀之,此其弊始于执之不刚,而成于守之不公。
《诗》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唯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
御。”夫人惟能不侮鳏寡也,而后能不畏强御。臣故曰: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此其势然且夫古之A为君者有所大乐B而今世不知也C曰人君之乐非乐D夫有天下E而乐得与天下去恶而奖善以快吾志。今使天下有不义之臣,诛之不获,又从而尊之。尊之不足以为悦,而又从而黜其所怨,以慰其盛怒。此二事者,夫岂为君之乐哉?
(取材于苏辙《进策·臣事二》)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无诸侯之虞 虞:忧虑
B.姑以镇抚其耿耿之意 耿耿:忠诚
C.而犹有所嫌然于其心 嫌然:不满
D.柔则茹之 茹:吞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臣闻仲尼之称管仲曰/然臣窃观之于政令刑赏之际
B.而上之人虽其甚公于此/虽赐之千金
C.此其故何也/故其有罪
D.以其言而黜人/以慰其盛然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言诸葛孔明迁李平、殛廖立/书上记载诸葛孔明贬黜李平、惩罚廖立
B.常若有所畏而不敢自必者/时常好像有所畏惧而不敢坚决执行
C.而皆欲满其所怀/都想要满足自己的心意
D.以为黜者之有所不悦乎其辨之者也/认为被贬黜的人心有不悦而为自己分辩
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10.文章最后一段说“惟公者能以刚服天下”。阅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向君主进言的。(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贺新郎·多景楼落成[1]
李演
笛叫东风起。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万点淮峰[2]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又婉娩[3]、一番春意。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闲热我,醉时耳。
绿芜[4]冷叶瓜州[5]市。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问人在、玉关归未?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6]。歌哽咽,事如水。
注释:[1]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为天下名楼。南宋淳祐年间,镇江知府重建此楼,落成后设宴庆贺。[2]淮峰:淮水边的山峰,位于宋金边界。[3]婉娩:天气和暖。[4]绿芜:杂草丛生。[5]瓜州:镇江对面的军事重镇。[6]新亭泪:晋室南渡,士大夫每于景物佳美日游宴新亭(位于今南京),名士周颤感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弄尊前”二句,写美酒盈樽,状如小扇的杨花轻落,毛色刚刚变紫的乳燕飞过。
B.“阑干独倚”与陆游的“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相似的情感。
C.“问人”句中的“玉关”代指边关,此句与“谁护”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D.全词最后两句,写南渡的士大夫们聚在新亭长歌当哭,感叹世事如水、山河相异。
12.本词注重炼字,用词讲究。下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叫”字用得很响亮,巧妙引出春风到来的画面。
B.“惊”字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夕阳的绮丽动人。
C.“缪”即“缠绵”意,形象地表现出宴会上歌舞相伴的情景。
D.“洗”与“卷”相承,强烈表达了词人对现状的不满、愤懑。
13.有评论说,本词的多重反差蕴含着词人的不平之气。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孔子非常重视“诗教”。在他看来,《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能够“ ,远之事君。 ”。
(2)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上不少楹联为人称诵。其中“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一联据说是李白所写,而“ , 。”一联则确凿出自杜甫的诗作,这10字中虽无一“水”字,却凸显了洞庭湖水的宏阔境界。
(3)司马迁对屈原“其志洁, 其行廉, ”的评价,可从《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语句中得到印证。
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10分)
1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2分)
(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4分)
(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4分)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取材于《战国策》)
注释:[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共18分)
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
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城市坐上火车,睡一觉,睁开眼时,到处都亮了,一个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芒。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北京很大,这体现在距离上。我算过,从东土城到北京西站,差不多要一小时。这在我们那儿,是两座城市的距离。而在你尚未精确地计算出这个数字之前,往往就已经堵车。奇怪的是,这样大的一座城市却感觉不到混乱。被堵住的车辆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四处泛滥,依然秩序井然地排着队。就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顺序,包括堵车,包括等待。
我时常会为北京担忧,我不知道如此漫长的等待会让北京的脚步该怎样疲惫拖沓。然而就在这等待中,你突然发现哪里又冒出了几座高楼。我想,在这等待中隐藏着某种力量,外人难以发现,北京自有其节奏,我这个旁观者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在北京,我住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市口。傍晚时我喜欢在这里闲散地踱步,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条老胡同相随而行,穿过一个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在,现实与岁月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这是北京到北京的另一个距离。谭嗣同的故居莽苍苍斋,其实不难找,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土坡上就是。我没想过要去那里,但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这让我感到意外。我感觉我已走进了一个世纪前的某个傍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得离北京这样近,以无意的方式。这院子里现在居然还住着人,我看见煤炉里
冒出的黑烟。我看着烟雾后面那个生炉子的大爷,他走过来了,蹒跚着,仿佛是从历史的幕后走过来的。
从里边出来,我看见门口有一棵树,不知是什么树,是那种可以一边落叶一边又同时长出树叶的树。我慢慢溜达着,老胡同里静极了,夜色突然变得很深。脚底下有了一点闷闷的回声。这才觉得,北京很大,也很深。
老舍茶馆也是我喜欢的。红色的门廊,眼睛被一盏一盏的红灯笼照着,一派朱红,中国红。那八仙桌,那靠背椅,却是别出心裁的黑。这样的红与黑,深厚、恒久。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一个个优雅细长的女子,穿着旗袍,仿佛正从清朝走来,在满座的宾客中来回斟茶。而你往这椅子上一坐,也成了这里的一种布景和效果。叫板的痛快,品茶的悠闲,完完全全的老北京的风韵。只有茶是不老的,杯中香气缭绕,台上余音绕梁。这座上闲情,已不是消遣,已经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您呐,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从北京到北京,还有一种距离,在一个人的仰望中。每次我这样仰望时,似乎是在观察一个距离更远的北京。太多的蓝图,太多的挖掘机和脚手架、脚手架上的小旗子,太阳在头顶上威严地移动,一群寂静地飞过的鸽子……
从理性的视角看,保存是必要的,拆也是必要的。一座永恒的经典性城市,每个时代都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价值。北京是古都,更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它也不能老那样匍匐着。尽管许多人对北京拆老房子持否定态度,但有一个事实是谁都看得见的,北京的腰杆子迅速地硬起来了,它站起来了,以最快的速度超越一个又一个的距离。北京正在获得它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度。
去看鸟巢的那天,日光温暖。秋天,一些残叶正在凋零,更多的树叶则在等待被季节染红。在亲眼看到之前,它是我心中的一个悬念,一座古老的东方古都同21世纪有多远?只看了一眼,我一下放心了,大气!舒服!我看到了那些坦率地暴露在外的结构,那相互支撑的网络状的构架与中国传统的镂空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东方与西方的大美被天衣无缝地铆接在一起。当我知道它被《泰晤士报》评为全球在建的最强悍工程时,我更加深信,美是无国界的,这是人类的建筑,人类的艺术。
偶尔,我会抬头瞅瞅天空,看见半天云里的脚手架,那是我到达不了的一个高度。这个充满了对速度和效率渴望的时代,有一股激越的力量在汹涌,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正在血汗与泥浆中分娩的新北京,仿佛只属于咬紧牙关的生命和那些愿意为之竭尽全力的人。这是这个城市的真正骨骼。此时,我知道自己是多余的。我这样左顾右盼地走着时,发现我是走在最后的一个人,是被这个时代和城市落下的一个人。
北京很大,但每一个北京人其实都活在某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里。他们安静地凝望,时间长了,会发现自己与这城市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那种生死不渝的维系,以及坚守下去的那份信心,是我这样一个匆
匆过客难以理解的。北京仿佛是一个我行将抵达却又一直没有到达的城市。天才的卡夫卡早已替我描述出了那种最真切的感觉,北京是我远远就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
每次离开北京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深深凝望。火车已经飞奔了很久,但仍未跑出北京。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
(取材于陈启文发表于2008年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的脚步该怎样疲惫拖沓 拖沓:迟缓
B.而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眼睁睁:形容急切地盼望
C.我这样左顾右盼地走着 盼:看
D.那种生死不渝的维系 渝:改变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后两处称北京为“城堡”,是为了突出北京历史的悠久。
B.文章两次写到树叶,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
C.作者喜欢老舍茶馆,不仅是因为悠闲,更因为能体验历史韵味。
D.将“鸽子”与“脚手架”等同框,画面内容更丰富,意味深长。
18.文章题为“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从北京到北京”有怎样的“距离”。 (6分)
19.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分)
五、本小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②中医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原创医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具有重要地位。③同时,在传承发展中,中医药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很多日用而不知的观念、常识均源自中医药。④可以说,中医是一门贴近日常、高度生活化的科学,是最适合融入生活、也最能够融入生活的医学。⑤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生活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传承和具身体验。⑥ 融入生活, ,是中医药得以不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句中的“原创”一词不可以替换为“原始”。
B.③句中两处“中医药”可改为“中医药文化”。
C.④句中画线部分是以“中医”为主语的单句。
D.⑥句中画线处可以填写“融入寻常百姓家”。
(2)根据第②句内容,给“中医”下定义。50字以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从ChatGPT到Sora,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发展。有人为工作效率的大大提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惊叹不已;也有人为隐私数据的安全威胁,伦理道德的全新挑战感到焦虑不安,还有人……身为时代青年,你认为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冲击?请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2)Citywalk(城市漫游)是一种城市微旅游方式。它强调松弛感与慢节奏,满足人们放松身心、寻觅新趣的需求。人们可选择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沉浸式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致青春·漫步”毕业季主题活动,请你或选择历史遗迹,或选择新潮街区,或选择图书馆、博物馆,或选择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为班级设计推荐一条值得一去的漫游路线。要求:写清具体路线,推荐合理,表述清晰。不超过150字。
(3)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请以“致平凡”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有人说,生命是一条长河,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有人说,生命在于蜕变,今日之我必须打破昨日之我;还有人说,生命是不懈的追寻,今日之我可能回归昨日之我……
以上说法对我们思考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明赓续都有启发。
请以“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1920年的一天,29岁的陈望道在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将砚台里的墨汁当作红糖水,拿粽子蘸着吃。母亲提醒他,他说:“可甜了可甜了。”其实,有很多人在求知求真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翻山越岭,却能甘之如饴。
请以“真理的味道是甘甜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得写上面材料中的故事,不得抄袭;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