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一、单选题
1.在英国“议会”一词本指国王与贵族交谈和谈判。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从而调整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以下关于《大宪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后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度
B.标志着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C.构成了世界性法律体系“民法系”
D.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2.中世纪早期,法兰克人依靠亲兵制建立了王国,但他们的王国如同一个大家族,王国的王位由诸王子共同继承。诸王子在争夺领地的斗争中,与亲兵间的个人关系通过以服从和保护为内容的义务更为增强。这可用于说明( )
A.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成熟 B.罗马政治遗产的传承
C.西欧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 D.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3.有学者把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种“婚姻关系”,称“如果一方违背其义务并由此给另一方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另一方就有权通过一种称之为‘撤回忠诚’的庄严的蔑视性表示解除相互关系”。在他看来 ( )
A.臣服效忠是封君封臣之间关系的主旋律
B.封君封臣呈现契约式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C.封臣在人身上完全依附于封君
D.封臣对封君有独立性与自由性
4.英王亨利二世同时又是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图棱伯爵和曼恩伯爵,他的权限“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但是,他作为诺曼底等领地的领主,又应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因此他得去巴黎拜见法王以示忠诚。这反映出西欧( )
A.国王成为最高统治者 B.封君与封臣关系紧密
C.法国是欧洲大陆霸主 D.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
5.5世纪末期,法兰克国王以土地作为俸禄无条件地分配给国王的扈从,获得土地的扈从只享有对土地的使用和获得收益的权力。8世纪初期,宫相查理·马特把无条件分配土地改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封授土地”,并将一切公共权力一并赋予受封者。这一变化( )
A.为王国分裂埋下隐患 B.扩大了宫相的政治权力
C.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 D.标志西欧城市开始兴起
6.有学者评价封君封臣制道:“多层分封且土地零散,封君很少能收回土地;所以封土实际成为可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和世袭领地。”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古西欧( )
A.封君封臣存在双向权利义务 B.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加强
C.封君政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存在分裂割据的制度隐患
7.西欧封建制是一种以社会契约关系为基础,把权利的分配和土地的分配联系起来的等级责任制。随着土地所有权的分割,领主对农奴行使独立的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并拥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实际上并不受国王或其代理人的管辖。由此可推知,西欧的这一现象( )
A.易使政治上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B.推动民族国家兴起
C.不利于强化贵族阶层政治的权力 D.减少了封臣的义务
8.10—11世纪,西欧一些地区经常出现封地买卖行为,其流程是:封臣和封地买主达成出售协议;随后两人一起至封君处,封臣申明自己愿意放弃封土,将封土交回封君;买主向封君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请求封土,封君赐封土给买主。这说明( )
A.封臣与封君只有经济联系 B.庄园主拥有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C.西欧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D.土地是维系西欧封建制的纽带
9.下列选项中,对下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 D.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10.克洛维带领将士在征服战争中得到土地,然后土地被赏赐给亲信、侍从和立下战功的将士。5—6世纪的墨洛温王朝统治时期,国王开始免除某些封地的纳税义务,封地领主可自行征税。后来,国王把司法权也送了出去。墨洛温王朝的这些措施( )
A.确立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 B.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C.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D.以庄园经济为物质基础
11.中古时期的欧洲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 )
A.人人都要信守承诺 B.权利与义务的交织
C.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D.西欧社会有序发展
12.13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指责某个伯爵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反而宣称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并说“如果我屈从于国王意志而违背了理性,那我将对国王和正义犯下更严重的错误。”由于国王违约在先,伯爵表示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这可以说明( )
A.封君封臣关系开始失控 B.政治纽带影响权力格局
C.专制王权遭到严重削弱 D.政体蕴含民主制衡因素
13.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封地主要是封臣对国王效忠的报酬,封臣对领地的占有是有一定年限的,许多封地在封臣死后被统治者收回。这表明,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
A.土地遭到层层分封 B.贵族之间等级森严
C.国王专制权力稳固 D.封建制度尚不成熟
14.“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15.有学者认为,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不仅把财产视为社会政治地位的直接依据,还把这种社会政治地位看作是确定利益分配的原则和不变的社会秩序。然而,在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也唯有这类制度可以使社会保持秩序。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封君封臣制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 B.西欧封建制度具有平等的契约性
C.封建制度无法保证西欧社会的稳定 D.封君封臣制是西欧分裂割据的根源
16.有学者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
A.封建领主对封臣可随意扩大权限 B.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专制性
17.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容易形成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B.实现了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D.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
18.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第一卷中记载: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该仪式主要体现了( )
A.封臣对封君要爱其所爱 B.封臣对封君要仇其所仇
C.封臣对封君要绝对效忠 D.封臣对封君要卖身依附
19.为巩固王位,德意志国王亨利一世指定次子奥托继承王位,但根据国王选举制的政治传统,要经过公爵们的选举才能合法继承。公元936年,大主教宣布奥托是上帝选定的、贵族推举的国王即奥托一世。这可能导致德意志( )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 B.德意志帝国的扩张
C.王权专制力量加强 D.民族国家较早成熟
20.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12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A.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王将土地分配给他的封臣,以换取对方的军役义务。而且土地分封可逐级地分下去,大封建主封给比他小的封建主,最后及于农民,这样的土地分封制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在典型的封建社会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一定是我的附庸”,高一层的封建主只对他的直接受封人发号施令。反过来,低一层的封建主(或农奴)只对他的直接封主有服从义务。因此,国王不一定能号令所有贵族(或全国“子民”),大贵族也不能号令全体小贵族。封主与封臣的关系用契约形式确定,彼此间都有权利和义务。这种契约是一种双向契约,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封建契约。当国王逆法律而行时,该国臣民可以抗拒国王,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
——摘编自刘成《欧洲中世纪三大特性与现代化起源》
材料二 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恩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王文杰、左学德《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欧洲封君和封臣间的关系。
2.【西欧封建社会】
材料一 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很快就和土地挂上了钩。法国北部的许多骑士和贵族为领主服务(通常是军事方面的),以此换来土地。这种以某些“条件”换来的土地被称作“封地”。当骑士和贵族不再为领主服务时,领主就可以把封地收回。一般来说,封地的拥有者就成为领主的封臣,在肃穆的誓言中效忠于领主,为他服务。对领主来说,授封土地是拥有武装保卫的快捷途径。因为在那个年代里,金钱很少。土地很多。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900年左右的法国。封建主义还处在其最初的形式,只是种野蛮,原始的政府形式。但在当时,封建主义是一个用来应对时局的很有创意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它成功了。维京侵略者退了回去,偷盗行为得到惩治,贸易所需的钱币也铸造出来。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哥白尼和伽利略因为宣扬违背教会思想的“太阳中心说”,长期受到监禁和迫害。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材料二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关键是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的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材料三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部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罗马教廷所处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庄园的认识。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玛雅人分布较广, 他们培植了玉米、蕃茄、辣椒等重要农作物。14 世纪.初兴起的阿兹特克人不断向外扩张,征服周围许多部落,形成一大帝国。阿兹特克人的农业、狩猎、捕鱼比较发达。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住在安第斯山中部。印加社会等级森严,农业、手工业发达。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内,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一拉关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他们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且极端孤立隔绝的状态。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三 封建制的核心是领主附庸关系。 这种关系有一个关键点:统治是有限度的统治,效忠是有限度的效忠,即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附庸违背了契约,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如果领主违背了契约,附庸认为他们同样可以不承认领主。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中有“忠诚”,同时也有“撤回效忠”,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据侯 建新《早期欧洲文明建构及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拉丁美洲文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尤里克法典》(477年)规定: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西哥特法典》(654年)规定: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
——摘编自崔林林《外国法制史》
(1)材料反映了 (时期)西欧的 (法律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的研究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时期的法律建设。
参考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 《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故D正确;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A项; 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排除B项; 《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不属于世界性法律体系“民法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兰克王国诸王子在争夺领地的斗争中,亲兵与王子的权利义务关系逐步形成,这为封君封臣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C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中世纪早期不可能基本成熟,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罗马政治遗产的传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产生于中世纪早期,与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如果一方违背其义务并由此给另 方造成严重损害,那么另 一方就有权通过一种称之为‘撤回忠诚’的庄严的蔑视性表示解除相互关系”及所学可知,封君给封臣土地和保护,封臣向封君效忠,“撤回忠诚”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具有双向契约的特征,B项正确;臣服效忠是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但并不是主旋律,排除A项;封臣具有人身自由,并不是完全依附于封君,排除C项;在西欧封建社会,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独立性与自由性”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据题意可知,英王亨利二世是英国的国王,统辖范围广阔,但他同时又是法国国王的附庸,要对法王表示忠诚,由此体现了当时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并没有说国王成为最高统治者,排除A项;英国国王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并不代表封君宇封臣关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无法说明法国是欧洲大陆的霸主,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西欧查理·马特“封授土地”,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封臣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为王国分裂埋下隐患,A项正确;“封授土地”授予封臣较大权力,并不会扩大宫相权力,排除B项;“封授土地”将土地授予封臣,不利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排除C项;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多层分封且土地零散,封君很少能收回土地;所以封土实际成为可继承、可转让、可买卖的私人财产和世袭领地。”可知,该学者认为,在封君封臣制下,封土实际成为私人财产和世袭领地,这就为分裂割据留下了隐患,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双向权利义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王权加强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封君的政治权力并未受到有效制约,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领主对农奴行使独立的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并拥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实际上并不受国王或其代理人的管辖”可知,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的封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国王或代理人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这就促使政治上的分裂制据局面的形成,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形成分裂割据,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出现,排除B项;据材料“领主对农奴行使独立的政治统治权、司法审判权、征税权,并拥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可知,封君封臣制下贵族阶层拥有较大的权力,排除C项;虽然封臣拥有一定的权力,但其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封臣的义务并不会因为分封而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封臣放弃封土就可以解除封君封臣关系,新的买主买下土地,就可以与封君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君赐封土地给封臣,作为回报,封臣效忠封君,表明封君和封臣之间是以土地作为维系纽带的,D项正确;封臣需要为封君服役,两者并非只有经济联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封君封臣之间的纽带,并未提及庄园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 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 国家,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图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下一等级需要对上一等级履行相应的义务,上一等级则需要向下一等级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报酬,因为西欧封建制度下,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欧中世纪盛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谚语,可见,中世纪西欧,每个领主只可以直接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越级管辖附庸,因此小封建主不会受国王直接管辖,排除A项;据所学,小封建主效忠的对象并非国王,而是大封建主,排除B项;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下,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得到封地的领主获得了征税权、司法权,说明国家权力下移,地方由国家管理变为由封建领主管理,可谓是“基层管理的新格局”,由“开始”可知是这是一种“开创”,C项正确;契约应该体现权利、义务的双向性,材料只讲到了国王的赏赐和给予,没有讲到封臣的义务,排除A项;由赏赐封地及“5—6世纪”可知,这个时候还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排除B项;庄园经济是赏赐土地的结果,是以后封建领主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题干“中古时期的欧洲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无法说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人人都要信守承诺,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但在题干中并没有相关内容能说明这一点,排除C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封君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不是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上半叶(英国)。根据材料中“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指责某个伯爵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反而宣称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及“由于国王违约在先,伯爵表示效忠关系自动解除,伯爵不再有效忠国王的义务”可知,此时英国政体蕴含权力制衡因素,即国王的权力受到封臣的制衡,D项正确;材料中的个案无法说明13世纪英国封君与封臣关系开始失控,排除A项;材料可以说明政体蕴含民主制衡因素,“政治纽带影响权力格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可以说明政体蕴含民主制衡因素,材料依据不足,不能体现专制王权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当时法兰克王国分封的土地并不世袭,封地在封臣死后被统治者收回,这说明当时尚未形成典型的封君封臣制度,D项正确;法兰克王国的土地没有遭到层层分封,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封建制度”,但是“贵族等级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尚不成熟,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君臣之间的经济纽带,并不能说明法兰克王国在政治上存在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西欧。材料表明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罗马和日耳曼两种文明和制度等结合而产生的,C项正确;根据所学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和日耳曼两种文明共同形成的西欧封建社会,不是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农奴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对处于农业社会的西欧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说明封君封臣制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无法说明西欧封建制度具有平等的契约性,排除B项;封建制度无法保证西欧社会的稳定与材料中“唯有这类制度可以使社会保持秩序”不符,排除C项;西欧分裂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且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双方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因此材料“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说明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C项正确;封建领主不能对封臣随意扩大权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契约关系,非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排除B项;在封君封臣之下,封君的权力是相对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可知,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领主只能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说明各级领主都具有较大的自由权力,从而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并没有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更没有确保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C项;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为纽带,而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中古时期,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该仪式就体现了封臣对封君要全面绝对效忠。C项正确;“封臣对封君要爱其所爱”没有揭示该仪式的本质,排除A项;“封臣对封君要仇其所仇”没有揭示该仪式的本质,排除B项;“封臣对封君要卖身依附”史实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36年(德意志)。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国王的继承需要经过公爵们的选举,由于国王的选举涉及到多个公爵的参与,各方潜藏冲突与矛盾,而奥托一世是通过大主教宣布成为国王的,这直接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导致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和割据,A项正确;此时的德意志国王与德意志帝国不是同一范畴,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统一,并且材料中的做法也不利于国家的扩张,排除B项;奥托一世通过特殊的方式获得了王位,并不意味着王权专制力量必然加强,排除C项;德意志民族国家成熟于19世纪中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城堡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发明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这反映了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这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有关,A项正确;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逻辑关联,排除B项;有限王权始于大宪章,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
二、
1.(1)基本内涵:国王和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封君与封臣构成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又形成不完全统属的等级结构。
(2)简要评析:欧洲封君封臣间的关系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签订契约的人具有一定契约精神;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封建君主难以独裁专断,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也为后来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世纪的欧洲。
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内涵:根据“国王将土地分配给他的封臣,以换取对方的军役义务。而且土地分封可逐级地分下去,大封建主封给比他小的封建主,最后及于农民,这样的土地分封制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结构”、“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恩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得出国王和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根据“封主与封臣的关系用契约形式确定,彼此间都有权利和义务。这种契约是一种双向契约,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封建契约”得出封君与封臣构成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又形成不完全统属的等级结构。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世纪的欧洲。
根据“封主与封臣的关系用契约形式确定,彼此间都有权利和义务。这种契约是一种双向契约,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就违反了封建契约”可知,欧洲封君封臣间的关系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签订契约的人具有一定契约精神,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对双方均有约束力;根据“当国王逆法律而行时,该国臣民可以抗拒国王,甚至可以参与发动对他的战争,并不由此而违背其效忠义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君主难以独裁专断,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也为后来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2.(1)特点:封君与封臣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封君与封臣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交织,具有一定契约性质;通过特定的仪式来明确和维持。
(2)影响:政治上,稳定了中世纪西欧的统治秩序;一定时期内,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王权弱小,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宪政发展(如英国《大宪章》的签订和议会的起源)。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思想上,促进了西欧社会契约观念的兴起;孕育了民主自治精神。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领主和封臣之间的关系很快就和土地挂上了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根据材料一“封地的拥有者就成为领主的封臣,在肃穆的誓言中效忠于领主”、“对领主来说,授封土地是拥有武装保卫的快捷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与封臣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交织,具有一定契约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通过特定的仪式来明确和维持。
(2)影响:根据材料二“但在当时,封建主义是一个用来应对时局的很有创意的策略”可知,封君封臣制度稳定了中世纪西欧的统治秩序;结合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一定时期内,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王权弱小,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宪政发展(如英国《大宪章》的签订和议会的起源);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西欧社会契约观念的兴起;孕育了民主自治精神。
3.(1)政治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
(2)特点: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封主和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3)认识: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4)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可知,政治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根据材料“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可知,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根据材料“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可知,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
(2)特点:根据材料“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可知,以土地关系为纽带;根据材料“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关键是封建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可知,封主和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根据材料“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可知,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3)认识:从材料中庄园法庭的作用来看,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维护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4)意义:根据材料“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可知,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4.(1)特点:文明悠久;文明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农业相对发达。
(2)主张:孔子:德治;老子:无为而治;韩非:法治。
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
(3)特点: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层级独立。
影响: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出现地方割据局面。
【详解】(1)特点:根据“ 古代玛雅人分布较广, 他们培植了玉米、蕃茄、辣椒等重要农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文明起源早,历史悠久;根据“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他们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且极端孤立隔绝的状态。”可知,文明自成体系,独立发展;根据“印加社会等级森严,农业、手工业发达”可知文明比较先进,农业相对发达。
(2)主张:根据“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为无为,则无不治”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故依法治国”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演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依法治国;汉初民生凋敝,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收到推崇;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特点:根据材料“统治是有限度的统治,效忠是有限度的效忠,即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可知二者之间是双向权利义务关系;根据“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可知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封建制度建立在庄园经济之上,以土地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相对独立的附庸关系。影响:通过双方契约关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由于相对对立性,领主在自己的封地有相对独立性和反抗的合法性,容易出现割据势力。
5.(1) 中世纪 日耳曼法
(2)《尤里克法典》对主仆关系的规定体现了封建领主对仆从的人身控制,可以用于研究中世纪领主经济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西哥特法典》对主仆关系的规定更加详细,可用于研究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有条件土地占有制和婚姻监护权等封建法律关系。
(3)日耳曼法具有典型的蛮族色彩;在加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残酷的罗马奴隶制,蕴含了进步的封建因素;反映了封建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尤里克法典》(477年)”可知,这本法典是中世纪时期的法典,故①为中世纪;根据材料“ 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可知,《尤里克法典》体现了属人主义,这是日耳曼法的特点,故②为日耳曼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尤里克法典》(477年)规定: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尤里克法典》对主仆关系的规定体现了封建领主对仆从的人身控制,可以用于研究中世纪领主经济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材料“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哥特法典》对主仆关系的规定更加详细,可用于研究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制、有条件土地占有制和婚姻监护权等封建法律关系。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无论家丁是否为自由人,其主人的控制权不仅及于家丁本人,而且扩及家丁的家庭成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法具有典型的蛮族色彩;根据材料“任何人把武器或其他任何财物赏赐给其所保护的仆人,这些赏赐应成为仆人的完全财产”与“但若仆人放弃或另择主人,则仆人的一切财产均应归还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加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残酷的罗马奴隶制,蕴含了进步的封建因素;根据材料“仆人的女儿仍受主人保护并由主人为其婚配同等级的丈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封建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