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期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检测题
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时间: 60分钟,赋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诓骗(kuāng) 怡情(yí) 豁然贯通(huò) 袖手旁观(guān)
B.滞碍(zhì) 鄙夷(bǐ) 吹毛求疵(cī) 狂妄自大(wàng)
C.诘难(nán) 惘然(máng) 锲而不舍(qiè) 味同嚼蜡(jiáo)
D.汲取(jí) 襁褓(qiǎng) 根深蒂固 (dì) 持之以恒(h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玄虚 一事无成 高谈阔论 自欺欺人 B.摧残 不言而喻 前扑后继 呕心沥血
C.模式 不知所措 怀古伤今 墨守陈规 D.推敲 一帆风顺 地大物搏 肆无忌惮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B.这些文章有个显著特点,也是它们的败笔之处:就是每篇文章的结尾都有一段根深蒂固的说教词,好像断尾巴的狗一样,令人难受。
C.按照区党委的要求,继续深入抓好教育实践活动相关工作,要坚持不懈抓好整改落实。
D.开卷有益,就有益于健康而言,我国古代医学家就认识到这一点。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B.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形象。
C.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D.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我国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的作者是马南邨,其代表作有《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提取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学校图书馆藏书和借阅的现状(2分)
【材料一】图书馆藏书情况:建校30多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校图书馆经过不断积累,再加上社会各界的捐赠,共有各类图书三万余册,生均占有量超过50本,藏书总量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材料二】学生借阅图书统计
8.古诗词默写。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1)池上碧苔三四点, 。
(2)更深月色半人家, 。
(3)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春风吹作雪,绝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 ,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词句是: , ; , 。(杨炯《从军行》)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回答9—13题。(11分)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⑥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 (2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2分)
(1)“这一类的人们”指代
(2)“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喻,“脊梁”是 的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地底下”指 (3分)
文中画线的两个“中国人”各大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2分)
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点是“ ”,所批驳的观点是“ ”(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人生还需正能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无论是时光,还是往事,或是容颜,都如昨日之日一般弃我而去,任我多么留恋,它们却毫无回头之意。而今日之日又有诸多烦忧纷纷扰扰,挥之不去。人生就是有这样的错觉:逝去的总是美好的,拥有的总是缺憾的,于是,在眺望昨日的背影时,眼里只有烦恼的身影来来回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更愁。别管往事有多美好,别问曾经有多辉煌,别说过去有多美貌,人生的岁月只会如东流水一样匆匆流逝,若想挽留,只能挽留住烦恼,别的什么也留不下。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不要总让昨天的阴雨淋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昨天的辉煌,抵不过岁月的沧桑。面对诸多生活的风雨迷茫,人生还需正能量。
生活里去接收阳光豁达的正能量,自信岁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凡事都要往开出想,假若真的伤了一条腿,要庆幸自己还活着,不死就是幸福!生活中不是什么别人和灾祸打跨了你,能打垮你的只有你自己。
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积极、乐观、豁达、从容、朴素、简单、宽容、善良……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我们来到人世间,只是去品尝一场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绝对不是去践行埋怨、仇恨、无知、贪恋、傲慢、冷漠等种种人生的负面情绪,这些可以说与那些正能量相对应的生命的负能量,它们能消耗我们的的精力,占据我们的快乐,侵蚀我们的生命。
别把痛苦的根源推给外界,人生所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痛苦都来自自己接收的这些负能量。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人生在世一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一辈子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真的需要好好地疼自己,你的世界,有了自己心灵的那束阳光才真的明媚温暖。一辈子,很累,真的不需要去苛求自己,什么都要完美,你的生活,有你的足迹,有你的泪水,有你的笑声,你的世界就已经完美了。对生活多些感恩,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一颗阳光的心,还自己一片澄净的艳阳天。
14.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15.根据文章大意,说说怎样才能获得正能量?(用原文回答)(2分)
16.第⑤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有哪些正能量?(3分)
17.谈谈你对“你的世界,有了自己心灵的那束阳光才真的明媚温暖”这句话的理解(3分)
18.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正能量或负能量?请举一例谈谈你对此能量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莫言的幸福观
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14日晚播出对莫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的专访。记者董倩问:你幸福吗?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董倩又问:为什么?莫言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心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你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在简短的答问中,莫言说出了他对“幸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定:身体健康、精神没有压力。对此,我想很多读者不一定苟同。比如,对打工者来说,有没有精神压力倒在其次,他们天天面对的是生活压力,所以老板能多加点工资,才是他们日夜盼望的。对于老板们来说,收入多少倒不在乎,他们关心的是产品能销得出去,或者工人们能拼命工作又不会提出加薪要求,或者银行能给他们低息贷款。对于按月能领到退休金的老人来说,身体没病没痛,子女工作顺利,就是最欣慰的事。对于专家学者来说,能出科研成果、能获大奖就是幸福。对于医生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病人在他手里起死回生。对于教师来说,桃李满天下,尤其是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来看望,是他们感觉最好的时候……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对“什么是幸福”的回答,也是千差万别的。
不仅不同人的幸福观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境 ( http: / / www.21cnjy.com )遇里,使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也不尽一致。饥饿难耐时,有口饭吃就是幸福;口渴难忍时,有点水喝就是幸福;衣不蔽体时,有件T恤起码能遮点风挡点雨,就是幸福;困极不堪时,有个地方能睡上一觉,就是幸福……莫言童年正逢三年自然灾害,他的梦想是一日三餐都有饺子吃。总之,一个人在一个时期最缺什么或者最需要什么,得到了就是幸福。可见,幸福与个人的需求有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转向高一个层次的追求。饥寒交迫的时候,温饱就是渴求。解决了温饱之后,小康又成了人们的追求。社会就是在满足了人们低层次需求之后,向高一层次需求前进中发展进步的。
同一种境遇下,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有不同的感受。譬如,餐桌上有一大盘红烧肉可以放开吃,这对于平时只能吃点青菜淡饭的人来说,当然很开心,但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见了红烧肉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段“农民说城里人”的顺口溜是这样的:我们吃肉了,他们吃菜了,我们坐车了,他们走路了……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经常有人发起对地方幸福感的评价,其实这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经济上去了,就业率高了,收入增长了,大家当然高兴,但环境破坏了空气污染了,资源枯竭了,有些人包括此前高兴的人就不高兴。经济上去了,道德下滑了,贫富分化了,诚信丧失了,有更多的人不开心。所谓“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反映了人们即使处在同一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怎么肯定此种境况下他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可见,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幸福感评比、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类,我们不必太当一回事。幸福感是对已经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不幸福感就是对想要得到但尚未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不满足感。幸福感能让人对现状感到满足,但太满足现状了,就会缺乏继续前进的动力。不幸福感是因为某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不满足感太强了,会对现实失去信心,但太弱了,又会停滞不前。一个地方最具幸福感的人太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那里的居民多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国内有专家调查,农民的幸福感比城市居民高;国外有专家调查,老人的幸福感最高经。我想其中的原因就是农民与城里人比,容易满足;老年人与青壮年比,目标放低了、心态平和了的缘故。所以,我认为,在幸福感这个问题上,最佳的状态是,有些满足又有些不满足。
19.作者表明的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0.指出作者论证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4分)
21.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幸福感?什么是不幸福感(4分)
2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据?(2分)
2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15年秋季期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检测题答案
积累与运用(20分)
1.C 解析:“诘难”的“难”应读“nàn”; “惘”应读“wǎng”
2.A 解析:B项“扑”应为“仆”;C项中“错”应为“措”;D项中“搏”应为“博”
3.A 解析:“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4.D 解析:A项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掉“和生活”;B项搭配不当,“形象”改为“素质”;C项不合逻辑,应为“读书不但能够增长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我”
5.B 解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6.C 解析:排列时要和第一句中的“山水”对应,即先写山,后写水
7.示例: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大,年级越高借阅量越大,最受喜爱的前三名图书依次是文学类、体育类和科技类。
解析:材料一是文字材料,信息相对简单,介绍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校藏书量的情况。材料二是一个表格,表格中有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年级阅读情况,二是喜爱的书目的情况。仔细读表,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三点表述即可。
8.(1)叶底黄鹂一两声(2)北斗阑干南斗斜(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
二、阅读理解
(一)9.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10.(1)“埋头苦干的人”等(2)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11.支柱(中坚、栋梁、支撑)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当昧能公开的
12.第一个“中国人”指一小部分中国反对派。第二个“中国人”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1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二)14.人生还需正能量
15.凡事都往开处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或对生活多些感恩,多些知足)
16.大度、豁达、从容、坚强、阳光、优秀
17.只要我们内心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人生才会快乐满足,才会充满活力和意义。
18.示例:态度乐观、积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上、。和带有这种正能量的人交往,可使你感染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觉,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
(三)19.在幸福感这个问题上,最佳的状态是,有些满足又有些不满足。
解析:这篇文章在最后才说出论点,“我认为”后面的是本文的论点。
20.分论点一:不仅不同人的幸福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各不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境遇里,使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也不尽一致。分论点二:同一种境遇下,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解析: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幸福观不同的原因。这正好是两个分论点,直接摘抄首句即可。
21.幸福感是对已经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不幸福感就是对想要得到但尚未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不满足感。
解析:第⑤段中作者已经明确说了自己对“幸福感”和“不幸福感”的理解,筛选信息即可。
22.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解析:莫言童年的事是事实论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道理论据。
2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同一种境遇下,不同的人甚至相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的观点。
解析:“譬如”一词告诉我们,这是举例论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这个例子中把“平时只能吃眯青菜淡饭的人”和“有‘三高’的人”对红烧肉的感受进行对比,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这两种论证都是为了证明本段中的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