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规定:地方官“公开或秘密地非法获得钱款,应向遭受损害的人双倍返还违法所得,但对那些以暴力强取的部分则应处以赔偿三倍的方式返还”。这一规定
A.有助于维护共和国统治 B.标志着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消除了平民和贵族矛盾 D.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2.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律规定: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已付部分作为偿还本金计算,未付欠款,分三年还清;占有公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为五百犹格;在两名执政官中,应有一名由平民担任。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B.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型
C.社会内部矛盾尖锐 D.贵族寡头政治的结束
3.《十二铜表法》规定:“除威士塔修女外,妇女受终身的监护,父亲和丈夫是她的监护人。”《民法大全》规定:“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歧视女性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罗马法对社会发展具有较大适应性
C.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落后的习惯法
4.“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而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 )
A.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 B.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注重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5.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在《十二铜表法》中,第8表规定,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断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这说明了《十二铜表法》( )
A.彻底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B.体现了司法公平公正的原则
C.未能实现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6.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已发展到万民法阶段,而同时期的汉代法律“夷三族是最高刑罚,晁错、李陵被诛之时,其父母妻儿同时被杀”。这种做法违背了罗马法的
A.自然法中公正合理原则
B.万民法中人人平等原则
C.法律至上不告不理原则
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7.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某人对他的邻居承诺:他的房子潜在损害发生时给予赔偿。风把他的瓦片吹飞损坏邻居房屋的瓦片,如果意外事故是由于房屋的缺陷造成的,他应当赔偿损害。然而风力大到能够将建造牢固的房屋摧毁,他就不需要赔偿。即使在口约规定任何物件从房屋顶掉下造成的损害都应当得到赔偿,当物件掉下来是由于风力或其他外力导致时,并不适用该口约,仅仅在物件自己掉下时才适用。该规定符合罗马法( )
A.契约原则 B.公平原则 C.平等原则 D.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9.公元前494年,罗马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平民撤离运动。有观点认为:“如果这次撤离运动不是以和平方式,也许就不会产生平民保民官,罗马国内也许就不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也许日后罗马也就不会那么强盛。”据此可知,此次平民撤离运动( )
A.维护了罗马帝国的长期统治 B.满足了罗马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C.实现了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的平等 D.遏制了贵族专权发展的势头
10.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生来自由人与解放自由人的区分,宣布授予“所有的解放自由人以罗马市民权”。这一做法
A.缓和了罗马的阶级矛盾 B.使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取消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D.废除了罗马的奴隶制
11.1764年7月,意大利人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体现了西方法律( )
A.破坏了司法权独立原则 B.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C.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D.重视律师制度的发展
1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利益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B.公民法侧重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私法规范空缺
C.万民法扩大了公民法范畴,实用性、适应性相当强
D.自然法直接源于普罗泰戈拉学说,提倡人人平等
13.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说明( )
A.法律实践中的理性色彩 B.罗马法法律至上精神
C.大陆法系根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体系走向完备
14.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贝卡里亚的法学思想( )
A.无罪推定是指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
B.是建立西欧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C.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D.体现了司法独立的要求
15.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提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到了6世纪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里论及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关系,他说:“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这说明此时
A.万民法确立了与自然法相似的法律地位
B.西塞罗的法律见解在东罗马时期被推翻
C.市民法在罗马法发展史上始终居于核心
D.自然法的适用范围大于市民法和万民法
16.相对于农业来说,早期罗马社会的工商业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使有关各方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以上材料说明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
A.象征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B.因商品经济发展而衰落
C.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D.具有一定的实质性意义
17.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是,不是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罗马法的权利。例如: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等在进行买卖契约时就被排除在外。这表明罗马法( )
A.缺乏对弱势公民的保护 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C.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D.体现了鲜明阶级局限性
18.他们反对外来人主张平等权利,认为这是对他们生来固有权利的一种篡夺。”与古罗马人的这种意识密切相关的是
A.习惯法的推行
B.公民法的推行
C.万民法的推行
D.陶片放逐法的推行
19.万民法规定:“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其缔结既不需要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此规定反映了万民法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
C.注重争取平民利益 D.注重保护公民隐私权
20.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先于妻子死亡,或者婚姻解除的原因是丈夫方面的过失,妻子不能继承丈夫财产。这种规定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对此,查士丁尼进行了规范:只有当丈夫先于妻子而亡或因丈夫方面的过失而离婚时,财产才能转移到妻子手中;反之,财产依然归丈夫所有。这表明,罗马法( )
A.始终恪守自然法的理念 B.以实现男女平等为根本目标
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女性权益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深明“教化之本,治乱之源”的治国之道,推崇儒家教化的治国理念,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范围,改革完善科举程式,笼络天下士子和重整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神宗朝,王安石秉持“一道德则修学校”的教化观点,积极振兴太学及地方州县学,将各地各级士人阶层共同纳入国家教化组织的调控范域。南宋朱熹制定了书院、蒙学的学规、教材和教程,将理学思想输送给广大民众子弟,再通过乡约等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非学校教化途径而深入日常生活世界。在重文的社会背景下,版印书籍普遍流通,促进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使教化寓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雪红《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材料二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三大新教。路德宗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那些努力发财致富的人都是上帝的“选民”,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而英国国教会尽管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其教义、组织、礼仪等并未改变,仅仅是实现了英国教会的民族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教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教伦理观。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社会教化与新教伦理所发挥的共同积极作用。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内容更加丰富。它继承罗马法的传统,并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制定。
材料二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从《法经》到《唐律疏议》,再至《大清律例》,一脉相承,沿革清晰。除律外,令、格、式、典、敕等也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形式,这些法律形式虽名称不一,但在法的效力渊源上基本相同,都是由皇帝和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发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为了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统治者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政治控制,侵犯皇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是重点打击对象。因而以惩恶为目的的刑法被特别强调,刑法体系既发达又严密,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不大的民事行为,统治者则不够重视,因此国家制定的法律中涉及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较少。
——摘编自王谋寅《论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特征》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共有108项条款,有关纯民事的法规有38条,约占总数的35%;另外涉及民事或民事化的法规有16条,约占总数的15%。帝国后期于公元533年编纂完成的《民法大全》由四部分组成,作为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说汇纂》由50篇组成,分为七个部分,其大部分内容属于现代意义的民法,这是不争的事实。《民法大全》的第三部分是《法学阶梯》,共分四卷,每卷细分为篇、段,主题编排次序是法源、人、财产、继承、债时效。除民法外,它也包含法的一般理论、刑法,但私法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摘编自申建平《罗马私法文化的勃兴与法治理念的形成——对中国制定民法典的启示》
材料三 中国法律是集体本位,西方法律为个人本位。中国法律日益集团化,“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集体主义、义务第一、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个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发展充分,主张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法律至上,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建设的看法。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C
6.A
7.B
8.B
9.D
10.A
11.C
12.C
13.A
14.A
15.A
16.A
17.B
18.B
19.B
20.D
21.(1)推崇儒家思想;完善和发展科举制;积极发展中央和地方教育;充分发挥乡约的教化作用;刊印书籍。
(2)主张信仰上帝就可以得到拯救,不需要教会和教士;肯定世俗生活和对财富的追求提倡节俭;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3) 有利于社会稳定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现实的发展。
22.(1)继承: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罗马法为主要法律历史来源;重视成文法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典范;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 《德国民法典》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反映20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财富积累;人民利益和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23.(1)特点:成文法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国家制定法形式多样,体现国家意志;维护至上的皇权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刑法体系发达,民法发展滞后。
(2)差异:①中国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国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③中国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发达;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②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③中国: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的影响;古罗马:城邦政治,罗马帝国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
(3)法律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法律建设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