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物理九全15.2 电流和电路(第一课时)+《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物理九全15.2 电流和电路(第一课时)+《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9-05 10:14: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2节 电流和电路(第一课时)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电流和电路》是初中电学的基础,内容包括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通过多个“想想做做”等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认识理解电流电路知识,学会电路元件符号和规范的电路图画法。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电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并注意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多数是基于从前科学课等课程的零碎认识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对“电流和电路”的认识更是不明确不具体。初中生正处于心智的迅速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电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有一定的胆怯,而且他们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因此需要创设情境,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设计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思维,在活动中学习。
3.学习目标确定 1、知道电流形成的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连接电路,认识电路和电流,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 4、通过实验认识通路、断路和短路。
4.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形成条件及方向。2认识电路的基本组成,了解通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3学会识别简单的电路图,并能用规定的符号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学科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科学态度激发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实践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得分标准成员一成员二成员 三团队精神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5分:小组完成任务并解答正确。 3分:小组 任务,但解答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1分:小组完成任务,但解答全部不正确。总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创设情境
展示夜景图片。五光十色的灯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正是有了光,让夜晚变得不再那么黑暗。 那么,小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 学生观看欣赏夜景图片,思考、讨论。 通过夜景图片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引入关于电的课题。
任务二:电流
1.电流的形成 展示实验器材图。提问:怎样使小灯泡持续发光? 思考:(1)依据你的生活经验,如何使一盏小灯泡发光? (2)如何控制灯泡的亮与灭?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连接各电路元件,使灯泡发光。 实验警示:(1)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2)开关要能控制灯泡,且连接时开关是断开的! 思考:灯泡发光是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吗? 播放视频: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 总结:原来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子,当接上电源后会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源;②电路是连通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电流的方向 提问:回路中的电流方向是怎样的? 活动:让LED灯亮起来 展示LED灯图片。用LED灯代替小灯泡连入电路,连接后闭合开关观察LED灯是否发光。 将LED灯接线柱对调重新接入电路呢? 总结:(1)按照电流方向的规定,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2)电池的正极用“+”表示,负极用“-”表示。 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让小灯泡发光。 学生认真阅读实验警示,在实验中注意安全。 学生思考、讨论,并尝试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并总结回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观察LED灯的构造,了解其单向导电性的特点。观察LED灯是否发光。 学生思考,观察将LED灯接线柱对调后重新接入的电路,通过发光情况理解电流是有方向的。 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用导线将电池、开关、小灯泡连接起来,有了“电”的流淌路径,体会电流的形成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形象认识电流的形成,激发兴趣,并为电流方向引出做准备。 从片面到全面,从微观到宏观,逐步理解电流的形成及电流方向的判断。通过学生实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LED灯是现代生活中常用的发光元件,设计LED灯活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理念。 通过现象的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电流是有方向的。
任务三:电路的构成
做一做:组织学生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提问: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什么是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有哪些元件构成的呢? 电路就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可流过的路径。 如图,一个完整的电路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种电路元件,缺一不可: ①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锂电池、蓄电池、学生电源、发电机等。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元器件,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电灯、电视机、手机、电冰箱、洗衣机等。 ③开关: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用电器工作,起控制电路的作用. ④导线:用来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思考并回答:需要电路的闭合性。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电路的概念和构成。 学生观察电路,认识电路。 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引导学生上手操作,体验现象,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电路的概念和构成。再结合电路示意图深入理解电路的概念。 通过对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的介绍,帮助学生对电路深入理解,并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任务四: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归纳本课所学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6.板书设计 第2节 电流和电路(第一课时) 一、电流 1.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 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二、电路 1. 电路的基本组成: (1)电源:提供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源、用电器,输送电能。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用电器中有电流通过,用电器一定接了电源而且电路是闭合的 C.导体中都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因此导体容易导电 D.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电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要电路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 C.在电源外部,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D.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 一辆正在用充电桩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充电电路中的用电器是( B ) A.汽车发动机 B.汽车电池 C.导线 D.充电桩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 干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开关、小电动机、小门铃、发光二极管等。
9.教学反思与改进 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接是学生在学习中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要在电路图中识别出短路和短接,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一内容的教学要加以设计,作好启发和引导,降低学生领悟这些知识的难度。用电器短接的教学,从实验引入,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用电器短接。
21教育网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教学】物理九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是继力、声、光、热的学习后、开始让学生接触有关电的初步知识。从《课标》对电学部分的内容要求来看,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所降低,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有所加强,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强调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初步认识一些电学的概念和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是电学的三个基本概念——电荷、电流和电路,电流是核心概念。从电学部分知识结构的特点来看,教科书在本章及后续的两章内容中注意将电荷、电流、电路、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建立起相互联系。这些概念是构建初中阶段电学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电学知识已有所接触,能对容易导电的和不容易导电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能通过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感知电路构成的基本特征,等等。初中阶段,《课标》对电流和电路的要求是从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入手的,在引出电荷概念的基础上,伴随着学生对电路的认识,逐渐形成对电流概念的初步认识。另外,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看和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等技能也将直接关系到以后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因此,编写时既考虑了《课标》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又关注了体验性目标的实现。
本章的章首图呈现的是某电器设备电路板的画面。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路可以引发学生对其产生神秘感,激发探索的欲望。同时,为了消除学生对这一复杂事物的畏惧心理,章首语中指出:“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各种电路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目的就是要从辩证的视角渗透给学生一种认识:客观事物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事物本身无论怎样复杂,也总是由一个或多个简单的要素构成的,认识简单事物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基础。
本章课标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
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4.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理解断路和短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析电路故障的原因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物理思维:通过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将抽象难理解的电路故障分析化难为易,学会分析电路故障的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简单电路的几种常见故障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经历观察电荷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实质;经历总结出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体会验电器张角的变化显示电荷的定向移动的转化法。
2.通过“动手做做”了解电路的组成,通过转化法知道小灯泡持续发光是因为有电流通过;经历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判断电流方向的过程。
3.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4.通过练习使用电流表,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经历科学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的全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学业目标
1. 通过实验,知道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熟记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的分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通过和机械效率的类比,正确认识热机的效率。
5.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五、教学重点:
1.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会连接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
3.会画串、并联电路图和连接串、并联电路。
4.电流表的使用。
5.通过实验探究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六、教学难点:
1. 对电荷的认识。
2. 对电流概念的理解。
3. 根据要求及电路图来连接实物图,或根据要求及实际电路画出电路图。
4. 把电流表正确地连入电路。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声、光、热的基本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生活中的电的现象非常熟悉,有较 深的感性认识这是学好本部分内容的基础。
2.个别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方法还有欠缺,自制能力和学习能力偏弱,由于 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外地转入,原有基础差异较大,探究、创新、扩展能力有待于 改善和提高。
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对于八年级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电的 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又是很陌生的,而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电 学知识涉及的内容比较灵活和广泛,这些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在学 习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将直 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教学建议:
1.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同时提升探究能力。
2.发挥实验在本章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章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和四个动手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电学的实例: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跟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和利用静电、防止静电危害等现实内容充实在课堂中。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采用图片、投影、视频、光盘等资源,强化视听效果。
4.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注重动手和动脑。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本章活动主题:
电流的自述
我本是从金属导体原子中逃逸出来的自由电子,享受着自由身,无忧无虑地做着杂乱无章的运动。我很感激金属导体赋予我的自由,因为我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电子是没有自由的,它们被束缚捆绑在那个被称为绝缘体的物质上。
奈何恶霸电源进了村,自由的世界变了天。在他的高压驱动下,我们只能整齐划一地在闭合回路中做定向移动,没日没夜,至死方休。从此以后我们加入了定向移动的电流大军。我们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有热烈地响应。我们流过灯泡,灯泡就会发光;我们流经电阻,电阻就会发热;我们还流到了水里,参与到了水的电解。
人们说我趋利避害,喜欢逃避困难,总是走没有障碍或者障碍少的道路。嗯,对的,这点我承认。但请不要因此而责备我。相信我,我走的道路,总是最优道路。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两种电荷 电流和电路 串联和并联 电流的测量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优秀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熟知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熟知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1.熟知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断路、通路、短路,掌握电路的组成 。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掌握电源和用电器。 4.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 1.熟知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串联、 并联的电路图。 2.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 3.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按要求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4.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1.知道电流的大小,熟知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熟知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熟知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掌握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过程中,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态度。 3. 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良好 1.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2. 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1.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 。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4. 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 1. 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 并联的电路图。 2.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3. 尝试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按要求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4.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1. 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 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 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态度。 3. 会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合格 1. 了解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2. 通过实验了解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了解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1.了解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了解电流方向的规定。 2. 通过动手实验,初步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 。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初步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4. 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一些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 1. 了解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 并联的电路图。 2.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3. 尝试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按要求设计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4. 了解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1.初步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了解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初步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1.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 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和态度。 3. 会初步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十、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