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3《月是故乡明》逐字稿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2.默读课文,能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3.能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并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总起:山水之上,见月只是月
师:上课。上课之前,王老师在导学单里面布置了一道调查题,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调查题。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这道调查题。来。哪位孩子?
生: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你的故乡在哪里?你爱故乡的月亮吗?除了故乡,你还在哪里看过月亮?
师:读得真好,谢谢。这道调查题你们课前都已经完成了,是吗?
生:是的。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位先请。
生:我在我的故乡在湖南娄底,我爱娄底。
师:你不是本地人?
生:对。我爱故乡的月亮。嗯,除了故乡,我还在山东烟台看过月亮哦。
师:哦,在烟台看过月亮。继续。
生:我记得那里的月亮是这样子的,月如玉盘,飘飘光影映人去。
师:多么富有诗意。那是因为你是一个有诗意的人。真好,来,像他这样继续交流。
生:我的故乡就在湖南长沙。
师:哦,你是本地人,继续。
生:我爱故乡的月亮。除了故乡,我还在江西武功山看过月亮。
师:在江西的武功山看过月亮。
生:我记得那里的月亮非常漂亮,就像一块空中的白玉,洒下柔和的光芒。
师:很显然五公山的月亮给你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非常好,像她这样,我们继续,分享来。
生:我的故乡在湖南娄底。我爱故乡的月亮。嗯,除了故乡,我还在天津看到过月亮。我记得那里的月亮青光四溢。
师:金光四溢,这个词用的特别棒,活学活用。
生:月亮挂在天津之眼上,还倒映在水中,像一轮白玉盘。
师:哎呦,说得真好,李白诗中的臆想都出现在你的印象当中,特别棒。好的,像他这样我们继续交流。第四位孩子你请。
生:就是呢,我的故乡也在长沙。
师:你也是本地人?
生:我爱故乡的月亮。除了故乡,我还在成都看到过月亮。我记得那里的月亮像一轮白玉盘一样嵌在天风中,而且又大又圆,非常的亮。
师:嗯,怎么你们的记忆都留在白玉盘的印象当中,看来李白给你们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好,最后再请一位,第五位同学谁来交流?
生:我的故乡在江西南昌哦。
师:你是南昌人。好,继续。
生:我爱故乡的月亮。除了故乡,我还在湖南长沙看到过月亮哦。
师:那就对了,在长沙看过月亮,说,什么感受?
生:我记得那里的月亮亮晶晶的,黄黄的、弯弯的。
师:好的,黄黄的、亮亮的、弯弯的,连用了三个叠词,多么的可爱。可见月亮在你的心中是可爱的,真好。孩子们,刚才 5 位孩子交流了调查题当中的内容,其实那样的感受属于他们自己。每个人对月亮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王老师惊讶地发现,在刚才的交流当中,至少有两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第一,每个人都爱故乡的月亮。第二,除了故乡的月亮,你们也在外乡看过月亮,而且你们觉得外乡的月亮同样很美,同样很亮,这就是问题,孩子们,这就是问题。什么问题呢?读——
生:月是故乡明。
师:读出一点味道来。再读——
生:月是故乡明。
师:对啊。孩子们,月是——
生:故乡明。
师:对呀,月是故乡明。但是好像又不对呀。你们刚才已经交流啦,有人在天津看过月亮。天津的月亮也很你明。有人在长沙看过月亮,长沙的月亮也很明。有人在武功山看过月亮,武功山的月亮也很明,这不是问题吗?当然,是个中国人,大概不会说月是一样明;是个中国人,大概更不会说月是他乡明;是个中国人一定会说月是故乡明。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孩子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
师:非常好,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完成一项光荣的任务。什么任务呢?一起看。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这项光荣的任务。
生: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2006年5月 20 日,国务院正式将中秋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人,相信你一定会支持我们国家申报中秋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师:稍等。孩子们。中秋节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国家要申报中秋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支持吗?
生:支持。师:肯定支持, 10 个中国人都会支持。好。继续。
生:为此有人建议用月是故乡明作为中秋节申遗的主题词。请你围绕这个主题词为中秋节申遗写一段推介词,要求写出自己对故乡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明月的独特理解。
师:嗯,读得真好,谢谢,孩子们中秋节要申遗,他的主题词是——生:故乡明。
师:围绕月是故乡明,你要为中秋节生意写一段——推介词。没错,围绕月是故乡明,你的这段推介语要写出自己对故乡的——
生:真情实感。
师:围绕月是故乡明,你写的这段推介语要写出自己对明月的——生:独特理解。师:这就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写过推介语,是吧?所以有些孩子心里就犯嘀咕了。王老师,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推介语,更没见过推介语,您让我怎么写呢?
师:不担心,不害怕,咱们课文当中就有一段非常好的推介语,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在课文当中找一找,你觉得哪一段文字特别适合做推介语,请用波浪线把它轻轻地画下来,开始。师:好的,把笔 放下。王老师,相信绝大多数孩子在自己的默读过程当中一定有所收获。来吧,汇报你的发现。
生:请大家看到第五自然段,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师:请坐。王老师,问一下,还有哪些孩子也认为这段文字最适合做推介语?请举手。王老师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因为你们找的跟王老师找的一模一样。什么叫英雄所见略同,这就是了。好的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季先林先生。这段文字很长,但写得很美,好好地读,读正确,读流利。一遍不够两遍,两遍不够。三遍。开始。师:朗读的声音渐渐地稀落了,但是汪老师看到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 专注。我想请一位孩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一段精美绝伦的文字。
生: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山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起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尾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师:真好。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太棒了。孩子们,这是季羡林先生在这一篇文章当中被你们锁定的一段话,你们都觉得这一段话可以作为推介语。那么孩子们好好的找一找。这段话当中写到了哪几个月亮?这些月亮之间有怎样相同的地方?又有怎样不同之处?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
师:好的,来,孩子们,我想你们一定已经发现,在这一段推介语当中,季羡林先生一共写到了 5 个月亮。谁来说第一个月亮在哪里?生:在瑞士的瑞士莱芒湖上。
师:拿出笔圈上①。
师:王老师,想弱弱的问一声,有没有孩子去过瑞士?没有是正常的。王老师也没去过。想不想看一看瑞士瑞士莱蒙湖上的月亮?
生:想。
师:来,准备好你的眼睛。孩子们,这就是瑞士瑞士莱蒙湖上的月亮,美不美?(美)亮不亮?(亮)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月亮在哪里?生:在非洲大沙漠中。师:在非洲大沙漠上。没错,孩子们有人去过非洲大沙漠吗?应该没有。但是你们一定很好奇非洲大沙漠上的月亮长什么样?想看吗?
生:想。
师:准备好你的眼睛。看,这就是非洲大沙漠中的月亮。美不美?(美)亮不亮?(亮)继续找。第三个月亮在哪里?
生:在大海中的月亮。师:在大海之中。嗯,我估计有些孩子看到过大海,但是王老师想问问有没有孩子在大海之上看到过月亮?有吗?真有,但是我想你一定还想再看一看。来,准备好你的眼睛,这就是碧波万顷的大海中的月亮美不美?(美)亮不亮?(亮)好,第四个月亮在哪里?
生: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师:没错,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之上。有孩子在高山上看过月亮吗?也有。看来你们的阅历还真丰富,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高山之巅的月亮,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美不美?(美)亮不亮?(亮)这是第四个月亮,把它标出来。剩下第五个月亮。
生:在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师:请你再说一遍,准确地说。
生:在故乡苇坑上面的月亮。
师:说下去——生: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师:这个才是完整的准确的第五个月亮,来,拿起你的笔,把它标出来。有没有孩子看到过苇坑?没有。有没有孩子知道苇坑?有人知道,不多。好,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五个月亮。这就是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师:孩子们,季羡林先生在这段话当中,说,当他看到瑞士莱芒湖上的月亮,就会想到——
生: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师:是的,季羡林先生说当他在非洲大沙漠上看到月亮的时候,就会想到——
生: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师:季羡林先生说,当他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看到月亮的时候,他就会想到——生: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师:季羡林先生还说,当他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看到月亮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想起——
生: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师生:难怪在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当中,他会写下这样精眉绝伦的文字。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力量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板块二:分述:生命之中,见月不是月
师:那么孩子们,其实天上本来只有一轮月亮,无论你在哪里看到的都是这同一轮月亮。然而,季羡林先生笔下的 5 个月亮。完全一样吗?如果你给它分一分类,你觉得这 5 个月亮可以分成几类?
生:这五个月亮可以分成两类。
师:哪两类?生:第一类,看月亮的地方在他乡。
师:他乡月亮。第二类?
生:故乡月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好,孩子们。那故乡月亮和他乡月亮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打开课文,默读课文。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思考,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师:好的,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故乡之乐和他乡之乐有哪些不同之处。孩子,你请。
生:看到第三自然段。
师:好,第三自然段。
生: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点来临。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师:很好,说说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这里是作者故乡的月亮,带给我了许多童年快乐。
师:你把故乡的月亮跟谁联系在了一起?
生:作者的童年。
师:作者是谁?
生:季羡林。
师:是的。这位孩子敏锐地把故乡的月亮跟季羡林先生的童年联系在了一起,他发现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来,继续交流。
生:我认为还有一点,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我在故乡只待了 6 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就是说他其实只在故乡待了一会儿,然后就是去其他地方了。后来基本上就没再回故乡了。所以我认为还月亮还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月亮寄托着谁的思念之情?
生:季羡林先生。
师:其实这个孩子的思路跟刚才那个女孩子的思路一模一样,他们都把故乡的月亮跟谁连在了一起?
生:季羡林先生。
师:也就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正好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思路,把故乡的月亮跟那个人,跟那一位作者跟季羡林先生联系在一起。孩子们,顺着这个思路。王老师请大家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谁来?
生: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师:孩子们,王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看到过大平原吗?没有。所以你们对大平原熟悉吗?不熟悉,这个很正常。孩子们,你们看到过大平原上的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吗?也没有。所以你们对那样的小村子熟悉吗?也不熟悉。孩子们,你们在大平原小村子的旁边看到过那样的大苇坑吗?也没有。所以你们对那样的大苇坑熟悉吗?不熟悉,但是谁非常熟悉?
生:季羡林。
师:对于故乡的大平原,谁最熟悉?
生:季羡林。
师:对于大平原上吹烟袅袅的小村子,谁最熟悉?(季羡林)对于小村子旁边烟波浩渺之势的大苇坑,谁最熟悉?(季羡林)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熟?他最熟悉,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是季羡林先生的故乡。
师:好,说理由,再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给他给季羡林先生带来了快乐的童年。
师:再说理由,说。
生:因为季羡林先生从小在这里长大。
师:说的真好。孩子们。原来季羡林先生从小就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刚才你们读这段文字的时候真的很陌生,你们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你们对自己的故乡也很熟,来,把这份熟悉感带进去,你就是小时候的季羡林,咱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我的故乡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起——
生: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师:因为那是他的家乡,那是他的故土,那是他小时候生活成长的地方,那跟他的生命深深地连在了一起。所以,孩子们,当季羡林先生想到故乡明月的时候,他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他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当季羡林先生想到故乡明月的时候,他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大平原上那炊烟袅袅的——小村子;季羡林先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小村子旁边那烟波浩渺——大苇坑。原来故乡之月曾经照亮过他最熟悉的乡土。师板书:熟悉的乡土
师:所以当他看到故乡的明月,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
生:乡土。师:所以故乡的明月和熟悉的乡土之间就这样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当然跟故乡明月连在一起的,一定不只是那熟悉的乡土。王老师记得你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什么来着?
生:走月亮。师: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所以王老师特意做了一个调查。这篇文章当中写到了三个非常美的画面,哪个画面到现在为止还留给你非常深的印象?我们来看看调查的结果,这是一道单选题,三个选项只能选一个,留给的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来,我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第一个选项,哪位孩子来?生:月光下,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河床的鹅卵石之间是一个个可爱的小水塘。师:真好。这个画面印象最深的有 9 位同学,占咱们这个班的29%。谁来读读第二个选项?
生:月光下,村道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果园里那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稻田就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师:嗯,选这个选项的是三位同学占了我们这个班的9%。还有第三个画面,请一位孩子来读一读。
生: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师:选这个画面的有 19 位同学,占了我们这个班的62%,看来绝大多数孩子在对第三个画面印象最深。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个画面,想一想,为什么过去一年了,这个画面留在你心中的印象会如此深刻?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起——
生: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觉得这个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理由是什么?孩子,你先请。
生:因为她和阿妈走月亮,对小时候的思念。
师:不着急,孩子说的挺棒啊。我跟谁走月亮?
生:他和阿妈走月亮。
师:他跟阿妈走月亮是什么感觉啊?
生:是很高兴。
师:很高兴的感觉,所以印象特别深,所以留给你的印象也特别深。好,继续交流,理由,来,孩子。
生:因为我们小的时候也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过月亮。师:你跟爸爸妈妈一起走月亮,你是什么感觉呀?
生:特别高兴和激动。
师:你是不但高兴,而且激动,这份高兴和激动让你终身难忘。真好。
生:我能体会到母女之间的亲情哦。师:你怎么体会到?你从哪里体会到母女之间的亲情?
生:我从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这句话体会到的。
师:体会到了母女之间的亲情。他们走着走着,孩子们,他们走的是月亮,走出的却是什么来?孩子,你说。
生:我从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表现我很兴奋,跟阿妈一起走过了很多美丽的地方。
师:嗯,我牵着阿妈的手走过了月光闪闪的溪岸,我的感觉会是开心。我牵着阿玛的手走过了月影团团的果园,我的感觉会是兴奋。我牵着阿玛的手走过了庄稼地和菜地,我的感觉会是激动和幸福。是的,孩子们。这才是留给你们印象最深的地方。原来这样的走月亮包含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那是温暖,那是幸福,那是激动,那是开心。来,怀着这样的感觉,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让你印象最深的画面,准备一二起——
生: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阿妈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师:而孩子们,你们学过课文里面一定有印象,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课文当中前前后后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白色的文字,老师读,黄色的文字你们读,让我们一起用心的来感受我和阿妈走月亮的那一份幸福,那一种温暖,准备,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生: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师:月光下,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儿,河床的鹅卵石之间是一个可爱的小水塘。
生:啊,我和妈妈走出月亮……
师:月光下,村道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果园里那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稻田就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生:啊,我和妈妈走出月亮……
师: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
板块三 课堂小结
思念源于喜爱。作者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把家乡的月亮和他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都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的心声,也是季老对家乡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