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19:4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
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 D.相权独大
2.汉高祖时期,“(诸侯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与中央官的设置类似,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以后,规定王国丞相改为相,省去御史大夫、廷尉等官。汉成帝又令相治民如太守,中尉如郡都厨。这些做法( )
A.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 B.表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C.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了中枢行政体制逐步完善
3.下列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 B.颁布“推恩令” C.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4.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絷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A.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 B.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C.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 D.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5.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朋党之争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权剥削弱 D.军机处的设置
6.唐太宗命令编纂反映家世门第顺序的谱系《贞观氏族志》。结果,山东贵族博陵崔氏排第一位,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几个家族位列第二;而唐室李氏(陇西李氏)只排第三位。这说明当时
A.旧贵族力量大大增强威胁皇权 B.皇帝的门第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C.门阀政治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D.皇帝的绝对权威尚未完全确立
7.武王伐纣成功后,为了更好地统治商朝的旧部,西周封卫康叔于殷都旧地,并允许其拥有七个包含原住民的商人氏族;封伯禽为鲁侯,并领有随迁的六个商人氏族。这反映了分封制
A.实现了血缘与地缘的结合 B.强调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8.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以同姓子弟为主要分封对象 B.对立有战功的臣下礼遇有加
C.以巩固统治、控制疆土为目的 D.受到古代帝王后代普遍欢迎
9.有学者称“在西周到秦统一的历史中,具有远大眼光和创造力的政治家有三位,一位是①,确立分封制,建立统一上层政治网络;一位是②,确立霸政联盟,会通贵族文化;一位是③,他在魏国变法,凭借其遗著秦国变法确立了官僚集权制度”。文中①②③应是
A.①周文王②齐桓公③吴起 B.①周武王②楚庄王③商鞅
C.①周公②管仲③李悝 D.①姜尚②晋文公③孙膑
10.有学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一观点认为西周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体现家国同构色彩
C.奠定大一统格局 D.具有理想化的倾向
11.宋太祖针对“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的弊端,“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认为“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朝廷所面临的财政危机 B.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保证各州赋税大部上缴朝廷 D.实现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12.因为疫情原因今年过年禁止烧香拜佛,然往年苏州寒山寺香火一直很旺,苏州人民年年不间断地去烧香和叩拜,祈愿和祭祖。这体现了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A.宗法制 B.礼乐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13.史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权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与光武帝这一做法相关的史实是
A.“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 B.商鞅主持变法,权倾朝野
C.王莽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14.根据如表中的相关信息,可推知西周时期的“国人”( )
材料 出处
“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注:“万民”即“国人”,下同)于王门。” 《周礼·大司徒》
“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周礼·小司寇》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 《周礼·大司徒》
A.不受任何剥削 B.属于国家权力主体 C.类似自由公民 D.决定国家政策走向
15.周人认为自己的灭商大业是“革殷受天明命”,还经常称颂“天”的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但周人有时候也说“天不可信”、“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一类的话。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统治思想混乱无序 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淡化 D.统治手段务实灵活
16.雍正皇帝即位后不久,就大幅度扩大向他专折奏事的官员范围,一些知府、游击(清代绿营军基层军官)等中低品级的官员也可密折言事,皇帝对臣僚的监督、控制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说明雍正时期
A.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B.奏折制度强化了皇权
C.参政官吏的范围扩大 D.官员受皇帝直接监督
17.中书决策、门下封驳、尚书执行是理想的三省制运作方式,但只适用于唐前期。唐玄宗以后,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实际上就是宰相府,三省与之分别存在。国家行政大事都由中书门下决策,尚书省各级官员只是具体执行。这表明当时( )
A.权力制衡机制受到挑战 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C.中央行政效率日趋低下 D.相权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18.中国古代强调“孝”“悌”“慈”“敬”等家族伦理观念,特别是孝悌之道,始终贯穿古代中国社会。这体现的是
A.人身依附 B.宗法观念 C.仁政思想 D.贵族世袭
19.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汉世关内侯,有虚名而无土地。后来列侯亦有如此。”这表明汉代( )
A.官僚制度尚未建立 B.封国不会威胁中央
C.官秩向非贵族转化 D.选官制度渐趋成熟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仿秦汉实行州县二级制。安史之乱,唐在全国设方镇任命节度使。平叛后, 方镇成为一级新政区,出现方镇州县三级制。方镇严重南弱了中央权力,唐最终亡于藩镇割 据。宋开国即收节度使政权、兵权和财权,所领诸州归中央,实际形成了州县二级制。但汉唐以来,国家幅员广袤、县级政区数目庞大,在二级制之上不设监察区是不可能的,但设监察区必然走向三级制,造成削弱中央、混乱分裂。如何突破二级制到三级制循环怪圈?宋派知州管理政务,直接奏事直辖中央;转运使转输地方财赋,以天下地形分路而治,路成为州之上新型区划;设按察使、安抚使、常平使等诸监司,溪辖地均称路。宋代路制不是州之上单一区划,其事权分诸监司,在权力分配上形成了二级半或虚三级制。宋朝路制使地方处于极度分权和无权状态,出现了内重外轻局面,带来长期积弱,内忧外患不止。
——摘编自《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区划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宋代重视这一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内容,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表(部分)
时代 地方行政制度
秦 汉 郡、县
隋 郡、县
唐 道、州(郡、府)、县
元 省、路、府、州(军)、县
明 省、府(直隶州)、县
清 省、道 、府(直隶厅、州)县
——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古代中国最稳定的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
(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试从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方面谈谈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雍正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如权臣、外戚、宦官专政等。
——李治亭《清康乾盛世》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分别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官制的历史作用。
(3)雍正帝“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举措是什么?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6.D
7.A
8.C
9.C
10.B
11.B
12.A
13.C
14.C
15.D
16.B
17.B
18.B
19.D
20.C
21.(1)问题:突破地方行政区划二级制到三级制循环怪圈。
原因:吸取唐后期三级制教训,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导致灭亡;吸收汉唐经验,国家幅 员广袤、县级政区数目庞大,不设监察区二级制无法统治,但设监察区必然走向三级制。
(2)内容:收节度使权力派知州管理政务;建立路制权分诸监司。
影响: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二级制到三级制的怪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造成地方 极度分权无权,出现内重外轻局面;长期积弱,内忧外患不止,为以后王安石改革埋下伏笔。
22.(1)特点:以城市为中心,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商品经济发达。
(2)制度:行省制;县制。
(3)原因:古代中国通过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3.(1)周:分封制;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秦: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减少决策失误;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举措:设立军机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避免了政治动乱;提高了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