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六——课外阅读(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六——课外阅读(一)(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2:0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六——课外阅读(一)
(一)光阴
赵丽宏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温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悄无声息地走着,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
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以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的天地时,他还是沉着而默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和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帕你一掷千金,他也绝不会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阅读短文,请用四个词语概括“光阴”的特点: 、 、 、 。
2.短文中的“他”指的是 ,从 可以看出来。全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3.短文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的”?

4.短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用“ ”画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5.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问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本文紧扣“光阴”,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再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6.读了这篇短文,联系课文《匆匆》,你有什么感想?

(二)金山竞渡
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江南有竞渡之俗。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秦淮有灯船无龙船,而看龙船无金山寺比。金山竞渡,惊湍①跳沫,群龙格争,偶堕洄涡②,则百蜐捷捽③,蟠委④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⑤齐开,两岸沓沓然⑥而沸。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湍(tuān):急流的水。②洄涡:水中旋涡。③百蜐(jié)捷掉(zuó):蜐,一种节足动物。捷掉,敏捷迅速。④蟠委:盘旋回绕。⑤艓(dié):小舟。⑥沓(tà)沓然:笑声众多,嘈杂的样子。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以看竞渡之人胜: (2)而看龙船无金山寺比: .
2.本文写“金山竞渡”,开篇却先提及西湖、秦淮等地的意图是 。
3.结合文章中描写龙舟竞渡的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向同学介绍龙舟竞渡的场面。
4.龙舟竞渡的场面展现了怎样的龙舟精神?(多选)( )
A.坚持不懈 B.奋勇争先 C.团结协作 D.友谊第一
(三)对比阅读
【甲】腊八粥(节选)
①“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②“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③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A)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读计
④“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⑤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乙】爆米花飘香的童年
①我不由想起小时候那些爆米花飘香的岁月。(B)乡村的日子简单质朴,冬季一到,小村庄就像一只冬眠了的小兽,一切都是寂静安然的。农闲季节,人们出门也少了。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听到一声吆喝——“爆米花喽……”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让母亲准备好玉米粒,然后飞快地跑出家门。这时候,孩子大人已经从不同的胡同口出来,涌向了街上。小村庄一下子醒了,热闹起来。
②对于孩子们来说,爆米花师傅的到来,无异于一场充满生机的好事,让我们在单调的冬天里看到了温暖缤纷的色彩。孩子们都兴奋极了,把爆米花的师傅围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摇动着一个铁桶罐,说着“别着急,排好队”。(C)我的眼睛盯着那个铁桶罐,它黑乎乎的,肚子滚圆,玉米粒在里面不知要翻滚多少次。那时候我觉得,铁桶罐很普通,一定是爆米花师傅身怀绝技,巧妙发功,才能爆出喷香的爆米花。你看他多么镇定自若,还有几分得意。
③等待的时间总是很漫长。爆米花师傅终于把铁桶罐拿下来,那一刻,我们欢呼起来。只见他用力一拉,“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炸开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口袋里。(D)瞬间,浓香四溢,孩子们沸腾了,不管是谁家的爆米花,先抓过一把解解馋。又甜又脆,还带着热乎气,真好吃。
④终于轮到我了,我讨好地对爆米花师傅说:“大伯,我喜欢吃甜的!给我做甜一点儿。”爆米花师傅咧开大嘴一笑,说:“好!”其实,那时候所谓的糖不过是一种叫作“糖精”的东西,可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无法估量的。
⑤我把爆米花端回家,我们姐妹们先吃了个够。母亲把剩下的爆米花藏好,她嘱咐我们,不能太贪吃,如果三两天吃完了,过后就没得吃了。我明白,母亲想让我们细水长流地享受这点美味和快乐。
⑥爆米花,仿佛岁月深处的一幅画,带给我们节日般的欢欣。童年远去,那些飘香的记忆却会永存。
......
1.读选文【乙】,“快乐”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爆米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
2.同样是等待,两篇选文描写等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请联读选文甲乙,关注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以下表格。
3.无论等待的结果怎样,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美食的渴望。两篇选文中A、B、C、D这四处句子描写都非常细腻,从而把等待美食的过程写得很详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4.为什么不同的作者都要把自己等待美食的过程写得这么详细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的内容,从详略安排的角度说说理由。
5.联读选文【甲】【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甲】中的“‘呢!’他惊异得喊起来了"运用了拟声词,描绘了主人公看到食物时发出的惊叹。
B.选文【乙】中“我正在炉火旁打盹的时候……我一个激灵跳起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我”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我”对爆米花的喜爱。
C.选文【甲】采用第三人称展开描写,选文乙则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
D.两篇选文都写了主人公看着美食,进行猜想的过程。
(四)一 天(节选)
老舍
早饭吃过,吸着第一支香烟,整理笔墨。来了封快信,好友王君路过济南,约在车站相见。放下笔墨,一手扣纽,一手戴帽,跑出去,门口没有一辆车;不要紧,紧跑几步,巷口总有车的。心里想着:和好友握手是何等的快乐;最好强迫他下车,在这儿住哪怕是一天呢,痛快地谈一谈。
到了巷口,没一个车影,好像车夫都怕拉我似的。又跑了半里多路才遇上了一辆,急忙坐上去,津浦站!车走得很快,决定误不了,又想象着好友的笑容与语声,和他怎样在月台上东张西望地盼我来。
怪不得巷口没车,原来都在这儿挤着呢,一眼望不到边,街上挤满了车,谁也不动。西边一家绸缎店失了火。心中马上就决定好,改走小路,不要在此死等,谁在这儿等着谁是傻瓜,马上告诉车夫绕道儿走,显出果断而聪明。
车进了小巷。这才想起在街上的好处:小巷里的车不但是挤,而且无论如何也退不出。马上给了车夫一毛钱,似猿猴一样轻巧地跳下去。挤过这一段,再抓上一辆车,还可以不误事,就是晚也晚不过十来分钟。
棉袄的底襟挂在小车子上,用力扯,袍子可以不要,见好友的机会不可错过!袍子扯下一大块,用力过猛,肘部正好碰着在娘怀中的小儿。娘不加思索,冲口就骂,凡是我不爱听的都清清楚楚地送到耳中。孩子哭得奇,嘴张得像个火山口;没有一滴眼泪。说好话是无用的。四围的人把我围得水泄不通;没有说话的,专门看哭骂,笑嘻嘻地看着我挨雷。幸亏卖糖的是圣人,向我递了个眼神。我也心急手快,抓了一大把糖塞在小孩的怀中,火山口立刻封闭。四围的人皆大失所望。给了糖钱,我见缝就钻,杀出重围。
到了车站,已经十点了,王君还没有叫火车晚开一个钟头的势力。我越想越头疼。
(有删改)
1.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充满地域特色,联系上下文可知,北京话中“挨雷”的意思是 。
2.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心情不断发生变化。阅读短文,补全思维导图。
3.第5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是对孩子的 描写,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说明孩子 ,衬托了“我” 的心情。
4.请你给短文另外拟写一个题目: 。
5.下列关于短文内容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短文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平凡的一天中所发生的事。
B.短文诙谐幽默的文字背后藏着作者对于时间被白白浪费而感到的无奈。
C.文中多处提到“我”关于同好友见面的想象,表现出“我”对此期待的心情。
D.文中“说好话是无用的”“我越想越头疼”等描写侧面表现出作者的悲观。
6.短文在许多细节处都表现出“我”的焦急。用“——”画出一处,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我”的心情的。
(五)小王子(节选)
[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第二个行星上住着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喔唷!一个崇拜我的人来拜访了!”这个爱慕虚荣的人一见到小王子,老远就叫喊起来。在那些爱慕虚荣的人眼里,别人都成了他们的崇拜者。
“你好!”小王子说道,“你的帽子很奇怪。”
“这是为了向人致意用的。”爱慕虚荣的人回答道,“当人们向我欢呼的时候,我就用帽子向他们致意。可惜,没有一个人经过这里。”
小王子不解其意,说道:“啊?是吗?”
爱慕虚荣的人向小王子建议道:“你用一只手去拍另一只手。”
小王子就拍起巴掌来。这位爱慕虚荣者就谦逊地举起帽子向小王子致意。
小王子心想:“这比访问那位国王有趣。”于是他又拍起巴掌来。
爱慕虚荣者又举起帽子来向他致意。
小王子这样做了五分钟,之后对这种单调的把戏有点厌倦了,说道:“要想叫你的帽子掉下来,该怎么做呢 ”
可是这回爱慕虚荣者听不进他的话,因为凡是爱慕虚荣的人只听得进赞美的话。他问小王子道:“你真的钦佩我吗?”
“钦佩是什么意思?”
“钦佩,就是承认我是星球上最美的人、服饰最好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聪明的人。”
“可您是您星球上唯一的人呀!”
“让我高兴吧,请你还是来钦佩我吧!”
小王子轻轻地耸了耸肩膀,说道:“我钦佩你,可是,这有什么能使你这样感兴趣的 ”
于是小王子就走开了。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语了一句:“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有删改)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名著《小王子》告诉我们要永远珍惜友情与爱,推崇真善美。( )
(2)爱慕虚荣的人是小王子来到地球遇到的第一个人物。( )
(3)本文中爱慕虚荣的人认为钦佩的意思是承认他是星球上最美的人、服饰最好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聪明的人。( )
(4)本文中小王子拜访的星球里还住着许多臣民。( )
2.短文中这个爱慕虚荣的人爱好的事情有(多选)( )
A.喜欢赞美别人。 B.喜欢别人鼓掌向他欢呼。
C.喜欢听赞美的话。 D.喜欢与人交谈。
3.短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4.你从短文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对名著《小王子》中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六)蜗牛
刘香英
蜗牛总是背着房子四处旅行,它的房子可不是装饰品哟。当遇到强大的敌人时,打不过,躲!瞧,它把头和触角迅速缩回壳内,快速分泌黏液将缺口封住。等到敌人离开很久后,它才慢慢地从壳里伸出头和触角,继续舒适地生活。此外,它还是修房子的高手,外壳坏了不用请工人,自己分泌出一种物质修补一番就可以了,怎么样 厉害吧!
蜗牛的寿命很短,一般只能活2~3年,最长也只有7年。但是它总是慢慢爬行着,悠闲地过每一天,不因为生命短暂而自怨自艾。
不要看它小,牙齿可不少哟。在它针尖一样大的嘴里,有一条长满牙齿的舌头,上面大约有25600颗牙齿呢。所以它们吃东西毫不含糊,连带刺的树叶也能咬碎吃下去。
蜗牛只吃素吗 不,也有吃肉的蜗牛呢。比如玫瑰蜗牛和嘉纳蜗牛,它们以蚯蚓、小蛞蝓(kuò yú)或其他蜗牛为食。
蜗牛爬得慢,是公认的。曾经有人做过实验:蜗牛在干燥的地面上,每分钟能爬行9~13厘米;到了遮阴的地面时速度减慢,每分钟爬行6~8厘米;等到了有薄水层
的地面时,每分钟可以前行25~30厘米。
蜗牛爬行可是有诀窍的,它们总是气派地前行。不信你看,它们会在走过的地方,铺上一条白色地毯。那白地毯是蜗牛脚下分泌的黏液,可以用来减小摩擦力,以帮助它们更好地爬行。
(有删改)
1.蜗牛的“房子”指的是( )
A.蜗牛造的窝。 B.蜗牛的牙齿。
C.蜗牛的外壳。 D.有水的地面。
2.文中的“白色地毯”指的是( )
A.白色的纺织毯子。 B.工人做的记号。
C.铺在地上的落叶。 D.蜗牛脚下分泌的黏液。
3.“蜗牛的寿命很短,一般只能活2~3年,最长也只有7年。”这句话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蜗牛的?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5.“在它针尖一样大的嘴里,有一条长满牙齿的舌头,上面大约有25600颗牙齿呢。”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七)雨季心思
杨机臣
①雨多成洪,洪如猛兽,给人带来灾难。缺雨成旱,旱如烈火,能把农人的希望一把火焚掉。听说南方水灾四起,我庆幸生了个好地方,不用担洪水灭顶之忧。可是,又生思虑,由于久不见雨,人心生烦,便无端地想起几乎忘掉了的雨声。心里好笑,什么不好想,单单想雨声!
②记得小时候乡里什么都缺,唯不缺雨。来到伏季是雨季,不知不觉雨就来了。天下雨,人躲进屋里,大人放下外面的活儿,忙起家里的活儿,孩子闲着趴在窗台隔着窗棂看雨。很快,院子里打起一片水泡,一个水泡溅起,传出一声水泡响。院里水泡密密麻麻,砸得一院子叽里咕叽响。雨密了,连成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瀑来。下面摆了一溜住家过日子的家什,水流砸在上面发出的水声不一样。砸在水桶上,水声清脆;砸在酱坛子上,声响沉闷;砸在鸡窝上,声音低沉;砸在空地上,溅起水涡,响声哗哗……一阵风吹来,把水流的水珠摇向窗户纸,啪啪的响声像是一阵鞭响。纸湿透了,水流进了屋子,孩子急忙拿来破布堵住雨水。
③奇妙的雨声,令你兴奋,能随着雨声幻想许多让人高兴的事儿。人若是困了,想睡觉,下雨天最好睡,此时的雨声是催眠曲,尽管外面风雨交加,雨声响得清楚,却不耽搁睡觉,反而睡得更香。经过了连续劳作的农人,平日里舍不得大白天睡觉,只有到了雨天,才是睡大觉的好时光。雨天睡觉并不需要在炕上或者床上,只要有个地方不漏雨,铺个小草帘,保准躺下就呼噜,常常是呼噜声盖住了雨声。有时被雨声惊醒,翻个身继续打呼噜。有时下一天雨,有人能连饭都不吃一睡就是一天。都说下雨的天好睡觉,只有知冷知热的人才知道,哪里是雨天好睡觉,那是把人累的。
④夜里下雨水声更大,却不影响睡觉。那时,很少见到夜里下雨了,谁家因雨声吵得睡不着。即使再严重的神经衰弱,夜里下雨了,也不用起来吃安眠药,保证睡得比平日香。所以有不少睡不着觉的人盼下雨。
⑤这些年雨水确实太少了,夜里听雨声的时候自然不多。听不到雨声,心里常发慌,甚至睡觉也不安稳。突然一天夜里,我听到了雨声,敲打着盆盆罐罐叮当响了一晚上,听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得很香……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是楼上二愣子洗澡忘关太阳能水箱了,水顺着雨水管道经过五六层楼流在屋檐下隔壁二大妈的垃圾桶上……
⑥打这儿起,每当睡不着的时候,心里便盼望着,可又害怕雨声。
(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中画“——”的句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听着久违的雨声,心里一舒服,觉睡得很香……”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时间的延续。 B.表示还有很多种声音。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里下雨水声比白天要大,但是不影响睡觉。
B.如果雨下得很大,就会很吵,所以作者喜欢下小雨。
C.农人在下雨天好睡觉是因为雨声是催眠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D.小时候乡里就缺雨水,这些年也缺雨水,所以作者非常盼望下雨。
4.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5.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心里便盼望着,可又害怕雨声”。
(八)对比阅读
【甲】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乙诗写于1961年,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
1.两首词的上阕都描写了梅花所处的环境,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 边,情感基调定在“ ”字上;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则绽放于上,情感基调定在“ ”字上。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所展现的画面。
3.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梅花,流露出的情感却不同:第一首是( ),第二首是( )。(填序号,多选)
①借梅花的凄苦处境感叹自己人生坎坷
②赞颂梅花默默无闻和不图名利的品格
③对于梅花迎寒傲雪绽放的姿态的欣赏
④借梅花的高洁品格表现自己信念无悔
(九)故乡的吃食
迟子建
立春的那一天,家家都得烙春饼。春饼不能油大,要擀得极薄,用慢火在锅里轻轻翻转,烙到白色的面饼上飞出一片片晚霞般的金黄的印记,饼就熟了。除了吃春饼,这一天还要“啃春”,我们啃春的对象就是萝卜。萝卜到了立春时,柴的比脆生的多,所以选啃春的萝卜就跟皇帝选妃子一样周折,既要看它的模样,又要看它是否丰腴,汁液是否饱满。很奇怪,啃过春后,嘴里就会荡漾着一股清香的气味,恰似春天草木复苏的气息。
立春一过,离清明就不远了。这一天人们会挎着篮子去山上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篮子里装着染成红色的熟鸡蛋,它们被上过供后,依然会被带回到生者的餐桌上,由大家分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很吉利。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当属中秋节了。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我小的时候虫牙多,所以记得有两次八月十五吃月饼时,吃得牙痛,大家赏月时,我却疼得呜呜直哭。
中秋一过,天就凉了,秋风把黄叶吹得满天飞。雪来了。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要煮腊八粥喝。腊八粥的内容非常丰富,粥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米,如高粱米、小米、黑米、大米;还有一些豆类,如芸豆、绿豆、黑豆,这些米和豆经过几个小时慢火的熬制,香软滑腻,喝起来唇齿生香。
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我们那里一进腊月,女人们就开始忙年了。她们会每天发上一块大面团,花样翻新地蒸年干粮,什么馒头、豆包、糖三角、花卷、枣山,蒸好了就放到外面冻上,然后收到空面袋里,堆置在仓房,正月时随吃随取。人们一年的忙活,最终都聚集在除夕的那顿年夜饭了。除了必须要包饺子,家家都要做上一桌的荤菜,少则六个,多则十二、十八个,看到盘子挨着盘子,碗挨着碗,灯影下大人们脸上的表情就是平和的了。他们很知足地看着我们,就像一只羊喂饱了它的羊羔,满面温存。
(有删改)
1.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作者描写了故乡不同节日或节气的吃食,其中对哪几个节日或节气的吃食写得较为详细?对哪几个节日或节气的吃食写得较为简略?为什么这样写?
3.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极富画面感。
4.画“ ”的句子是对大人们的 描写,同时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 。
5.下列对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啃春”的习俗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冬天的讨厌。
B.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吃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
C.作者没有花费很多笔墨描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但是从短文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十)慢慢告别
邓安庆
①每一次回家都像是一次告别。母亲做饭时,我拍照;父亲看电视时,我拍照。母亲问:“拍这么多做么子?”过去,我觉得时间很长,而现在我却觉得一切我熟悉的,都在衰老和剥落。眼晴能看到的,比如母亲脸上的皮肤不再似过去那般紧致了,父亲看电视看着看着就仰在沙发上睡着了,连呼吸声都没有……每次回家,我都默默地看着他们,看他们走路、说话、吃饭……趁他们不注意,我都用手机拍了下来。
②在家的那些天,母亲每顿饭都想着法子做好吃的,忙个不停。隔天要走了,母亲一会儿问我:“要不要喝奶茶?要不要喝参汤?干鱼要不要带一些?”吃饭时,她又说:“在外面脚别架着,要放好,要懂礼貌。”我说:“晓得晓得,我都这么大了,”母亲笑笑,“噢,我忘了。”我不怎么敢看她的眼晴,偶尔碰到了,赶紧闪开。她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对我好了,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父亲问我是不是明天走,我说是的。他点点头:“又要去好长时间了,”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
③走的那天,父亲开着电动车送我,我拿着手机不停地拍他的背影。他问:“有什么好拍的?”我说:“你不用管。”他又说:“去年我心口疼,吸不过来气,你哥把我送到医院去抢救,我又活过来了。”我大吃一惊:“我为什么一点儿都不晓得?”父亲又笑笑:“有什么好说的?都过去了。”我大声地说:“出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我!”父亲说:“好、好、好。”
④到了火车站,离发车还有一个小时,父帝和我站在车站广场上。我认真地打量父亲,他身子极瘦,背弓着,前额头发秃掉了,剩下的头发是花白的,脸上蜡黄,一看就是生病很久的样子。我叫他,他疑惑地看着我。我请路人帮我们拍照,我紧紧搂着他的肩头,他乖乖地靠在我身上。“一、二、三,再来一张。”“一、二、三,再来一张。”父亲说:“好了,拍这么多张做么子!”我说:“你不用管。”他又好脾气地陪着我多拍了几张。拍完照,我撵他走,天一点点暗下来了,我担心他回去太晚不安全。他说:“你一个人在这里……”我推他走:“没事,没事,你快回去。”他不情愿地走了,上了电动车,转头,往车站外面的大路上开去,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我一下子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坐在地上,像个傻子似的哭得一塌糊涂。
1.认真读第②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的原因。

2.第④自然段写了“我”与父亲车站分别的情景,请根据这段话的内容把具体细节补充完整。(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打量父亲→( )→( )→席地大哭
3.短文详细描写了 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下列对短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如“做么子”“晓得晓得”等,读起来有趣味。
B.文中两次写“我”对父亲说“你不用管”,可见“我”不让父母干涉“我”的生活。
C.母亲“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这说明母亲想和“我”多待一会儿。
D.在车站,父亲“不情愿地走了”,是因他想多与“我”待一会儿,“我”却催他快回去,他感到不舍与失落。
参考答案
(一)1.不慌不忙 悄无声息 慷慨公平
2.光阴 题目与文章使用象征的内容 拟人
3.因为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能使很多事物发生巨大的变化。
4.示例: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这两句话富含哲理,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
5.D E
6.示例: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抓紧他,他就会紧跟着你;你无视他,他就会离你而去。最后,受损失的是你自己。时间有崇高的权利,而我们应该与他好好相处,借用他的权利使我们走向成功。
(二)1.(1)胜出 (2)相比 2.以西湖、秦淮竞渡来衬托金山竞渡,突出金山竞渡的龙船最为精彩 3.示例:只要到了端午这一天,金山寺边就会有划龙舟的比赛。出游观看的人们沿江绵延好几千米。江面上惊涛骇浪,龙舟相互追逐,犹如群龙竞斗。天黑的时候,江边更是万船齐发,场面热烈壮观。 4.BC
(三)1.爆米花师傅到来时的快乐 去爆爆米花的快乐 尝爆米花的快乐 2.腊八粥
爆米花 边吃边等 3.示例:选A这是一处心理描写,是八儿对锅中食物的美妙想象,表现了八儿的嘴馋和天真。 4.两篇选文都详细描写了等待美食的过程,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将儿童等待美食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出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5.B
(四)1.挨骂。文中指“我”遭到一位母亲大骂 2.第一行:坐车赶路 碰到小儿 到了车站 第二行:快乐 急切 遗憾 3.神态 夸张 哭得很厉害 焦急和无奈 4.示例:急会好友 5.D 6.示例:马上给了车夫一毛钱,似猿猴一样轻巧地跳下去。
作者把迅速跳下车的“我”比作猿猴,生动幽默地写出了“我”跳下车的动作轻快敏捷,体现出“我”焦急的心情。
(五)1.(1)√(2)× (3)√(4)× 2.BC 3.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揭示了爱慕虚荣者的内心世界,对其虚荣的丑态给予了有力的讽刺。4.示例:我们要以文中的爱慕虚荣者为戒,认清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5.示例:我最感兴趣的是小王子。我想对小王子说:“你天真善良、纯真美好的品质令人向往,你让我明白了爱与责任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保持童真美好是多么重要。”
(六)1.C 2.D 3.B 4.寿命 饮食习惯 爬行速度 5.不能。“大约”一词说明蜗牛口中有25600颗牙齿是个概数。如果去掉,就变为准确数了,与事实不相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七)1.表达了作者希望下雨但不要下太多的雨(或:希望风调雨顺)的愿望。 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匀整对称,语言简洁形象。2.A 3.A 4.①隔着窗棂看雨、听雨;②白天下雨时农人们睡觉很惬意;③雨夜里人们睡得比平日更香。 5.因为缺雨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危害极大,而且现在雨水越来越少,夜里听雨的时候也不多,所以作者盼望着雨声。又因为“楼上二愣子洗澡忘关太阳能水箱”而出现的滴水声,让作者以为是雨声,所以作者害怕这样的经历再次出现。
(八)1.驿外断桥 愁 百丈悬崖 笑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3.①④ ②③
(九)1.①红皮鸡蛋 ②粽子 ③端午节 ④月饼 ⑤腊八节 ⑥时间
2.对立春、春节的吃食写得较为详细,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的吃食写得较为简略。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表现了故乡特有的饮食文化,突出了作者对家乡节日或节气习俗、风土人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3.比喻 春饼由白到黄慢慢变熟的样子 4.神态 比喻 大人们看到年夜饭十分丰盛时的欣慰和看到孩子们衣食无忧的满足 5.A
(十)(二)1.“我”感受到父亲因“我”马上又要离开家而十分失落,“我”内心既难过又无奈。
2.与父合影 催父回家
3.父亲送“我”,“我”和父亲合影详略得当,突出了“我”对父母的不舍,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4.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