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2(新高考Ⅱ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陕西文物资源丰富,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陕西考古人孜孜不倦。
陕西省文物局近日发布最新成果——黄河流域发现百万年连续古人类文化遗存。“新发现拓展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
多年来,陕西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石峁遗址、半坡遗址、秦始皇陵等11项考古项目入选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踏入三秦大地,游客可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复现场观看被历史磨损的文物重现光彩……
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大雁塔南广场“丝路曼舞”正在上演,忧若敦煌飞天降临人间,大雁塔下的古诗词街,灯火阑珊之时,诗词璀璨满树,移步易诗,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上演中国式浪漫。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开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发展邀请八方来客,共赴千年之约。
(摘编自《人民日报》《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材料三:
在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沿线,汇聚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景观和文物瑰宝,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运河文化特色,取得明显成效。如今,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九龙泉里“九龙戏水”的景观重现,公园布设的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以龙泉禅寺为建筑主体,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运河源头”的故事。北京段长城是中国有长城分布的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保存最完好、工程最复杂的段落。古北口长城是京北长城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镇域内现存长城主要包括司马台、五里坨等五个城段。为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展示给民众,古北口镇结合区域资源先后打造了胜利之路、国歌长城、壮美山河三条主题旅游线路。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之一,自然风光灵秀天成,文化遗产厚重密集,文化脉络贯通古今。如今,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承载之地,北京市石景山区推进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等一批“类博物馆”建设与培育,多元展示石景山区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的特色。三山五园艺术中心落户三山五园腹地——畅春园西花园旧址,目前该中心已进入布展阶段,包括海淀历史展、沉浸式数字展、文物引进展等,将对公众开放;首钢园区昔日的工业遗存正在焕发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而以新首钢为引领,巴威——北锅、石热等“京西八大厂”全面复兴……一系列建设成果,彰显古都新韵。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古都风韵彰显,三条文化带“点亮”北京城市文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全面深入的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C.三秦大地重现文物光彩,上演中国式浪漫,邀请八方来客赴千年之约,主要得益于多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D.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将对公众开放,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建设成果点亮北京城市文脉,彰显古都新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观点。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谈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点,不过二者论述的切入点并不相同。
C.材料三开门见山,指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D.材料三认为,古北口镇精心打造主题旅游线路,目的是将这些长城点段更好的展示给民众。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支撑“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开始栽培粟和黍,研究烧制陶器,用于存放、蒸煮等食物。
B.北魏第一个洞窟—259窟中,中原的人字批顶和印度融入西域的中心塔柱雏形和谐共存。
C.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到之处没有杀戮、抢劫,而是给各国送去茶叶、丝绸等礼物。
D.从距今至少3600年的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字形和读音的演变皆有迹可循。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长河中,虽然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但是中华文明却能断而再续,复兴传承。
B.在时间1期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以修复遗迹、举办展览、深耕文旅产业为主。
C.在时间2期间,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汇聚文化资源,擦亮古都名片。
D.在时间2及以后的时间里,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创新展览方式必将代替传统展览方式。
5.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中,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古今对饮,千人齐诵经典。分镜头串连丝路花街东市、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场景,呈现长安文脉,演绎盛世山河。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节目燃爆全网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宝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只能从“司机之家”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恶劣、寒冷荒凉,因而心灰意冷,但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下面出场,而是借助惠嫂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没有着意于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的叙述方式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8.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5分)
9.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评卷人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是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稍迁,拜尚书。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弥息矣。”出为豫章太守。迁大鸿胪。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即日害之。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节选自《后汉书 陈王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填写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蕃A时B年C七D十E余F闻G难H作I将J官K属L诸M生N八O十P余Q人R并S拔T刃U突V入W承X明Y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材料一中指“国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的“天下”含义相同。
B.“迩”,材料一中指“接近”,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迩”含义不同。
C.“弥”,材料二中指“更加”,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的“弥”含义相同。
D.“旦夕”,材料二中指“每天”,与《孔雀东南飞》中“便作旦夕间”的“旦夕”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了“任贤”与“弃贤”的问题,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用与不用贤才。
B.王安石认为,国君只要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只要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C.陈藩仕途屡历迁谪,灵帝即位后,他受封高阳乡侯,但陈藩上书尽力辞让,前后上奏疏十次,朝廷最终没有接受。
D.诛杀中常侍的计划泄露之后,陈藩虽年逾古稀仍然挺身而出斥责王甫,王甫增兵包围了陈藩,并在当日将其杀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14.陈蕃的经历多次体现了材料一中“有之(贤)而不用”的观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送杨少尹赴凤翔
张籍
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
西学已行秦博士,南宫新拜汉郎宫。
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
今去岐州生计薄,移居偏近陇头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关注朋友,既写其富有诗名,备受追捧,也写其收入微薄,倦宅而居。
B.诗人列举朋友曾任“博士”与“郎官”之职,实写其学识丰赡,才华横溢,
C.此去岐州,生活贫苦,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言辞十分恳切。
D.诗人于平易自然、淡雅质朴的语言中深藏对友人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16.诗歌以时间贯穿全篇,寄寓着诗人对朋友复杂的情思。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从不同的角度写“愁”的情绪,例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愁怨的长度,而李煜在《虞美人》中用“ , ”两句,把愁怨比喻为春水,不仅写出愁怨的长度,还突出了它时间上的连绵不绝,有力度还有深度。
(2)《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的种树之道,说明了“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事无巨细地做出要求,如同“他植者”那样早晚抚视、频繁看护,甚至“ , ”,如此这般只会“害民”。
(3)小刚想给即将分别的同窗好友写赠言,回想一起度过的三年学习时光,就想引用有关修身励志的先秦诸子之言或者昂扬激情的盛唐诗句来激励同窗好友,于是写下了“ , ”的句子。
评卷人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所谓“祥物”,又称“吉祥物”,是由原始崇拜物、巫具、宗教法器等衍生而出的象征福善、嘉庆的物品,有自然物、人工物等形态,在礼俗与生活中寄托着明确而强烈的祈福禳凶的追求。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吉凶纷呈,是人类创造祥物并以之 ① 的客观基础。“物”之存在与驳杂决定着吉凶变化,因此,为了控制这一变化,获取“福善”与“嘉庆”,祥物便 ② 。祥物作为睿智多趣的文化现象,建筑在物有精神、物有灵性、物有力量、物有美感的观念之上,表现着人的物我一体的存在意识和以物涉世的心理追求。
祥物的生成,往往是其某一特质受到了人为的夸张,或者其名称的声音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联想,其形状、用途、性质等受到了增饰与类比,其利害与功能得到了主观的认定与强化。中国的祥物数量多,如“五福捧寿”“松鹤廷年”“鲤鱼跳龙门”……,体效 ③ 。这些祥物的生成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知和深刻理解,也是中国人对身边事物加以审美判断的自然需要,以及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真切关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是”与文中加点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B.是边防战士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
C.《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
D.是可忍,孰不可忍?
20.请用三个单句,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15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脑袋晕、心跳快,感觉整个人都不好。
① ?
我们先来了解睡眠的过程,人进入睡眠进程后会经历几个睡眠周期的循环,每个睡眠周期内又经历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动期三个阶段。人在浅睡眠阶段,肌肉逐渐放松, ② 。如果不受到干扰就能顺利进入到深睡眠阶段。深睡眠阶段,人会睡得很沉,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身体也会完全放松。人在这个睡眠阶段中很难被吵醒。快速眼动期,呼吸和心率都会加快,眼球会在眼皮下来回转动,此时,大脑神经元的活跃程度和醒着时差不多,“自然醒”往往发生在快速眼动期后。
在浅睡眠阶段或是快速运动期后醒来,都不会觉得很难受, ③ 。根据研究显示,在深度睡眠中如果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比较迟缓。此外,大脑还会因此积累更多令人困倦的腺苷,昏昏沉沉,使脾气也比平时暴躁许多。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个15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评卷人得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也有人说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2(新高考Ⅱ卷)
全解全析
1 2 3 4 6 7 10 11 12 15 19
C A D C A D FIR C C C C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主要得益于多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错误,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可知,还有“现代科技”等因素。故选C。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意在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观点”错误,曲解文意。用举例论证,意在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故选A。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B.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C.体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D.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故选D。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A.“但是中华文明却能断而再续”错误,由图表可知,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特点是连续性,而不是“能断而再续”。B.“深耕文旅产业为主”错误,由图表可知,在时间1期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式是传统展览为主,不属于深耕文旅产业。D.“创新展览方式必将代替传统展览方式”错误,在时间2及以后的时间里,可能以创新展览方式为主,也会有传统展览方式,不可能代替传统展览方式。故选C。
5.①高科技手段助力文化传承。运用技术手段帮助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与今人饮酒对诗。②激发情感共鸣,坚定文化自信,体现文化连续性。今人与李白共同吟咏文化经典,唤起家国情怀。③打造盛唐文化带,演绎盛世山河,彰显古都新韵。分镜头串连长安多个名胜古迹,呈现文化脉络。(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可知,高科技手段助力文化传承。李白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古今对饮”,是因为运用技术手段帮助李白跨越千年,乘鹤而来,与今人饮酒对诗。根据原文“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可知,激发情感共鸣,坚定文化自信,体现文化连续性。“古今对饮,千人齐诵经典”,今人与李白共同吟咏文化经典,唤起家国情怀。根据原文“华灯初上,夜游西安,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呈现在眼前。大雁塔南广场‘丝路曼舞’正在上演,忧若敦煌飞天降临人间,大雁塔下的古诗词街,灯火阑珊之时,诗词璀璨满树,移步易诗,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上演中国式浪漫。‘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开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发展邀请八方来客,共赴千年之约”可知,打造盛唐文化带,演绎盛世山河,彰显古都新韵。“镜头串连丝路花街东市、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场景,呈现长安文脉,演绎盛世山河”,分镜头串连长安多个名胜古迹,呈现文化脉络。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能从……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错误,原文只说“司机之家”给他们带来温暖;C.“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错误,应该是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及其象征的共产党员崇高精神使她发生思想转变;D.“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凭着一棵草的精神,大伙自力更生建起来窑洞,表达了在此长期奋斗的决心和意志。故选A。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错误,《荷花淀》中并没有“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故选D。
8.①初闻小刘低声嘟囔这句话不明所以。②听说惠嫂提及老惠用这句话骂她感到疑惑。③听惠嫂解释这是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感到羞愧。④听惠嫂讲述这句话的来历后陷入沉思。⑤第二天用这句话来反问小刘时信念坚定。(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原文“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可知,李婉丽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时因为初来并且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感到诧异,不明所以的心理。原文“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可知,当李婉丽在惠嫂嘴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小刘骂她的话,疑惑为什么都会用这句话来评价人。原文“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可知,当李婉丽得知这是句厉害的骂人的话的时候,对小刘骂她的事情感到羞愧慌张。原文“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可知,当李婉丽理解了这句话的来历和含义后,不仅对其中的故事倍感兴趣,随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原文“走呀,我要到前面去!”“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可知,最后李婉丽被这句话深深感动,决定留下来,当小刘以轻视的态度问“你来做什么?”的时候,李婉丽反问小刘“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表达了她坚定了信念的心理特征。
9.①以“讲故事”的方式,叙写建国初期广大民众克服艰难、积极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系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动人。②以“讲故事”的方式,让上海女孩李婉丽引出可亲可敬的惠嫂,又由惠嫂引出扎根高原的老惠,人物蝉联而出,巧妙自然,相互映衬。③以“讲故事”的方式,形成较为巧妙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也以“我”的视角见证青年人的进步成长,深化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由小说“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开篇以“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启小说的叙事;“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读完小说可知“第一课”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讲述了她如何从畏缩退守到坚定信念扎根边疆,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如“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走呀,我要到前面去!”,故事构建了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由小说“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惠嫂,她讲述了“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的含义,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人物,以及人物带来的故事,由人而事,自然而然,相互映衬,最终在故事中表达扎根高原的文章主题。由小说“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小说使用了嵌套式叙事结构,它的特点是将一个或多个小故事嵌套在一个大故事中,每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于大故事之外,但又在大故事的整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嵌套式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丰富故事内容,创造更多的细节和情节线,增加故事的复杂度,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此外,它可以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内涵和主题等。(强化主题)小说情节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在故事中套入另外一个故事,形成较为巧妙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在故事中以“我”的视角见证青年人的进步成长,深化小说的主题。
10.FIR【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蕃时年七十余”,主谓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闻难作”,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I处断开;“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将”为谓语,“八十余人”是对“官属诸生”数量的补充说明,中间不断开,结尾R处断开。故FIR三处需要断句。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B.正确。接近。/近。句意:不亲近小人。/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C.错误。平息、消灭。/更,越。句意:盗贼就可以全部平息啊。/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D.正确。每天。/早晚之间,指时间短。句意: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
故选C。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朝廷最终没有接受”错误,原文为“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陈蕃一再坚决辞让,前后递上奏章十次,终于没有受封。故选C。
13.(1)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2)他同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任举荐(之职),不偏袒权贵富豪,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跨”,超越;“践”,达到;“涂”,通“途”,此处引申为境况,指盛世。每点1分。(2)“典”,掌管;“谮诉”,诬陷控告;“坐”,获罪。每点1分。
14.①不受重用,被外放;②为正直之士进言,却被罢免;③进谏皇帝不应频繁狩猎,不被采纳;④坚持公正取士却获罪免官。(每点1分,答对3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有之(贤)而不用”即不重用贤人,不听取贤人的意见。结合“出为豫章太守”可知,曾经不受重用,被外放;结合“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可知,为正直之士进言,却被罢免;结合“蕃上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书奏不纳”,进谏皇帝不应过度狩猎,不被采纳。结合“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坚持公正取士却获罪免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这两条必定的情势,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也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旺呢,昏乱的时代虽然有人才国家也不能兴旺呢?大概说的就是任用贤能与不用贤能啊。有贤才而且能用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但是不能用,犹如没有人才啊。商朝兴旺时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相,商朝衰败的时候,也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义之士。周朝兴旺的时候,有十位和他齐心的人,它衰败的时候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人。两汉兴旺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等人,它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等人。魏晋以下,直到李唐王朝,不可一一列举,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衰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从此看来,有贤能的人并且任用他,这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却不能任用,就和没有一样,能够不慎重对待吗?今天和古代是一样的,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今天的百姓也和古代的百姓是一样的。古代哪怕是纷扰的乱世,还有那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君主任用他罢了。广泛咨询众人,那么有才能的人就有进身之道了;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语就开通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谗佞小人就走远了;不墨守成规,那么尽职守责者就能明辨是非,果断办事了;不求全责备,那么官吏就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材料二: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渐渐得到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地方,公卿研究要派军队去攻打。陈蕃上疏辩驳说:“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致使子民们为害地方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吗?应该另选清正贤明、廉洁奉公,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天子的军队,盗贼就可以全部平息啊!”被外放为豫章太守。升任大鸿胪。正遇上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又被征任议郎,升任光禄勋。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我听说帝王到苑囿狩猎,只在仲秋祭祀天地的时候,顺应时节,操练武备,射杀禽兽,有助祭祀,用来表达恳切的孝敬之情。如果违反这些,就算是放纵无度了。”上奏的谏言未被皇帝采纳。他同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任举荐(之职),不偏袒权贵富豪,因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灵帝即位后,封陈蕃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一再坚决辞让,前后递上奏章十次,终于没有受封。陈蕃和窦大将军窦武,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谄媚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和窦武一起谋划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陈蕃拔剑大声呵斥王甫,王甫的士兵不敢靠近他,于是增兵,把陈蕃等人围了几十层,才抓住了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宗族、门生、旧部属都免职禁锢。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人劝朋友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错,诗歌尾联只是描绘友人前往之地岐州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劝友人“一定要移居到陇头一带”。故选C。
16.①诗人写友人名动京城,诗作广为流传,赞美友人的才华;②叙写友人生活窘迫,关心友人的处境;③想象友人未来境况,担忧友人今后的生计。(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诗名往日动长安,首首人家卷里看”,写友人名动京城,诗歌影响深远,人人争相传看,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表现友人生活清贫,但高雅不俗,通过叙写友人生活窘迫,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关心;最后写友人远赴凤翔,诗人担忧友人“今去岐州生计薄”,生计艰难,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担忧。
17.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每空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愁、爪、疏、弘毅、材。
18.①趋吉辟凶 ②应运而生 ③精彩纷呈(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根据“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古凶纷呈,是人类创造祥物并以之”可知,人类创造祥物其目的是避灾求安,故填“趋吉避凶”。趋吉避凶:谋求安吉,避开灾难。根据“为了控制这一变化,获取‘福善’与‘嘉庆’,祥物便”可知,为了控制这一变化,获取‘福善’与‘嘉庆’是祥物产生的时机,故填“应运而生”。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根据“中国的祥物数量多,如……,体效”可知,中国的祥物多,其美好体态效果也就呈现了出来,故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原文中的“是”表示判断。A.加重语气; B.加重语气;C.表示判断; D.指示代词,这、这个;故选C。
20.祥物生成与人们的主观联想有关; 祥物数量多体效繁;祥物体现中国人的众多文化心态。(每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单句就是只有一个主语,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原文第二段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祥物生成的条件;第二层,祥物的数量多体效繁多;第三层,祥物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根据每层的意思,进行概括,并注意单句及不超过15个字的要求。
21.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②呼吸和心率也会稍微减慢(或“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③但闹钟惊醒就不太一样了(每句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自成一段,起承上启下作用,根据前文的“许多人都有被闹钟惊醒的不愉快经历”带来的症状,及后面对睡眠过程的介绍,可知,横线处应该是问被闹钟惊醒给人带来以上感受的原因,可填:“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呢”。②处,补写“人在浅睡眠阶段”的表现,结合后文“深睡眠阶段”“快速眼动期”的情况,可知,三个阶段都涉及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深睡眠阶段,“呼吸和心率都处于最低水平,身体会完全放松”,浅睡眠阶段,“肌肉逐渐放松”,可推知横线处填:“呼吸和心率也会稍微减慢”或“呼吸和心率也逐渐变慢”。③处,根据后文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的不适感,可知横线处与“都不会觉得很难受”是相对表意,且要照应开头的问题,故可填:“但闹钟惊醒就不太一样了”。
22.根据研究,如果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或:研究显示,如果在深度睡眠中被闹钟唤醒,瞬间会血压骤升、心脏猛跳、身体紧绷,而且醒后的2个小时内,认知、运动能力都会比较低下。(两处语病每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研究显示”中“根据研究”是状语,“显示”是动词,句中缺主语,也可看作是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或删去“根据”。“认知、运动能力都比较迟缓”主谓搭配不当。可将“都比较迟缓”改成“都会比较低下”。
23.例文:
于烈火中升华,于磨砺中借力
倘若把优秀比作铸就一把宝剑,逼迫就是于烈火中的烧制,而死磕为一次又一次的打磨,吾辈需将烈火转化为内生动力,借烈火之力潜心打磨,方可成就自身之英气。
源古溯今,“逼迫”的力量不可忽视。若无家长之“逼迫”,何来无数有才之青年?若无村民信任危机的逼迫,杨宁何以探得致富之路?若无列强打开国门之逼迫,中国又何以被迫选择适合的道路,成就如今的盛世中华?诚然,有了逼迫的压力,才激发了内生的动力,但若没有将其成功转化,青年是否会失去朝气?杨宁是否会抽身走人?国家是否会动荡灭亡?由是观之,化逼迫为内力,适度的施压是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的。
因而,在成功与优秀的道路上,与自己“死磕”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事不罢休不放弃的坚毅,是立于疾风中的松柏,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时代洪流英勇搏斗的我们。
揆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于书;窥今,当代作家路遥行走于贫困黄土之间,奋发求学;又有周国平不甘贫苦、立志成材。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与命运斗争,逼迫自己成才的道理。
如今五风十雨,国泰民安,我们或许不再苦于无饭无书之贫苦,但你是否在该学习的时候与自己的懒惰死磕?是否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中与自私自利死磕,点燃人心的温暖?又是否在无人之处与自己的懈怠放纵死磕,做到君子恒其独?只有如此,我们方能朝优秀靠近。
但,世殊事异,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倘若仅将逼迫视作唯一手段,而忽视了个人与环境相互渗透与弥合的作用,是否会显得太过粗野与鄙吝呢?个人的努力是否也沦为了仅剩消极意义的说辞?
死磕不是一味地消耗自己,打压自己,我们应善于借助外力,或是逼迫之火,或是“舆论之舟”,决不做那不听劝的骑驾之人,一路向北,盲目死磕,最终无法到达目的地。我们要做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做到有效“死磕”。所以,真正的优秀一方面需要我们将逼迫转化为自己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更需我们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死磕”方法。借外力而发内力,一借一发,方得成功。
此外,当“与自己死磕”依然无法取得成效,并且还把自己拖入失败者的泥潭中时,我们就需要考虑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转换道路,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总之,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需要我们用智慧解答。
愿我们青年一代,身负朝气,在逼迫之烈火中找寻动力,方得以升华;在磨砺死磕中,找寻恰当方法,方立得脚跟。于是乎,我们便能以青春之种子,构出雨林蓬勃,散出花香幽径。点缀国之芳序,国之馨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了两个不同看法,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什么是“放自己一马”?“接纳自己”。什么是“逼自己一把”?“与自己死磕”。
“放自己一马”意味着接受自己的现状,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在面对无法改变、无法超越的情况时,如果死磕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不断循环的失败中,不仅会严重打击信心,还可能使情绪崩溃;而放自己一马可以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好地处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调整好状态之后再重新再战或者另辟蹊径。正如材料所说“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并且,有时候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只有“悦纳自己”才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而“与自己死磕”通常意味着面对挑战和压力,不要给自己退路,逼自己直面挑战,以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目标。这种态度适用于追求个人成就、面对困难和抓住机遇的情境。逼自己一把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勇敢面对的态度,而且压力也能够转化成动力,从而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接纳自己”?因为人要“超越自己”。为什么要“与自己死磕”?因为人要“成长与优秀”。“接纳自己”,接纳什么?自然是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如颜值、才能、成就等。“与自己死磕”,什么叫“死磕”?那就是不认输,并想方设法去弥补、增进、完善。
写作时应该明确观点,是“接纳”还是“死磕”。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是认定一个方向作为主轴,同时兼及另一个方向,但不建议平均着笔。
立意:
1.和解也是一种智慧。
2.不死磕何来成功?
3.何时和解,何时死磕,你我需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