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表格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22 20:2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知道化学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介绍悬浊液和乳浊液,让学生形成分类意识。对于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让几位学生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描述,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个别同学对溶解过程中的水合放热与扩散吸热比较困惑,给学生简单说明后,记住典型的物质即可,如氢氧化钠溶解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温度降低,不再做过高要求。学生对稀盐酸、石灰水、稀硫酸等溶液的溶质判断还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中首先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通过多媒体将溶解的微观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观察,比较推理,表述等能力。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
1.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交流合作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问:大家已经能够判断氯化钠溶液的溶质和溶剂,那么其他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你是否会判断呢?大家来看几道题目 课前预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能有的放矢 触景生情,暗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展示的欲望激发他们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内探究 【巩固提高】问:通过以上练习你能获得关于溶液的哪些信息?一般我们命名时,溶质在前,溶剂在后,若溶剂为水,溶剂名称可以忽略。溶液中只要有水,水就做溶剂。有时溶液名称可以简化,比如碘的酒精溶液,我们称为碘酒。 【过渡】刚才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了氯化钠的溶解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接下来我们再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氯化钠的溶解过程。 【播放动画】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回忆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为新课中求物质的量扫清障碍,做好知识铺垫。
分组讨论 观看、思考、分析、回答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不断扩散,进入彼此的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均匀地分散开,因此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小组代表发言,成员补充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
思维延伸 【过渡】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基本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那么其他物质溶解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吗?师: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巡视,指导。 师:大家已完成了实验,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师:其他小组的结果与这两个小组的结果一致吗?两组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查找相互的问题小组讨论查找问题并纠正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了解书写方程式的依据来自于客观事实。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八、教学反思
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溶解的过程、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等。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到结论、从宏观到微观,环环相扣、对比鲜明,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借助动画突破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溶解的微观过程,通过播放动画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过程,克服了难点,把握了本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溶液”的概念,让学生描述,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答疑解惑,获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