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7.1课 风景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重点字词字音释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体悟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六幅风景画的特点及思想内容,体悟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
2、赏析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16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加入“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作者介绍
代表作品: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戏剧:《清明前后》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
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时期。1938年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于1938年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投身文化教育工作,在新疆学院任教,并被公推为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1940年5月离开新疆回到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本文是茅盾1940年年底到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写作背景
4
1.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2.默读课文;
3.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课前预习检测
癞(lài) 头 颀(qí)长 掮(qián)客
黑魆魆(xū) 干坼(chè) 锄锹(qiāo)
札(zhá)记 瞥(piē)见 贻(yí)笑大方
字词正音
百无聊赖:
贻笑大方:
万籁俱静:
洋洋洒洒:
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贻:遗留。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词语解释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
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
课中学习任务一
读风景
任务一:读“风景”
初读感悟,思考:文中依次描绘了哪些风景?请为每一幅“风景”拟个适合的标题。
方法:地点+事件
1.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1.沙漠驼铃
2.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2.高原晚归
3.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4.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延河夕照
5.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皮见,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那么,此时此际,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戟,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
6.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4.石洞雨景
7.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 ... 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 ... 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 ... 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边就有三四个,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 ... 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总之,这里有特别的氛围,但并不古怪。人们来这里,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8.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5.桃林小憩
9.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10.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6.北国晨号
课中学习任务二
品风景
《风景谈》六幅风景画中,背景和主景分别由哪些元素构成?可以摘录原词原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背景和主景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六幅风景画在叙述的顺序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在谈画时有什么评价或感想?
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深入研读:一幅画,常常由背景和主景构成。细读文本,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主问题引导:
教师参考
①
1.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起,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1.沙漠驼铃·背景
背景:沙漠。
构图元素:沙粒、正射的阳光、强烈的返光、驼马的枯骨
意境特点:单调、平坦、辽远、苍茫寂静、干烈、毫无生气
手法:虚实结合,对比
1....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片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1.沙漠驼铃 ·主景
主景:驼队。
元素:地平线上第一个黑点、微风、铃铛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骆驼、一杆长方形猩红
意境特点:整齐、安详、坚定、和谐的
手法:排比、比喻、借代
1....——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1.沙漠驼铃 ·作者感想
作者感想:
尽管环境单调、平板,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变得庄严、妩媚,于是有了“风景”。
表达意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蔑视困难、自强不息、英勇顽强)。
手法:先抑后扬、反问;
顺序:自然景物(背景)——人的活动(主景) ——作者感想;
②
2.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2.高原晚归·背景
背景:黄土高原。
元素:秃顶的山、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高秆植物
意境特点:荒凉、静穆
手法:比喻,拟人
2….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2.高原晚归·主景
主景:掮犁晚归的农民。
元素:蓝天、黑山、银色的月光、山坳小米丛密、耕牛、小孩、短歌
意境特点:欢快
手法:夸张、比喻、以景结情
感受: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画面表达意图:劳动者辛勤劳作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③
3.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3.延河夕照·背景
背景:延河。
元素:满天彩霞 、干拆黄土、浅浅河床、汤汤河水、温润的鹅卵石
意境特点:干燥、炎热,单调与枚濒
手法:拟人
3. 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3.延河夕照·主景
主景:生产归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
元素:兴奋的谈话、唱起雄壮的歌曲、爽朗的笑声、磨起了老茧的手,互相迎住的人群、燃起熊熊的野火,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满天的彩霞、哗哗的河水、伸在水里脚、掬起水来洗脸
意境特点:蓬勃 与热烈
手法:细节描写,对比
感受: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想一想:你觉得“美妙”在什么地方?
当年延安军民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他们为创造一个新社会,开创一种新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乐,同甘共苦,这里有他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4.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延河夕照·感想
作者感想: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
画面表达意图: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赞美知识分子劳动后的生活和充实的精神世界。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说此背景无可更换?
④
5.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
4.石洞雨景 ·背景
背景:静寂灰黄雨天石洞。
元素: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泥浆里跌撞的马蹄
意境特点:寂寞荒凉凶险
手法:对比
5…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
4.石洞雨景 ·主景
主景:促膝读书的一对革命青年
元素:促膝而坐、聊天、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
意境特点:怡然自得
手法:细节描写,对比
5….. ——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皮见,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那么,此时此际,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但是什么能使他们这样呢?
6.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4.石洞雨景 ·评价
作者评价:
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不倦怠,不会百无聊赖,不胡闹、不求刺激
表达意图: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理想。他们是一群不断学习、有不懈追求的人。
手法:反问。
⑤
7.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个茶社。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 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 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
5.桃林小憩 ·背景
背景:桃林。
元素:二三十棵桃树、绿叶满株(花时已过)、没有一个桃子,半爿旧石磨,几尺断碑、旧阶石而成的几案、大小石块而作的凳子、荞麦、大麻和玉米、茶社、从树叶空隙落下来的阳光、马嘶虫叫
意境特点:环境艰苦、朴素 、条件粗糙简陋、气氛祥和
手法:比喻
7….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 ... 玉米,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边就有三四个,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 ... 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总之,这里有特别的氛围,但并不古怪。人们来这里,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但是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因此,这桃林就很出名了。
5.桃林小憩 ·主景
主景:以苦为乐、忙中偷闲的一群革命青年
元素:茶社请客、看书、休憩、探讨、随便喝点、随便谈谈天
意境特点:和谐欢快、随意自在
手法:细节描写,对比
8.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5.桃林小憩 ·评价
作者评价:
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
画面表达意图:表现延安青年高贵的精神,是具有高尚的生活情趣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⑥
9.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背景:五月北国的霞光及朝霞笼住的山峰
元素:万籁俱静的北国、微微透白的窗纸、嘹亮的喇叭声、清冽的空气、霞光满山
意境特点:清洌与寂静
手法:环境烘托
6.北国晨号 ·背景
9.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主景:挺立山峰上的小号兵和荷枪而立的战士
元素:挺直的胸膛、高高的眉棱(虚写)额角异常发亮、面向着东方、晨风中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
意境特点:严肃和刚毅
手法:虚实结合、神态描写、比喻
6.北国晨号 ·主景
9…….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10.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作者感受:
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画面表达意图:表现战士身上体现了民族精神,他们刚毅、坚强、勇敢,正是有了这样的战士,在前方浴血奋战 抗击日寇,才有了延安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新生活,这才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6.北国晨号 ·感受
在作者眼中,六幅风景画面,其背景无论是沙漠,还是蓝天、 黑山、明月:无论是黄土、河水、彩霞,还是石洞; 无论是桃林、磨石、断碑,还是朝霞、山峰,它们 都是大自然的构成者,而这“自然”是荒凉、寂寞、 单调乏味的,但是,主景“人”的出现,使每幅画面都 变得生机盎然和充满活力了,“人",在起替影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作用。
小结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与赞颂的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呢?
作者尽情赞颂的正是改变了单调、平板的大自然,使大自然变得庄严抚媚的人类,正是那在静穆的自然中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正是简陋平淡的自然条件中生活极其充实的人,正是以高贵精神辐射了自然、填补了自然、创造了第二自然的人,更是象征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伟大中之最伟大的人。 赞颂 “人 ” 的战斗生 活,赞颂 “人 ”的崇高精神,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主
题
思
想
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你心中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学习本文后,谈谈借景抒情散文写作的心得。
课中学习任务三
课堂质疑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教师预设问题:
1.根据课文内容和全文的结构,你认为本文线索是什么
回忆延安的风景
2.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风景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3.文中描绘的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4.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5.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
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
“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请分析。
①文学性:《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②革命性:《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分析:“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课中学习任务四
拓展延伸
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社会性。
思考: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是否有标准?
美是否有标准
美的标准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话题,不同的观点如下: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有标准的,比如健康、自然、个性被视为美的基本要素。有的理论提出面部比例、身体对称性和社会文化对美的定义等具体标准。
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美没有固定的标准,强调美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认为美的评价取决于个人和社会文化的差异。
总的来说,虽然美的标准因文化、时代、社会和个人而异,但普遍认同健康、自然和个性是美的基础。
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讨论:
作品写作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今天的黄土高原的自然风景与茅盾笔下的“风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在加快,国家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学校学习的条件与当时延安青年学习的条件亦不可同日而语,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等等。但是,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她将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作 业
(1)仿照文章结构,写写你曾见过的风景。
(2)完成《风景谈》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