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9:1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怀古拓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余光中的《乡愁》……他们都是断肠人,在人生每个境遇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触发自己的乡愁,他们借助各种意象,界定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意境,用壮美的文采,抒发了自己的幽情。诗人们在诗歌中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在秋天,总有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发生,世事无常,只闻新人笑,未见暮颜泪。屈原开创了“悲秋”的意象,并被历代文人骚客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年-),字千里(一说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元代有“曲状元”之称。他在杂剧创作上具有虚实相生之美,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外在形式寓言抗世愤世的内容,著有杂剧15种,以悲剧《汉宫秋》最为出名。
四、创作背景
马志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抑郁不平。穷困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五、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
六、读诗歌感受曲中的色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整体感知
(一)、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二)、这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色调?
色彩:枯藤—老树—昏鸦——冷色;
小桥—流水—人家——温色;
古道—西风—瘦马——冷色;
夕阳—断肠人——冰色
(三)、思考为何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说成是冰色调?
夕阳西下,却不能归令人“断肠”
1、“天涯”多是远离朝廷中心,远离家乡的辽远、荒寒之地。
从心理空间上说,天涯更是梦断之伤心地,枯寂凄冷。
八、知识链接
马致远生活的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无比黑暗的时期,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统治者的漠视与践踏,科举制度被废除长达八十年之久,肩负修齐治平抱负的儒生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便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岂能不感受到天涯的寒冷 苏东坡有“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的期盼,马致远直接是“肠断”,内心的寒冷、痛苦到了何种地步!
(四)、“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象体现了怎样的风貌?
肃杀的风貌,在羁旅天涯意境的统摄下,显得凄冷
(五)、为何是“瘦马”一个“瘦”字有怎样的作用?
乌鸦归巢,流水归海,村民归家,我却漂泊天涯
(六)、五、作者借11个意象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
首句用大面积的冷色调渲染了沉重萧索的基调。
(七)、第二句用的是暖色调,与第一句及后面的色调均不一样,这样的安排矛盾吗?
冷暖色调交相出现,使画面更为立体,丰富
使悲秋与愁苦更加具体
九、小结
本首小令,寓情于景,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的描写,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