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组成。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优势: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已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基本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 障碍: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摩擦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3.学习目标确定 1、认识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 2、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会用原子及其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物理意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并能解释其原理。3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学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学科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能力。科学态度激发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得分标准成员一成员二成员 三团队精神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5分:小组完成任务并解答正确。 3分:小组 任务,但解答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1分:小组完成任务,但解答全部不正确。总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创设情境
魔术表演:摩擦过的气球在手掌下吸附不下落,并随手掌移动;塑料袋在黑板面上摩擦后紧贴在黑板上不下落。 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观看魔术表演,并思考、讨论问题。 趣味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展开新课。
任务二: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展示电荷、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 联系生活现象理解带“电”:在干燥的冬季,脱毛衣时噼里啪啦的声音;穿脱衣服后,接触金属门把手,常常会感到刺痛,这是被“电”了。 展示其他一些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图片,并介绍常见的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 思考: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带电体和带电体之间是否有作用呢? 演示实验:(1)分别用细线系好两个气球,自然下垂时,两个气球相互接触;(2)用纸巾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一面,然后再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操作1:将一根玻璃棒悬挂吊起,另一根玻璃棒用手握住一端;分别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的一端;然后将被摩擦的这两端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操作2:将一根橡胶棒悬挂吊起,另一根橡胶棒用手握住一端;分别用毛皮摩擦两根橡胶棒的一端;然后将被摩擦的这两端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操作3:悬挂的橡胶棒不动,拿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后,靠近橡胶棒被摩擦的一端,观察现象。 结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不同。 进一步思考:其他带电体的带电种类又是怎样的呢?能不能通过模仿上述实验来判断?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判断用纸巾摩擦过的气球等带电体所带的电荷种类。 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从没有发现过第三种电荷。 3.验电器 思考:你能依据什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验电器——实验室里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演示验电器的结构和使用过程,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提问:请你总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什么。 演示:用同一个验电器,检验不同物体(两根摩擦程度不同的橡胶棒)时,金属箔的张角不同,说明了什么? 思考:甲、乙两物体哪个带的电荷量多?能读出具体数值吗? 进一步思考:利用验电器能判断出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吗? 演示:分别用摩擦后的橡胶棒、玻璃棒接触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对比观察。 演示用验电器间接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种类的方法。 学生学习电荷、摩擦起电、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观看与“电”有关的生活现象,感受生活中的摩擦起电。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常见的轻小物体也会带电。 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学生观看演示实验,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所带电荷的种类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也应该是相同的,它们之间也是相互排斥;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这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是不同的。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梳理实验思路:将带电体分别靠近悬吊的橡胶棒(用毛皮摩擦)、玻璃棒(用丝绸摩擦),观察现象,根据“同斥异吸”判断。并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结合前面已学知识,思考、讨论,并回答:(1)吸引轻小物体;(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斥异吸)。 学生根据演示总结验电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与电荷量有关。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验电器只能粗略地比较二者所带电荷量的多少,而不能读出具体数值。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通过验电器不能直接判断出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在前面“引入”的基础上直接讲授相关知识,再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通过实验能够直观地演示过程、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实验,得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自主实验验证猜想,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问题加深对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验电器。 知道验电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知道电荷量,了解利用验电器比较电荷量的方法。 知道利用验电器间接判断物体带电种类的方法。
任务三:原子及其结构
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那么电荷从哪里来 是不是任意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会带电? 1. 原子的核式结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33“原子及其结构”。提问:什么是电子 电子带的电荷量有什么特点?是多大?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 总结: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也有进一步的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播放视频:原子的核式结构。 2. 摩擦起电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电呢? 总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P33“原子及其结构”,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认真听,纠正或补充自己的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帮助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和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生思考,从电子的得失方面猜想,并回答。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过渡进入主题。 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并解决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及其结构的知识,加深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把不能直接观察的微观现象形象化和直观化,初步建立电子转移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电子的得失知识猜想、运用。
任务四:导体和绝缘体
展示人摸静电球的图片。提问:(1)头发为什么竖起来? (2)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 思考:能用实验来探究电荷可以转移码? 实验演示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提问: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演示2: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 提问: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 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P34,回答思考: (1)什么是导体?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2)什么是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 思考:导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应用:油罐车常常有一条铁链做的尾巴拖在地上,为什么?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释这样做的道理。 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头发起电现象:头发竖起来。 学生讨论、猜想:①头发可能带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电荷可以从静电球通过人体到达头发。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描述现象: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描述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 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学生阅读、自学、思考,并回答: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学生思考、讨论、猜想、领会。 学生交流、回答:在运输过程中,油与油罐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这些异种电荷一旦放电产生火花将使油燃烧,酿成火灾甚至发生爆炸,所以这些电荷必须及时导走。铁是导体,安装一条铁链拖在地上,就可以及时地把产生的电荷传到大地上去,避免了异种电荷积累造成危害。 通过人摸静电球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起电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两个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同时实验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实验结论,无形中内化了知识内容。 引导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印象,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归纳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按照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应用的思路进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任务五: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归纳本课所学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6.板书设计 第1节 两种电荷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两种电荷: ①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验电器 ①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三、导体与绝缘体 1.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2.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原因是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已知丙球带负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 B.甲、乙两球均带负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一定带负电 D.甲球带负电,乙球可能不带电 2.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它失去了电子 B.B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两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 C.自由电子从A向B定向移动,形成瞬间电流 D.正电荷从A向B定向移动,形成瞬间电流 3.下列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导体都是靠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来导电的 B.导体容易导电,所以是良好的电工材料;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所以不是良好的电工材料 C.通常情况下,石墨、大地、人体、铁、食盐水都是导体,橡胶、塑料、陶瓷、水都是绝缘体 D.导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导电,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导电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 梳子一把、毛皮与丝绸各一块、玻璃棒与橡胶棒各两根、验电器两个、旋转支架两个、纸屑、细线、铁架台、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气球等。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有很多因素影响静电实验成功,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时要把器材用肥皂水洗净晒干。然后在上课前,把玻璃棒、橡胶棒、丝绸和毛皮放入烘箱烘烤。如果上课当天阳光比较好,把器材放在阳光下晒一两个小时,效果也会很好。
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九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是继力、声、光、热的学习后、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的初步知识。从《课标》对电学部分的内容要求来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所降低,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有所加强,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初步认识一些电学的概念和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是电学的三个基本概念——电荷、电流和电路,电流是核心概念。从电学部分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看,教科书在本章及后续的两章内容中注意将电荷、电流、电路、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建立起相互联系。这些概念是构建初中阶段电学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电学知识已有所接触,能对容易导电的和不容易导电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能通过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感知电路构成的基本特征,等等。初中阶段,《课标》对电流和电路的要求是从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入手的,在引出电荷概念的基础上,伴随着学生对电路的认识,逐渐形成对电流概念的初步认识。另外,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看和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等技能也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因此,编写时既考虑了《课标》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又关注了体验性目标的实现。
本章的章首图呈现的是某电器设备电路板的画面。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路可以引发学生对其产生神秘感,激发探索的欲望。同时,为了消除学生对这一复杂事物的畏惧心理,章首语中指出:“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各种电路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目的就是要从辩证的视角渗透给学生一种认识:客观事物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事物本身无论怎样复杂,也总是由一个或多个简单的要素构成的,认识简单事物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基础。
本章课标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
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4.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理解断路和短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电路故障的原因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物理思维:通过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将抽象难理解的电路故障分析化难为易,学会分析电路故障的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简单电路的几种常见故障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经历观察电荷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实质;经历总结出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体会验电器张角的变化显示电荷的定向移动的转化法。
2.通过“动手做做”了解电路的组成,通过转化法知道小灯泡持续发光是因为有电流通过;经历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判断电流方向的过程。
3.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4.通过练习使用电流表,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经历科学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全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学业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熟记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的分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通过和机械效率的类比,正确认识热机的效率。
5.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五、教学重点:
1.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会连接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
3.会画串、并联电路图和连接串、并联电路。
4.电流表的使用。
5.通过实验探究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六、教学难点:
1. 对电荷的认识。
2. 对电流概念的理解。
3. 根据要求及电路图来连接实物图,或根据要求及实际电路画出电路图。
4. 把电流表正确地连入电路。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声、光、热的基本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生活中的电的现象非常熟悉,有较 深的感性认识这是学好本部分内容的基础。
2.个别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方法还有欠缺,自制能力和学习能力偏弱,由于 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外地转入,原有基础差异较大,探究、创新、扩展能力有待于 改善和提高。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于八年级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电的 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又是很陌生的,而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电 学知识涉及的内容比较灵活和广泛,这些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在学 习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将直 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教学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同时提升探究能力。
2.发挥实验在本章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章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和四个动手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电学的实例: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跟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和利用静电、防止静电危害等现实内容充实在课堂中。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视频、光盘等资源,强化视听效果。
4.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注重动手和动脑。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本章活动主题:
电流的自述
我本是从金属导体原子中逃逸出来的自由电子,享受着自由身,无忧无虑地做着杂乱无章的运动。我很感激金属导体赋予我的自由,因为我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电子是没有自由的,它们被束缚捆绑在那个被称为绝缘体的物质上。
奈何恶霸电源进了村,自由的世界变了天。在他的高压驱动下,我们只能整齐划一地在闭合回路中做定向移动,没日没夜,至死方休。从此以后我们加入了定向移动的电流大军。我们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有热烈地响应。我们流过灯泡,灯泡就会发光;我们流经电阻,电阻就会发热;我们还流到了水里,参与到了水的电解。
人们说我趋利避害,喜欢逃避困难,总是走没有障碍或者障碍少的道路。嗯,对的,这点我承认。但请不要因此而责备我。相信我,我走的道路,总是最优道路。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两种电荷 电流和电路 串联和并联 电流的测量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优秀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熟知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熟知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1.熟知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断路、通路、短路,掌握电路的组成 。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掌握电源和用电器。 4.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 1.熟知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串联、 并联的电路图。 2.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3.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按要求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4.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1.知道电流的大小,熟知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熟知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熟知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掌握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过程中,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态度。 3. 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良好 1.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2. 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1.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 。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4. 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 1. 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 并联的电路图。 2.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3. 尝试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按要求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4.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1. 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 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 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态度。 3. 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合格 1. 了解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2. 通过实验了解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了解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1.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 2. 通过动手实验,初步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 。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初步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4. 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一些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 1. 了解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 并联的电路图。 2.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3. 尝试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按要求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4. 了解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1.初步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了解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初步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态度。 3. 会初步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十、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