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22 15: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阜阳市第十八中学第一次学科综合素养调查评价 生物
注意事项:
1.生物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关于地球的生命起源问题上,有的人认为: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这个观点称为( )
A.自然发生论 B.生生论 C.神创论 D.化学进化论
2.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 )
A.鱼类、苔藓植物 B.两栖类、蕨类植物
C.爬行类、裸子植物 D.哺乳类、被子植物
3.学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知识后,聪聪同学整理知识清单如下,不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B.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标志
C.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4.洋葱在分类上属于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百合科、葱属,下面四种植物中,与洋葱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单子叶植物纲
百合目 禾本目
百合属 葱属 小麦属 稻属
野百合 韭菜 小麦 水稻
A.野百合 B.韭菜 C.小麦 D.水稻
5.藻类是一类低等的原生生物,其原因是( )
A.主要生活在水中 B.进行光合作用
C.藻体太小 D.无茎、叶分化,生殖过程不出现胚
6.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 )
A.植株高大,种类多 B.能开花结果
C.生殖和发育脱离水环境的限制 D.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
7.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蝗虫有外骨骼,可生活在较干旱环境
B.青蛙体温恒定,适于两栖生活
C.鲫鱼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D.家鸽体表覆羽,前肢变为翼,适于飞行
8.研究发现,某种蔬菜被蚜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信号。周围同种蔬菜收到信号后,可快速产生抵抗蚜虫的物质,以避免被大面积啃食。上述描述中生物间的关系有( )
A.种内互助、寄生 B.种内互助、捕食 C.共生、捕食 D.竞争、寄生
9.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生物学家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图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B.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温度和水分等因素,它们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C.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D.图中有3条食物链
10.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保护野生黑尾鹿群,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黑尾鹿和狼共有的两种繁殖特征是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B.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是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增加,后则因狼群的增多而减少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D.事实表明:人们应该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杀灭某种动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1.科学家做过如表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表。请结合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完成下列问题。
工业污染区 非污染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只 496只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不同的体色,这说明生物界存在______的现象。
(2)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这是因为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并逐代通过______得以加强,其数量越来越多;在非污染区,浅色的桦尺蛾数量越来越多,由此说明,桦尺蛾天敌对桦尺蛾起到了______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_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
(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______(填字母代号)。
A. B. C. D.
12.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天宫二号开展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观察和研究拟南芥和水稻种子在太空中的萌发、生长、开花和结籽全过程。阅读拟南芥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式检索表,回答问题:
拟南芥及其分类地位 二歧式检索表
(1)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______(填“多于”或“少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的二歧式检索表中包含了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则其中表示拟南芥的是______(填“P”“Q”“R”或“S”)。
(3)下图所示是几种禽类的足,小明根据特征编制了一个检索表如图。
①根据检索信息,请写出2b的内容:______。
②根据检索表,表中D是______的足。
(4)除脊椎动物外,自然界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无脊椎动物。下列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_(可多选)。
A.老虎 B.梭子蟹 C.龟 D.蜻蜓 E.水母 F.鲸
13.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图1、图2分别是动、植物进化树的一部分,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______。
(2)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以昆虫为主食,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有人估计,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15000只。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它属于图1中的[ ]______。
(3)最晚出现的、现在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类群是图2中的[ ]______。
(4)“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句中的青苔是指图2中的[ ]______。
(5)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这说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______。
14.“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是某项目式学习小组绘制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虚线圈内为某一食物网。请据图分析作答。
(1)若图中各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_,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关系为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
(3)图中,通过生理过程______(填序号),绿色植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有效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4)请结合本题的碳循环示意图,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或做法:______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八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六)
生物(北师大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D【解析】化学进化论认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可以转变为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可以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直到最后出现原始的生命体,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因此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起源的,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逐渐进化来的,这个观点称为化学进化论,D正确。故选:D。
2.C【解析】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故选:C。
3.A【解析】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该实验不能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理论依据,A错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B正确;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人类进化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D正确。故选:A。
4.B【解析】野百合与洋葱同目不同属,二者同在的分类单位较大,亲缘关系较远。韭菜和洋葱同属不同种,二者同在的分类单位较小,亲缘关系较近。小麦、水稻与洋葱都是单子叶植物,但不同目,二者同在的分类单位较大,亲缘关系较远。故选:B。
5.D【解析】藻类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藻类多种多样,有单细胞的,如衣藻、硅藻等,也有多细胞的,如水绵、海带、紫菜等,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空气中氧的重要来源。藻类属于原生生物,无茎、叶的分化是其低等之处,故D正确。故选:D。
6.D【解析】苔藓植物无根,只有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无输导组织,因此不能为植株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植株长得矮小,适应陆地的能力差。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一般长得比较高大,适应陆地的能力较强,D正确。故选:D。
7.B【解析】蝗虫有坚韧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于陆生生活,A正确。青蛙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营水陆两栖生活,B错误。鲫鱼体表有鳞片,呼吸器官是鳃,适于在水中生活,C正确。家鸽属于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大型的正羽,排成扇形,适于空中飞行,D正确。故选:B。
8.B【解析】蚜虫哺食蔬菜属于捕食行为,蔬菜被啃食后,会向周围同种蔬菜发出信号,防止被大面积啃食,属于种内互助,故选B。
9.D【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其中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温度、水分和阳光等因素,它们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从动物的排泄物中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故题图中食物链只有一条:植物→动物。
10.B【解析】黑尾鹿和狼都是哺乳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征是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大肆捕杀狼之后,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黑尾鹿由于天敌减少、食物充足会大量繁殖,数量增多;黑尾鹿数量增多会破坏植被,使生产者(草)减少,导致黑尾鹿由于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凯巴森林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干扰因素超过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它的稳定性。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1.(1)变异 (2)遗传 选择 定向 (3)D
【解析】(1)根据分析可知,桦尺蛾的体色(深色、浅色)在生物学上称为性状。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体现了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这是一种变异现象。(2)由资料分析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所占比例高,这是因为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天敌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其数量越来越多;在非污染区,浅色的桦尺蛾数量越来越多,由此说明,桦尺蛾天敌对桦尺蛾起到了选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定向的。(3)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选择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而褐色的较少,故选D。
12.(1)多于 (2)R (3)①四趾之间均有蹼 ②老鹰 (4)BDE
【解析】(1)拟南芥和水稻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因此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与银杏的共同特征。(2)拟南芥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且属于双子叶植物,叶呈倒卵形,因此表示拟南芥的是R。(3)①由题干各种禽类的足的图示知,鸬鹚的足是四趾之间均有蹼,鸭子的足是四趾中的三趾之间有蹼。因此2b的内容:四趾之间均有蹼。②题图中D三趾向前,一趾向后,故是老鹰的足。(4)老虎、龟和鲸的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梭子蟹、蜻蜓和水母的体内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13.(1)②哺乳类 (2)①两栖类 (3)③被子植物 (4)⑤苔藓植物 (5)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解析】图中:①两栖类,②哺乳类,③被子植物,④蕨类植物,⑤苔藓植物。(1)题图1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哺乳类。(2)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它属于题图1中的两栖动物。(3)题图2中③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植物界中最具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种类最多,分布最广。(4)“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句中的青苔是④苔藓植物。(5)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近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14.(1)草(树)→鼠→蛇→鹰 捕食和竞争 (2)自我调节能力 (3)② (4)植树造林;低碳出行
【解析】(1)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故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获能量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获能量越多。所以,鹰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草(树)→鼠→蛇→鹰。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为食又是竞争关系,因此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2)结合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所以,题图中,通过生理过程②光合作用,绿色植物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的氧气,有效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4)“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平衡,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结合本题的碳循环示意图,可提出的建议或做法可以是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