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8课 兰亭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8课 兰亭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31 18: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兰亭集序
编写: 陆晓芳
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2.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学法指导】
朗诵法 探究法 讨论法 归纳法
【导学流程】
知识链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兰亭,是东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 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谢安、孙绰、支遁、谢万、许询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人在兰亭修禊集会,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余姚令谢胜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其中11人各赋两首,15人各赋一首,共得37篇。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原定为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魏晋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并且迷信色彩淡化,节日气氛增强——文人学士喜欢在这个日子于水边举行高雅的集会,老百姓也都出去到水边郊游。
6.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第一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 ( ) (2)会稽 ( ) (3)禊事 ( )
(4) 激湍 ( ) (5) 流觞曲水 ( ) (6) 游目骋怀 ( ) (7)放浪形骸 ( ) (8)临文嗟悼( ) (9)感慨系之( ) (10)齐彭殇 ( )为妄作
2.填空。
(1)王羲之字逸少, 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 ”之称。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 。
(2)《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的更大成就在于书法艺术。它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历史上被称作“ ”。
(3)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
3.《兰亭集序》中对兰亭美景的描写有哪些句子?请找出来加以背诵。
4.《兰亭集序》写作的缘由是什么?作者在文中都写了什么内容?
5.朗读全文,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自觉默写)。
第二练
一、课堂训练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悟言一室之内 通
②趣舍万殊 通
2.解释划线词语:
(1)修禊事也 (2)俯察品类之盛
(3)所以游目骋怀 (4)足以极视听之娱
(5)夫人之相与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8)死生亦大矣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0)齐彭殇为妄作
(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 斯: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引以为流觞曲水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5)当其欣于所遇
(6)死生亦大矣
(7)不能喻之于怀
(8)亦将有感于斯文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翻译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
二、课堂巩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 、氛围: 、天气: ,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 。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 ,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 ,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 ,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 。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 。
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
三、朗读全文,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二、三段(自觉默写)。
第三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wù)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qū)
C.曾不知老之将至(cénɡ)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群贤必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B.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倡叙幽情
C.天朗气清 慧风和畅 放浪形骸 D.情随事迁 修短随化 世殊事异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确实)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望) D.齐彭殇为妄作(夭折)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一死生为虚诞 D.齐彭殇为妄作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6.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后之览者
(5)足以极视听之娱 (6)夫人之相与
(7)悟言一室之内 (8)放浪形骸之外
(9)不知老之将至 (10)及其所之既倦
(11)感慨系之矣 (12)向之所欣
(13)俯仰之间 (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6)不能喻之于怀
(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三、课内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正确打√,错误打×)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赋。即使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
2.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3.用课文原句概括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一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4.最后一段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四练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诞(dàn) 癸丑(kuí) 趣舍万殊(shú) 峻岭(jùn)
B.齐彭殇(shānɡ) 会稽(jī) 形骸(hái) 晤面(wù)
C.嗟悼(dǎo) 修禊(xì) 骋怀(chěnɡ) 符契(qì)
D.嗟叹(jiē) 流觞(shānɡ) 激湍(tuān) 曲水(qǔ)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好)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选出加点“于”字用法、意义不同的一项(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 C.不能喻之于怀 D.因击沛公于坐
4.比较以下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所以游目骋怀 D.快然自足
7.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A.映带左右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群贤毕至
8.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书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士之间互相唱和的“赠序”。
B.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骨柳筋”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其中列传是记述帝王以外的高官名士的事迹的。
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
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10分)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来]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⑤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聚会诸君的名字,抄录下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作的诗赋。虽然时代不同,世事有别,但是人们因死生而产生感慨,这种情致则是一样的。
【拓展阅读】
完成10-14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 ( http: / / www.21cnjy.com )(qú):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惄(nì):忧思。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 窃: ② 楚亭怪而察之 怪:
③ 因具以闻楚王 闻: ④ 梁王以为信 信:
11、翻译下列语句
① 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译文:
② 此梁之阴让也
译文:
③ 楚王时则称说
译文:
12、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地方断句。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13、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内)
通过 的故事,表达 的思想
14、默写
群贤毕至, ,此地有崇山峻岭, ,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仰观宇宙之大, , , ,信可乐也。
俯仰一世。 , ;或因寄所托, 。
未尝不临文嗟悼, , , 。
【自助餐】
(一)、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类似的句子。请根据示例再积累几条,抄写在下面。
示例:
1.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积累①
积累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习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晋书 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徒导之从子也(从子:小儿子) B.辩赡,以骨鲠称(骨鲠:耿直)
C.遂以女妻之(妻:名词作动词做妻子)D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耽:沉溺入迷)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羲之有才华的一组是( )
①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②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③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④羲之雅好服食养性
⑤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长大后很善于辩论,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B.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C.王羲之想买山阴道士的鹅,道士想用这群鹅去换王羲之为他抄写《道德经》。
D.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和钟瑶比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只能屈居雁尾。
【自助餐答案】
一、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1.A(从子:堂侄。“从”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 2.C 3.D
【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美文欣赏】
读书的三重境界
作者:徐宗文
黄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者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者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疾”、“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用功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用鲁迅的话说:哪怕是讲扶乩的书,也不要皱眉头,装出一副很憎恶的样子;相反,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也不是董健先生开始理解的那种“为了别人”,而是他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极终目标。
放弃是成功的第一步
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幸,我们便会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应该学会放弃的。
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发,相约流向大海,他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流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流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前进,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着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成功。
我们赞赏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要成就一番事业,放弃和锲而不舍并不矛盾。鲁迅放弃了学医,成为了文学巨匠;凡高拒绝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得不丢掉爱情,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的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束缚致死。
放弃有痛,宛如壮士断臂,但放弃将给你一个美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开端。放弃已不再爱你的人,你会多一个朋友,苦苦纠缠,你就多一个仇人;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阴影,你的眼睛里满是和平阳光,鸟语花香。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当然,面对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忍辱负重,毁誉不悲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
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整个生命从此黯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着。
记住,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
【赏析】这篇短文对执着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择、锲而不舍与放弃等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拿起再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着。”全文用了喻论、例证、对比、引用等方法,言之成理,持之有句,语言简洁明快,又有文采,不失为一篇好的小杂文。
8《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第一练
1.(1)ɡuǐ (2)kuài (3)xì (4)tuān (5)shānɡ (6)chěnɡ (7)hái (8)jiē
2.(1)东晋 书圣 王右军(2)天下第一行书 (3)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3.这些句子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上巳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41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此篇序总述其事。本文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和集会以后作者的人生感慨,发表了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是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第二练
一、课堂训练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悟言一室之内 ( “悟”同“晤”,交谈。)②趣舍万殊(“趣”同“取”,取舍、爱好。)
2、解释划线词语:(1)修禊事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的一种风俗 )(2)俯察品类之盛( 繁多 )(3)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4)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作动,极尽、穷尽 )(5)夫人之相与( 交往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时 )( 会面交谈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作名,寿命的长短 )( 至、极)
(8)死生亦大矣( 形作名,大事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 )(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
(10)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1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1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于:对 )( 斯:这 )
3、指出特殊句式类型:(1)会于会稽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2)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句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 ) (5)当其欣于所遇 ( 状语后置 )(6)死生亦大矣。(判断句)(7)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 )
4、翻译句子:
(1)译: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借以放眼纵观,抒发胸臆,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2)译:(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心里感到暂时的得意,快乐而自足时,竟不觉得暮年即将到来。(3)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都要消灭。
(4)译:(我)本来就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虚妄的。
(5)译: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二、课堂巩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其语句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氛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也可属行为)。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交待诗作汇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三练
一、基础知识
1.B (qǔ) C(曾zēnɡ)
2.D(A项中“群贤必至”应为“群贤毕至”;B项中“倡叙幽情”应为“畅叙幽情”;C项中“慧风和畅”应为“惠风和畅”。)
3.C(期:会合)
4.C(都是指时间短暂;A项中分别为:酒杯/喝酒;B项中分别为:借此来/……的原因;D项中分别为:虽然/纵使)
5.B(“悟”通“晤”)
6.C(过去的事情;A项中译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它作为”,现在义是“认为”;B项中“夫”做为句首的语气词,无意义。“夫人”可译为“人”,现在义是对别人妻子的尊称;D项中译为“这篇文章”,现在义是“文雅”。)
7.B(引起,产生;A项中“贤”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词作名词,译为“贤能的人”;C项中“一”数词作动词,译为“把……看作一样”;D项中“齐”形容词作动词,译为“以……为齐”。)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习题
1.B(次:近旁,旁边)
2.B(“所”放在动词前,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的人”“……的事物 ”。A项中分别为:举行、从事/长寿);C项中分别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指得到(的事物)或达到(的地步);D项中分别为:把……看作一样/一样,相同)
3.A(“其”指曲水) 4.D
5.B(“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不正确。)
6.解释文中20个“之”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助词,的)(2)会于会稽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阴之兰亭(助词,的)(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4)后之览者(助词,的 )(5)足以极视听之娱(助词,的)(6)夫人之相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悟言一室之内( 助词,的)(8)放浪形骸之外(助词,的)(9)不知老之将至(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引申为到达、得到)(11)感慨系之矣(代词,它 )(12)向之所欣( 助词,的)(13)俯仰之间(助词,的)(1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它)(1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16)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它 )(17)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课内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1.①②④正确; ③错,“一生死”是“把生死等同”的意思;⑤错,“虽”,译为“虽然”较适宜。
2.(1)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第一问:“死生亦大矣”。第二问:前一段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4.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第四练
1.【答案】 B【解析】 A项癸:ɡuǐ,殊:shū;C项悼:dào;D项曲:qū。
2.【答案】 B【解析】 A.喻:明白;C.修:高高的,化:指自然;D.向:过去,从前。
3.【答案】 B【解析】 B项为“对”,其他意思是“在”。
4.【答案】 D【解析】 ①把,②用来,③凭借,④来。
5.【答案】 A【解析】 A项均为时间短暂,B项繁盛/多,C项相会/恰逢,D项即使/虽然。
6.【答案】 D【解析】 A项“把它作为”,B项“它的旁边”,C项“用它来”。
7.【答案】 D【解析】 例句与D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名词作动词,B项为副词作动词,C项为数词的意动用法。
8.【答案】 C【解析】A《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B应为“颜筋柳骨”D. 王羲之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9.【解析】①②④正确; ③错,“一生死”是“把生死等同”的意思;⑤错,“虽”,译为“即使”较适宜。
10、①偷偷地 ②感到奇怪 ③禀告 ④确实
11 ①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
②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③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12、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13、通过梁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自助餐】
一、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1.A(从子:堂侄。“从”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 2.C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