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溶解和溶液的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理解并记住溶解度的四要素。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
能用文字叙述出三条典型的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得到晶体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理解升温降温时对三条溶解度曲线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锻炼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得信息处理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
六、教学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回答可能的结论,为获得科学的结论需要控制的量,实验具体流程,分析与本组实验设计的异同、优点启发学生定量研究更准确,比较时要控制一些量,为后续学习做铺垫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方案从多 角度分析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依据上 述方案,进 行实验探究提升 总结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并得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课前预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能有的放矢 触景生情,暗示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展示的欲望激发他们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内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分析得出限定的四个量 ①温度 ②溶剂量 ③饱 和状态 ④溶解的溶质质量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将四限定进行细化 ,得到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由此归纳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本环节增强学生合作意识,野外求生技巧,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溶液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 回忆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为新课中求物质的量扫清障碍,做好知识铺垫。
分组讨论 通过对获得信息的总结,将单元内容串起通过本环节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够从典型例子中发现规律,感受化学服务于生活的宗旨。 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小组代表发言,成员补充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
思维延伸 判断: 20 C时10克NaCl溶解在水 里制成 饱和溶 液,故20°C氯化钠 的溶解度为10克( ) 查找相互的问题小组讨论查找问题并纠正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让学生了解书写方程式的依据来自于客观事实。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强化小组合作与交流,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整体看本节课效果良好,但教师引导还需再精炼,问题的设疑还显得不够精确,学生情绪的激励尚显薄弱,学生学以致用时间稍显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