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屠呦呦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程导入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走进作者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三无”科学家
没有博士学位
没有留洋背景
没有院士头衔
屠呦呦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采访了这位中国“三无“科学家、85岁高龄的诺奖得主。 杨澜开门见山问道: “人们称您为三无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屠呦呦回答“我如果当了院士,怎么还会搞科研获诺奖?” 现场爆发岀会心的笑声。 杨澜接着问:“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了,为什么40多年后才得奖?” 屠呦呦回答“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 现场为老人家的机智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又问: “您获得了诺奖,现在可直接晋级院士了,是吗?”屠呦呦摆摆手说“不,我现在当上院士,有人会说我是被西方势力推举上去的,我这样比院士轻松多了! " 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杨澜换了个话题问“您今年85岁高寿,可以介绍一下长寿秘诀吗?” 屠呦呦微笑答道“其实我刚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中国院士,这样我还能多活几年!” 掌声和笑声再次响起。 杨澜最后说: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人握着杨澜的手说:“别客气,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我要钱就给我做节目!” 台下爆发岀经久不息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整个访谈过程,屠呦呦虽年事已高,但反应机敏、快捷,她做到了寓情于理且风趣诙谐。
背景探寻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
知识拓展
青蒿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它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知识拓展
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周期性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有的地区叫冷热病。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文体知识
演讲词
定义: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主要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特点:针对性、条理性、通俗性、鲜明性、适当的感彩
读准字音
1.青蒿(hāo)素 2.疟(nüè)疾
3.羟(qiǎnɡ)基 4.砒(pī)霜
5.秘(bì)鲁 6.沧海一粟(sù)
君臣佐使: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开头部分,看一看这里主要表达了几个意思?
荣幸与感谢
简述研究成果
意义和呼吁
鉴赏标题
1、快速浏览课文,关注小标题,概括主要信息。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从分子到药物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中医药学的贡献
本文设立多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
①每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②每个小标题能简要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结合小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行文结构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
介绍科研的关键里程
列举中医药学的贡献
发现
提取
传播
超越
总
分
总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②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条理清晰。
③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精读赏析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体现出孜孜以求、不怕艰辛的奋斗精神。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①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句子中又用了最早这个词,可见研究之艰难与严谨,体现了锲而不舍的实战精神。
②通过引用的内容,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 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③语言生动,增加说服力。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研究环境恶劣,但仍排除万难进行了临床试验。体现出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致力于科研的奉献精神。
4、为什么有时用“我”,有时用“我们”?
思考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成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我” “我们”
个人经历 研发阶段
“发现”阶段 “创造”阶段
致谢 成果、贡献
实事求是
个体的位置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为什么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②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而且,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合作探究:
2.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到文章里找一找依据。
①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感知精神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入手。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
③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⑤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屠呦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①敬畏好奇、热忱医学的浓厚兴趣。屠呦呦有着对医学研究的热忱,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
②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③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④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中医药学的贡献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语言特点
文章使用非常精准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青蒿素的发展,
简单准确,不矫揉造作,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1.叙述语言精炼
平静语言之下蕴藏的是对科学研究的扎实态度,对个人荣誉的淡泊心境。
2.叙述腔调平静
文章清晰地呈现了青蒿素发展历程,并在文章的末尾对中医精神进行了升华。
3.叙述逻辑严谨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严谨、朴实、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后续的发展和超越,强调了中医药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呼吁人们重视对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和献身精神。
资料拓展
誉满杏林:三国时有位医生叫董奉,与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棵,轻病患者每人种一棵。几年后,杏树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被称为“董仙杏林”。每逢杏熟,董奉张榜公告,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是用稻谷换取。董奉又用换来的稻谷救济贫民百姓。因此,后世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医德高尚。
资料拓展
悬壶济世:《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遂买了酒肉,恭敬地拜见老翁。后来,费长房随老翁进入葫芦十余日学得方术,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普济众生。
资料拓展
橘井泉香: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记载:苏耽由于德行出众,在汉文帝的时受天命为天仙。苏耽在超脱凡俗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服下就能治愈。”后来果然瘟疫肆虐,前来求取井水、橘叶的人络绎不绝,都被治愈了。于是医学史上就有了“橘井泉香”的典故。
拓展延伸
颁奖词写作
拓展延伸
颁奖词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