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城市自治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世纪城市自治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18:0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中世纪城市自治
一、单选题
1.在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自治城市里,市民热衷于制定具有本城市特色的法律,将全民参政、司法独立、理性取证等原则写入其中。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源于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罗马法律体系的完善 D.反映封建阶层特权的终结
2.在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市民通过赎买等手段获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在城市特别是法国城市争取自治的过程中,国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掠夺。因此,城市的兴起( )
A.致使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 B.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
C.确立了专制王权至高无上统治 D.导致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
3.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城市居民为实现自由贸易的目的,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等。这反映出当时西欧城市( )
A.居民的政治地位提高 B.摆脱封建主控制
C.经济活动得到了提升 D.经济独立性较强
4.中世纪西欧的大学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三个高级学院里,民法通常是最受欢迎的领域。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有利地推动了城市发展,如律师对商业矛盾的解决。因此,庄园主、城市商人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人士都乐意将孩子送往大学接受教育。这说明中世纪( )
A.经济发展使人们重视大学教育 B.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
C.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D.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5.在一个为商业和城市经济所改变的时代,旧的领地制度必然消失,商品流通加快,农业生产打破了在此之前束缚它的桎梏。在商品货币关系影响下,中世纪的西欧( )
A.社会转型加速使领主实力上升 B.城市市民自治现象普遍
C.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走向瓦解 D.国王依靠市民治理国家
6.英王亨利二世给林肯城颁发的特许状中规定:“城中人民以及商人之商会,将充分而自由地保有自爱德华国王以来的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中规定:“凡往来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货物,均不得受到侵犯。”这些规定( )
A.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B.摧毁了封建领主的特权
C.实现了城市独立的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7.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 )
A.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 B.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
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
8.为管理公共秩序,中世纪欧洲的市民在上百年的时间里曾实践过几乎一切可以想象出的组合形式,试用过各式各样政府组织方案。例如,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等等。这些实践( )
A.防止了专制势力复辟 B.复兴了古典时期的城邦政治
C.蕴含了近代转型因素 D.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9.在14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地区,许多贵族离开农村地产移居城市。如格维里家族是四个庄园的领主。从13世纪末起,该家族有好些成员与根特城的显贵联姻。1370年代,格维里家族雷耶斯三世甚至成为城内头面人物之一。以上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生产结构的改变 B.封建领主经济的解体
C.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 D.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10.商栈是中世纪晚期英国政府在特定城市设立的商业管理中心,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需要运抵商栈,缴纳关税后进行销售。1353年英国议会发布的《商栈法令》规定,私自将羊毛、皮革、羊皮带出海的英国商人会受到严惩,包括褫夺生命,没收房屋、货物、牲畜等财产及取消商栈商人的成员资格。这表明英国( )
A.政府为增加税收进行贸易管控 B.重商主义思潮严重影响政府决策
C.议会通过立法实现了贸易管制 D.政府禁止私自贸易阻碍商业发展
11.法国圣昆坦市曾规定:“农奴一旦进入该市,立即成为自由人……可免除各种封建义务。”英国泰恩河上的新城曾规定:“农奴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类似规定曾广泛被其他许多市镇仿效过。这些规定( )
A.折射出专制王权衰落 B.发挥了城市救济功能
C.践行了人人平等理念 D.体现了城市的自治性
12.13世纪的西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声称, “当一个人为了公共福利经营贸易,以生活必需品供给国家时”“贸易就变成合法的了”。14世纪,罗马教宗甚至还封一名商人为圣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思想的盛行B.宗教的腐化堕落 C.全球商路的开拓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3.从13世纪后期开始,牛津城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存在的优势,并斥巨资保证大学机构的正常运行。同时,牛津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律师对商业矛盾的解决。因此,庄园主、城市商人以及其他各个行业的人士都乐意将孩子送往牛津大学接受教育。这反映出( )
A.大学得到了政府支持 B.牛津大学已成为一流大学
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快 D.经济发展使人们观念更新
14.12~13世纪,欧洲诞生了众多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在这些中世纪大学中,设置最多的专业是法律,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律师。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国民法律意识迅速提升 B.商业革命影响显著
C.世俗教权突破政治束缚 D.城市经济趋于活跃
15.有学者认为,欧洲中世纪城市“早期的特权是由领主施加的而非居民要求的……举办特定市场和市集的特权通常是由国王授予领主的(有时授予市镇的居民)”,领主们由此获得通行税、租金和法庭罚款等现金回报。据此可知( )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领地之中 ②早期特权有利于城市发展
③商业是领主的重要经济来源 ④王权依靠市民支持而壮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自1160年巴黎大学兴起后,巴黎主教竭力反对巴黎大学发展,但教皇则比巴黎主教表现得更加仁慈。自13世纪起,多位教皇就授予巴黎大学各种特许权。诸如巴黎大学可以在校内设立内部法庭,外人与学生发生诉讼案时一律由大学审理;大学有权颁发教学许可证,持证者方可上岗教学,师生有罢教和迁居的自由……由此可知,巴黎大学( )
A.对教会的依附日益加强 B.受益于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
C.提升了城市的自治能力 D.可用民族语言开展教学活动
17.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具有骑士身份的贵族极具日耳曼军人的野蛮、残暴特征。进入封建社会盛期(1050-1350),贵族文明意识提高,大量骑士文学作品,特别是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优秀骑士的行为准则。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根源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冲击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D.凸显了文化嬗变的选择困境
18.《现代欧洲史》历史丛书的首卷将1460年作为“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 1460年至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作者高度关注( )
A.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社会变革的关系 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
C.技术、观念与西方社会变革间的关联 D.东方科技传入与西方社会演进的关系
19.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了自治权利,而这种自治权利是以国王授予的城市特许状形式规定的。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 )
A.符合加强国王权力的需要 B.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C.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D.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20.1381年,英国剑桥镇爆发了骚乱事件。国王先取消了该镇的自治特权,后认为“剑桥镇是王国的古老市镇之一”,而且“该镇如若缺少治理则必然无法延续”,所以“暂时将该自治特权全部给予该镇长与市民”。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度逐渐确立 B.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突破
C.王权运作呈现弹性特征 D.市民阶层主导地方自治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术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
材料二 西欧各国工业化开始以后,城市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农民就业时遇到一个难题:他们从未接近过机器设备.看不懂图纸。他们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否则只能充当搬运工、采矿工、杂工、粗工等。此外,城市中的生活费用高,租房不易,棚户区、贫民窟便成了他们栖身之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农奴和材料二中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动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农奴和农民进入城市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当时交换的货物有英格兰的原羊毛,佛兰德的用英国羊毛制成的毛织品,西班牙的皮革和钢,以及东方的奢侈品等.意大利在这方面居领先地位,拥有威尼斯、那不勒斯这样的商业中心.由于处于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这些城市的市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他们通常从国王那里获得皇家特许状,组成单独的小自治市,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即使是农奴也有机会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上述发展给欧洲商人有机会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这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关系意味着国家更加重视、更加始终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后来的对外冒险事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归纳中古后期欧洲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分析产生这些新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古后期欧洲社会经济新发展带来的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起义等途径,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自治的进步作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摘编自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社会现象对近代西欧的积极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这些神职人员要么服务于市民的需求,要么在男女修道院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意大利北部以及低地国家拥有当时最密集的城镇网络。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在德意志邦国,3000座城镇中只有约200座人口超过1万。
材料二 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为了摆脱主教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又要重新统治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1128年,路易六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承认城市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琅城获得自治权的方式,指出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
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类、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壮大,他们追求自身权益的保护和政治地位的提升。这种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革,使得市民阶层有能力也有需求去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并推动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程序的合理化,B项正确;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发生在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欧城市的法律不属于罗马法律体系,排除C项;封建阶层特权的终结在近代,不是中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可知,城市市民通过赎买等手段获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城市自治管理的内容与实践,直接为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B项正确;“致使封君封臣制已被破坏殆尽”说法绝对且夸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城市的兴起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并不会确立专制王权至高无上统治,排除C项;城市自治抵制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掠夺,并不会使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各种组织,如协会、公会、联盟”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成立了有利于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旨,体现了城市经济活动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居民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体现的是经济交流的增加,并非独立性较强,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中世纪西欧的大学民法最受欢迎,商人等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大学接受教育,可知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特殊人才的需求扩大,因此说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重视大学教育,A项正确;材料没涉及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价值的重视,材料没涉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世俗教育的发展,没涉及宗教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据材料“旧的领地制度必然消失”“农业生产打破了在此之前束缚它的桎梏”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领地制度的消失,领地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在商品货币关系影响下,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走向瓦解,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转型使得领主实力下降,排除A项;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市民自治并非“普遍”现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和领地制度的衰落,没有涉及国王如何治理国家,且D项不符合此时期的基本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法国的规定说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市民拥有司法与财政的自治权利,其财产不得受到侵犯,这有利于保护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城市仍然处于封建王权的统治之下,并未体现自由平等的观念,也未实现城市独立的目标,排除AC项;这些规定对封建领主的特权有影响,但并未完全摧毁,排除B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至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中古西欧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商业趋向专业化,贸易往来增多,社会环境相对自由,教育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学校更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而学习拉丁语的学校相较之下实用性不强,C项正确;材料是对比两类脱离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各国教权被削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的数量多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扶持或具体的政策,无法得出其对教育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类。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所有政治机关由选举产生、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等级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轮流任职制”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市民尝试的各种政府组织方案,带有一定程度进步性、民主性,有利于向近代化转型,C项正确;“防止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政府方案是进一步发展了民主政治,并不是复兴,排除B项;罗马法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社会分工扩大的基础上,欧洲的城市和城镇日益增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4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地的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在14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地区,许多贵族离开农村地产移居城市,C项正确;“农村生产结构的改变”与材料“许多贵族离开农村地产移居城市”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封建领主经济的解体”是以上现象产生的影响,并非原因,排除B项;“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材料“许多贵族离开农村地产移居城市”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据材料“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需要运抵商栈,缴纳关税后进行销售”“私自将羊毛、皮革、羊皮带出海的英国商人会受到严惩”可知,英国建立商栈是为了征收关税,如果私自带商品出海,不经过商栈会影响税收收入,所以商栈的建立体现的是英国政府为了增加税收进行的贸易管控,A项正确;重商主义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议会通过的法律的规定,但没有涉及实际的管理效果,不能得知“实现了”贸易管制,排除C项;政府并非禁止私自贸易,而是禁止不经过商栈的私自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法国)。据材料“农奴一旦进入该市,立即成为自由人……可免除各种封建义务”“农奴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可知,农奴进入城市归属城市管理,这体现了城市一定程度上不受贵族管辖,反映了城市享有自治权,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王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奴到城市后变为自由人,而非对农奴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城市救济功能,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到时代的限制,即便在城市内部,也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4世纪(西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贸易和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导致宗教对商人和贸易的看法改变,D项正确;人文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但材料没有直接提及人文思想和商业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宗教对贸易和商人的正面看法,与宗教的腐化堕落无关,排除B项;全球商路的开辟主要集中于15世纪,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3世纪后期(英国)。根据材料“牛津城清楚地认识到大学存在的优势,并斥巨资保证大学机构的正常运行”“牛津大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有利于城市发展,如律师对商业矛盾的解决”可知,题干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大学的重要性,斥资保证大学发展;二是人们乐于接受大学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现象的出现都与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有关,D项正确;政府支持大学发展,仅仅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表明牛津大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显示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同,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引起的,中古时期欧洲教育的发展,法律意识的增强,都植根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等经济、政治状况,D项正确;题目信息为中世纪后期欧洲多地成立众多大学,修习法律,培养律师。这一措施有利于提升国民法律意识,但不是本质,排除A项;商业革命发生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世俗教育应是突破教权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中古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通常是在封建主的领地内兴起和发展起来的,①符合要求;国王或领主授予城市的特权,如举办市场和市集的特权,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②符合要求;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领主们通过授予特权获得了通行税、租金和法庭罚款等现金回报,这些都是商业活动带来的收益,③符合要求,A项正确;城市的崛起和商业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城市管理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王权是依靠市民支持而壮大的,④不符合要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2-13世纪(法国)。据材料可知,12、13世纪以来教皇支持城市中巴黎大学的发展,给予大学一定的权力,从而提高了城市的自治能力,C项正确;材料涉及巴黎教会阻碍巴黎大学的发展,而不是所有的教会,排除A项;材料中巴黎大学获得特权受益于多位教皇,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大学有司法权,颁发教学许可证的权利,未涉及大学教学用民族语言,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欧洲(中世纪)。根据材料“进入封建社会盛期(1050-1350),贵族文明意识提高,大量骑士文学作品,特别是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优秀骑士的行为准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社会盛期,随着城市兴起、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安定和有序发展的渴望促进了贵族文明意识的提高,经济发展为骑士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军事活动和文化生活,B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传播开启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且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A项;“大力弘扬优秀骑士的行为准则”是在维护骑士阶层,也是对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的赞扬,排除C项;材料主旨“西欧的经济与社会文化”,而“文化嬗变的选择困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印刷术在1460—1500年间满足了‘商人、律师、医生、官员’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可知,该丛书强调印刷术对推动欧洲近代化、思想解放的作用,体现了作者关注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新航路开辟使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印刷术的作用,未强调东方科技,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了自治权利,而这种自治权利是以国王授予的城市特许状形式规定的。”“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可知,城市通过国王特许状从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在客观上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B项;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C项;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国王先取消了剑桥镇的自治权,后又恢复其自治特权,说明当时英国王权运作呈现弹性特征,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世纪,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王主导,非市民阶层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获得就业机会。
(2)农奴: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运动;促进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农民: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可知,农奴是为了获得人身自由;根据材料“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可知,农民是为了获得就业机会。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后欧洲。根据材料“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可知,中古时期农奴进入城市的影响可以从壮大市民阶层;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运动;促进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在影响上可以从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社会问题等角度进行说明。
2.(1)新发展:商业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商品贸易范围扩大,城市自治得到发展。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城市的发展,为后来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后期欧洲社会经济新发展的表现根据“商业已从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当时交换的货物有英格兰的原羊毛,佛兰德的用英国羊毛制成的毛织品,西班牙的皮革和钢,以及东方的奢侈品等”得出商业成为日常生活的中心,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根据“ 这些城市的市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他们通常从国王那里获得皇家特许状,组成单独的小自治市,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得出城市自治得到发展。产生这些新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古后期欧洲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思想解放,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城市的发展,为后来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1)背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商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作为贸易和行政的中心开始崭露头角。
(2)进步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城市自治的形成冲击了农奴制度,使得城市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此外,城市自治的出现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城市自治也促进了市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时期的西欧。背景:由材料一中“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可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和经济基础;由“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外围发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可知,商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由“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可知,随着商业的兴盛,城市作为贸易和行政的中心开始崭露头角。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时期的西欧。进步作用:由材料二中“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可知,城市自治的形成冲击了农奴制度,使得城市居民逐渐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由“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可知,城市自治的出现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础;结合所学,还可以从经济、文化角度分析,经济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化上,城市自治也促进了市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份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因素:城市自治的影响;日耳曼人的观念;基督教思想的熏陶;罗马法中的人权因素。
(2)影响: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孕育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得出在城市里自由流动;根据材料“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分析出司法自由;根据材料“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可分析出财产自由,身份自由;根据材料“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可分析出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根据材料“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可知,城市自治的影响;根据材料“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可得出日耳曼人的观念;根据材料“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可得出基督教思想的熏陶;根据材料“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可得出罗马法中的人权因素”。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二“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结合进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可知,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结合自由主义的发展可知,孕育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结合西欧经济的发展可知,推动了西欧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1)主要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城市人口较少,但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
(2)方式:金钱赎买;武装暴动;与封建主谈判。
影响:推动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形成;推动市民文化的形成和世俗大学的产生,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得出,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根据材料“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意大利北部以及低地国家拥有当时最密集的城镇网络。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得出,城市人口较少,组织机构众多。根据材料“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得出,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欧)。方式:根据材料“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得出,金钱赎买;根据材料“1112年,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等人”得出,武装暴动;根据材料“路易六世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得出,与封建主谈判。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即可。如:城市自治推动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的形成;推动市民文化的形成和世俗大学的产生,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