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0-31 15:5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练习使用显微镜导学案
第 课时 授课人: 签字: 日期:
【学习目标】:
1.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2.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初步观察。3.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重点难点】
1.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认知目标】
阅读教材第35页第二单元开篇语
生物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一样的,这个基本单位是什么? 观察很小的生物或观察细胞要用到什么工具呢?
【自主学习 尝试解疑】
一、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1.对照课本P36图,按照自下而上、自左向右的顺序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仔细观察目镜和物镜外形上的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 目镜和物镜镜筒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
物镜:
3.分别转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观察镜筒位置的变化。(如升降幅度大小、转动方向等)
4.转动反光镜,辨别两面的区别。
5.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与安放
(1)( )手握住镜臂,( )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1)转动( )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 )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 )光圈对准通光孔。
(4)( )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视野。
3.观察
(1)把所有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 )。
(2)从侧面注视( ),双手同时转动( ),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装片约2毫米处。
(3)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方向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镜为止。再略微转动( ),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和存放
(1)实验结束后,先提升镜筒,取下装片。
(2)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若物镜、目镜被弄湿或弄脏,应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边,将镜筒降到最低,反光镜竖立。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中。1.对照教材第36页图和实物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动手实践:(1)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操作中发现有什么不同?
(2)目镜和物镜分高倍镜和低倍镜, 可转换镜头。(3)转动遮光器,发现了什么?
(4)转动反光镜,看看有什么不同?小组内思考讨论:光线如何到达我们眼睛的?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1)如何取放显微镜?
(2)如何对光?总结三转:
①转动 ,使 镜对准通光孔。 三转: ②转动 ,【根据观察环境中的光线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光圈。 ③转动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对好光的标准是: 。
(3)如何调节观察到物像?(动作记忆)
讨论: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在调节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
3.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写有“上”的标本。思考:(1)“上”的物像是 ;标本与物像的移动方向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字吗?
4.整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擦拭目镜和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镜要用 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 ,并将镜筒下降到 处。
精彩内容来自--www.edU【自我检测 巩固达标】
1.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有一污点,移动装片和擦目镜镜头,污点都没被移去,那么污点肯定是在( )
A.目镜上 B.在装片上 C.在反光镜上 D.在物镜上
2.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
A.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 B.左右任一只手握住镜臂
C.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D.双手托住镜座
3.对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 )
A.白亮的 B.有直射阳光的 C.暗灰的 D.黑暗的
4.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 )
A.载物台 B.反光镜 C.装片 D.通光孔
5.使用显微镜时,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偏左下方,他想将物象移到视野正中,应将玻片( )
A.向左上移动 B.向右上移动 C.向左下移动 D.向右下移动
【梳理总结 反思升华】
1.显微镜的构造:目镜、物镜、镜臂、镜筒、镜座、镜柱、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遮光器、反光镜、转换器、载物台、压片夹。
2.步骤:(1)取镜和安放; (2) 对光 ; (3) 观察; (4) 擦拭、收镜、整理。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