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目 录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 元谋人
知识点 2 北京人
知识点 3 山顶洞人
知识点 4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半坡居民
知识点 5 原始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 6 远古的传说
【点拨·易混易错】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北京人的遗存、发现的意义
考向 02 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考向 03 人文始祖与禅让制
考点二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 夏商周的更替(夏、商、西周分别是奴
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知识点 2 西周的分封制
知识点 3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知识点 4 甲骨文
知识点 5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 6 战国七雄
知识点 7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知识点 8 商鞅变法
知识点 9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知识点 10 百家争鸣
【点拨·易混易错】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分封制
考向 02 商周文明的代表:甲骨文、青铜器
考向 03 铁农具、牛耕
考向 04 王室衰微
考向 05 商鞅变法
考向 06 都江堰
考向 07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
考向 08 百家争鸣
链接中考
按住 Ctrl 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北京人 2023 年北京、青岛、东营、吉林、哈尔滨、邵阳、 广西、宜昌、连云港,选择题 2 分 从 2023 年全 国各地 中考试题来 看,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不是考查重点, 相对来说, 河姆渡、 半坡居民考点出现频率较高, 考察 内容紧扣课本重点, 尤其关注良渚 文化最新成果。主要以知识点运用 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查为主, 之后的 复习要配合课程标准, 在掌握知识 点的前提下, 以不变应万变。人文 初祖的考查主要是联系当今祭祖 大典,突出家国情怀。
河姆渡、半坡居民 2023 年西藏、常州、济南、菏泽、聊城、恩施、 铜仁、北京、济宁、赤峰、武汉、金昌、齐齐哈尔、 福建、山西、陇南、滨州、天津、宜宾等, 选择题 2 分
人文始祖、禅让制 2023 年广州、潍坊、株洲、张家界、黑龙江、河 南、衡阳、重庆,选择题 2 分
分封制 2023 年广州、呼和浩特、广东、菏泽、张家界、 齐齐哈尔、福建、云南,选择题 2 分 从 2023 年全 国各地 中考试题来 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考 查的重点, 甲骨文、青铜器、百家 争鸣等成为各省市高频考点, 主要 以知识点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考 查为主,选择题成为主要考查形 式。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春秋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考 查的重点, 但因其与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复习备 考中也要引起重视, 内容多和历史 核心素养联系。
甲骨文、青铜器; 2023 年大连、淮安、西藏、青岛、长春、甘孜、 阜新、长沙、深圳、新疆、河南、广西、郴州、随 州、宜昌、衡阳、临沂、岳阳、烟台、扬州、怀化, 选择题 2 分
铁农具、牛耕; 王室衰微 2023 年盐城、北京、济宁、兰州、湖北、滨州、 苏州,选择题 2 分
商鞅变法;造福千 秋的都江堰 2023 年锦州、东营、黑龙江绥化、兴安盟、广州、 株洲、郴州,选择题 2 分
春秋时期的思想 家:老子、孔子; 百家争鸣 2023 年海南、无锡、盐城、镇江、青岛、雅安、 长春、聊城、泰州、北京、牡丹江、通辽、营口、 乐山、鄂州、张家界、深圳、兰州、包头、广东、 甘肃金昌、齐齐哈尔、福建、宜昌、山西、陕西、 宜宾、安徽、怀化、云南、连云港、枣庄, 选择题 2 分;济南、甘孜、宁夏,材料题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北京人 日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 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 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 的人类活动; 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 说、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 文、王室衰微、都江堰、老子与孔 子等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 查的命题点有:北京人遗存(打制 石器、使用火);河姆渡、半坡、 良渚等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黄帝 炎帝的传说与考古之间的关系, 常 结合当今社会拜祭黄帝陵等以文 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分封制 主要考查其内容与意义;甲骨文、 青铜器所反映商朝社会状况以及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王室衰 微的表现及原因;都江堰的修建者 及所体现的智慧;老子与孔子主要 考查其思想主张。 商鞅变法与百家争鸣等以材料题 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 有: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 影响,启示;常结合当时其他社会 变革等材料进行呈现;百家争鸣的 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作业、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探寻思 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河姆渡、半坡居民 日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 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日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人文始祖、禅让制 日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 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日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
分封制 日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 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甲骨文、青铜器 日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 型器物; 日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铁农具、牛耕 日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王室衰微 日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商鞅变法 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春秋时期的思想 家:老子、孔子 日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百家争鸣 日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政治 方面 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约五六千年前, 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尧、 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 方面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逐渐产生并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夏商周时 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 农业大发展。
思想文 化方面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 域的巨大浪潮。
考点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知识点 1.元谋人
(1)地点:云南元谋县
(2)年代:距今约 170 万年
(3)生产活动: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意义/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 2.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采集、狩猎;会使用 天然火,会 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7.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1)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称为“化石”。
(2)北京人遗址中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知识点 3 山顶洞人
1.概况
(1)时间:距今约 3 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2.山顶洞人的生产活动:人工取火;采集、狩猎、捕鱼和缝制衣服;使用打制石器,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
爱美意识;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知识点 4.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半坡居民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生产工具 生活特点
半坡居民 距 今 黄河中游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 半地穴式房屋、彩绘陶器, 种植“粟”,饲养猪、
约 7000~ 器、角器等 狗;打猎捕鱼
大汶口文 黄河下游 养猪较普遍
化 5000 年
河姆渡居 民 长江下游 使用磨制石器, 如骨耜; 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 然漆
龙山文化 距 今 约 5000 年 黄河流域 制作“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 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 庙
良渚遗址 长江下游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知识点 5.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 7000 年至公元前 5000 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 6.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①炎帝的贡献(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 陶器,发明纺织,会煮
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②黄帝的贡献(轩辕氏):建造宫室,制作 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黄帝的下
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 音律,隶首发明 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尧、舜、禹的禅让
①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
的直立人遗址,会使用火; ( 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会人工取火。
2.能够制造和使用( 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制造的是( 打制)石器,使
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 “ 旧石器时代” )。
3.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粟)的地方;河姆渡与半坡居民房
屋样式不同的根源是(生活环境)不同。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
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 半地穴)式房屋。
4.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
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 ,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
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1.研究北京人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
义?
提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 最丰富)、材料( 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以发现人类的进化
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所以,研究北京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说 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
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3.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 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考向 01 北京人的遗存、发现的意义
【例 1】(2023 年湖南邵阳)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 图片可知,北京人( )
“古猿头像” “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
A 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变式 1-1】北京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依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考古学家推断北京人的基本特征有( )
①打制石器 ②学会用火 ③种植粮食 ④饲养家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变式 1-2】北京猿人不管是在体形上还是在脑容量方面都更接近现代人。其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甚 于下肢骨,这表明北京猿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为适应
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表明猿人到近现代人转变的关键是( )
A .能够直立行走 B .形态样貌变化 C .长期劳动的结果 D .会使用火
考向 02 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例 2】(2023 年湖北武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
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变式 2-1】(2023 甘肃平凉)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该遗址发掘房址 241 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变式 2-2】大约距今四五千年,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
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核心地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A .历史悠久,延续至今 B .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C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具有冲突与融合的双重趋势
考向 03 人文始祖与禅让制
【例 3】(2023 年黑龙江龙东)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
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 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变式 3-1】(2023 年湖南常德)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
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 .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 .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D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变式 3-2】考古研究发现, 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
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 .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 .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 .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 .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考点二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知识点 1、夏商周的更替(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1.夏朝:
1)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
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3)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 家天下”。★★
2.商朝:盘庚迁殷,殷是今天河南安阳。★
3.西周:
1)牧野大战: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 PK 商纣王,周武王胜建立西周。★
2)周厉王在位时(公元前 841 年) ,与民争利, 引起“ 国人暴动” ,厉王逃亡。
知识点 2、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方式: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4.对象: 宗亲、功臣。
5.特点: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6.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7.诸侯义务: 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 并服从周王调兵。
8.作用: 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
度。
知识点 3、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① 原始社会后期 ,我国就出现了铜器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②商 朝以后 ,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为
礼器。
2.高超的制作工艺:商朝时期的工匠掌握了 铜、锡、铅 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采用“ 泥范
铸造法”铸造技术。
3.青铜器的制作特点: 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不仅①种类丰富, 数量众多, 而且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
青铜器铸造业不仅② 规模宏大, 而且组织严密, 分工精细。
4.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 和 四羊方尊。
知识点 4、甲骨文
1.定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甲骨文”。
2.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5.比甲骨文规范的文字是金文: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为是铸刻在
钟鼎之上,也叫钟鼎文、 铭文。
知识点 5、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①农业: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手工业:规模扩大,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③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2.王室衰微
①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
侯国的经济支持。
②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
地位。
3.诸侯争霸
①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②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③影响:(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②促进大
规模的民族交融。
知识点 6、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 被 韩、赵、魏 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 田氏 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知识点 7、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在成都附近的 岷江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 分为 鱼嘴、宝瓶口和
飞沙堰 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灌溉, 外江用于分洪。
3.作用:发挥出 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 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
国 ”。
知识点 8、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和 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 生产力 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以求 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 任用 商鞅 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 县制 ,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 废除 贵族的 世袭特权;
③改革 户籍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 明法度 ,禁止私斗。
2)经济: ① 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 鼓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 统一度量衡。
3)军事: 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 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
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老子
1)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春秋 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
双方是可以 相互转化 的,他善于从 正反两方面 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 《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1)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末年鲁国人
2)政治上: ①他的核心思想是“ 仁 ” ,他提出“ 仁者爱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 主张 以德治国 ,爱
惜民力,体察民意 。
3)教育上: ① 创办私学 ,主张“ 有教无类” ;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 和, ③发现和总结出很
多教育规律、 教学原则。
4)学说著作:《论语》 (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
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 10、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
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
战国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 ,“非攻” ;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 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启继承父位是实行(世袭制)
2.反映夏王朝文明进程的是( 二里头)遗址,反映商朝文明进程的是(殷墟)。
3.夏朝与秦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奴隶制)国家;(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青铜器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灿烂时期是在( 商朝);世界上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司母戊
鼎)。
5.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是商朝创造的(青铜器)和( 甲骨文)。
6.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 争霸、兼并战争、 (制度)变革和( 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
7.关于商鞅变法:
①公元前 356 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②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③促进秦国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④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
⑤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⑥有利于发展商业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 “ 天府之
国” ),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9.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老子 (辩证地看待问题); 孔子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墨子(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
治国); 庄子 (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 韩非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给我们的教训?
提示: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暴政导致
亡国,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2、甲骨文有何地位?其发掘的意义?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哪朝开始?
提示:①我国目前( 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②有助于我们研究商代的( 历史)和中国(汉字)发展的历程。
③( 商朝)。
3.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制度 内容 影响
禅让制 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血缘关系) 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 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巩固了统治,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 等级制度
4.铁农具和牛耕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给当时农业生产带来
了怎样变化?)
提示:(春秋后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意义: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 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
提示:齐国拥有( 鱼盐)之利,任用( 管仲)为相,积极改革( 内政),发展( 生产);同时改革( 军 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公元前 651 年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先后九合
诸侯。
6.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利①②弊①②)
利:①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 统一);②出现了大规模的( 民族交融)。
弊: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破坏植被和自然环境。
7.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国( 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
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④商鞅个人具有顽强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
8.“ 百家争鸣” 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考向 01 分封制
【例 1】(2023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变式 1-1】“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 国,国是千万家。”这首《中国》激起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在中国历史上,将国和家融为一体的制度是
( )
A .科举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分封制
【变式 1-2】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下图) ,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
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 )
A .扩大统治疆域 B .拱卫天子安全 C .促进民族交融 D .传播礼乐文明
考向 02 商周文明的代表:甲骨文、青铜器
【例 2-1】(2023 年广西) 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
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 .数量众多 B .种类丰富 C .工艺高超 D .分布广泛
【例 2-2】(2023 年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 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
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 .货币 B .礼器 C .食器 D .酒具
【变式 2-1】2021 年 3 月 20 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 6 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 ,现已出土金面具 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 500 余件。下面是和三星堆同时代各地出土的青铜文物,
这说明
①中国历史底蕴深厚②各民族多元一体③文化多样和谐④形式单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变式 2-2】 《甲骨文编》收录“家” 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 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下图) ,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
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 的国家 B .“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C .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 D .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
考向 03 铁农具、牛耕
【例 3】(2023 年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
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变式 3-1】观察下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战争武器的改进
C .生产力不断进步 D .冶铸工艺的提高
【变式 3-2】(2023 年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 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
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考向 04 王室衰微
【例 4】(2023 年广东)《管子 · 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 · 地形篇》载:“夫地
形者,兵之助也” 。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变式 4-1】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变式 4-2】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
鼎,其他诸侯更是竞相仿效。这说明( )
A .诸侯国众多 B .诸侯兼并弱小 C .周王室衰微 D .周王室中兴
考向 05 商鞅变法
【例 5】(2023 年辽宁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 .鼓励耕织 B .奖励军功 C .确立县制 D .废除井田制
【变式 5-1】如下图所示,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 .简化了地方管理机构 B .瓦解了分封制度
C .加强了地方统治 D .完善了中央集权
【变式 5-2】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商鞅惨遭车裂。主要因
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建立县制
考向 06 都江堰
【例 6】(2023 年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 .长城 B .大运河 C .都江堰 D .灵渠
【变式 6-1】(2022·湖南张家界 · 中考真题)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 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
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三峡工程
【变式 6-2】《灌阳竹枝词》诗:“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
田。 ”这首诗赞美了都江堰( )
A .有利于东北平原的灌溉 B .消除了岷江水患
C .有利于农业生产 D .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考向 07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
【例 7】(2023 年湖北鄂州)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
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变式 7-1】老子认为“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由此可知,两者都( )
A .认同德主刑辅 B .代表平民利益 C .具有辩证意识 D .主张顺应民意
【变式 7-2】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安徽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
措和下列孔子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
A .“仁者爱人” B .创办私学 C .因材施教 D .以德治国
考向 08 百家争鸣
【例 8】(2023 年四川雅安)《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
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 .互相排斥 B .相互融合 C .趋于一致 D .独立发展
【变式 8-1】某老师在历史课上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的思维导图(下图)。从中可以
看出( )
A .各学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
C .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 .诸子百家均出自同一师门
【变式 8-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 ,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
的实质是( )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链接中考——
1 .(2023 年江苏连云港)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 70 万—20 万年、保存火种、打制
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
2 .(2023 年贵族铜仁)下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 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
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3 .(2023 年广东)距今约 5000 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
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4 .(2023 年湖南张家界)传说图中供奉的人物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
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该人物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蚩尤
5 .(2023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
有分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 .夏朝的“家天下” B .西周的分封制 C .秦朝的郡县制 D .西汉的“大一统”
6 .(2023 年重庆 A 卷)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7 .(2023 年广东深圳)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
A .瓷器 B .壁画
C .鼎
D .陶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8.(2023 年四川甘孜).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 .青铜农具普及 B .等级制度严格 C .商业贸易发达 D .丝织业已产生
9 .(2023 年山东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 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 33 次之多。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
A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10 .(2023 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
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1 .(2023 年安徽)商鞅主张“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 .兼爱非攻 D .尊卑有序
12 .(2023 年湖北随州)下图是 1978 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 中间有夹层, 可放冰块, 是
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 。它可说明( )
A .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 .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3 .(2023 年广东广州)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
成后,保证了大约 300 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这有利于( )
A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商鞅推行新法 C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夏朝巩固统治
14 .(2023 年山东枣庄)2022 年 9 月 26 日至 28 日, 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 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
现孔子思想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兼爱非攻
15 .(2023 年黑龙江哈尔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
开始?
(2)2002 年 1 月 18 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请写
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人该名录?
(3)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先秦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目 录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阶段特征
网络构建
时空线索
梳理预测
考点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 元谋人
知识点 2 北京人
知识点 3 山顶洞人
知识点 4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半坡居民
知识点 5 原始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 6 远古的传说
【点拨·易混易错】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北京人的遗存、发现的意义
考向 02 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考向 03 人文始祖与禅让制
考点二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夯基·知识梳理】
知识点 1 夏商周的更替(夏、商、西周分别是奴
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知识点 2 西周的分封制
知识点 3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知识点 4 甲骨文
知识点 5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 6 战国七雄
知识点 7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知识点 8 商鞅变法
知识点 9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知识点 10 百家争鸣
【点拨·易混易错】
【技巧·得分速记】
【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 01 分封制
考向 02 商周文明的代表:甲骨文、青铜器
考向 03 铁农具、牛耕
考向 04 王室衰微
考向 05 商鞅变法
考向 06 都江堰
考向 07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
考向 08 百家争鸣
链接中考
按住 Ctrl 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北京人 2023 年北京、青岛、东营、吉林、哈尔滨、邵阳、 广西、宜昌、连云港,选择题 2 分 从 2023 年全 国各地 中考试题来 看,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不是考查重点, 相对来说, 河姆渡、 半坡居民考点出现频率较高, 考察 内容紧扣课本重点, 尤其关注良渚 文化最新成果。主要以知识点运用 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查为主, 之后的 复习要配合课程标准, 在掌握知识 点的前提下, 以不变应万变。人文 初祖的考查主要是联系当今祭祖 大典,突出家国情怀。
河姆渡、半坡居民 2023 年西藏、常州、济南、菏泽、聊城、恩施、 铜仁、北京、济宁、赤峰、武汉、金昌、齐齐哈尔、 福建、山西、陇南、滨州、天津、宜宾等, 选择题 2 分
人文始祖、禅让制 2023 年广州、潍坊、株洲、张家界、黑龙江、河 南、衡阳、重庆,选择题 2 分
分封制 2023 年广州、呼和浩特、广东、菏泽、张家界、 齐齐哈尔、福建、云南,选择题 2 分 从 2023 年全 国各地 中考试题来 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史考 查的重点, 甲骨文、青铜器、百家 争鸣等成为各省市高频考点, 主要 以知识点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考 查为主,选择题成为主要考查形 式。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春秋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考 查的重点, 但因其与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复习备 考中也要引起重视, 内容多和历史 核心素养联系。
甲骨文、青铜器; 2023 年大连、淮安、西藏、青岛、长春、甘孜、 阜新、长沙、深圳、新疆、河南、广西、郴州、随 州、宜昌、衡阳、临沂、岳阳、烟台、扬州、怀化, 选择题 2 分
铁农具、牛耕; 王室衰微 2023 年盐城、北京、济宁、兰州、湖北、滨州、 苏州,选择题 2 分
商鞅变法;造福千 秋的都江堰 2023 年锦州、东营、黑龙江绥化、兴安盟、广州、 株洲、郴州,选择题 2 分
春秋时期的思想 家:老子、孔子; 百家争鸣 2023 年海南、无锡、盐城、镇江、青岛、雅安、 长春、聊城、泰州、北京、牡丹江、通辽、营口、 乐山、鄂州、张家界、深圳、兰州、包头、广东、 甘肃金昌、齐齐哈尔、福建、宜昌、山西、陕西、 宜宾、安徽、怀化、云南、连云港、枣庄, 选择题 2 分;济南、甘孜、宁夏,材料题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命题趋势
北京人 日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 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 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 的人类活动; 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 说、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 文、王室衰微、都江堰、老子与孔 子等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 查的命题点有:北京人遗存(打制 石器、使用火);河姆渡、半坡、 良渚等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黄帝 炎帝的传说与考古之间的关系, 常 结合当今社会拜祭黄帝陵等以文 字或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分封制 主要考查其内容与意义;甲骨文、 青铜器所反映商朝社会状况以及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王室衰 微的表现及原因;都江堰的修建者 及所体现的智慧;老子与孔子主要 考查其思想主张。 商鞅变法与百家争鸣等以材料题 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命题点 有: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 影响,启示;常结合当时其他社会 变革等材料进行呈现;百家争鸣的 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作业、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探寻思 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河姆渡、半坡居民 日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 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日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人文始祖、禅让制 日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 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日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
分封制 日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 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甲骨文、青铜器 日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 型器物; 日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铁农具、牛耕 日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王室衰微 日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商鞅变法 日、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 造力。
春秋时期的思想 家:老子、孔子 日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百家争鸣 日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政治 方面 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约五六千年前, 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尧、 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 方面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逐渐产生并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夏商周时 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 农业大发展。
思想文 化方面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 域的巨大浪潮。
考点一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知识点 1.元谋人
(1)地点:云南元谋县
(2)年代:距今约 170 万年
(3)生产活动: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意义/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 2.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采集、狩猎;会使用 天然火,会 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7.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1)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称为“化石”。
(2)北京人遗址中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知识点 3 山顶洞人
1.概况
(1)时间:距今约 3 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体质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2.山顶洞人的生产活动:人工取火;采集、狩猎、捕鱼和缝制衣服;使用打制石器,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
爱美意识;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知识点 4.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半坡居民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生产工具 生活特点
半坡居民 距 今 黄河中游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 半地穴式房屋、彩绘陶器, 种植“粟”,饲养猪、
约 7000~ 器、角器等 狗;打猎捕鱼
大汶口文 黄河下游 养猪较普遍
化 5000 年
河姆渡居 民 长江下游 使用磨制石器, 如骨耜; 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 然漆
龙山文化 距 今 约 5000 年 黄河流域 制作“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 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 庙
良渚遗址 长江下游
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知识点 5.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 7000 年至公元前 5000 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 6.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①炎帝的贡献(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 陶器,发明纺织,会煮
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②黄帝的贡献(轩辕氏):建造宫室,制作 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黄帝的下
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 音律,隶首发明 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尧、舜、禹的禅让
①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②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
的直立人遗址,会使用火; ( 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会人工取火。
2.能够制造和使用( 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制造的是( 打制)石器,使
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 “ 旧石器时代” )。
3.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粟)的地方;河姆渡与半坡居民房 屋样式不同的根源是(生活环境)不同。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
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 半地穴)式房屋。
4.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 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 ,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
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1.研究北京人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
义?
提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内涵( 最丰富)、材料( 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以发现人类的进化
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所以,研究北京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说 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
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3.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 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考向 01 北京人的遗存、发现的意义
【例 1】(2023 年湖南邵阳)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 图片可知,北京人( )
“古猿头像” “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
A 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答案】A
【解题思路】 “古猿头像”与“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形态相似,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头像差别较大, A
项正确。
【名师点拨】观察图像进行比较分析是解题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关注教材中的图文信息。
【变式 1-1】北京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依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还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考古学家推断北京人的基本特征有( )
①打制石器 ②学会用火 ③种植粮食 ④饲养家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依据灰烬、烧石和烧骨,可得出北京人学会用火,依据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可得出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A 项正确。
【变式 1-2】北京猿人不管是在体形上还是在脑容量方面都更接近现代人。其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接近程度甚 于下肢骨,这表明北京猿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为适应
日益复杂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表明猿人到近现代人转变的关键是( )
A .能够直立行走 B .形态样貌变化 C .长期劳动的结果 D .会使用火
【答案】C
【详解】北京猿人的下肢在长期直立行走和辅助性劳动中日趋完善,上肢在长期的劳动中为适应日益复杂
的动作而变得十分灵巧,长期劳动使得北京猿人在体形上更接近现代人, C 项正确。
考向 02 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例 2】(2023 年湖北武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
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解题思路】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姆渡居民属于
长江流域的居民,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 项正确。
【名师点拨】知道河姆渡遗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解题关键。
【变式 2-1】(2023 甘肃平凉)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 该遗址发掘房址 241 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该遗址发掘房址 241 座”表明大地湾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 油菜籽。 ”表明大地湾原始居民已经有原始农耕, C 项正确;“该遗址发掘房址 241 座”不能说明是集体生活,
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采集渔猎,排除 B 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2-2】大约距今四五千年,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
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核心地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A .历史悠久,延续至今 B .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C .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具有冲突与融合的双重趋势
【答案】C
【解析】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的核心地区,说明中华文 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排除 A 项;材料反映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并非集中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
文明冲突的趋势,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3 人文始祖与禅让制
【例 3】(2023 年黑龙江龙东)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
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 的是( )
A .黄帝和蚩尤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炎帝 D .尧、舜、禹
【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远古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 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此后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今天华夏族的前身, 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人
文始祖” ,中国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 C 项正确。
【名师点拨】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且经过考古验证;炎黄结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
黄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变式 3-1】(2023 年湖南常德)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
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
A .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 .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
C .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D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 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 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 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没 有创造使用至今的汉字,排除 A 项;黄帝炎帝时期没有治理水患,排除 B 项;炎帝黄帝时期没有建立国家,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3-2】考古研究发现, 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
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 .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 .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 .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 .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答案】C
【解析】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烧制彩陶。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 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 握制陶技术, C 符合题意;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不能通过题干的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排除 A;中原地区彩陶
和炎帝都与黄河流域有关,排除 B;炎帝鼓励发明创造不是从题干考古发现中印证的信息,排除 D。故选
C。
考点二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知识点 1、夏商周的更替(夏、商、西周分别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
1.夏朝:
1)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
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3)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 家天下”。★★
2.商朝:盘庚迁殷,殷是今天河南安阳。★
3.西周:
1)牧野大战: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 PK 商纣王,周武王胜建立西周。★
2)周厉王在位时(公元前 841 年) ,与民争利, 引起“ 国人暴动” ,厉王逃亡。
知识点 2、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方式: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4.对象: 宗亲、功臣。
5.特点:层层分封, 等级森严。
6.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7.诸侯义务: 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 并服从周王调兵。
8.作用: 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
度。
知识点 3、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① 原始社会后期 ,我国就出现了铜器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②商 朝以后 ,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为
礼器。
2.高超的制作工艺:商朝时期的工匠掌握了 铜、锡、铅 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采用“ 泥范
铸造法”铸造技术。
3.青铜器的制作特点: 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不仅①种类丰富, 数量众多, 而且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
青铜器铸造业不仅② 规模宏大, 而且组织严密, 分工精细。
4.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 和 四羊方尊。
知识点 4、甲骨文
1.定义: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甲骨文”。
2.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5.比甲骨文规范的文字是金文: (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为是铸刻在
钟鼎之上,也叫钟鼎文、 铭文。
知识点 5、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①农业: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②手工业:规模扩大,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③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2.王室衰微
①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
侯国的经济支持。
②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
地位。
3.诸侯争霸
①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②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③影响:(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②促进大
规模的民族交融。
知识点 6、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 被 韩、赵、魏 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 田氏 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知识点 7、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在成都附近的 岷江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 分为 鱼嘴、宝瓶口和
飞沙堰 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灌溉, 外江用于分洪。
3.作用:发挥出 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 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
国 ”。
知识点 8、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和 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 生产力 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以求 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 任用 商鞅 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 县制 ,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 废除 贵族的 世袭特权;
③改革 户籍制度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 明法度 ,禁止私斗。
2)经济: ① 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 鼓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 统一度量衡。
3)军事: 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 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
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 9、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老子
1)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春秋 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
双方是可以 相互转化 的,他善于从 正反两方面 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3)学说著作: 《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1)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春秋 末年鲁国人
2)政治上: ①他的核心思想是“ 仁 ” ,他提出“ 仁者爱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 主张 以德治国 ,爱
惜民力,体察民意 。
3)教育上: ① 创办私学 ,主张“ 有教无类” ;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道德教育 和 文化知识教育 ,③发
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 教学原则。
4)学说著作:《论语》 (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
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 10、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
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张
战国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 ,“非攻” ;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 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启继承父位是实行(世袭制)
2.反映夏王朝文明进程的是( 二里头)遗址,反映商朝文明进程的是(殷墟)。
3.夏朝与秦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奴隶制)国家;(秦朝)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青铜器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灿烂时期是在( 商朝);世界上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四羊方尊,司母戊
鼎)。
5.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是商朝创造的(青铜器)和( 甲骨文)。
6.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 争霸、兼并战争、 (制度)变革和( 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
7.关于商鞅变法:
①公元前 356 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②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③促进秦国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④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
⑤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⑥有利于发展商业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 “ 天府之
国” ),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9.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老子 (辩证地看待问题); 孔子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墨子(构建和谐社会;反对侵略战争;勤俭
治国); 庄子 (积极地面对和看待问题); 韩非 (积极改革,勇于创新)。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给我们的教训?
提示: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暴政导致
亡国,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2、甲骨文有何地位?其发掘的意义?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哪朝开始?
提示:①我国目前( 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②有助于我们研究商代的( 历史)和中国(汉字)发展的历程。
③( 商朝)。
3.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制度 内容 影响
禅让制 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血缘关系) 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 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 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巩固了统治,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 等级制度
4.铁农具和牛耕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给当时农业生产带来
了怎样变化?)
提示:(春秋后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意义: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 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第一霸?
提示:齐国拥有( 鱼盐)之利,任用( 管仲)为相,积极改革( 内政),发展( 生产);同时改革( 军 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公元前 651 年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先后九合
诸侯。
6.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利①②弊①②)
利:①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国家走向( 统一);②出现了大规模的( 民族交融)。
弊:①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破坏植被和自然环境。
7.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
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国( 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
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④商鞅个人具有顽强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
8.“ 百家争鸣” 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考向 01 分封制
【例 1】(2023 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
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题思路】周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而实行了一种新的
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分封制, B 项正确。
【名师点拨】了解分封制的内涵是解题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历史概念。
【变式 1-1】“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 国,国是千万家。”这首《中国》激起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在中国历史上,将国和家融为一体的制度是
( )
A .科举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 封他们为诸侯。将国和家融为一体,D 项正确;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 各级政府任职。排除 A 项;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排除 B 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
行的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1-2】观察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下图) ,发现周天子把洛邑与宋作为两个支点,诸侯国由南北两面向
东张开,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据此可知,周初分封有利于( )
A .扩大统治疆域 B .拱卫天子安全 C .促进民族交融 D .传播礼乐文明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洛邑与宋则是两个支点”“如两臂合抱殷宋于肘腋之间”和所学知识, 宋国等国是先代贵族 的受封国,但是分封制在诸侯国布局上明显借助其他诸侯国形成了对宋国等诸侯国的包围态势,从而有利 于拱卫天子安全, B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诸侯国的布局,没有体现扩大统治疆域,排除 A 项; 题干的主旨是周初分封有意加强对宋国等先代贵族受封国的监督和包围,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或传播礼乐文
明,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02 商周文明的代表:甲骨文、青铜器
【例 2-1】(2023 年广西) 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
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
A .数量众多 B .种类丰富 C .工艺高超 D .分布广泛
【答案】B
【解题思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包含有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 B 项正确。
【名师点拨】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区分,是从种类角度而言。
【例 2-2】(2023 年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 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
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 .货币 B .礼器 C .食器 D .酒具
【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可知, “ 买”“贯”“宝” 中都含有“ 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 起源于商朝, A 项正确。
【名师点拨】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涵与正确解读图文信息是解题关键,不同的青铜器有不同的功
用,如祭祀、饮食、乐器、军事等,甲骨文与“ 贝”有关的都是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
【变式 2-1】2021 年 3 月 20 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 6 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 ,现已出土金面具 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 500 余件。下面是和三星堆同时代各地出土的青铜文物,
这说明
①中国历史底蕴深厚②各民族多元一体③文化多样和谐④形式单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文化是商周时期出现在成都平原的文化,反映了当时我国青铜文化。 题目中的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说明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
谐,故 A 正确;这些文物的形式多样,④说法错误,故排除 BCD 项。故选 A。
【变式 2-2】 《甲骨文编》收录“家” 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 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下图) ,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
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 的国家 B .“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C .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 D .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 “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 表明为居住之地”说明家与定居生活有关, 定居生活 是因为原始农耕的出现;“家”下半部分的动物代表五种家畜猪、马、牛、羊、狗,家畜饲养的出现是原始农 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之一,由此可知, “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B 项正确;题干无法说明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 的国家,排除 A 项;甲骨文是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通过一个甲骨文文字,无法 推知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排除 C 项;题干强调的是甲骨文“家” 的构成,体现不出中国农耕文明具有
独特性,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考向 03 铁农具、牛耕
【例 3】(2023 年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
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答案】D
【解题思路】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 ……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
杂器。可知,当时的铁器使用范围广,种类多,得到广泛使用, D 项正确。
【名师点拨】正确解读图文信息是解题关键,同时,使用选择题的排除法也是正确解题的途径。
【变式 3-1】观察下图,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生产力不断进步
B .战争武器的改进
D .冶铸工艺的提高
【答案】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可知,生产工具从石斧、骨耜到铁农具和牛耕的转变最能说明生产力不断进步。春 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 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 著提高。铁器和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
发展,所以 C 项符合题意;而 ABD 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 C。
【变式 3-2】(2023 年北京)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 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
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 者缴纳赋税, 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 ”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 级的出现, 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 ”可知, 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 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 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 料无法体现,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 C 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
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考向 04 王室衰微
【例 4】(2023 年广东)《管子 · 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 · 地形篇》载:“夫地
形者,兵之助也” 。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答案】B
【解题思路】 “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
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 B 项正确。
【名师点拨】中国古代史中的文言文材料翻译,对其正确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
【变式 4-1】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日渐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要获取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详解】周平王东迁后,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 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诸侯国势力崛起, 不再听从王命, 各自为政, 也不再定期 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诸侯国竞 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故①项正确;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 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故③正确;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故④正确;即①③④项符合题意,D 项正确;春秋争霸战争中,强大的诸侯通过战争,迫使其他诸侯国承 认他的霸主地位, 而不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②项错误, 排除包含②项的选项, 即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变式 4-2】按照西周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
鼎,其他诸侯更是竞相仿效。这说明( )
A .诸侯国众多 B .诸侯兼并弱小 C .周王室衰微 D .周王室中兴
【答案】C
【详解】据“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 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 没有体现诸侯国众多,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没有体现诸侯兼并弱小,排除 B 项;材料反
映的是周王室衰微,不能说明周王室中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5 商鞅变法
【例 5】(2023 年辽宁锦州)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 .鼓励耕织 B .奖励军功 C .确立县制 D .废除井田制
【答案】B
【解题思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提高了秦国将
士的军队战斗力, B 项正确。
【名师点拨】商鞅变法是为了最终在战争中打败对手,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目的,知道变法的措施及其相应
的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奖励军功直接与提高秦国军事力量相联系。
【变式 5-1】如下图所示,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地方组织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A .简化了地方管理机构
C .加强了地方统治
B .瓦解了分封制度
D .完善了中央集权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县-乡-亭- 邮-里-什-伍”结合所学知识, 商鞅变法是, 通过“令民为伍”等, 建立起“县-乡-亭 - 邮-里-什-伍” 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 项正确;图示反映不出“简化 了地方管理机构” ,排除 A 项;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瓦解,排除 B 项;图示只涉及县及以下,没有涉及中
央,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5-2】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商鞅惨遭车裂。主要因
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建立县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 权,这就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和田宅, ABD 与题意触动旧贵族利益的要求不符,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6 都江堰
【例 6】(2023 年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 .长城 B .大运河 C .都江堰 D .灵渠
【答案】C
【解题思路】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既免除
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 C 项正确。
【名师点拨】学习历史,储备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是必要的。战国时期秦国蜀
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成就了成都平原为“天府之国”。
【变式 6-1】(2022·湖南张家界 · 中考真题)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体,充分发挥防洪、 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
利史上绝无仅有。该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三峡工程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等知识,重点掌握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 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 灌溉了大片田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 一 直造福人民。都江堰 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 项正确;ACD 项与“天府之
国”没有关系,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变式 6-2】《灌阳竹枝词》诗:“ 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
田。 ”这首诗赞美了都江堰( )
A .有利于东北平原的灌溉 B .消除了岷江水患
C .有利于农业生产 D .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欢声雷动说耕田”和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可用于灌溉、水运、 防洪等,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C 项正确;都江堰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排除 A 项;题干信息
中没有体现消除了岷江水患,排除 B 项;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发展旅游事业,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考向 07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
【例 7】(2023 年湖北鄂州)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
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
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 A 项正确。
【名师点拨】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主要思想主张,注意其区别与联系.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变式 7-1】老子认为“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孟子主张君主“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 。由此可知,两者都( )
A .认同德主刑辅 B .代表平民利益 C .具有辩证意识 D .主张顺应民意
【答案】D
【详解】“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意思是人民不害怕威压,那么更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意思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 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 对歉收的给 予补助。两者都体现了主张重视民生,顺应民意,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德主刑辅的信息,排除 A 项;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辩证意识,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变式 7-2】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安徽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这一举
措和下列孔子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
A .“仁者爱人” B .创办私学 C .因材施教 D .以德治国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落实“双减”政策,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安徽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 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C 项正确; 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考向 08 百家争鸣
【例 8】(2023 年四川雅安)《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
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 .互相排斥 B .相互融合 C .趋于一致 D .独立发展
【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 《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 ,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
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相互融合, B 项正确。
【名师点拨】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主要思想主张,注意其区别与联系。百家争鸣的内涵是各学派之间
既或许攻击又相互影响。
【变式 8-1】某老师在历史课上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的思维导图(下图)。从中可以
看出( )
A .各学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
C .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 .诸子百家均出自同一师门
【答案】C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的思维导图”可知, 图中所展示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之间, 有 的互为师徒, 有的关系熟识, 这可以看出, 各学派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C 项正确;各学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 A 项;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排除 B 项;诸子百家均出自
同一师门,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变式 8-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 ,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
的实质是( )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孟子认为“无礼义, 则上下乱” ,意思是没有礼义, 那么君臣之间就会混乱;韩非子认为“义 者,君臣上下之事” ,意思是义是指君臣上下的关系,即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 正确;ABC 与题干内容无
关,排除;故选 D。
——链接中考——
1 .(2023 年江苏连云港)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 70 万—20 万年、保存火种、打制
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河姆渡人遗址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70 年至 20 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 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 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还会长 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B 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的云南省元谋 县,排除 A 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 3 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排除 C 项;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年,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2023 年贵族铜仁)下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 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
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答案】C
【详解】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 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C 项正确;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的是穴居生活,排除 AB 项;半
坡人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题中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 .(2023 年广东)距今约 5000 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
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形成 B .社会分化出现 C .禅让制度盛行 D .中央集权确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 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表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装饰的物品、手工 艺品等,说明社会分化出现, B 项正确; “ 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与农业无关,排 除 A 项;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C 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2023 年湖南张家界)传说图中供奉的人物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
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该人物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蚩尤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 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B 项正确;传说中,黄帝教人们建造 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排除 A 项;传说中,大禹用疏
导的方法解决了黄河的水患,排除 C 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2023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
有分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 .夏朝的“家天下” B .西周的分封制 C .秦朝的郡县制 D .西汉的“大一统”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的“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 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等信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题 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是: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 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反映 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 项正确;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排除 A 项;秦朝的郡县制与题
干的“诸侯立家”不符,排除 C 项;西汉的“大一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2023 年重庆 A 卷)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
为是黄帝的后裔。 ”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 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 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 ,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
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排除 B 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 .(2023 年广东深圳)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
A .瓷器 B .壁画
C .鼎
D .陶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商周时期, 青铜制造业发达, 鼎是这一时期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 C 项正确; A 项体现了宋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B 项体现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文明交流, D 项体现出新石器时代原始
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项。
8.(2023 年四川甘孜).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 .青铜农具普及 B .等级制度严格 C .商业贸易发达 D .丝织业已产生
【答案】D
【详解】由题干材料甲骨文中出现丝、桑、蚕、帛等字可以看出,丝织业在当时已经产生且有一定程度的 发展,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内容和青铜农具无关,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 映等级制度, 排除 B 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 不能反映商业贸易发达,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9 .(2023 年山东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 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 33 次之多。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
A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B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 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 33 次之多。”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 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 靠诸侯大国, 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 A 项正确;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 排除 B 项;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 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 C 项;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依据分封制,鲁王每
年都要朝觐周王,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2023 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
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 扩大耕地, 兴修水利工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 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并 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C 项正确;战国 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荒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成为私田,而鲁国最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缴税,承认了土 地私有制, 占有土地的人逐渐转变为地主, 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 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夏 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 程” ,排除 A 项;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 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 ,排除 B 项;新政治 经济秩序确立, 与题干内容不符,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政治, 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夏商西周时期, 水利工程兴 修较少, 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 大量开发山林, 扩大耕地, 兴修水利工程”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1 .(2023 年安徽)商鞅主张“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 .兼爱非攻 D .尊卑有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 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主张“ 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 ,也就是顺应时 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 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 治与世宜则有功” ,意思 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 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 B 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 A 项;
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 C 项;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2 .(2023 年湖北随州)下图是 1978 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 中间有夹层, 可放冰块, 是
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 。它可说明( )
A .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 .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铜冰鉴的出现,说明青铜器的使用已经生活化,这体现出生产力已经大发 展了,也正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使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因此,它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 变化,D 项正确;材料只说了中国的青铜器,没有涉及其它国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能体现随州手工业
领先世界,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战国时期,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战国时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 .(2023 年广东广州)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
成后,保证了大约 300 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这有利于( )
A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商鞅推行新法 C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夏朝巩固统治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 府之国” ,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秦完成统一大业,C 项正确;齐桓公成为霸主是在战国之前 的春秋时期,排除 A 项;商鞅推行新法始于公元前 356 年,发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排除 B 项;都江堰修
建是在战国时期,而此前夏朝已经消亡,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 .(2023 年山东枣庄)2022 年 9 月 26 日至 28 日, 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 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
现孔子思想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兼爱非攻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 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 ,主张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A 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B 项;韩
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 C 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5 .(2023 年黑龙江哈尔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
开始?
(2)2002 年 1 月 18 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目录》,请写
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人该名录?
(3)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1)甲骨文;商朝。
(2)司母戊鼎;原因:文物的历史价值——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 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文物的精神价值—— 司母戊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
物的运输保障及安全保障。
(3)以德治国。
(4)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
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详解】(1)文字: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甲骨文,是写在龟的腹甲和兽骨上面
的。
朝代: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因此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名称:根据图示重“832.84 千克”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 133 厘米、口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
重 832.84 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原因:结合所学,从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进行分析,如文物的历史价值—— 司母戊鼎是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 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文物的
精神价值—— 司母戊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物的运输保障及安全保障。
(3)政治主张:根据图三文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德
治国。
(4)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上,以及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 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 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 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