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填空题
1.填空。
(1)《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 成就最高。
(2)画家中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郑板桥分别擅长画 、 、 、 。画风各有千秋,画作意蕴独特。
(3)“胸有成竹”语出 (作者)《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 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chóu chàng ,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xuàn rǎn ,意境会更鲜明。
(3)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mù ǎi 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4)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qì gài 。
3.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二、语段阅读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4.作者认为,“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需要做好哪几点?
5.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读选文第二段,有的同学认为删掉“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会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阐明理由。
7.选文第三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综合题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其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可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倍出。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ē’nuó多姿, , ……这些画家的名字我们耳熟能祥,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dài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一一幅中国画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瑰宝( ) 深邃( ) ē’nuó( )多姿 dài( )绿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节选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材料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节选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小深与小圳在阅读材料一时就是否应该谈古诗的问题产生了争执,请你帮小圳完善发言。
小深:材料一中,作者的论题是山水画的意境,却花笔墨谈古诗的意境,这样写偏离了论题。
小圳:你的看法不对
10.请你参考材料一的画横线句,分析材料二中词句的意境。
1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画波浪线句?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不一定是写诗、画画的经历)。
五、语言表达
12.【学科素养·语言运用】下面是李可染的画作《归牧图》,请为画作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语意简明,语句通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山水画
(2)虾;牛;马;竹
(3)苏轼
(4)语不惊人死不休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其他常识;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 李可染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他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2)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墨虾”成为了他独特的艺术符号; 李可染,尤其擅长画牛;徐悲鸿,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郑板桥画的最多的最擅长的就是竹子,他画的《墨竹图》,表达了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良好愿望,更是为自己的画竹总结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三个阶段,很有深意。
(3)【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注意“僻”“耽”二字正确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类知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成语题要注意出处、典故及意义;名句题要注意易错字的准确记忆。
2.【答案】(1)惆怅
(2)渲染
(3)暮霭
(4)气概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chóu chàng ”写作“ 惆怅 ”;“ xuàn rǎn ”写作“ 渲染 ”;“ mù ǎi ”写作“ 暮霭 ”;“ qì gài ”写作“ 气概 ”
故答案为: 惆怅 ; 渲染 ; 暮霭 ; 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答案】归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根据题目给出的上联,结合对联知识,下联是:人归 渡口夕阳红,所以答案为“归”。
故答案为:归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作好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答案】4.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观察、认识现实要站得高于现实。
5.承上启下,引出并总领下文。承接上文对意境含义及意境的意义的论述;引出下文对获得意境的方式方法的阐述;采用设问句形式,自问自答,总领下文内容。
6.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段内容引用近义成语、短语,一方面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使前句“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中的“认识全面”的程度具体、形象化,突出了“认识全面”的重要性。故不能删去。
7.举例论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为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细读选文,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取关键信息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全文,从该段文字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段所用句式的特点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时,要深刻领悟原句的含义,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以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回顾常用论证方法及其特点、作用;然后根据确定为论证方法;接着,明确本段中作者要阐明的观点;最后,可采用“XX论证,通过列举(引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的基本模式作答。
4.结合选文第二、三段中的关键语句“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进行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观察、认识现实要站得高于现实。
5.结合选文,可知本段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了获得意境的主要方式,即为: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总领全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 承上启下,引出并总领下文。承接上文对意境含义及意境的意义的论述;引出下文对获得意境的方式方法的阐述;采用设问句形式,自问自答,总领下文内容。
6.细读这句话可知,引号内的四个短语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四个连用,丰富了文章的语言,使“认识全面”的程度更加具体、形象,同时强调了“认识全面”对获得意境的重要性。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即可。
故答案为: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段内容引用近义成语、短语,一方面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使前句“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中的“认识全面”的程度具体、形象化,突出了“认识全面”的重要性。故不能删去。
7.认真阅读第三段可知,本段列举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法一般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证明某种观点。结合本段“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可知其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为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8.【答案】(1)guī;suì;婀娜;黛
(2)倍;辈;祥;详
(3)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4)排比
(5)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排比;句子仿写;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
(1)“瑰”是形声字,读 guī ;“邃”字对学生而言较生僻,读 suì ,深远的意思;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黛绿:墨绿,“黛”是形声字,黑表意,从代声。
故答案为: guī;suì;婀娜;黛
(2)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辈:一批又一批。故原文中的“倍”应改为“辈”;耳熟能详:只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详:详细,故原文中的“祥”应该为“详”。
故答案为:倍;辈;祥;详
(3)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时,在谓语前加上表示双重否定的词语即可,即本句加上“没有……不”即可。
故答案为: 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
(4)文段中“ 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婀娜多姿”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排比
(5)本题在依据例句仿写的时,还要熟悉我国画家及其擅长作品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按要求对应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点评】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正确识记和书写。平时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养成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的习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书写。平时学习中要注重积累,结合成语的含义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在谓语前加上表示双重否定的词语即可。如“无不”“没有……不”等。有时需要替换,替换方法为:“是”替换为“谁也不能否认”;“一定”“必须”替换为“不能不”;“只能”“只好”“只得”替换为“不得不”;“全”“全都”替换为“没有不”“无不”。
(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引用等,在平时学习中,要准确掌握各类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作出评判。
(5)本题考查句式的仿写。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做到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其次再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答案】9.作者谈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这一点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作者以耳熟能详的古诗为例来分析古诗里的意境,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10.词句写的是深夜之景。残月高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水尽的深夜,没有人声,幽居的孤雁,独自来往,身影缥缈。词人写景,在景中既体现了自己孤寂凄冷的境况,也透露出自己如孤雁般蔑视流俗心境。
11.艺术家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想传递的情感,不仅要创造出意境,还要运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情感深入人心。如我在写作时,不仅传递出真情实感,更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否则读者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核心概念的辨析和理解。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领悟作者的观点,再根据质疑点作出判断,并合理陈述理由。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概括。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依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3) 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此类题时,应在充分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经历,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在文段中,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故答案为: 作者谈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这一点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作者以耳熟能详的古诗为例来分析古诗里的意境,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10.材料二中,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这首词作,描绘了这样的意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故答案为: 词句写的是深夜之景。残月高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水尽的深夜,没有人声,幽居的孤雁,独自来往,身影缥缈。词人写景,在景中既体现了自己孤寂凄冷的境况,也透露出自己如孤雁般蔑视流俗心境。
11.材料一中划线句子可理解为:诗人、画家等艺术家们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大众,在创作时必须匠心独运,在创造出独特意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构思设计,只要这样,才能使自己赋予作品的情感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另外,题干中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来谈,学生可结合学习中的写作、生活中掌握某种技能具体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艺术家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想传递的情感,不仅要创造出意境,还要运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情感深入人心。如我在写作时,不仅传递出真情实感,更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否则读者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
12.【答案】这幅《归牧图》表现牧童放牧回家途中,偷得片刻闲的情景。画的下方两头水牛在水中畅游,神态可掬。一位牧童闲适地坐在牛背上,神情悠然自得。画的上方是一片树林,树木非常茂密,每棵树的枝和叶几乎连在一起了。少许的留白处更觉得树林的深远。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关注标题《归牧图》;然后仔细观察图画,明确其构图要素一密 林、牛、牧童、留白;接着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各要素的特点、状态等。顺序要合理,语言要简洁。
故答案为:这幅《归牧图》表现牧童放牧回家途中,偷得片刻闲的情景。画的下方两头水牛在水中畅游,神态可掬。一位牧童闲适地坐在牛背上,神情悠然自得。画的上方是一片树林,树木非常茂密,每棵树的枝和叶几乎连在一起了。少许的留白处更觉得树林的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填空题
1.填空。
(1)《山水画的意境》的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画家,以 成就最高。
(2)画家中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郑板桥分别擅长画 、 、 、 。画风各有千秋,画作意蕴独特。
(3)“胸有成竹”语出 (作者)《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 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答案】(1)山水画
(2)虾;牛;马;竹
(3)苏轼
(4)语不惊人死不休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其他常识;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1) 李可染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他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李可染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2)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墨虾”成为了他独特的艺术符号; 李可染,尤其擅长画牛;徐悲鸿,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郑板桥画的最多的最擅长的就是竹子,他画的《墨竹图》,表达了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良好愿望,更是为自己的画竹总结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三个阶段,很有深意。
(3)【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注意“僻”“耽”二字正确书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的能力。识记类知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成语题要注意出处、典故及意义;名句题要注意易错字的准确记忆。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chóu chàng ,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xuàn rǎn ,意境会更鲜明。
(3)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mù ǎi 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
(4)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qì gài 。
【答案】(1)惆怅
(2)渲染
(3)暮霭
(4)气概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chóu chàng ”写作“ 惆怅 ”;“ xuàn rǎn ”写作“ 渲染 ”;“ mù ǎi ”写作“ 暮霭 ”;“ qì gài ”写作“ 气概 ”
故答案为: 惆怅 ; 渲染 ; 暮霭 ; 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入船唇流水绿,人 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答案】归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平仄相对。 根据题目给出的上联,结合对联知识,下联是:人归 渡口夕阳红,所以答案为“归”。
故答案为:归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作好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二、语段阅读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4.作者认为,“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需要做好哪几点?
5.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读选文第二段,有的同学认为删掉“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会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阐明理由。
7.选文第三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4.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观察、认识现实要站得高于现实。
5.承上启下,引出并总领下文。承接上文对意境含义及意境的意义的论述;引出下文对获得意境的方式方法的阐述;采用设问句形式,自问自答,总领下文内容。
6.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段内容引用近义成语、短语,一方面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使前句“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中的“认识全面”的程度具体、形象化,突出了“认识全面”的重要性。故不能删去。
7.举例论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为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议论的方式(立论和驳论);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细读选文,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取关键信息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全文,从该段文字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段所用句式的特点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时,要深刻领悟原句的含义,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以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回顾常用论证方法及其特点、作用;然后根据确定为论证方法;接着,明确本段中作者要阐明的观点;最后,可采用“XX论证,通过列举(引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的基本模式作答。
4.结合选文第二、三段中的关键语句“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进行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观察、认识现实要站得高于现实。
5.结合选文,可知本段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了获得意境的主要方式,即为: 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总领全文的作用。
故答案为: 承上启下,引出并总领下文。承接上文对意境含义及意境的意义的论述;引出下文对获得意境的方式方法的阐述;采用设问句形式,自问自答,总领下文内容。
6.细读这句话可知,引号内的四个短语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四个连用,丰富了文章的语言,使“认识全面”的程度更加具体、形象,同时强调了“认识全面”对获得意境的重要性。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据即可。
故答案为: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段内容引用近义成语、短语,一方面增添了文采,丰富了文章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使前句“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中的“认识全面”的程度具体、形象化,突出了“认识全面”的重要性。故不能删去。
7.认真阅读第三段可知,本段列举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这种论证方法一般是为了具体有力地证明某种观点。结合本段“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可知其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故答案为: 举例论证,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为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的观点。
三、综合题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瑰宝。其韵味十足,既可苍劲有力,又可淡雅脱俗,别有一番姿态。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上,中国画画家人才倍出。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ē’nuó多姿, , ……这些画家的名字我们耳熟能祥,他们将万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dài绿的青山,清澈的泉水,郁郁苍苍的密林……一一幅中国画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瑰宝( ) 深邃( ) ē’nuó( )多姿 dài( )绿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 修辞手法。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
【答案】(1)guī;suì;婀娜;黛
(2)倍;辈;祥;详
(3)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4)排比
(5)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排比;句子仿写;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解析】【分析】
(1)“瑰”是形声字,读 guī ;“邃”字对学生而言较生僻,读 suì ,深远的意思;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黛绿:墨绿,“黛”是形声字,黑表意,从代声。
故答案为: guī;suì;婀娜;黛
(2)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辈:一批又一批。故原文中的“倍”应改为“辈”;耳熟能详:只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详:详细,故原文中的“祥”应该为“详”。
故答案为:倍;辈;祥;详
(3)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时,在谓语前加上表示双重否定的词语即可,即本句加上“没有……不”即可。
故答案为: 没有一幅中国画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无尽感想与热爱,作者借深邃高远的意境把这种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
(4)文段中“ 徐悲鸿画的马豪气勃发,齐白石画的虾灵动传神,张大千画的荷婀娜多姿”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排比
(5)本题在依据例句仿写的时,还要熟悉我国画家及其擅长作品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按要求对应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黄宾虹画的山水疏淡清逸 李可染画的牛妙趣横生
【点评】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正确识记和书写。平时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养成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的习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书写。平时学习中要注重积累,结合成语的含义正确书写。
(3)本题考查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在谓语前加上表示双重否定的词语即可。如“无不”“没有……不”等。有时需要替换,替换方法为:“是”替换为“谁也不能否认”;“一定”“必须”替换为“不能不”;“只能”“只好”“只得”替换为“不得不”;“全”“全都”替换为“没有不”“无不”。
(4)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引用等,在平时学习中,要准确掌握各类修辞的定义和特点。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作出评判。
(5)本题考查句式的仿写。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做到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其次再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节选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材料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节选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9.小深与小圳在阅读材料一时就是否应该谈古诗的问题产生了争执,请你帮小圳完善发言。
小深:材料一中,作者的论题是山水画的意境,却花笔墨谈古诗的意境,这样写偏离了论题。
小圳:你的看法不对
10.请你参考材料一的画横线句,分析材料二中词句的意境。
1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画波浪线句?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不一定是写诗、画画的经历)。
【答案】9.作者谈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这一点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作者以耳熟能详的古诗为例来分析古诗里的意境,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10.词句写的是深夜之景。残月高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水尽的深夜,没有人声,幽居的孤雁,独自来往,身影缥缈。词人写景,在景中既体现了自己孤寂凄冷的境况,也透露出自己如孤雁般蔑视流俗心境。
11.艺术家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想传递的情感,不仅要创造出意境,还要运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情感深入人心。如我在写作时,不仅传递出真情实感,更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否则读者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中心论点
【解析】【点评】
(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核心概念的辨析和理解。解答此类题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领悟作者的观点,再根据质疑点作出判断,并合理陈述理由。
(2)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概括。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依照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3) 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此类题时,应在充分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经历,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在文段中,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故答案为: 作者谈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这一点绘画与诗歌是相通的。作者以耳熟能详的古诗为例来分析古诗里的意境,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10.材料二中,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这首词作,描绘了这样的意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故答案为: 词句写的是深夜之景。残月高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漏壶水尽的深夜,没有人声,幽居的孤雁,独自来往,身影缥缈。词人写景,在景中既体现了自己孤寂凄冷的境况,也透露出自己如孤雁般蔑视流俗心境。
11.材料一中划线句子可理解为:诗人、画家等艺术家们要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大众,在创作时必须匠心独运,在创造出独特意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构思设计,只要这样,才能使自己赋予作品的情感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另外,题干中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来谈,学生可结合学习中的写作、生活中掌握某种技能具体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艺术家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想传递的情感,不仅要创造出意境,还要运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情感深入人心。如我在写作时,不仅传递出真情实感,更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否则读者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
五、语言表达
12.【学科素养·语言运用】下面是李可染的画作《归牧图》,请为画作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语意简明,语句通顺。
【答案】这幅《归牧图》表现牧童放牧回家途中,偷得片刻闲的情景。画的下方两头水牛在水中畅游,神态可掬。一位牧童闲适地坐在牛背上,神情悠然自得。画的上方是一片树林,树木非常茂密,每棵树的枝和叶几乎连在一起了。少许的留白处更觉得树林的深远。
【知识点】漫画释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关注标题《归牧图》;然后仔细观察图画,明确其构图要素一密 林、牛、牧童、留白;接着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发挥想象和联想描述各要素的特点、状态等。顺序要合理,语言要简洁。
故答案为:这幅《归牧图》表现牧童放牧回家途中,偷得片刻闲的情景。画的下方两头水牛在水中畅游,神态可掬。一位牧童闲适地坐在牛背上,神情悠然自得。画的上方是一片树林,树木非常茂密,每棵树的枝和叶几乎连在一起了。少许的留白处更觉得树林的深远。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