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在已仕官员中荐选,“初场试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兼顾中学与西学。此事表明( )
A.科举制被彻底废除 B.官员选拔注重实际能力
C.学堂选官成为主流 D.奖励实业成为社会共识
2.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原来第三章章名“职务与级别”修改为“职务、职级与级别”,将“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调整为“领导职务”“职级”,明确了领导职务、职级层次的划分,确立了职级与待遇挂钩的制度。这一修订( )
A.扩大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规模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明确了严格考察的录用办法 D.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3.《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4.北洋政府废除了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差别,将除议员与军官以外的所有官员统称文官,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等制,实行四级文官等级品位制。北洋政府还颁布了保障文官权力和地位的法律。这些措施
A.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B.使民主和观念深入人心
C.有利于提高文职官吏的工作积极性 D.推动了民主政治重大进展
5.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 )
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 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
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 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
6.下表记录了无锡4位乡村秀才的科名之路与废科举后的境遇。据此可知( )
丁鹏振 16岁负笈入城,19岁中县试;废科举之年肄业于南菁书院,时同窗多留学日本,其因家庭因素遂在小学任教员、校长以及乡议会议长等职
蒋标 少时研求数理化等新学。后风气渐开,以算学、汽学两科中生员。废科举前任高小算学教习、小学校长,后任荣巷女学教员。入民国,以经商为主
俞霖 23岁中生员,后设馆授徒为业;1905年肄业于南菁高等学堂,归乡设改良私塾。入民国,任乡董、县立实业学校教员
俞家振 21岁中生员,1907年肄业于江湾蚕桑学校、苏州法政学堂,任无锡自治筹备参议员。入民国,任县议事会议员、省立育蚕试验分所所长、县公署第四科科长等职
A.学制改革利于完善教学内容 B.制度变革增加就业机会
C.革命思潮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D.社会变迁影响职业选择
7.我国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用,并把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考核结果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规定不得录用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人为公务员。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党内意识形态建设 B.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C.反映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D.提高了干部选拔的政治标准
8.民国时期实行公务员甄别,规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可任用公务员。但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者、欠公款尚未清结者、曾因贪污处罚有案者、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这表明民国时期( )
A.公务员甄别只关注政绩 B.甄别合格的官员都有真才实学
C.科举制度影响依然存在 D.公务员考核标准注重德才兼备
9.下表为1912—1937年大学生地理分布统计表。影响其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省(市) 广东、浙江、 江苏、上海 福建、广西、湖南、安徽、江西、四川、湖北,山东、海外 天津,河北、云南、贵州、山西,辽宁、陕西、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
大学生人数规模 2000人以上 190-1000人 1-150人
人数占全国比例 10%以上 1%-5% 0-1%
A.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B.革命运动的发展态势
C.民国政府文化教育政策 D.西方列强的侵略程度
10.在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形式得到确认。这一时期是
A.北洋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1.1905年,袁世凯等人上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收敛)不虞(预料)之诡谋。”由此可知,袁世凯等人奏请立停科举,旨在( )
①改变国家形象,让外国人诚心相待中国②革新选官形式,构建北洋政府文官体系
③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④切断读书与选官、做官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晚清时,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标志统一全国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的文件是( )
A.《文官考试法草案》 B.《公务员任用条例》 C.《奏定学堂章程》 D.《考试法》
13.196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关于科技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出了干部考核的内容(部分)。这些内容表明( )
方面 内容
政治思想 考察了解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在社会主义同资 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和他们的政治历史、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
业务 考察了解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和工作的贡献、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考核方式 主要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他们的政治历 史、工作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切实掌握起来
A.干部管理机制深受政局影响 B.国家高度重视科技队伍建设
C.科技干部考核突出业务素养 D.政府对科技干部考核理性化
14."下图为民国二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的任命状。任命状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交通部总长朱启钤的签名。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③公务员制度的内容.④中国近代铁路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下表是清末学堂数据统计表(部分),它表明( )
学堂时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初等学堂 学堂数 34650 41379 51678
学生数 918568 1192171 1153746
中等学堂 学堂数 419 440 460
学生数 31682 36264 40468
高等学堂 学堂数 110
学生数 20267
师范学堂 学堂数 445
学生数 35671 28572
A.清末新政较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 B.清末基本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C.选官制度调整推动学堂教育发展 D.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拉开帷幕
16.学堂选官制度是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对它的认识,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A.与科举制相比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B.使官吏教育与学堂教育合二为一
C.对中国封建官员的素质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D.说明清政府找到了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
17.下图是根据《教育大辞典》“奏定学堂章程”词条绘制的学制示意图。关于这一学制,下列说法正确的( )
①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 ②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③成为取代科举制的选官制度 ④学程冗长不利于推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8.北洋政府于1913年1月9日公布的《官吏服务令》与《文官保障法草案》规定:文官非受刑法之宣告、惩戒法之处分或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职务或自己申请,不得免官。荐任以上文官,其免职或休职均由各级长官经由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核定执行;委任官的免职或休职,均由所属长官执行。这一法律( )
A.严格了官员的选拔程序 B.有利于保障文官的地位
C.有效抑制了总统的权力 D.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19.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宣布将5类干部新加入“问责”行列(下图所示)。该规定的颁布体现了( )
A.干部选用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加速
C.干部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加快 D.中共强化党内监督力度
20.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在文官选任方面相比较得出的正确结论不可能有
A.对在职文官人员采取甄别措施 B.都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平等性
C.对研究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D.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漏洞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诞生的科举制度,到宋代起了极大的变化,考试的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取消行卷制,实行弥封制。考试环节除了乡试、省试之外,又增加了殿试。考试时间从每年一次,变为三年一次,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录取后由不能直接做官到直接为官。进士由不分等到分若干等。又另外实行三舍法,并大量录取特奏名进士。实行别头试,不许做官人作状元,种种变化可谓纷繁复杂,在这诸多的变化中,录取取士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影响最为深远。
——摘编自李裕民《寻找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于1930年成立,下设考选委员会、铨叙部和秘书处、参事处。1933年公布的《修正考试法》规定:凡是候选人员,任命人员及依法领取证书的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均应经过考试取得资格。不过,考试并不是国民政府选拔任用公务员的主要办法。在各级官署中,大量的公务员是通过私人推荐录用的,这些人多数与主管长官有着特殊的关系,对于他们的考核有名无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并分析宋代的科举考试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退休,古代称为致仕。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即所谓的“养老”,老是指70岁以上的人。秦汉时期;官吏可以因病乞退、告老还乡的致仕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官员退休纳入令典。“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 除年龄条件外,身体健康状况也是退休的重要条件。“年虽少, 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此外,还有侍亲养老的规定,即至亲亲属中有年80岁以上及有重病在身者,可享受“侍丁”的待遇,即离职养亲,称为“归侍”或“终养”。明清是官员退休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时期,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举凡退休条件、待遇,以及安置与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柏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与思考》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退休人员处理办法规定:年龄50岁、工龄满10年均可退休,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工作,没有身体状况方面的要求。1951 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1955年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退休福利制度陆续出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的退休制度在运行中已经开始了渐进的变化和改革。1983 年,《国务院关 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部分高级专家、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根据本人条件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1到5岁甚至10岁。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规定,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都应当退休,公务员满足提前退休三个条件之一:(1)工作年限满30年; (2) 工作年限满20年,距法定退休年龄少于5年; (3) 符合提前退休其他规定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摘编自王进《中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建立的退休制度并谈谈你对退休制度的认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A
6.D
7.B
8.D
9.A
10.C
11.B
12.C
13.A
14.B
15.C
16.D
17.D
18.B
19.D
20.B
21.(1)特点:考试内容重经义,考试更加严密公正;增加了殿试,考试间隔延长;录取数量大幅度增加,官人不得作状元。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巩固了官僚政治;扩大了官员的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壮大了知识分子的队伍,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员数量增加,财政负担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答出三点即可)
(2)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但是,由于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
22.(1)特点:起源早并逐步发展,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人治色彩)。
(2)评价:新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建立起来的,是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退休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退休制度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人民的需要。
23.(1)特点:注重才能;科举资格放开;程式完善;科举选拔公正平等;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态度: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读书信仰体系崩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