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2 19:21: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枯荣、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二、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1.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2.了解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3.字词积累
(2)理解词意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点生读,师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我国古代的农民借助于大自然的语言来安排农事,古代农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任务一理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方法:勾画文章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预设:
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逻辑顺序:说明对象→重要性→取决因素→研究意义。
说明顺序包括: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任务二知内容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预设: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预设: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经度对物候的影响;经度对物候的影响;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设:(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任务三析方法
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一样,本文也使用了许多说明方法,比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互相从文章找例子,说说其作用。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同桌讨论:“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2)同桌讨论:“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举例子和作比较。将济南的苹果开花时间与烟台的进行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3)同桌讨论:“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这一段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预设: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记录,并进行比较,直观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任务四品语言
1.小组讨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赏析。
预设: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生动形象:“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状态。
②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准确严密:“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小组讨论: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师总结: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深入探究,总结迁移
1.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预设: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小结: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预设: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2、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应怎样去保护大自然,去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请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背潮,下雨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