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第6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考点分布 考情统计 命题规律 2024考题预测
洋务运动 2023·辽宁卷6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情境设计:多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时人文章、看法、公文创设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同时利用新材料作为时代背景进行考查。 3.命题特点: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1.预测考向:太平天国运动功绩及其局限 2.特别留意: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 3.重点关注: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戊戌变法 2022·辽宁卷6
1.(2023·辽宁·高考真题)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但是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日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因循守思想阻碍革新,A项正确;材料末体现中央与地方矛盾尖税,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排除C项;材料反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辽宁·高考真题)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力量体现、文化影响和软实力渗透问题,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为了加大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为其在华利益服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排除A项;推广德语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实质目的,排除B项;从列强对华政策实质来说,在C、D之间比较不可能选C项,排除C项。故选D项。
精准解密1 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列强主要侵略方式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军事侵略 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政治侵略 割占土地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经济侵略 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
精准解密2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派别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抵抗派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惊醒 地主阶级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农民阶级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等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新式学堂,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其破产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维新派 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革命派 变法改良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 暴力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精准解密3 历史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上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政治上 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24·辽宁沈阳·二模)1841年,在沙角、大角之战中,清军共战死277人,另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钦差大臣琦善在奏报伤亡情况时,不得不逢迎帝意,宜称清军官兵奋不顾身“接仗四时之久”“共计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余名”。这反映了晚清( )
A.军事实力增强 B.专制体制的弊端
C.政治腐败严重 D.战略战术的失当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中,清军损失严重,但清朝的钦差大臣为了逢迎帝意,却谎报军情,这反映了清朝政治的严重腐败,C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际情况是清军受到重创,军事实力较弱,排除A项;专制体制指的是皇帝大权独揽,材料反映的是政治腐败,与皇帝大权独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败的原因,不能反映战略战术的失当,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辽宁抚顺·三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响,力保疆土”; 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 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 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中国)。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方面希望凝聚全国之力对列强作战,另一方面又对东南地方大员的“互保”举动无可奈何,只能加以劝导,这反映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出现了严重危机,B项正确;清政府让东南督抚“相机审势”,实为无奈之举,而不是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排除A项;清政府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无疑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强调“万不得已的苦衷”正是因为清政府认为当时对列强作战是必要且符合道义的,排除C项;将部分外交权交给地方督抚是材料反映出的表象而非实质,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枪炮,造船成果极为有限。甲午战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
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 B.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设立 D.折射出近代化过程举步维艰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材料反映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过程曲折,体现了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D项正确;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排除B项;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官办的封建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辽宁鞍山·二模)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其中规定:允许德国修筑由胶州湾经潍县、益都(今青州)、博山、邹平等地达济南及由胶州湾经沂州(今临沂)、莱芜至济南等两条铁路;山东境内开办各项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金、器材时,德商有优先承办权。该条约的签订( )
A.使山东事实上成为德国势力范围 B.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延续
C.打破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D.推动了山东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山东境内开办各项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金、器材时,德商有优先承办权。”可知,该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在山东拥有优先权或独占地位,使山东事实上成为德国的利益范围,A项正确;该条约的签订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尚未爆发,排除B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时间是1899年,排除C项;该条约的签订不利于山东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1872年,清政府规定留美幼童“肄习西学而仍兼讲中学”,要定时诵读“圣谕广训”和儒家经典,进行忠君尊孔的教育,要求保持中国的礼俗。这一规定( )
A.防止了留学生思想的西化 B.贯彻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C.培养了留学生的家国情怀 D.全面否定了西方近代文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72年清政府规定留美幼童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仍然要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B项正确;尽管洋务运动对留美幼童的教育内容做了详尽的规定,但一部分留美幼童后来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故此项规定没有有效的防止留学生思想的西化的作用,排除A项;洋务运动坚持中体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并非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表明洋务运动主张积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这表明洋务派并未全面否定西方近代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辽宁·一模)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实践 结论
A 1884年4月,任两广总督,积极联合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 保证清政府在对法军事斗争中取得彻底胜利。
B 1893年11月,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对清朝统治起到了双重作用。
C 1895年,赞助和同情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并捐5000元以充会费。 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变革,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
D 1900年,同刘坤一等地方总督联络,签定了《东南保护约款》。 促使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走向解体。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另一方面也为清朝统治的自救失败埋下伏笔,B项正确;中法签订《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排除A项;清政府张之洞是甲午战后“中体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鼓吹者,他在“用”的物质层面是洋务派,在法律和制度上借用西学西法;但在“体”的层面是毫不动摇,坚守圣人之道,所以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非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排除C项;“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但并不能一次说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由此走向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4·辽宁抚顺·三模)下表为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1849年-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
进口 出口
年代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年代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1849 24 9829 757259 1849 25 9877 1358182
1850 37 15308 803818 1850 34 14464 2100506
1851 54 27634 1216922 1851 53 26697 4615533
1852 66 38760 2094971 1852 70 40592 7980747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C.对外贸易具有优势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1849—1852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进口原料,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据材料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不能得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中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当时没有积极应对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上海一处的情况,不能断定全国范围内的进出口情况,不能得知中国对外贸易整体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辽宁·模拟预测)1863年,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函中写道,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国为耻”。李鸿章的这一言论( )
A.表现出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B.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诉求
C.具有强烈“崇洋媚外”的心理 D.凸显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倾向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3年(中国)。根据材料“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实非中国所能及……”可知,李鸿章认识到了西方的技术先进,萌生了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念想,即凸显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倾向,D项正确;李鸿章属于封建官僚,极力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制夷”的主张,这只是李鸿章的言论,并未践行,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识到了西方国家器物的先进性,遂萌生了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倾向,但并不是具有强烈“崇洋媚外”的心理,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辽宁辽阳·一模)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曾在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书馆工作,他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及史地书籍,也介绍了西方政治的优点;但他也曾对友人说:“(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而欲以是训我华民……必欲务行其说而后止,行之则人心受其害矣。”王韬的言行反映了他( )
A.救亡图存的坚定立场 B.推崇中体西用的主张
C.以夷为师的复杂心态 D.针对文化专制的控诉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韬一方面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及史地书籍,介绍了西方政治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西方书籍“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存在不足之处,说明王韬学习西方文化的复杂心态,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王韬对西方书籍文化的看法,并未体现救亡图存的坚定立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辽宁·模拟预测)针对当时采矿行业的弊病,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书曰:“商民有未奉批不敢开矿者,有土客争开致成斗讼者,亦有恃矿章未定私自挖运致多中外膠葛者,或洋商冒称华商……必须有详确定法,随处示以范围,方能去害兴利。”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走中体西用的发展道路 B.矿业公有符合国家利益
C.抑商政策仍有经世价值 D.制定经济法的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商民有未奉批不敢开矿者”“恃矿章未定私自挖运致多中外膠葛者”等可知,张之洞认识到采矿业中的经营行为因缺乏法律章程而出现了种种乱象,因此制定采矿业法律对规范采矿经营行为具有重要价值,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对西学的借鉴,排除A项:张之洞强调利用法律规范采矿业,而非收归国有,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制定采矿业法律的重要性,未涉及抑商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4·辽宁·模拟预测)20世纪初,旅京山东人士创办的《山东杂志》发刊词中有“山东一省,几半沦为德人矣。及此早为补救,力为挽回。东隅失之,或可收桑榆之效。若复恹恹不振,吾东去吾种族灭,吾东去吾孔孟之道绝,吾为吾东危,非仅为吾东危也,凡有合群爱国心者······吾东幸甚,吾国幸甚。”这反映出《山东杂志》的创刊( )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推动国人新旧思想观念实现更新
C.意在探讨救国道路路径选择 D.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山东一省,几半沦为德人矣,及此显为补救,九为换同”“凡有合群爱国心者……吾东幸甚,吾国幸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山东杂志》的创刊有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激发民众的爱国救亡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孔孟之道”,但是没有体现出《山东杂志》推动国人新旧思想实现更新,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救国道路选择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济世良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辽宁·模拟预测)甲午中日战争前五十年间,外资在华工厂共191家,其中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有23家,设立时资本共7631000元。甲午战后二十年间,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外资在华企业增加了136家,设立时资本共达103153000元。这一变化( )
A.表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反映出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
C.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缘于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也获得这一特权,因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华企业迅速增加,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排除A项;材料是外资在华工厂投资的增加,并不是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4·辽宁·模拟预测)王韬认为:“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骚驳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委经议院受酌。”郑观应指出:“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偏其平。“这体现出( )
A.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具有两面性 B.民本与民权思想本质上存在一致性
C.知识精英已具备领先时代的思想见识 D.近代政治转型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政治大小,委经议院受酌”“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莫要于设议院”“君民共主者权偏其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下,近代早期改良派认为唯有采纳西方的议会制度才能解决“君民之隔”的状况,他们看到了西方国家在民主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但是他们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来解读和诠释西方的民权思想和宪政制度,这使近代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流于片面,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说明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具有两面性,A项正确;民本和民权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民本指的是重视人民,民权指的是主权在民,排除B项;并不能因为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政治有一定认识,就说明当时整个知识精英群体具有了领先时代的思想见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未反映近代政治转型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黑龙江·三模)19世纪60年代,南京房产诉讼繁多,为此地方官员堪定房产产权并颁发执照,为遗失契据的房地产提供了全新的产权证明。勘定房地产权,带有鲜明城市规划性质,得到百姓的积极响应,时人产权意识日渐强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外来人口大量增多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D.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之间的战争损毁了南京城内许多房屋,官府档案和房地契据也在战争中大量遗失。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南京地方官员堪定房产产权并颁发执照,为遗失契据的房地产提供了全新的产权证明,D项正确;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材料与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19世纪末,福州船政局建成大船坞,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采取局坞分家的措施,从专门建造海军舰船转向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改变( )
A.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B.标志着实业救国运动兴起
C.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D.导致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福州船政局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承接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情况使得洋务企业可以从市场上获利,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A项正确;材料中的洋务企业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种改变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未体现是否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排除C项;这种改变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阐述的是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将鸦片战争的爆发归咎于文化的差异,这种对鸦片战争原因分析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拓展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于是发动对中国的侵略,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外文化制度差异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英法联军侵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4·黑龙江·二模)19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要在中国架设电报线的请求,晚清大臣刘坤一认为: “以中国之贸迁驿传,固无须此。”曾国藩亦强调电报是“以豪强而夺贫民之利”,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经多方斡旋,最终清政府只同意在租界内架设电报线。这反映出( )
A.传统理念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B.清廷注重维护国家通讯主权
C.晚清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存 D.与西方商战的思想已经出现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近代西方的科技,清朝部分重臣仍认为其乃奇技淫巧,中国传统制度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甚至认为这些先进技术会冲击底层百姓的生活,最终导致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进程受到一定阻碍,这说明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差异影响西方科技的在华传播,这与维护国家通讯主权无关,排除B项;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西方在中国架设电报线的问题,不是“商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招商局未开之前,洋商轮船转运中国各口,每年七百八十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的设立( )
A.彻底扭转了清政府的贸易逆差 B.采用了“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C.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76年(晚清)。据材料可知,1876年轮船招商局的轮船运输一定程度上减少洋商轮船的盈利。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工业,因此,轮船招商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C项正确;“彻底扭转”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轮船招商局对外来经济侵略的抵制,未涉及经营方式,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指向西方学习技术来维护封建制度,而材料反映轮船招商局对外来经济侵略的抵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美国政府应为美国人要求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权利,这不是要中国让与的问题,而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就是说,像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国家是没有资格主张一般的属地主权原则,以保持其对国境内外人的管辖权的。”这( )
A.标志着中国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犯
B.表明当时国际法排斥属地主权原则
C.体现出中国近代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说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具有不平等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就是说,像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国家是没有资格主张一般的属地主权原则”和所学可知,排除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资格,治外法权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违反了国际法所公认的主权原则,说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具有不平等性,D项正确;据材料无法说明“开始”的说法,而且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排除A项;当时国际法认可属地主权原则,排除B项;材料没有割地的内容,未涉及领土完整的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可得出,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的行为非常愤慨,要求自行筹办,民众路权意识增强了,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行为的愤慨,但尚未发展成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A项;列强在华利益并不一致,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民主革命思想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等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洋务运动的产物,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船政学堂、湖北枪炮厂等,无一不带有地方性质。甚至北洋水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属于李鸿章的“个人私藏”。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改变了经济结构 B.客观上增强了地方势力
C.社会影响力有限 D.未得到清政府充分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无一不带有地方性质”“个人私藏”可知,题干表明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都具有地方性质,而不是由中央朝廷统一管理,可见通过创办洋务企业,地方势力客观上得到增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社会影响力较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C项;洋务运动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恭亲王奕?也兴办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3·黑龙江牡丹江·三模)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 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 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 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 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 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及所学可知,西方列强带兵进京,迫使清政府调整外交政策,直接与之进行谈判,这体现了清王朝调整外交手段以应对困局,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忧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信息说明清政府并未彻底摒弃传统的宗藩观念,排除C项;“对等谈判”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3.(2024·吉林长春·三模)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发现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当时普鲁士与丹麦正在欧洲交战,李福斯立即下令扣押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奕讥依仗《万国法原理》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
C.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 D.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恭亲王奕讥依仗《万国法原理》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可知,恭亲王利用国际法来抗议,这表明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恭亲王只是害怕卷入列强纷争之中,并非维护海洋权益,排除B项;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说法虽然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4·吉林·三模)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曾写文章指出,中国“农桑不振”,应该效仿欧美国家,成立农会,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研究。同时,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也上奏折,请求成立农会。上述材料表明( )
A.组织和发动农民是实现农业近代化的根本
B.变法图强成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的共识
C.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提及的是孙中山和张之洞等人对当时的中国如何发展农业的主张,实质上代表的是有识之士对强国之路的探索,C项正确;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应是发展生产力,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对发展农业的认识,所以达成共识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农会是社会组织,应是制度层面而不是器物层面了,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4·吉林·一模)江南制造局自翻译馆开馆到1907年止,前后四十年,共译成西书217种,计750本。下表为江南制造翻译馆翻译书籍情况。这可用来说明洋务运动( )
目别 种数 卷数 图数 本数 目别 种数 卷数 图数 本数
图学 13 54 970 24 医学 13 91 958 63
船政 9 11 177 21 农学 11 58 115 10
天文 5 28 159 23 史志 17 166 — 186
工程 5 41 169 13 学务 4 3 3 3
地学 4 52 1013 13 兵政 43 198 1660 112
矿学 10 80 1383 36 算学 20 128 590 59
商学 3 5 — 6 格致 3 9 160 7
物理 10 38 1311 25 化学 11 85 717 73
工艺 36 96 3856 76 合计 217 1144 12241 750
A.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B.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C.促进了官员选拔的多元发展 D.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潮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从表格可以看出,翻译馆的书籍绝大多数是科技类书籍,其中关于采矿、蒸汽机、化学、造船等方面的知识甚至是首次被介绍到我国的,这些翻译书籍使人耳目一新,对中国科技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书籍,不能反映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书籍情况,没有涉及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官员选拔仍旧以科举制为主,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非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书籍开启西学东渐的新思潮,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4·吉林·一模)某英国学者指出:直到1841年7月底,道光帝及其大臣也只将此(鸦片战争)称之为“边衅”,即使英国人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了中国军队,英国人在清政府的文件中仍然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国人民族民主主义情绪高涨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政府受困于传统夷夏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对敌人英国仍然不了解,说明清政府仍然坚持传统夷夏观念,抱有天朝上国思想,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D项正确;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是英国侵略战争的必然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人的民族民主主义情绪,排除B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4·吉林·模拟预测)如图为清末直隶境内部分平原县份(即县)商品流通路径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这些县份( )
A.受到欧美列强的经济政治侵略 B.传统自然经济基本处于瓦解状态
C.基层村庄已纳入市场流通体系 D.水陆交通情况得到较大幅度改善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基层村庄处于商品流通路径的一环,表明当时这些县份的基层村庄已纳入市场流通体系,C项正确;材料表明基层村庄已纳入市场流通体系,不确定这些地区是否受到欧美列强的经济政治侵略,排除A项;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处于瓦解状态中,材料没有体现这类情况,排除B项;材料表明基层村庄已纳入市场流通体系,但材料未涉及水陆交通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8.(2024·辽宁·一模)甲午战后, “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 “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
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 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甲午战后“西政”知识大规模的进入,冲击了体与用的分界。张之洞在中西体用的框架中特别重视“西政”,指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体现了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C项正确;没有其他思想的传播情况对比,无法得出“主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认同观念,排除B项;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在洋务运动时期就有了,并非1898年才开始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4·吉林·模拟预测)1895年4月23日,俄主动联合德、法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其出发点( )
A.力图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B.加强俄德法的联合
C.示好清政府以获取更多特权 D.获取更多的在华权益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沙俄不满足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有大量领土,梦想扩大领土扩张,占据整个东北,而日本割占辽东半岛,阻碍对东北扩张计划,故联合法、德施压,D项正确;沙俄窥视中国领土,无法体现公平、正义,排除A项;B项是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项;“示好”不符合侵略者的本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4·吉林·模拟预测)1843年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 “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也有同样规定。这是一条损害中国主权特别严重的条款。此条款应为(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投资设厂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 ‘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政府给于第三国有关权利,英人也同样享有,所以这一权利应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项正确;协定关税是英国首先享有,并不是英国享有清政府给予他国的特权,排除A项;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是在《虎门条约》,但他是司法主权,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获得了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押第6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考点分布 考情统计 命题规律 2024考题预测
洋务运动 2023·辽宁卷6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情境设计:多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时人文章、看法、公文创设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同时利用新材料作为时代背景进行考查。 3.命题特点: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1.预测考向:太平天国运动功绩及其局限 2.特别留意: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 3.重点关注: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戊戌变法 2022·辽宁卷6
1.(2023·辽宁·高考真题)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2022·辽宁·高考真题)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精准解密1 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列强主要侵略方式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军事侵略 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政治侵略 割占土地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经济侵略 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
精准解密2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派别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抵抗派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惊醒 地主阶级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农民阶级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等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新式学堂,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其破产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维新派 甲午战后,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革命派 变法改良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 暴力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精准解密3 历史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上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兴办的民用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政治上 促进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2024·辽宁沈阳·二模)1841年,在沙角、大角之战中,清军共战死277人,另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钦差大臣琦善在奏报伤亡情况时,不得不逢迎帝意,宜称清军官兵奋不顾身“接仗四时之久”“共计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余名”。这反映了晚清( )
A.军事实力增强 B.专制体制的弊端
C.政治腐败严重 D.战略战术的失当
2.(2024·辽宁抚顺·三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响,力保疆土”; 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 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 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3.(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枪炮,造船成果极为有限。甲午战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
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 B.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设立 D.折射出近代化过程举步维艰
4.(2024·辽宁鞍山·二模)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其中规定:允许德国修筑由胶州湾经潍县、益都(今青州)、博山、邹平等地达济南及由胶州湾经沂州(今临沂)、莱芜至济南等两条铁路;山东境内开办各项工程,需用外国人员、资金、器材时,德商有优先承办权。该条约的签订( )
A.使山东事实上成为德国势力范围 B.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延续
C.打破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D.推动了山东民族工业的发展
5.(2024·黑龙江吉林·二模)1872年,清政府规定留美幼童“肄习西学而仍兼讲中学”,要定时诵读“圣谕广训”和儒家经典,进行忠君尊孔的教育,要求保持中国的礼俗。这一规定( )
A.防止了留学生思想的西化 B.贯彻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C.培养了留学生的家国情怀 D.全面否定了西方近代文化
6.(2024·辽宁·一模)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实践 结论
A 1884年4月,任两广总督,积极联合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 保证清政府在对法军事斗争中取得彻底胜利。
B 1893年11月,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对清朝统治起到了双重作用。
C 1895年,赞助和同情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并捐5000元以充会费。 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变革,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
D 1900年,同刘坤一等地方总督联络,签定了《东南保护约款》。 促使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走向解体。
A.A B.B C.C D.D
7.(2024·辽宁抚顺·三模)下表为1849-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1849年-1852年上海贸易发展情况表
进口 出口
年代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年代 船只数 吨位 价值(美元)
1849 24 9829 757259 1849 25 9877 1358182
1850 37 15308 803818 1850 34 14464 2100506
1851 54 27634 1216922 1851 53 26697 4615533
1852 66 38760 2094971 1852 70 40592 7980747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经济侵略
C.对外贸易具有优势 D.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2024·辽宁·模拟预测)1863年,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函中写道,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国为耻”。李鸿章的这一言论( )
A.表现出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B.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诉求
C.具有强烈“崇洋媚外”的心理 D.凸显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倾向
9.(2024·辽宁辽阳·一模)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曾在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书馆工作,他翻译了大量自然科学及史地书籍,也介绍了西方政治的优点;但他也曾对友人说:“(西人教中之书)其理诞妄,其说支离,其词鄙晦……而欲以是训我华民……必欲务行其说而后止,行之则人心受其害矣。”王韬的言行反映了他( )
A.救亡图存的坚定立场 B.推崇中体西用的主张
C.以夷为师的复杂心态 D.针对文化专制的控诉
10.(2024·辽宁·模拟预测)针对当时采矿行业的弊病,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书曰:“商民有未奉批不敢开矿者,有土客争开致成斗讼者,亦有恃矿章未定私自挖运致多中外膠葛者,或洋商冒称华商……必须有详确定法,随处示以范围,方能去害兴利。”据此可知,张之洞意在强调( )
A.走中体西用的发展道路 B.矿业公有符合国家利益
C.抑商政策仍有经世价值 D.制定经济法的重要意义
11.(2024·辽宁·模拟预测)20世纪初,旅京山东人士创办的《山东杂志》发刊词中有“山东一省,几半沦为德人矣。及此早为补救,力为挽回。东隅失之,或可收桑榆之效。若复恹恹不振,吾东去吾种族灭,吾东去吾孔孟之道绝,吾为吾东危,非仅为吾东危也,凡有合群爱国心者······吾东幸甚,吾国幸甚。”这反映出《山东杂志》的创刊( )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推动国人新旧思想观念实现更新
C.意在探讨救国道路路径选择 D.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
12.(2024·辽宁·模拟预测)甲午中日战争前五十年间,外资在华工厂共191家,其中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有23家,设立时资本共7631000元。甲午战后二十年间,资本在十万元以上的外资在华企业增加了136家,设立时资本共达103153000元。这一变化( )
A.表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反映出晚清金融业近代化进程加快
C.体现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D.缘于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不断扩大
13.(2024·辽宁·模拟预测)王韬认为:“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也……试观泰西各国凡其骚驳日盛,财用充足,兵力雄强者,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委经议院受酌。”郑观应指出:“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偏其平。“这体现出( )
A.传统思想对国人认识西方具有两面性 B.民本与民权思想本质上存在一致性
C.知识精英已具备领先时代的思想见识 D.近代政治转型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14.(2024·黑龙江·三模)19世纪60年代,南京房产诉讼繁多,为此地方官员堪定房产产权并颁发执照,为遗失契据的房地产提供了全新的产权证明。勘定房地产权,带有鲜明城市规划性质,得到百姓的积极响应,时人产权意识日渐强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 B.外来人口大量增多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D.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15.(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19世纪末,福州船政局建成大船坞,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采取局坞分家的措施,从专门建造海军舰船转向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改变( )
A.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B.标志着实业救国运动兴起
C.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D.导致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1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清朝将欧洲使节视为朝贡使节,欧洲政府寻求平等待遇的诉求也被一再驳回。而欧洲人则认为平等贸易是一项自然权利。最终,文化的冲突爆发了战争,中国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一表述掩盖了(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B.中外制度文化的差异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D.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17.(2024·黑龙江·二模)19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要在中国架设电报线的请求,晚清大臣刘坤一认为: “以中国之贸迁驿传,固无须此。”曾国藩亦强调电报是“以豪强而夺贫民之利”,将使“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经多方斡旋,最终清政府只同意在租界内架设电报线。这反映出( )
A.传统理念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B.清廷注重维护国家通讯主权
C.晚清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兼存 D.与西方商战的思想已经出现
18.(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招商局未开之前,洋商轮船转运中国各口,每年七百八十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的设立( )
A.彻底扭转了清政府的贸易逆差 B.采用了“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C.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19.(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美国政府应为美国人要求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权利,这不是要中国让与的问题,而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就是说,像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国家是没有资格主张一般的属地主权原则,以保持其对国境内外人的管辖权的。”这( )
A.标志着中国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犯
B.表明当时国际法排斥属地主权原则
C.体现出中国近代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说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具有不平等性
20.(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2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洋务运动的产物,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船政学堂、湖北枪炮厂等,无一不带有地方性质。甚至北洋水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属于李鸿章的“个人私藏”。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改变了经济结构 B.客观上增强了地方势力
C.社会影响力有限 D.未得到清政府充分支持
22.(2023·黑龙江牡丹江·三模)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 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 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 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 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23.(2024·吉林长春·三模)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发现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当时普鲁士与丹麦正在欧洲交战,李福斯立即下令扣押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奕讥依仗《万国法原理》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
C.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 D.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
24.(2024·吉林·三模)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曾写文章指出,中国“农桑不振”,应该效仿欧美国家,成立农会,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研究。同时,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也上奏折,请求成立农会。上述材料表明( )
A.组织和发动农民是实现农业近代化的根本
B.变法图强成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的共识
C.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D.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
25.(2024·吉林·一模)江南制造局自翻译馆开馆到1907年止,前后四十年,共译成西书217种,计750本。下表为江南制造翻译馆翻译书籍情况。这可用来说明洋务运动( )
目别 种数 卷数 图数 本数 目别 种数 卷数 图数 本数
图学 13 54 970 24 医学 13 91 958 63
船政 9 11 177 21 农学 11 58 115 10
天文 5 28 159 23 史志 17 166 — 186
工程 5 41 169 13 学务 4 3 3 3
地学 4 52 1013 13 兵政 43 198 1660 112
矿学 10 80 1383 36 算学 20 128 590 59
商学 3 5 — 6 格致 3 9 160 7
物理 10 38 1311 25 化学 11 85 717 73
工艺 36 96 3856 76 合计 217 1144 12241 750
A.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B.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C.促进了官员选拔的多元发展 D.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潮
26.(2024·吉林·一模)某英国学者指出:直到1841年7月底,道光帝及其大臣也只将此(鸦片战争)称之为“边衅”,即使英国人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了中国军队,英国人在清政府的文件中仍然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侵华有其历史必然性 B.国人民族民主主义情绪高涨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清政府受困于传统夷夏观念
27.(2024·吉林·模拟预测)如图为清末直隶境内部分平原县份(即县)商品流通路径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这些县份( )
A.受到欧美列强的经济政治侵略 B.传统自然经济基本处于瓦解状态
C.基层村庄已纳入市场流通体系 D.水陆交通情况得到较大幅度改善
28.(2024·辽宁·一模)甲午战后, “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 “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
A.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 B.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D.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29.(2024·吉林·模拟预测)1895年4月23日,俄主动联合德、法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其出发点( )
A.力图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B.加强俄德法的联合
C.示好清政府以获取更多特权 D.获取更多的在华权益
30.(2024·吉林·模拟预测)1843年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 “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也有同样规定。这是一条损害中国主权特别严重的条款。此条款应为(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投资设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