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第5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危机
考点分布 考情统计 命题规律 2024考题预测
明清民族关系 2023·辽宁卷5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图片史料创设学习情境、综合情境与学术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材料,在唯物史观下对史事做出解释的能力,突出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3.命题特点:从民族关系角度考察维护国家统一;时事振兴东北 1.预测考向:以哈尔冰长春沈阳文旅为背景考查国家组织力增强 2.特别留意:东北饮食风俗角度考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重点关注:东北话的推广查考民族融合
明清文化 2022·辽宁卷5
1.(2023·辽宁·高考真题)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辽宁·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精准解密1 继承发展——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新气象
领域 旧传统 新气象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经济继续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制度 皇权专制、科举制、官吏监督制 废除宰相制、设内阁、军机处、密折制
边疆治理 与少数民族的战、和,册封、重用民族首领 改土归流,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思想文化 理学处于正统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早期反专制思想、西学东渐
国际交往 综合国力在国际上仍然占优势地位 东南、东北面临外国挑战
精准解密2 承古与萌新——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陆王心学 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内容 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中期)
核心主张 心是万物的本原 “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知行合一
评价 ①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进步思潮 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主张 ①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②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精准解密3 历史解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货币经济活跃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工商业市镇兴起 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长途贩运兴盛 商业资本聚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人身依附松弛 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身自由得以实现
商人地位提高 商人作为歌颂对象进入文学作品,市民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1.(2024·辽宁辽阳·一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 “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
A.经世致用的思想 B.薄古厚今的倾向 C.天人合一的精神 D.社会变革的意识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材料思想家李二曲主张用实学取代俗学,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酌古准今”意思是: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可知薄古厚今说法错误,排除B项;天人合一的精神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排除C项;社会变革的意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辽宁辽阳·二模)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
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农民生计惟赖木棉”“不宜五谷,多种木棉”“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仅种木棉一色”可知,在明清时期的嘉定府部分镇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要到市场出售,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D项正确;农民种植棉花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商业联系,排除B项;虽然这些镇出现了专门重视经济作物的农户,但材料仅涉及嘉定府部分镇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改变市镇经济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辽宁抚顺·三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几乎行销全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南京产的绸缎,几乎可以销往全国各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繁荣,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但据此不能得知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比例,不能得知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资本主义性质的自由雇佣,材料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不能得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仍旧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黑龙江·二模)亳州江宁会馆是清前期在亳州的南京商人集资修建的,旨在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下面为1807~1830年江宁会馆支出统计表。由此可知( )
支出项目 金额(千文) 占收入比 占支出比
工程尾款 1363.889 16.6% 19.7%
资产添置 2495.729 30.5% 36.1%
日常开支 3046.292 37.2% 44.1%
合计 6905.91 84.3% 100%
存留 1281.798 15.7% —
注:日常开支主要有维修,祀神演戏、和尚养廉以及搬(灵)柩
A.该会馆兼具一定互助和自治功能 B.会馆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C.该会馆具有地域和行业双重属性 D.南京商人的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亳州江宁会馆不仅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同时还肩负着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开展娱乐活动甚至为亡故于外的商人遗体运送回乡,这体现了江宁会馆肩负自治和互助功能,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江宁会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江宁会馆是由固定行业建造和维持运转的,无法得出其具有行业属性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在亳州的江宁商人经济实力强盛,但材料未涉及江宁商人的政治实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辽宁鞍山·二模)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体现了重视人民,限制君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并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范畴,B项正确;明清时期思想家虽然提出限制君权,但并非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尚未产生资产阶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西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辽宁·一模)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军政管理机构“卫所”,其官员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但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中央处罚。据此可知,明代( )
A.中央对东北进行了直接管辖 B.东北旧俗旧制得以完整保留
C.对东北采取了先礼后兵政策 D.已对东北地区进行行政管理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军政管理机构‘卫所’,其官员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但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中央处罚”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的卫所官员由中央为委任,而且不能擅自行动,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D项正确;据材料“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可知,明朝对东北地区采取的间接管理,排除A项;据材料“其官员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可知,卫所制度并非东北旧俗旧制的“完整保留”,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措施,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式,没有涉及先礼后兵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明代内阁( )
A.具备可参与决策的职能 B.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
C.表明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因其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可判断,明代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内阁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也不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排除AB项;内阁不属于中枢机构,只是秘书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4·辽宁·模拟预测)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外商业贸易图。图1至图2的变化可用于说明( )
图1 图2
A.朝贡贸易逐渐中止 B.闭关锁国政策实施
C.古代科技不断进步 D.商帮活动范围扩大
【答案】C
【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通过观察两幅地图,可以发现第二幅图航线已经由亚洲伸向非洲北部,在印度洋由沿岸航行到横穿印度洋,反映出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C项正确;我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材料只是反映海外贸易范围扩大,并未涉及朝贡贸易中止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两幅图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的航线,无法说明是商帮的活动轨迹,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辽宁·模拟预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在心里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安可狃于旧闻”,而不自己想办法去探究正确的答案呢?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弥补了程朱理学的不足之处 B.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强调发挥人本身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说子夏十分相信圣人的言论,相反曾子则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远不如反省探求来得深入。由此可知,王阳明强调发挥人本身主观能动性去探究正确答案,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发挥人本身主观能动性去探究正确答案,并不是对于程朱理学不足之处的弥补,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排除B项;王阳明的主张并没有否定传统伦理道德,只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辽宁·模拟预测)明后期开始出现以民间书坊编撰出版的商书,主要宣传“商亦有道,敦信义,重然诺,习勤劳,尚节俭。此四者,士农工皆然,而商则尤贵”等理念。在十六世纪苏、浙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出现十人以上的工场。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社会中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有利因素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政府主要通过文化手段传播商业思想 D.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提升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商亦有道,敦信义,重然诺,习勤劳,尚节俭。此四者,士农工皆然,而商则尤贵”“十人以上的工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士农工商”职业等级序列的影响,加之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农本工商末”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明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日益繁荣,社会上出现了“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之说,这一社会思潮与思想的变化体现在商书上,便是明代商书中关于士农工商职业关系的诸多表述,这些商书反映了该时期的商人意识与商业伦理。同时社会中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这些工厂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些现象说明当时社会中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有利因素,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该时期商业思想的主要传播方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并未涉及“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辽宁·模拟预测)明中叶后,在长城沿线,边镇商人“多以铁货与虏交易,村市居民亦相率犯禁。”在沿海地带,“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在福建者,则于广东之高潮等处造船,浙江之宁绍等处置货,纠党人番。”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该时期( )
A.新型生产和社会关系萌芽 B.民众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革
C.官商勾结加剧了统治黑暗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抑商政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多以铁货与虏交易,村井居民亦相率犯禁”“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在福建者,则于广东之高潮等处造船,浙江之宁绍等处置货,纠党入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空前扩大,边镇商人与沿海商人因此活跃起来,边境和海上走私贸易日益猖獗,同时中国的海商私自造船出洋贸易日益增多,冲击了明朝的“边禁”和“海禁”政策,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性质的自由雇佣,材料并未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到边镇和沿海的商人,“民众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并不是“官商勾结”,且“统治黑暗”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辽宁·模拟预测)王阳明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耶?从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耶?”王阳明的这一思想( )
A.强化了儒学的思辨化与哲理化 B.旨在严厉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说明其热衷探究世间万物本源 D.强调了个体意识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耶”“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从人的本性出发,说明人在行的过程中才会真正的知,知和行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强调了个体意识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D项正确;仅从王阳明的这一思想,无法判断出儒学的思辨化与哲理化是否得到强化,排除A项;王阳明强调的是个体意识与实践的关系,B项并不是王阳明这一思想所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热衷“探究世间万物的本源”,而题干内容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4·辽宁·模拟预测)如表所示为1753—1778年中国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 )
年份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 510000 320000 77000 51000
1754 515300 325481 51759 75759
1755 486267 327969 76775
1774 541553 358.805
1775 541863 354297
1776 588407 352861 62608
1777 588453 368877 72390 53844
1778 556185 374407 72428 54256
A.农耕经济持续衰退 B.国家财政收入资金短缺
C.外贸政策发生调整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53—1778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因此呈现出原来多海关征税格局转变为粤海关为主体的格局,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农耕经济的衰退,排除A项;仅仅从海关关税一个方面无法得出财政资金整体上呈现出短缺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海关,即对外贸易的问题,不能得出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4·辽宁·一模)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从1635年到1792年共编为18盟、201旗。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这种盟旗制度( )
A.延续了传统羁縻政策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在边疆地区广泛推广 D.随着清朝灭亡而消失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规定“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因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盟旗制度并非直接延续了传统的羁縻政策,其渊源是蒙古族原有的鄂托克、艾马克社会组织,“楚固拉干”的集会,以及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满洲八旗制度,排除A项;盟旗制度主要是针对北方蒙古族实行的制度,而非在边疆地区广泛推行,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盟旗制度何时消失,且盟旗制度是1949年后彻底废除,仅保留盟旗称谓。蒙古地区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4·吉林长春·三模)明英宗继位之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此举( )
A.导致皇权日趋衰落 B.巩固了内阁政治权力
C.降低朝廷决策效率 D.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这样做可以有效解决皇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做出裁决,或因年幼无法长时间处理政务而出现问题,降低皇帝的权威,因此这样做可以维护皇帝的权威,D项正确;此举可以维护皇帝权威,而非导致皇权日趋衰落,排除A项;此举并非巩固内阁政治权力,排除B项;这样做不会降低朝廷决策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4·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
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干中“非入贡即不许互市”可知,明朝,不向朝廷纳贡的不允许在中国进行贸易,反映出民间贸易是以朝贡贸易为前提的,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并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与少数民族的边疆贸易,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也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4·吉林·一模)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虽有号,然多呼字。嘉靖年来,束发时即有号。末年,奴仆、舆隶、俳优,无不有之。”这反映出明朝后期( )
A.注重伦理教化 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倡导个性自由 D.社会主流思想异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表明,正德时期士大夫有号者较少,到了嘉靖末年,贩夫走卒奴仆都有了号,这是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伦理教化,排除A项;思想家李贽倡导个性自由,影响范围较小,排除C项;明朝时期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异化,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4·吉林·模拟预测)明初思想家宋濂认为:“有民斯有国,有国斯有君,民者君之天也,君之则君,舍之则独夫耳,可不畏哉?”提出“设官为民,非以病民,若但使有司增饰馆舍,迎送奔走,所致纷扰,无益于民,而反害之,非付任之意”的主张。这反映出宋濂( )
A.抨击明初政治体制的专制性 B.论证明朝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C.强调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D.以民本思想限制统治者暴政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民者君之天也”“设官为民”体现的是宋濂主张君主和大臣应该为百姓服务,突出的是民本思想,主要是想以民本思想限制统治者暴政,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濂不认可统治者的暴政,非批判专制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的职责,非皇权的合法性,排除B项;材料与廉政建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3·吉林·二模)明代,思想家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正如日常生活中童子捧茶、农夫用饭一样,只要是不假思索、自自然然而又不逆于理,这就是“道”。王艮的这种思想( )
A.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B.暗含着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
C.已经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桎梏 D.表明儒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依据材料,王艮将儒家思想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B项正确;王艮的观点与陆王心学较为接近,而不是程朱理学,排除A项;依据材料,王艮的论述仍然围绕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仍然属于传统儒学范围,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王艮个人的论述,并未体现出儒学在基层传播的情况,D项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4·吉林白山·一模)明清时期,专门总结商业运作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商书广为刊刻,如明代憺漪子的《士商要览》、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清代吴中孚的《商贾便览》等。这些商书把经商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为经商的父兄购进作为教育子弟之用,成为商人子弟的必读教本。这反映了( )
A.营商环境宽松商人地位提高 B.商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C.技术进步助推商书大量刊刻 D.商人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专门总结商业运作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商书广为刊刻,商书把经商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得出商业经营专业化程度加深的结论,B项正确;明清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印刷技术的进步,也就是明清时期印刷术没有明显进步,排除C项;商书广为刊刻和经商理论总结不能得出商人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3·吉林长春·一模)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如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明代沿海地区的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材料呈现了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政府海防意识逐渐增强,其背后是明代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排除C项;材料呈现的海防布局,不能反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海防城所也并非最多,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估计,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仅徽商的资本总额就高达三千万两白银,时人惊呼“金令司天,钱神卓地”,“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B.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D.自然经济已经出现解体的迹象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重利”的风气,冲击了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题干中“金令司天,钱神卓地”“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即为其具体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贫富分化”及“道德沦丧”,排除A项;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材料没有提及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自然经济解体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明代朱橘主编的《普济方》中说:“愿为良医力学者,当在乎(致知)致知当在乎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至。”明末医学家张介宾所作《传忠录)以“明理”为首篇,直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这反映出( )
A.医学在批判中发展 B.理学影响医家治学理念
C.社会崇医之风盛行 D.明代医学陷入教条困境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朱橘和张介宾都主张医学要重视格物致知求理,可见理学思想影响了医学的治学理念,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理学影响医家治学理念,没有体现医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理学影响医家治学理念,社会崇医之风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明代医学家推崇理学,并不代表陷入教条主义困境,排除D项。故选B项。
24.(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 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 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四拜或五拜”“三跪九叩首之制”“跪”“尔”“奴才”可以看出,君尊臣卑等级不断强调,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也进一步强化,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纲常伦理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排除D项。故选A项。
25.(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明中期以后,“伶人士人化”倾向愈发明显,一部分士人参与戏曲编排、登场串戏,甚至科举落地后以曲谋生,走向优伶之列;一些伶人主动向士人靠拢,开始具有其甚至超越士人的品格风范。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制度变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B.戏曲艺术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C.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变迁的关系 D.商品经济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等世俗艺术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人的价值取向,促成明中期“伶人士人化”倾向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变革、国民文化素质、主流思想变迁等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6.(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清代考据学传统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等,都有与近代科学方法相通之处。据此可知,清代考据学( )
A.继承发展了陆王心学 B.有利于思想解放学术发展
C.催生了中国近代科学 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代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思想解放学术发展,B项正确;考据学和心学无关,排除A项;考据学与近代科学是两个概念,排除C项;考据学并未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7.(2023·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下表为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情况表,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据本题材料表格数据可知,明代松江府镇数是42,市数是20,发展到清代松江府的镇数是97,市数是3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松江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和棉纺织业中心,商品经济发达,到清朝工商业市镇数量远远超过江南其它各郡,所以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A项;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不是导致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可知,明太祖时期,针对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者,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说明明太祖严格防范宦官干预政事,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B项正确;明太祖严厉打击宦官专权的行为,而非当时宦官专权的严重性,排除A项;政治统治日益黑暗,与明朝初期的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废除宰相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9.(2023·黑龙江·二模)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答案】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时期的台湾。明代时期,大量汉人迁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但是生产不能满足台湾人民所需,仍然需要从大陆引入,这说明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难以隔断,意味着清朝统一台湾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而非强调移民的重要性,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并未突出大陆的重要性,排除B项;材料出现的移民现象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0.(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
C.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可知重建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反映出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A项正确;消亡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百姓的认同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行为,并不是经济发展推动的,排除D项。故选A项。押第5题(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危机
考点分布 考情统计 命题规律 2024考题预测
明清民族关系 2023·辽宁卷5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图片史料创设学习情境、综合情境与学术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材料,在唯物史观下对史事做出解释的能力,突出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3.命题特点:从民族关系角度考察维护国家统一;时事振兴东北 1.预测考向:以哈尔冰长春沈阳文旅为背景考查国家组织力增强 2.特别留意:东北饮食风俗角度考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3.重点关注:东北话的推广查考民族融合
明清文化 2022·辽宁卷5
1.(2023·辽宁·高考真题)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2.(2022·辽宁·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精准解密1 继承发展——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新气象
领域 旧传统 新气象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经济继续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制度 皇权专制、科举制、官吏监督制 废除宰相制、设内阁、军机处、密折制
边疆治理 与少数民族的战、和,册封、重用民族首领 改土归流,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思想文化 理学处于正统地位,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早期反专制思想、西学东渐
国际交往 综合国力在国际上仍然占优势地位 东南、东北面临外国挑战
精准解密2 承古与萌新——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陆王心学 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内容 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中期)
核心主张 心是万物的本原 “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知行合一
评价 ①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进步思潮 背景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主张 ①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②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精准解密3 历史解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货币经济活跃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工商业市镇兴起 运河沿岸和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长途贩运兴盛 商业资本聚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人身依附松弛 从业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身自由得以实现
商人地位提高 商人作为歌颂对象进入文学作品,市民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1.(2024·辽宁辽阳·一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 “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
A.经世致用的思想 B.薄古厚今的倾向 C.天人合一的精神 D.社会变革的意识
2.(2024·辽宁辽阳·二模)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
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3.(2024·辽宁抚顺·三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几乎行销全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4.(2024·黑龙江·二模)亳州江宁会馆是清前期在亳州的南京商人集资修建的,旨在为同乡人提供服务、解决纠纷。下面为1807~1830年江宁会馆支出统计表。由此可知( )
支出项目 金额(千文) 占收入比 占支出比
工程尾款 1363.889 16.6% 19.7%
资产添置 2495.729 30.5% 36.1%
日常开支 3046.292 37.2% 44.1%
合计 6905.91 84.3% 100%
存留 1281.798 15.7% —
注:日常开支主要有维修,祀神演戏、和尚养廉以及搬(灵)柩
A.该会馆兼具一定互助和自治功能 B.会馆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C.该会馆具有地域和行业双重属性 D.南京商人的政治经济实力强盛
5.(2024·辽宁鞍山·二模)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6.(2024·辽宁·一模)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军政管理机构“卫所”,其官员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但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中央处罚。据此可知,明代( )
A.中央对东北进行了直接管辖 B.东北旧俗旧制得以完整保留
C.对东北采取了先礼后兵政策 D.已对东北地区进行行政管理
7.(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明代内阁( )
A.具备可参与决策的职能 B.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
C.表明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8.(2024·辽宁·模拟预测)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外商业贸易图。图1至图2的变化可用于说明( )
图1 图2
A.朝贡贸易逐渐中止 B.闭关锁国政策实施
C.古代科技不断进步 D.商帮活动范围扩大
9.(2024·辽宁·模拟预测)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在心里还没有弄清楚的时候,“安可狃于旧闻”,而不自己想办法去探究正确的答案呢?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弥补了程朱理学的不足之处 B.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强调发挥人本身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0.明后期开始出现以民间书坊编撰出版的商书,主要宣传“商亦有道,敦信义,重然诺,习勤劳,尚节俭。此四者,士农工皆然,而商则尤贵”等理念。在十六世纪苏、浙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中已出现十人以上的工场。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A.社会中孕育着向近代转型的有利因素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政府主要通过文化手段传播商业思想 D.市民阶层社会价值提升
11.(2024·辽宁·模拟预测)明中叶后,在长城沿线,边镇商人“多以铁货与虏交易,村市居民亦相率犯禁。”在沿海地带,“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在福建者,则于广东之高潮等处造船,浙江之宁绍等处置货,纠党人番。”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该时期( )
A.新型生产和社会关系萌芽 B.民众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革
C.官商勾结加剧了统治黑暗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抑商政策
12.(2024·辽宁·模拟预测)王阳明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耶?从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耶?”王阳明的这一思想( )
A.强化了儒学的思辨化与哲理化 B.旨在严厉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
C.说明其热衷探究世间万物本源 D.强调了个体意识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13.(2024·辽宁·模拟预测)如表所示为1753—1778年中国四海关征收税银情况(单位:两)。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 )
年份 粤海关税收额 闽海关税收额 江海关税收额 浙海关税收额
1753 510000 320000 77000 51000
1754 515300 325481 51759 75759
1755 486267 327969 76775
1774 541553 358.805
1775 541863 354297
1776 588407 352861 62608
1777 588453 368877 72390 53844
1778 556185 374407 72428 54256
A.农耕经济持续衰退 B.国家财政收入资金短缺
C.外贸政策发生调整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14.(2024·辽宁·一模)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从1635年到1792年共编为18盟、201旗。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这种盟旗制度( )
A.延续了传统羁縻政策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在边疆地区广泛推广 D.随着清朝灭亡而消失
15.(2024·吉林长春·三模)明英宗继位之初,因年幼无法临朝听政,内阁大学士杨荣等人决定“每一早朝,止许言事八件”,并要提前一天先抄奏章副本送达御前以预先处理。此举( )
A.导致皇权日趋衰落 B.巩固了内阁政治权力
C.降低朝廷决策效率 D.维护了君主政治权威
16.(2024·吉林·三模)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 )
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
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的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
17.(2024·吉林·一模)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虽有号,然多呼字。嘉靖年来,束发时即有号。末年,奴仆、舆隶、俳优,无不有之。”这反映出明朝后期( )
A.注重伦理教化 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倡导个性自由 D.社会主流思想异化
18.(2024·吉林·模拟预测)明初思想家宋濂认为:“有民斯有国,有国斯有君,民者君之天也,君之则君,舍之则独夫耳,可不畏哉?”提出“设官为民,非以病民,若但使有司增饰馆舍,迎送奔走,所致纷扰,无益于民,而反害之,非付任之意”的主张。这反映出宋濂( )
A.抨击明初政治体制的专制性 B.论证明朝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C.强调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D.以民本思想限制统治者暴政
19.(2023·吉林·二模)明代,思想家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正如日常生活中童子捧茶、农夫用饭一样,只要是不假思索、自自然然而又不逆于理,这就是“道”。王艮的这种思想( )
A.承袭了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B.暗含着一定的思想解放色彩
C.已经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桎梏 D.表明儒学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20.(2024·吉林白山·一模)明清时期,专门总结商业运作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商书广为刊刻,如明代憺漪子的《士商要览》、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清代吴中孚的《商贾便览》等。这些商书把经商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为经商的父兄购进作为教育子弟之用,成为商人子弟的必读教本。这反映了( )
A.营商环境宽松商人地位提高 B.商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C.技术进步助推商书大量刊刻 D.商人的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21.(2023·吉林长春·一模)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如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估计,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仅徽商的资本总额就高达三千万两白银,时人惊呼“金令司天,钱神卓地”,“金钱之神莫甚于今之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B.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D.自然经济已经出现解体的迹象
2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明代朱橘主编的《普济方》中说:“愿为良医力学者,当在乎(致知)致知当在乎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至。”明末医学家张介宾所作《传忠录)以“明理”为首篇,直言“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这反映出( )
A.医学在批判中发展 B.理学影响医家治学理念
C.社会崇医之风盛行 D.明代医学陷入教条困境
24.(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 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 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
25.(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明中期以后,“伶人士人化”倾向愈发明显,一部分士人参与戏曲编排、登场串戏,甚至科举落地后以曲谋生,走向优伶之列;一些伶人主动向士人靠拢,开始具有其甚至超越士人的品格风范。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制度变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B.戏曲艺术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C.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变迁的关系 D.商品经济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26.(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清代考据学传统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等,都有与近代科学方法相通之处。据此可知,清代考据学( )
A.继承发展了陆王心学 B.有利于思想解放学术发展
C.催生了中国近代科学 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
27.(2023·黑龙江哈尔滨·模拟预测)下表为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情况表,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28.(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29.(2023·黑龙江·二模)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 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 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30.(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
C.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