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测量》
一、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课程要求: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所以本节课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常用生物仪器、观察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也有相应的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课堂中完成简单的实验。
障碍点: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未系统设计实验章节,学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
生物实验的方法,所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相对欠缺。
待发展能力:发展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及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能从生物学的视角认识测量的方法及意义。
科学思维:能基于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尊重事实证据,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实践: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进行评价;同伴之间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态度责任:通过对树叶测量的处理认识到生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强严谨细致意识,形成社会责任。
四、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测量叶片的面积。
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生物体的周长。
五、教学重难点
教法:问题启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材料用具:几片植物的叶(为防止个别小组忘带)、细线、量筒、葡萄、冷水、热水、四个大烧杯、水银温度计(两只)。
学生:树叶,细线,直尺。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自主阅读P9的探究竟.实验1和2,思考测量树叶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归纳,得出测量方法:
1.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刻度尺来测量叶片的周长;
2.测算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数出叶片占有的方格数,对于不满一格的,可以采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积乘以方格数即叶片的面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思考问题能力,通过个别提问,诊断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
环节二:练习测量叶片的周长
(1)介绍工具:刻度尺。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测量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眼睛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
(2)测量不规则生物体周长的方法:如何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刻度尺测量图1-2叶片的周长。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测量课本中叶片的周长,之后表达交流测量结果。
认同“误差”的存在。
教师提出问题:
当学生测量同一叶片,周长却不同时,问为什么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会不相同?
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同于错误。因为错误是由于操作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
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
练习:书中叶片的周长应记录为各同学测量的平均值。
环节三:练习测量叶片的面积
(1)学生阅读技能卡,了解测算面积的方法。
(2)选择工具,开始测量。
测算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数出叶片占有的方格数,对于不满一个的,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积乘以方格数即叶片的面积。
(3)报告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由小组代表说出各组测量结果,组长进行对比分析,看叶片放的位置是否一样,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4)认同“误差”的存在。
教师问题:为什么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会不相同?
原理:原来叶片放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和测量人的不同,测量结果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出并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拓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落实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目标,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四:测量体积、温度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推断出结论达成科学思维的素养,通过量体积的测量方法和温度计的使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环节五:中考迁移
根据对误差的理解,引用2011年贵阳联考题,分析减少误差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引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测量的处理认识到实验误差,同时链接中考题,凸显本节课的重要地位!
环节六:小结与作业
小结:利用板书设计进行简单小结。
作业:1.如何测量一株小草的体积?
2.某同学测量水的体积,在读书时眼睛没有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而是仰视读数,那么他读得的结过与实际水的体积相比?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和作业让学生的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同时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按照测量叶子的周长--测量叶子的面积--测量葡萄的体积-测量热水的温度进行板书,方便学生整理记忆,内化知识。
九、反思评价
1.测算叶片的面积时,一定要将叶片尽可能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这样计算的数据才会更加准确;
2.测量不规则生物体的周长和面积时,一定要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以尽可能减小误差。
教学过程:
3.本节课从创设知识问题化到层层引导学生思考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到误差分析处理引入中考题,实现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